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53|回复: 0

教师散文 又是一年菊展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7 16: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起菊花,我首先想起的是古代诗人对菊花的钟爱: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有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期待;有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凄然悲苦……在这些诗句中,写到的菊花大多为黄色,彩色的菊花似乎从未听说,也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虑:莫非是谁用颜料染的吧?今天就让我们见证一下奇迹吧。

我今天到开封参观第35届菊花展,本届菊花文化节期间,全市共布展菊花295万盆。布展重点突出“喜迎党的十九大”的主题,充分融入菊文化、宋文化元素,并与“文化+”“两宋论坛”相结合,突出建设“四个开封”的城市目标,营造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祥和气氛。

一到龙亭主会场,便觉得进入了菊花的世界,菊花的海洋,看着怒放的菊花,嗅着淡淡的花香,听着古典音乐的伴奏,仿佛身在仙境一般。园内游人如织,纷纷赞叹着菊花的姹紫嫣红,评论着花匠的种植技术和精巧的设计艺术,真的能与苏州园林相媲美了。

最抢眼的要数欣赏彩色菊花了,游客们似乎都在怀疑颜色的真伪,一定要看个究竟,眼睛一直盯着菊花,瞧了又瞧,看了又看,唯恐菊花颜色被人变戏法一样给变了回来,一朵菊花由多种颜色构成,真令人称奇,不知道怎么培育成的。还有一种绿色的菊花煞是好看,以前从未想过花会是绿色的,今天真的可算是大饱眼福了。

菊花不但给人带来视觉享受,而且还给人带来嗅觉和味觉的体验呢!瞧,那一盒盒包装精美的菊花茶,令游客爱不释手,纷纷抢购带回享用,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居然还有菊花饺子宴呢!
菊花不但有食用价值而且有药用价值。
据说菊花具有降血压、消除癌细胞、扩张冠状动脉和抑菌的作用,长期饮用能增加人体钙质、调节心肌功能、降低胆固醇,适合中老年人和预防流行性结膜炎时饮用。
菊花除了涂抹眼睛可消除浮肿之外,平常可以泡一杯菊花茶来喝,能消除眼睛疲劳。如果每天喝3-4杯的菊花茶,对恢复视力也有一定作用。
菊花是一种神经强壮剂,能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可延缓衰老,增强体力。
菊花有良好的镇静作用,经常食用能使人肢体轻松,醒脑提神。
菊花有这么多功效,也难怪人们那么爱菊花。
菊花不仅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而且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
一、隐士的象征,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二、斗士的象征  一改菊花隐逸者形象的,当然要数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了。“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其带有明显寓意和倾向性的诗作里,菊花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同时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菊花也成为战士的代表。
三、伤感的象征  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菊花,在她笔下成了抒发情思的对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瘦”字抒发内心对久别丈夫的感受。
四、高洁品格的象征  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故诗人一般都赞赏其凌寒的品格例如: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也有因风雨关系而散落的。宋朝有“王苏改诗”的故事,见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不在,只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暗自好笑,他认为菊花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步原韵,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读过苏东坡有嘲笑之意的续句以后,觉得苏东坡观察不够全面。后来二人政见不和,苏东坡被贬滴黄州。苏到黄州后,一天正值风雨交加,苏与友人在菊园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场面。这时才懂得了当初错批了王安石,还是自己见识不广。
年年菊展年年赏,岁岁赏菊岁岁情,菊花情谊割不断,来年再来就菊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8 22: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