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20|回复: 1

2018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资料:记叙文阅读专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7 23: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丰富的安静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我刚离开学校时,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荡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一片浩渺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是很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和我无关。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也都和我无关。我对这样的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岁月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毋宁说,惟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内在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在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他接着说明:“上帝就是灵魂里永远在休息的情爱。”他所说的情爱应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主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1.阅读本文后,请你概括一下什么是“丰富的安静”?
                                                                           
                                                                           
                                                                           
                                                                           
2.下面句子里加点的词可以删去吗?说说理由。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
                                                                           
                                                                           
                                                                           
                                                                           
3.试分析第段画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当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中心思想时,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干扰,容易被表面的热闹和繁华遮蔽双眼。阅读本文后,你有什么启示?
                                                                           
                                                                           
                                                                           
                                                                           
(二)
春天是改革家
①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②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③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④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⑤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⑥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⑦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⑧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天涯。“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这是春天常说的一句话。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一变化,冬天就不成其为冬天了。正如不变化,春天不成其为春天。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春天取胜。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白雪认为自己这么厚永远都不会融化。如果它们是钱,就永远花不完,但是积雪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变成沟壑里的泥汤浊水了。
⑨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界又让世界进入盛夏。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就退隐。它认为柳枝的叶苞就是叶苞,它并不是春天;青草也只是一株草,也不是春天。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在北方,爱照相的人可以跟夏天合影、秋天合影、冬天合影,最难的就是跟春天合一张影,春天的脚步比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还要快。
1.在作者看来,有人“没感觉到春天”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春天?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3.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写“春天”在改革中碰到了哪两个问题?写这两个问题对表现“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有什么作用?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划线短语的表达效果。
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
                                                                           
                                                                           
                                                                           
                                                                           
5.根据全文内容,分条概括“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的特点。
                                                                           
                                                                           
                                                                           
                                                                           
(三)
一棵树的智慧
①我喜欢这片黑槐林。它就在我们学校四百米跑道内的操场绿地里。一棵连着一棵。排着有序的队列,像出操的莘莘学子。我更喜欢把它们比做宁静的港湾,它们随着跑道成弧形排列,真的很像静谧的怀抱。早晨或者傍晚,它们沐着阳光而肃立,我就静静地站在某棵树的下面,看它的绿意葱茏,看它的枝繁叶茂,看它的子女成群。看它的舍家幸福,常常看得我满心欢喜。
②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不争艳,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只做自己的白衣仙子。然后,会结夹子,名日槐角,字连墩。清清爽爽开花,利利落落做树,可以与他人无关,确实与他人无关。
③所以,我一直在等黑槐林的黑槐开花。从第一片叶子,到叶满枝头,再到浓荫铺地,我天天都去观望。有布谷路过、鹊鸟登枝。却没有看到黑槐开花。走过春,走过夏,黑槐林一直沉默着,没有开花。如果不是因为太心伤,我相信它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它们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
④去年7月,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黑槐林里每一棵黑槐树都约好了似的憋满了槐米,串串篷篷。喜气洋洋。那真是个夏天的样子啊。再过些时日。就会有白色的小米粒样的花开,然后那些叫槐连墩的娃娃们便会跑出来,吹着淡淡的药香,浸润着整个林子。
⑤那个时候学校已经放假,静寂的林子是鸟鹊们的天堂。清晨或者傍晚,我还是常常踱过去。享受清闲宁静。有一天,暮色四合时,我踱过去,突然发现一地残枝断叶,抬头望,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稀疏疏、透天望月。
⑥枝折花去,满地凄凉。饱受磨难的它们抗议是应该的,就像那倔强骄傲的牡丹。
⑦三年前,有个女学生从自家牡丹园里移了一棵叫“洛阳红”的牡丹给我。欣喜之余。我忙买了一个超大号的白瓷花盆栽种。那“洛阳红”在田里已长多年,年年花开如酒,香醇香艳无比。学生送我时,它已有花蕾待放。我精心呵护。时时察看。期待它硕大的花朵开放。有个朋友对这棵“洛阳红”也垂涎得很,天天过来探望,并请求我分些给她。手起刀落,我在花盆里切了半株牡丹,连根带叶带花蕾送给了她。一个月后,朋友告诉我,那丰株牡丹花没开便好端端地死去了。我的何尝不是?我留下的半株牡丹虽然成活,但自缩花蕾,不再开花。秋来时,它早旱褪下叶子,关了家门。
⑧三年过去了,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不见开花。移了它的魂,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给花貌,不给笑容。它静默着抗议,用不开花的方式。
⑨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⑩又是暑假,学生离校,林子寂静。前两天清晨,我去黑槐林做瑜伽,猛抬头,看到有树头顶小小黄黄的花蕾,一锥锥,一蓬蓬。槐米!我惊呼。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都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
⑪痛,谁也不会忘记。但黑槐们和牡丹不同,它们选择了继续开花,并且用开得更好更美的方式去抗议往年的不公,同是用静默抗议,牡丹贞洁,千年冷漠,誓死不理;黑槐智慧,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它默默地活好在自己的季节里,尽职尽责,按时开花,活好在当下,用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
⑫我惊叹一棵树的智慧。
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黑槐树的经历。
时间        (1)        今年由春到夏        今年暑假
经历        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取        (2)        (3)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
                                                                           
                                                                           
                                                                           
                                                                           
3.“我”推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的原因有哪些?

                                                                           

                                                                           
4.文章使用什么方法来凸显“一棵树的智慧”?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智慧”的内涵。
                                                                           
                                                                           
                                                                           
                                                                           
(四)
五月榴花红似火
①顺着石阶,我从苍翠欲滴的浓荫里走下百牙山,来到百荷北园。高耸的古塔伫立在身后,来时路依旧那般沉寂、那般宁静。山色塔影全都映在山脚下的池塘里,无风的池水很平静,平静得象一面玻璃镜子。池边飘逸的几丛水草和时而浮出水面的几条觅食的红鲤鱼,好象是镜子上用彩笔勾勒的图画。而这面镜子又被谁遗忘在山脚下的古亭边,倒映着青山古塔,倒映着白云睛空。
②小径引我走进池塘边的古亭,飞檐斗拱,古色古香的亭子,依山傍水恰到好处地点缀着这里的景致。游山玩园后在这里小憩,置身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境地,真是别有天地,让人心旷神怡。不经意间,看见池塘边几株石榴树正开得红红火火,一朵朵象火焰一样在绿色的树叶间闪烁。我本以为春天已经离去,早已是绿肥红瘦。但却被眼前石榴花的“蕊珠如火一时开”绚烂深深吸引,碧绿茂盛的叶子里绽放着一朵朵红色的石榴花,静静地开着,开得那么地耀眼。
③五月榴花,都像一团团火焰在绿叶间燃烧,红得鲜亮夺目。这应该是最美丽的颜色——石榴红,因为它实在红得不一般,不像深红那样内敛,不像粉红那样轻佻,也不像鲜红那样刺目,它的红似乎带着点黄色,却红得分明,因此榴花只能用可爱来形容。在四周一片翠绿的世界里,石榴花开放在热烈奔放的五月,每朵花都淋漓尽致地绽放着自己的灿烂。在这春夏交接的五月,石榴花用绚烂的一抺重彩给刚刚到来的夏天绘就了一幅最美的图画。
④五月榴花红似火,它避开了热闹喧哗的春天,于人间芳菲散尽的初夏时节,绽放着自己极致亮丽的生命。我坐在亭子里,看着池塘边盛开的榴花。还有那一片片坠落在地上嫣红的花瓣,恰如其分点缀在绿草茵茵的池畔,不时有几尾红鲤鱼游过,好想跃出水面争抢掉落的花瓣,在静静的池水上漾起微微涟漪。
⑤眼前如火的榴花唤起我心中岁月的记忆。在继武巷里,那个曾经住着一对老夫妻的小院里,就有一棵石榴树。那棵石榴树,陪伴着老夫妻走过了动荡的十年,度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时光。与许许多多在那场灾难中倒下的人们相比,老夫妻无疑是坚强的。他们同是一所大学的教授,有人见过当年一起被批斗的老夫妻遍体鳞伤,步履蹒跚,却肩倚着肩,互相搀扶着慢慢地回到家中。我相信,在那间小小的屋内,傍晚,依然会有赞美生命的歌声。那种对生命不息的热爱,宛如老人慈祥地笑着,递给世人的那一个个火红的石榴,虽然表皮粗糙,但里面却是一颗颗红宝石般的心。时过境迁,小巷早已消失。但如火的榴花依然开在眼前,象火焰在绿叶间燃烧。那可爱的红依旧绵延在漫漫岁月里,是永远不变的底色。
⑥转到百荷南园的荷塘旁,也有几株石榴树,花开得正红,让寂寞的荷塘顿时显得生机勃勃。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荷塘,看见树头盛开榴花,在初夏的太阳里热烈奔放,再也不愿沉默了。从残荷枯叶断梗间的水面上争先恐后地展开一片片荷叶,圆圆的像一个个碧绿的盘子,上面盛满昨夜飘落的雨珠。阳光照耀着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在它闪亮的眸子里映满嫣红的榴花,好像在悄悄告诉人们,这里不久又将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⑦五月榴花开,开在层层叠叠茂密的绿叶中。它怒放出艳阳似火的花瓣,舒展出奔放与灿烂的殷红,抒写着别样的情怀,唤醒我对生命的热爱。
1.作者运用移步换景手法来观赏五月的石榴花,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顺着石阶——___________——来到百荷北园——_________——转到百荷南园
2.认真阅读第③中划线句子,并赏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本文题为“五月榴花红似火”,在第⑥小节写到了百荷南园的荷塘,有何作用?
                                                                              
4.结合第⑤小节,联系生活实际,请写出你读完本文的感受。
                                                                                                                  
                                       
(五)
书趣
  大二时我很欣赏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夜雨孤灯乱翻书。”
  夜,不是黄昏,不是华灯初上,而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这时白天的喧嚣已经退去,而因为安静,因为清冷,人的思绪便格外纵横开阖,情感的神经末稍也格外丰富而敏感。虽说心远地自偏,然而若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读优雅的小品文,对于我们这些定力不够的年轻人来说,恐怕是有些为难的。
  而又有雨。我一直怀疑许多人的灵性是不是都是雨滋养出来的。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虽然不为高见识的长者所推崇,可是我个人以为,一篇“粗头乱服,不掩国色”的文章当然很好,可是雕琢得有美感,那也不是什么坏事啊。至少我在读着的时候,便觉得有几丝凉沁沁的细雨落到发梢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因为有了雨声沙沙,外边便好像更加安静了。静得让人可以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
  再是孤灯。可以想见古人的“夜阑犹剪灯花弄”。一灯如豆,照彻千年来无眠的人。
  孤灯下,似乎总会伴着想象里红袖添香的故事。美丽的狐女,也是那些违心寒窗苦读的多情才子们想出来的。然而终不能实现,孤灯衬着孤人,益见其孤。
  最妙的是乱。
  我以为,书的乐趣实在不能说是在“汗牛充栋”或“读书破万卷”里。这样太过于注重数目或太注重效率,会坏了读书的美感。书趣,只在“乱”。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我便尤爱这“杂”“乱”二字。
  美的极致在于随性。书也是,不妨随地扔着几本。想起来了,拿起来翻翻,读了一句,觉得不错,就品一品。说不定竟品出会心一笑来了。看得有点闷了,便换一本,或是干脆闲置不看。这和你要坚持的爱情不同,大可放宽心些。
  如是,在风疏雨细的夜里,亮一灯,昏黄的光线染得雨丝也微亮。握一卷在手,时而定定地凝神细看,时而望着窗外发发呆,时而低头,淡淡一笑,这时的心境,便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
1.请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作者所描述的“夜雨孤灯乱翻书”的情景。

                                       

                                          
2.这篇散文中,作者说年轻人无法“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读优雅的小品文”,又说“书趣,只在‘乱'”,请根据文意,写出“人声鼎沸的菜市场”的喻意与“乱”字的含意。
(1)“人声鼎沸的菜市场”的喻意为:________________(2)“乱”字的含意为: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语境,说说本文第三段中“可是雕琢得有美感,那也不是什么坏事啊”这句话针对什么说的,实际上暗含了作者什么看法?
(1)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     (2)暗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书的乐趣实在不能说是在‘汗牛充栋’或‘读书破万卷’里。”并认为“书趣,只在‘乱’。”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结合全文,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看法。

                                       

                                          
(六)

赵文美
  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这个夏天,天大旱,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着大地。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地迎接着更严酷的考验的到来。
  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蓄着一池清洌洌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但它依然绿干亭亭翠叶田田,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留香。
  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唯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傲立,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万变的王者风范。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随相伴。
  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活得精神,活得清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再,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
  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唯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在风霜雨雪的洗礼中,在百般磨难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不惧艰险摧残的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痴如醉!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
  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段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1.请参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补写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的生命奇迹。
示例:烈日炙烤下,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迎接考验的到来。

沉睡千年后,                                                         。

狂风袭来时,                                                         。

秋雨骤至时,                                                         。                       

冰天雪地里,                                                         。                             
2.文中有两个画横线的句子,请加以品析。
①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元雨洗尘、无水滋润,但它依然绿干亭亭翠叶田田,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

                                                                              

                                          

②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

                                       

                                          
3.下面赞“荷”的诗句中,你认为最能体现“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的一项是(      )
  A.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B.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唐•杜甫《绝句漫兴其七》)
  C.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文中结尾说:“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七)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①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②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③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④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⑤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
  ⑥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⑦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结满冰凌,夏天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这个屋檐。
  ⑧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坑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⑨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⑩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⑾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⑿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⒀天冷了,它们一排一排地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⒁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1.显然,作者把落叶比喻成“疲倦了的蝴蝶”不仅仅是写落叶,你认为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2.请你写出⑧段画线句的含义。

                                          
3.赏析语句。
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

                                       

                                          
4.⑨段中画线句与我们传统观念里的“事业不成誓不回”有较大出入,请你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八)
花落的声音
①家中养了玫瑰,没过多少天,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花落的声音。起先是试探性地一声“啪”,像一滴雨打在桌面。紧接着,纷至沓来的“啪啪”声中,无数中弹的蝴蝶纷纷从高空跌落下来。
    ②那一刻的夜真静啊,静得听自己的呼吸犹如倾听涨落的潮汐。整个人都被花落的声音吊在半空,竖着耳朵,听得心里一惊一惊的,像听一个正在酝酿中的阴谋诡计。
    ③早起,满桌的落花静卧在那里,安然而恬静。让人怎么也无法相信,它曾经历了那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④玫瑰花瓣即使落了,仍是活鲜鲜的,依然有一种脂的质感、缎的光泽和温暖。我根本不相信,这是花的尸体,总是不让母亲收拾干净。看着它们脱离枝头的拥挤,自由舒展地躺在那儿,似乎比簇拥在枝头,更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美丽。
    ⑤这个世界,每天似乎都能听到花落的声音。
    ⑥像樱、梨、桃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作是一种死亡。它们只是在风的轻唤声中,觉悟到自己曾经是有翅膀的天使,它们便试着挣脱枝头,试着飞,轻轻地就飞了出去……
    ⑦有一种花是令我害怕的。它不问青红皂白、没有任何预兆、在猝不及防间整朵整朵任性地鲁莽地不负责任地骨碌碌地就滚了下来,真让人心惊肉跳。曾经养过一盆茶花,就是这样触目惊心的死法。我大骇,从此怕了茶花。怕它的极端与刚烈,还有那种自杀式的悲壮。不知那么温和禅定的茶树,怎会开出如此惨烈的花。
    ⑧只有乡野那种小雏菊,开得不事张扬,谢得也含蓄无声。它的凋零不是风暴,说来就来,它只是依然安静温暖地依偎在花托上,一点点地消瘦,一点点地憔悴,然后不露痕迹地在冬的萧瑟里,和整个季节一起老去。
    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春秋。生命来的时候就预约了走。花是,人也是。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无论是花的凋零还是人的离世,都不是悲喜剧,它只是生命的一个无声的句点。张爱玲的一生都是传奇,惟有她的死亡——在窗帘低垂的家里,一个人躺在地毯上静静地睡去,才真正顺应了生命最自然的声音。这也是她惊世骇俗的一生里,最朴素最简洁也最澄清透彻的一笔。
    ⑩当告别来临的时候,我们只需怀着一颗对生的感恩之心,静静地闭上眼睛。
1.赏析第①自然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文中写到了哪几种花的凋零?请概括它们各自是怎样凋零的。
①                    ②                 


③                    ④                 

3.第⑨自然段中,写张爱玲的文字有何作用?(2分)
                                          
4.第⑨自然段画线句中的“它”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分)

                                       

                                          
(九)
雨中听花语
⑴那个雨天,我在偶然中看见了凌霄花。
⑵那天的雨下的很大,风吹着雨伞不停地摇晃,我就站在雨中看着那些凌霄花。
⑶年轻时读过舒婷的诗:如果我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在我年少的印象中,凌霄花一定是妖艳、娇媚善于炫耀、张扬的花朵。
⑷可是,第一眼看见那些花时,我不敢相信传说中喜欢攀附、依赖、炫耀自己的花,竟是这样的普通而纤弱。
⑸很大的风,吹着从高处低垂下来的藤蔓,那些点缀在绿色枝叶里的花儿,便随着摇摆的藤蔓在风雨中来回的晃动着。雨点不停的打在花朵上,每一个雨点砸下来的时候,花身便向下倾斜着、颤抖着,好似在寒风中行进的女子,纤弱的身姿惹人心痛。一阵狂烈的风雨过后,那些花儿又小心翼翼地重新向上站直了身子,雨一阵阵地落下,花儿便一次次地倒下又挺立起来。
⑹风吹过来时,花枝和藤蔓一起在风中乱舞,像是在抵抗,像是在挣扎。风不停地吹,我的心也在风雨中随着花一起颤动。我担心那些细小的枝蔓会不会在风雨中折断,我又担心那些花儿会不会在风雨中坠落。我好想用手心去托起那些花朵,我不忍看着这些柔小的生命因为一场雨而陨落。
⑺但我明白,生命都是无常的。大自然中植物和动物都要在自然的风雨中经过百般砺炼。我无法替它们承受风雨,只有站在雨中默默地用心守护着这些生命的精灵。
⑻雨停了,花儿们慢慢的挺直了身子,那些坠缀着花骨朵的枝条也不再狂舞,它们静静地像墨绿色的流苏一样温柔地低垂着。让我惊讶的是,那些看似细弱的花枝,在风中竟然没有一枝被折断,那些花儿也在雨中坚强地站立着,没有一朵坠下枝头。
⑼在风中,我所担心的一切都没有发生,疾风骤雨后留下的残露在一点点地滴落,仿佛是一场较量后遗留的尾声。                     
⑽我看见雨润后的凌霄花愈加青翠,我知道以后的花事也将是愈加繁盛。我突然想起了“洗礼”这两个字,生命经过洗礼后会散发别样的光辉吧!我惊叹凌霄花竟会在这样的时候,用这样的方式给了我生命的启迪。
⑾我在风雨中看见了凌霄花的灵魂,我明白了,每一朵花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凌霄花在人们误解与嘲讽的眼光中坚定着自己的信仰,不停的攀援,只是为了一种更高的向往与追求。我开始对这弱小的生命另眼相看。     
⑿花瓶里的青春或许太绚丽,所以凌霄花选择了在大树边、山坡上、水泥石柱旁生长、发芽。它们背负着一个攀援强权的恶名,仗义地用自己谦卑的生命与另一个粗糙的生命结合,用自己柔弱的身体装饰着另一个生命,书写着同枯同荣,生死与共的侠肝义胆。
⒀花瓶里的青春或许太短暂,所以凌霄花选择了迎风独立的岁月,也许磨难才是生命最坚强的历练。所以经过风雨洗礼后的凌霄花,开得异常鲜艳,仿佛是洗尽了尘埃,洗尽了铅华。
⒁其实,每一个生命远远都比自己想像的要坚强,当你走过风雨,才知道自己原来也可以超越自己不敢想象的高度。
⒂站在树下,仰望着开在风雨中的花儿,仿佛是站在人海里,看来来往往的人群。花儿用无声的花语阐释着自己的生命,那么我们用什么来阐释自己?
⒃走在雨中,好像走在风尘的流年里,我在寻找生命的花语……
1.文中第10节说到,“我惊叹凌霄花竟会在这样的时候,用这样的方式给了我生命的启迪”,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凌霄花给“我”哪些启迪。

                                       

                                       

                                          
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雨点不停地打在花朵上,每一个雨点砸下来的时候,花身便向下倾斜着、颤抖着,好似在寒风中行进的女子,纤弱的身姿惹人心痛。
                                       

                                          
(2)那些看似细弱的花枝,在风中竟然没有一枝被折断,那些花儿也在雨中坚强地站立着,没有一朵坠下枝头。

                                       

                                          
3.文中第3节引用了舒婷的诗句,其作用是什么?
                                       

                                          
4.题目“雨中听花语”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十)
乡村的阳光
①不同地方的阳光,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戈壁的阳光,穿越历史的雄浑与伟岸,你站在戈壁,你就是一颗卵石。自大与孤傲简直就是一种奢望。这时,古丝绸之路如丝绸一样柔软地缠住了你的心,那些驼铃声被西风一次次地吹远,融入历史烟云;草原的阳光,辽阔得让人有些飘浮不定,马鞭挥舞的牧歌,溅落成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沙漠的阳光,有一种沧桑之感,让人追怀楼兰古国以及楼兰美女多情的眼神,那些消失的海市蜃楼,正在阳光里无声地述说着。
②尽管这些阳光能给我引出美妙的遐想,给人如此酣畅淋漓的感受。但这些阳光离我太远,我还是喜欢乡村的阳光。
③乡村的阳光,没有你我之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块一块的,一丝一丝的,一团一团的,一坨一坨的,或在田间,或在土里,或在草尖,或在大块大块的石头上,或在摇晃的枝头,或在流动的小溪,或在胡须旁,或在亮丽的锄尖,或在烟斗的一明一灭里。
④乡村的阳光很朴素,不着脂粉,不戴首饰,不描口红,不染眉毛。从清晨的枝头,早早地打开柴门,放出一群喧闹的鸡鸭。在青色的石板上踩出清脆的足音,将老井里清澈的甘泉,照得一闪一闪的,让朦胧的烟雾顿生忌妒,霎时围将过来。引得鸟儿们也过来叽叽喳喳地议论。
⑤乡村的阳光,简洁而单纯。一笔一画,一丝一缕清晰可见。从叶片之间的缝隙,渗漏下圆润的心事,不必去猜疑。从一滴露珠上反射,直抵我们的敞开的心扉,宁静而淡泊。在炊烟上缀满生活的清香,用双手将生活的音符奏响,生活的方向直指蓝天。
⑥乡村的阳光,慷慨而不吝啬。东边的朝阳,西边的霞光。南边的艳阳,北边的晚照。你家的东篱,我家的西墙。
⑦来来去去,无遮无拦,没有猫眼,没有电子锁,没有防盗栏,没有摄像头。你打开木门,我打开木窗,让阳光穿堂而过。你我也可“弱水三千,我只饮一瓢”!尽情沐浴,没有谁和你争抢。
⑧乡村的阳光,气息纯正干净。它浇灌的蔬菜与粮食,不含塑化剂。放心的呼吸,没有腐臭的异味。你可以不着一丝纱衣,让它为你清洗多菌的毛孔。如果你有异想天开的构思,你可以将它打包,背在你的行囊,随时为你疗伤。
⑨伸出你的双手,你一遍又一遍地揉搓,双手可以生花。
⑩乡村的阳光,不含黄金,却让人无比珍惜。它为你驱散房间里的潮湿,为你祛除关节里的风湿。它不像城里的阳光,无法进入地铁与写字楼之间,只有金钱换得的高楼,才能得到阳光的青睐。它随时随地跳跃在你我的身边,浇灌你坚强的性格,造就我宽阔的胸怀与无边的大爱。
(11)乡村的阳光,在春天里,她是含情脉脉的少女,你一定会一见钟情。在夏天里,她是热情泼辣的少妇,让你欲罢不能。在秋天里,她是渐近渐远的情人,让你恼不起,让你恨不起。在冬季里,它是你的单相思,时常光临你的梦境。
1.文章的题目是“乡村的阳光”,但作者在开头为什么要写戈壁、沙漠、草原的阳光?

                                       

                                          
2.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马鞭挥舞的牧歌,溅落成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

                                       

                                          
②古丝绸之路如丝绸一样柔软地缠住了你的心。

                                       

                                          
3.从结构上看,第②段属于什么样的段落?它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4.文章的第④段写得很精彩,请您从修辞的角度进行一番赏析。

                                       

                                          
(十一)
在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
①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
②我见过一匹马在槽枥之间的静立,也见过一头雄狮在草原上静卧,甚至是一只鸟,从一根斜枝扑棱棱飞到另一根斜枝上,呈现出的,都是博大的安静。
③一切外在的物质形成,如槽枥之间的草料,草原之上的猎物,斜枝之外的飞虫,在安静生命的眼中,像风中的浮云。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他们因为舍得,所以淡泊,所以安静,他们无意去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的蓬勃与丰富。
④夏日的晚上,我曾经长久地观察过壁虎,这些小小的家伙,在捕食之前最好的隐匿,就是藏身于寂静里。墙壁是静的,昏暗的灯光是静的,扑向灯光的蛾子的飞翔是静的,壁虎蛰伏的身子也是静的,那是一幅优美素淡的夏夜图。只是壁虎四足上潜藏着一点杀机,为整幅画添了一丝残忍,也添了一些心疼。也正因为这样,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⑤安静的姿态是美的。蹲坐在云冈石窟里的慈祥的大佛,敦煌壁画里衣袂飘举的飞天,一棵虬枝盘旋的古树,两片拱土而出的新芽,庭院里晒太阳的老人,柴扉前倚门含羞的女子,这些姿态要么已看破红尘,要么正纯净无邪,恰是因为这些,它(他、她)或平和、宁静、恬淡、宠辱不动,或纯真、灵动、洁净、不沾染一尘世俗,于是便呈现给这个世界最美的姿态。
⑥真正的安静,来自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正如一棵树,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引起一树枝柯的宕动、迷乱,不论这棵树是置身在庭院,还是独立于荒野。所以,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⑦有一天,我去拜会一位遭受了命运挫折的老人。他正端坐在沙发深处,没有看书,没有练习书法,只是端坐在那里,甚至都感觉不到他做过任何的思考。我和先生攀谈着,一些陈年往事逐渐勾起了老人的回忆。当他谈到差一点被反动派殴打致死这一段时,语速平缓从容,脸上平静得没有一丝的波澜。这种平静,不是来自岁月的老练和世故,而是来自命运磨难后的超然与豁达。下午的阳光斜照进来,地板上、四壁上,横竖都是窗框投射下的沉重的影子。空气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沉中发出金属的脆响。
⑧这不由使我想起小时候,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父亲坐在山梁上吹笛子。一川的溪水,在月光下荡着清幽的光,远山黑黢(qū)黢的,村庄黑黢黢的,父亲的笛声婉转、旷远、悠扬。那一晚,山是安静的,水是安静的,村庄是安静的。
⑨我想说的是,只有在自然的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
1.阅读全文,用简明的语言说一说怎样才能在真正的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
                                       

                                       
2.为什么在第④段中作者说“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3.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结合全文说说第⑥段“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中“枝柯”“根系”在文中的含义。
                                                                          
(2)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一川的溪水,在月光下荡着清幽的光,远山黑黢黢的,村庄黑黢黢的,父亲的笛声婉转、旷远、悠扬。
                                                                        
                                       
4.怎样理解第⑦段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沉中发出金属的脆响”这句话?
                                       

                                       
(十二)
秋天的声音
丁大卫
①瓦蓝的天空温柔和空旷,裹着白云的内敛而细致的风从一个山坳里冒了出来,然后穿过一面面绿色的山坡和一弯弯金色的田园,把山影和秋色越擦越亮。金黄的稻田虔诚地守望着黄昏的村庄里升起的袅袅炊烟,看着饱满的果实在阳光下闪着金灿灿的光。那沐浴在秋风秋阳里的农人,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兴奋地听着稻穗流淌的声音,哼唱着自然给予他们慷慨而仁慈的奖赏,他们脸上流露出的满足和喜悦,简直就是天地间至美的一幅油画。
  ②草开始黄了,在起伏的秋风中,不由引发出流浪人内心深处的悲戚。偶尔一两只鸟飞过,它们的翅膀驮着浓浓秋意,在村庄的上空无声地滑动,略显孤独的样子,让漂泊他乡的人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从空中飞过的鸟始终没有停止的迹象,它是在努力地穿透灰暗的时空,向着遥远的天堂进发啊。似乎它也已经意识到这是一次遥远的旅程,所以,鸣叫着盘旋在空中,久久不愿离去。
  ③“唧唧”、“嚯嚯”、“吱吱”、“嗤嗤”……墙根下、草丛中、石缝里、花池边、台阶旁,蟋蟀们的演奏专注投入,有的清脆响亮,有的低缓抒情,有的高亢激越,有的婉转深情……独奏、二重奏、合奏,时而如悠悠白云静静地飘浮在蓝天之上,时而似潺潺小溪欢快地流淌在山谷里,时而像沙沙细雨多情地浇灌着肥沃的土地,它们个个在深情歌唱。
  ④农人再次把即将出征的镰刀磨得锃亮,背上背篓,赤着脚,迎着秋风站立在荡起层层波浪的包谷地里,唱着小曲,把大片大片的包谷秆一排排放倒。牛车、机动车来来往往,村庄里、田野上,还有可爱的孩子,在秋的怀中奔忙着,点缀和温暖着秋日的村庄。那些在山风山雨中茁壮成长的英俊小伙,在核桃树下挥舞着长长的柔韧竹竿,把核桃一个个打落到地上;树下的欢声笑语,伴着竹竿敲打核桃的“劈啪”声和核桃果落地的“滴答”声,组合成了一曲生机蓬勃、饱满和谐的交响乐。而那些洒落在秋风中的汗滴,随即便融入了土地,揉进了粮仓,并把一年里最悲壮的情感深深地埋进了下个季度的轮回……
⑤秋天的声音,像江南女子低缓的评弹越语,徐缓而从容,凄清而缠绵,充满了乡愁,充满着淡淡怀旧。它们不掩饰,不做作,把一个完整的自我毫无保留地袒露在人们面前。而此刻,我只想采一缕秋阳,让自己的脚步走出思念的惆怅和故土的牵引,去感悟秋的喜悦和芬芳,再掬上一捧秋水,怀着一颗恬淡、从容的心,一步一个脚印用双脚丈量着秋天土地的广度。
《毕节日报》2009年9月9日
1.本文依次写了秋天里的这些声音:农人的哼唱、       、          、田间的交响乐,它们具有                 的特点。
2.文中②③④三个自然段可不可以调换位置?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3.批注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请你仿照示例中的批注,任选一个角度为所选语句作批注。例句:裹着白云的内敛而细致的风从一个山坳里冒了出来,然后穿过一面面绿色的山坡和一弯弯金色的田园,把山影和秋色越擦越亮。
批注:从“冒”、“穿过”、“擦”等动词来看,该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秋风活泼、多情、轻快爽利的特点。
所选语句:(蟋蟀们的演奏)时而如悠悠白云静静地飘浮在蓝天之上,时而似潺潺小溪欢快地流淌在山谷里,时而像沙沙细雨多情地浇灌着肥沃的土地。
                                       

                                       
4.文章结尾段划线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除了文中提到的,你还听到了哪些秋天的声音,请用几句生动的文字把它描绘出来。

                                       

                                       
(十三)
湖畔秋晨
胡永良
①晨曦中,我来到了湖畔。一阵浓浓的清新之气迎面扑来,我沿溯着这气息前行,宛如清水中那跳跃的游鱼,被清澈的泉水所冲荡,激起了它那灵巧的身躯溯水而上。
②初秋的清晨,是从露水中穿过来的,全身沾满了密密细细的小水珠。没有一丝风,身旁的棕榈树叶被露水湿透,下垂的叶尖上还沾着一颗欲往下掉的露珠,仿佛刚刚在一场大雨中冲刷过,干净,新鲜,露出了它本来棕黄的质地。门前的小山丘上,几树初秋刚长出的新叶,在渐见苍老的绿叶映衬下显得更加新鲜温润。初秋的世界,每天都要被厚重的露水洗涤一遍,空气中浮尘沉降,世界因此而澄澈,而广阔无边。
③在城里生活久了,常想,远离城市,独居山林,应是万籁俱寂,独享清静。可我今天才发现自己错了,山林里的清晨是热闹的,甚至说是喧嚣的。到处是虫鸣,细细碎碎,连成一片。它们长短不一,节奏各异,这些不同音高、不同腔调、不同流派的歌手们,把这个秋晨完全辟为自己的竞技舞台,竞相向大自然展示自己的存在。我想,任何一个人在这样一个清晨聆听它们,都不会再愚蠢地觉得这山是空旷、自生自灭、没有主人的,都会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份子在其他生命面前的狂妄而羞涩。
④但虫鸣毕竟是细小的,对于这个过于热闹的早晨来说,它只是一块印花布上那些细小的图案,构成了整块花布的底色,而那些偶尔一发的鸟的婉转歌声,才是这块大花布上绣着的大朵的灿烂耀眼的鲜花。对面一丛灌木林中,一只不知名的鸟隐在其中,整个清晨都在“叽——叽叽叽——叽哟——叽哟——”地叫嚷,它放开嗓子,声音在这山谷里荡开去,让这静汪汪的空气有了第一丝震颤。我觉得这是“聒噪”,但它自己会不会觉得自己成了这清晨舞台上自由自在的公主呢?随着这震颤,山中一定会在某一地方有几颗挂在叶尖上的露珠悄然滚落。
⑤我在湖边的码头散步,高耸的台阶使我够不到湖水,却让我将更广阔的湖面收入眼底。那些清凉透亮的液体,注满了一座小岛与另一座小岛之间的空隙,将那些葱郁的林木相互隔离开来。湖水盈盈的,却并不晃动,与清晨中整个世界一样安详、平静。没有风,没有波浪,但却能闻到湖面上漫漫泅开的鱼腥味,和这空气中露水的味道一样令人兴奋。远处湖面上起了一缕白雾,淡淡的,轻轻地贴着湖面,缓缓散开。
⑥一轮秋阳从山后升起,路上三三两两的人走路说话,就像那只不懂珍惜清晨之美的鸟一样肆无忌惮。山坡顶上树林之间的那层浅紫的雾霭渐渐淡了下去,直到消失在那些叶片的背面。大地就这样醒过来了,亮起来、清晰起来了。不久,这个世界就将是非分明,变得耀眼夺目。空气开始流动,露水将要晒干,湖面上的雾气散去,虫鸣鸟唱将被更加洪大的人声车声所遮蔽,并为人们所忽略。只有湖中阳光照不到的那个峡谷,清晨里特有的紫岚,才不会轻易散去。
⑦一个老船家过来了,他钻进茂密的丛林中取回他昨晚隐藏的两根船桨,解了缆绳,跳上了小船。我真想乘他的小船,听一路欸乃之声,驶向湖中峡谷,寻找那永不消逝的晨色。
1.细读选文,仿照示例概括③—⑤段的内容。
示例:第②段:厚重的露水               第③段:              
      第④段:              第⑤段:            
2.第④段中,“我觉得这是‘聒噪’,但它自己会不会觉得自己成了这清晨舞台上自由自在的公主呢”中的“聒噪”一词为什么要加引号?
                                       

3.第⑤段描写景物时,调动了人的                 、                两种感官。
4.选文描写景物时,多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请任选一句比喻句进行赏析。
选句:                                   

赏析:                                    

                                       
5.文章描写湖畔清晨的美景是按照                  顺序写的,在文中划出相应的句子。
6.秋,总是给人肃杀的感觉,自古文人多悲秋,这篇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十四)
浅夏槐花开
初夏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光阴区间,好比弟兄三个中那个最不打眼的可怜的老二。迎春花开了,桃李花谢了,春天一如满城的烟柳风絮,眼见它来,不知它去,悚然发觉的时候,已经是烈焰当空烧的盛夏了。如若不是无意中抬头看见那几树雪白的槐花,不是一缕缕清雅沁脾的槐花暗香飘入鼻孔,提醒我现在正是浅夏,正是一年中不算冷也不算热的最佳时节,恐怕我会像很多个往年一样,对浅夏毫无印象。
几棵苍劲婆娑的槐树长在中学的校园里,巨大的树冠逸出墙外,遮住巷道上方的一小片天空。每天清晨,我匆匆穿越这条曲折绵延的巷道去单位上班,记忆中,似乎从来不曾抬头望一望那几柄荷盖一样的树冠,哪怕是炎夏经过时,它们曾慷慨地赐予过我惬意的清凉。满脑子里想着的,是繁杂无休的公务以及纠结如麻的人事。然后一整天,在许许多多貌似必须且正确实则可有可无的文山会海以及来往应酬之中,密密实实地虚空着。一个陷入了红尘的人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可理喻的,是可怜复可悲的,如同一截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人生,有时像一个并不可笑的笑话。
多年以前,在我还是一个青涩而又意气风发的青皮后生的时候,皖西南那个名叫木瓜冲的村庄里我的故园的院墙外,还生长着一大片茂密的槐树林。在那有着无尽的闲空的青春期,我常常捧着一本书,在槐荫下潜心阅读,或者在繁茂的槐花下望着一只正在搬运猎物的蚂蚁发呆。青春是一件颇可艳羡的事,尤其是在华年渐逝的今天回头去望。
然而,每一段生命都自有其欢欣,也自有其焦愁,青春也是一件颇为迷惘的事。除了大把的韶华,除了怀抱高而又高、远而又远的理想,青春一无所有,乃至一无是处。在似乎拥有了一个普通庶民经过不懈努力应当拥有的一切的今天,在一些个稍稍清醒的夜晚,再打量那些远去的岁月,不能不发出一些庸俗的然而现实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感叹:一个人的得到,其实完全是付出了青春的惨痛代价的,如果有可能,我愿意把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的一切,换取时光倒流,哪怕是回到那因为前途迷茫惆怅不已的一无是处的18岁。
曾经嘲笑过古代那些梦想长生不老因而求药求仙的君王,也曾经讽刺过那些意志消沉、沉迷于享受、庸庸碌碌的中年,现在想来,我有什么理由嘲笑和讽刺他们?过去的他们就是今天的我,任时光流转,史册翻过,生命貌似坚强实则脆弱的本质,从未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而生命的价值和可贵之处,或许正在于它的短暂倏忽和不可复现。
30岁以前,我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30岁以后,我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人。一个人的成熟必须以牺牲自我为前提。锋利的刀片伤人也伤自己,圆润的河石呢,它心甘情愿地被裹胁在河水之中,难道就真的觉得安妥?人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关于进取和妥协的悖论,无论左或者右还是居中,都无法完满,残缺是它内在的不可更改的本质。一个成功地活了一世的凡人,不过是竭力在有限的生命中,尽最大的可能接近原初无限的愿望罢了。
有一点却是肯定的:生命需要亮丽的色彩。这亮色,就像这鸣蜩咝咝山花开遍的五月,就像这浅夏时节无比通透的碧云天,就像这满树一串串灿白馨香的槐花。
1.文中的槐花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全文概括回答。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 一个陷入了红尘的人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可理喻的,是可怜复可悲的,如同一截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

                                       

                                       
② 这亮色,就像这鸣蜩咝咝山花开遍的五月,就像这浅夏时节无比通透的碧云天,就像这满树一串串灿白馨香的槐花。

                                       

                                       
3.文章写“多年以前”这段回忆,其作用是什么?

                                       

                                       
4.作为一个中年人,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十五)
向一棵树鞠躬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竞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②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④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⑥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⑦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⑧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第②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②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3.文章写榆树,却花了较多笔墨去写“老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4.文章第④段中说:“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联系有关生活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备考2018中考专项复习:记叙文阅读答案
(一)
1.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世俗的争斗,处于永久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意思对即可)
2.不能删。“完全”是对“排斥”的限制,表明作者一般情况下是排斥热闹的,只是在极少数情况下不排斥。删去后,意思就变成了不排斥,与作者表达的愿意相反,体现了本文用词准确严密。(意思对即可)
3.比喻。把“平静而又单调的日子”比喻成“一口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边远山区生活静止和封闭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4.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自己的看法或疑惑,即可。
(二)
1.在北方,春天的脚步快,来去匆匆;一般人看不懂春天从事的工作;春天常在幕后做工作。
2.通过对比,突出北方春天不易觉察的特点,为后文揭示其默默工作、功成即身退的可贵品质作铺垫。
3.(1)改革本身带来的“泥泞和肮脏”问题;在改革中,出现了一些反对的意见。(2)写这两个问题说明春天能正视改革自身存在的问题,不畏阻力,表现了其坚持改革的决心。
4.一寸高,强调小草的矮小柔弱;一米厚,突出白雪的厚实强大,两者形成强烈对比,形象地写出春天与冬天的酷烈较量,鲜明有力地体现了春天不畏阻力、锐意改革的精神。
5.(1)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思想意识;(2)具有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3)具有不怕困难、坚持改革的决心;(4)具有坚信改革成功的乐观精神;(5)具有朴实无华、默默工作的品格;(6)具有不贪功劳、功成即身退的豁达胸怀。
                                   (三)
1.(1)去年七月(2)沉默,没有花开(3)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黄绿绿地静默着。
2.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花不争艳,不媚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不给花貌,不给笑容。养了三年的牡丹用不开花的方式抗议被移了魂、切了骨。
4.对比(衬托 插叙)黑槐尽管去年受到伤害,但今年仍然开出又美又密的花蕾,体现了它漠视痛苦,淡然宁静,尽职尽责,坚守自己的生存智慧。
(四)
1.走下百牙山    走进池塘古寺
2.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石榴花盛开灿烂夺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石榴花的喜爱与赞美。
3.运用衬托或者侧面烘托的手法用荷争先恐后展开荷叶衬托石榴花盛开得绚烂,表现它怒放的生命力。
4.略
(五)
1.在风疏雨细的深夜,亮一灯。握一卷在手,时而定定地凝神细看,时而发发呆,时而低头,淡淡一笑。看得有点闷了,便换一本,或是干脆闲置不看。(用文中的语句写出“疏风”、“细雨”、“深夜”、“孤灯”、“随性”等要点即可)
2.(1)嘈杂的环境(2)随性或随意
3.(1)针对高见识的长者所推崇的美在自然的观点而说的。(或,针对高见识的长者对“粗头乱服,不掩国色”的文章的推崇而说的)(2)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雕琢得有美感的散文。
4.阅读的心境应是随意的,心清气朗,安宁平静,最好有几本简单朴素又味道精雅的好书,还有台灯柔和灯光如水的夜晚。然而生活的芜杂,学习的压力,我们却常常没有阅读的心境,太过于注重数目或太注重效率,往往觉得很累,是一种负担,便坏了读书的美感,让夜变得不够安宁纯净,让空间失去阅读的朴素的光辉。所以我认为书趣,只在乱。
(六)
1.荷不甘泯灭,勇敢执著,奇迹般生长。 荷高举盾牌,凝聚力量,静立如山。荷站成一林,活得精神、活得清白。 荷独立自尊,不馁不屈,傲然屹立。
2.①通过转折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荷在干涸龟裂的恶劣环境中依然团结在一起,倔强地生长,创造着生命的奇迹o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荷”比作“舞姬”,将“荷塘雨声”比作“舞姬”弹古筝发出的“清音”,写出雨骤花谢,但荷依然保持空灵、洒脱的美好神韵。
3.C
4.只有与荷一样不惧艰难、高雅脱俗的人,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下、百般的磨难中创造生命的奇迹,领悟生命的真谛。
(七)
1.作者借落叶像“疲倦了的蝴蝶”来比喻“我”是一只在外飞倦了想要飞回家去的“蝴蝶”。文章试图通过落叶这一环境的烘托和“疲倦了的蝴蝶”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眷念和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2.母亲的辛勤劳动使家里越来越殷实(富有),但岁月(年纪)和劳累却压弯了母亲的背,使母亲变得“越来越矮”。(意近即可。)
3.示例:运用比喻兼拟人的修辞方法,将人的情感赋予落叶,以“呻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以“疲倦”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我”在外漂泊的疲惫,与文章开头形成对比和呼应,深化了文章主题。
4.示例:无论我们在外面闯荡世界成功与否,心里都要永远装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如果为的是“大家”的利益而舍家忘身是值得提倡的,如果仅仅是为“衣锦还乡”而“不破楼兰终不回”则不宜大加赞扬。
(八)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出玫瑰花凋落时的情景,流露出作者的痛惜之情。(意思对亦可)
2.①玫瑰的凋零是花瓣纷纷跌落下来。②樱花、梨花、桃花的凋零是随风轻轻飞去。③茶花的凋零是整朵整朵地滚下来。④雏菊的凋零是依偎在花托上消瘦憔悴而去。(意思对亦可)
3.照应上文,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4.“它”指的是花的凋零或人的离世。含义:花的凋零或人的离世对于生命过程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花与人的衰亡一样,都应是平静、朴素和简洁的。
(九)
1.每个生命都有存在的理由;每个弱小的生命在人们误解与嘲讽的眼光中仍要坚定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更高的向往与追求;柔弱的生命也可以书写同枯同荣、生死与共的侠肝义胆;磨难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历练,让自己超越自己不敢想象的高度。
2.①运用比喻,把雨中的花比作“在寒风中行进的女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凌霄花在雨中柔弱、无助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同情。
②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凌霄花以人的情感,写花“坚强地站立”,突出花虽然外表细弱其实却很坚定,绝不屈服,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与赞美。
3.写自己因读了舒婷的诗句,所以认定凌霄花是妖艳、娇媚,善于炫耀、张扬的花朵,表达了自己对凌霄花的厌恶之情;与下文写凌霄花的外表普通而纤弱形成鲜明的反差,先抑后扬突出了它的坚强、仗义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花的赞美和敬意。
4.表层含义:在风雨中我看到凌霄花历经磨难却依然傲立枝头的生命历程过程。深层含义:感悟到生命的坚强和不断超越自我。(意思符合即可)
(十)
1.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多方面的,一是铺陈渲染,写戈壁、沙漠、草原的阳光是为了给写乡村的阳光作铺垫。二是对比,将二者进行对比突出对乡村阳光的无比热爱。
2.①作者借助比喻和拈连的修辞把草原牧民挥洒鞭子、纵情高歌的情态写活了。②一个“缠”字把古丝绸之路的缠绵柔长表现出来了。(
3.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这一自然段成了衔接上下文内容的纽带,承接自然,又引出下面的内容,天衣无缝。
4.一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乡村的阳光”这一意象鲜活,韵味陡升。二是排比的运用使文章气势磅礴、句式整齐、节奏鲜明。
(十一)
1.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内心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在自然的身上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
2.在作者看来,无欲的生命才是安静的,他们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糜、繁华等。而壁虎因为食物而潜藏杀机,虽然蛰伏的身子是静的,但是内心因为欲望而不得安静,所以说没有“真正安静的壁虎”。
3.(1)“枝柯”比喻一颗躁动的心,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引起一树枝柯的宕动、迷乱,无法真正安静下来。“根系”比喻一颗安静的心,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2)环境描写,以声衬静,写出环境的幽静,面对此情此景,人心似乎受到洗涤和净化,远离了尘世的纷扰和喧嚣,才真正体会到 “只有在自然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4.遭受命运磨难和人生沧桑后的老人在谈论痛苦往事时面容平静,语速平缓,这种从容、平静来自磨难后的超然与豁达,具有强烈的打动人心的人格魅力。(意思对即可)
(十三)
1.鸟儿的鸣叫、蟋蟀们的演奏 徐缓而从容,凄清而缠绵 ,充满了乡愁,充满着淡淡怀旧,不掩饰,不做作
2.不可以,第②段写草枯黄,候鸟归去,应是初秋的景象;第③段、第④段写蟋蟀的吟唱、农民收割包谷,应该是中秋的景象,这三个自然段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顺序,所以不可调换位置。
3.该句运用了排比与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摹出蟋蟀们的演奏低缓抒情、清脆响亮、婉转深情的特点。
4.思念故乡,热爱芬芳的秋。
5.示例:沙沙,沙沙,那是秋雨拍打着冬青树叶的声音,仿佛是有节奏的鼓点,让人听着心动。都说秋雨烦人,可我却那么喜欢她。今年的秋雨,细细的,密密的,就像从天空抛下的无数根古典乐器的琴弦,在秋风的鼓动下,弹奏出动人心弦的乐章,那么悦耳,那么优美,让人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
(十三)
1.细小的虫鸣 婉转的鸟鸣 清冽安详的湖水
2.“聒噪”一词原本是贬义,在这里加引号,是贬义褒用,表面是说鸟唱烦人,实际表达的是作者对嘹亮鸟鸣的喜爱之情。
3.视觉 嗅觉
4.示例:但虫鸣毕竟是细小的,对于这个过于热闹的早晨来说,它只是一块印花布上那些细小的图案,构成了整块花布的底色,而那些偶尔一发的鸟的婉转歌声,才是这块大花布上绣着的大朵的灿烂耀眼的鲜花。
赏析:运用比喻将清晨比作印花布,把虫鸣比作印花布上细小的图案所构成的底色,把鸟唱比作印花布上大朵的灿烂耀眼的鲜花。这种写法,化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虫鸣鸟唱点缀了清晨的美景。
5.按照作者的行踪,描写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我来到了湖畔”、“我沿溯着这气息前行”、“我在湖边的码头散步”等。
6.作者一扫历来悲秋的思路,通过描写湖畔清晨清新幽美的景色,抒发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远离城市,渴望永享淳朴宁静生活的感情。
(十四)
1.颜色雪白(灿白),香气沁脾(暗香),花朵繁茂。
2.①比喻,把陷入红尘的人比作“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陷入红尘的人无法自拔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沉沦于世俗纷扰而无法自拔的悲叹与无助。
②排比、比喻,把生命中的亮色比作“五月”“碧云天”“槐花”,强烈而形象地表达了作
者对生命之美的热情讴歌和渴望超越现实的美好愿望。
3.把自己年少青春时的保持自我、单纯享受生命中的美好与中年后迷失自我、陷入生活的
繁杂庸常作对比。突出了文章主旨:人要去寻找和保有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亮丽的色彩)。
4.①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青春永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②人生不可避免是繁杂而沉重
的,但要能够自拔,不在红尘中迷失自我,要始终保有对美的追求和心灵的纯净。③人生中充满欢欣和焦愁,进取与妥协,要正确取舍得失。④生命貌似坚强而实则脆弱,要接受和尊重生命短暂倏忽、不可复现的本质,不错过生命中精彩的瞬间。
(十五)
1.生长环境极其恶劣;外形矮小、纤弱、朴实;忍受苦痛,顽强生长。
2.①运用拟人手法,写榆树“拦”不住雨水,“挽留”不住露珠,表现了它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②将老人远去的形象比喻成行走着的“永恒的雕塑”,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乐观生活的精神品质。
3.引出这棵树的生长年龄,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由写树到写人,赞颂了面对逆境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4.认同,因为命运并非能随意改变的,生活要讲究实际,像那棵树一样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也不失为人生的智慧,如张海迪自幼就患有严重的高位截瘫,一生不可能再站立起来,只能与轮椅为伴,于是在轮椅上她顽强学习,经过长期的努力,她学会了四门外语,翻译了16万字的外国著作,并自学了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一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7 23: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资料:记叙文阅读专题.doc (156.5 KB, 下载次数: 78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19 07: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