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97|回复: 1

三年级科学《有趣的磁铁游戏》说课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9 09: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三章神奇的指南针第2节《有趣的磁铁游戏》。我的说课内容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说教学模式六个模块来完成。

一、教学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有趣的磁铁游戏》。这节课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对磁铁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玩磁铁游戏探索磁铁的基本性质,同时也为本章最后一节课磁铁的妙用奠定基础,让孩子们认识了磁铁之后更好的运用磁铁为生活服务。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游戏环节。游戏一:磁铁找朋友,了解磁铁有两极,有磁性,可以吸铁制的东西。游戏二:谁的力气大?探索出磁铁两极磁性强,中间磁性弱的特征。游戏三:相斥与相吸,探索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进一步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将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磁铁,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

2、探究磁铁指示方向的特性,磁铁的两极之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了解磁铁的应用。

3、能相互配合实验,协作完成探究工作。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我的重难点是认识磁铁,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探究磁铁指示方向的特性,磁铁的两极之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了解磁铁的应用。

说教法,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实验法,启发法,自主探究法。引导孩子们观察动手自己找出磁铁的各种性质并通过玩磁铁游戏来掌握磁铁的各种性质。

说学法,首先学习方法离不开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课不久,对科学学习比较陌生,为及时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需求,本节课我对三年级孩子提前进行学情调查,询问是否玩过磁铁,是否认识磁铁,对磁铁有哪些了解以及磁铁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问题,大部分孩子都认识磁铁,简单了解磁铁吸铁性质,不能够清楚指出磁铁的性质和应用,甚至对于磁铁到底吸哪些物质还很模糊。由于孩子们这种模糊概念的基础我设计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探究法、实验验证法,通过孩子自己的思维来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接下来说教学设计流程:

一:巧设情境,引出新知。本节课我用谁来帮帮我来设疑,曲别针不小心掉进水杯里,怎样才能在不碰到水的情况下取出曲别针,很多孩子纷纷提出各种观点。这个情景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为下面引出磁铁来做铺垫。

二:提出问题,猜想验证。这一阶段我通过提问孩子们对磁铁的了解,来找出磁铁的性质,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四个游戏,游戏一“磁铁找朋友” 来验证磁铁究竟可以吸那些物体?通过孩子们自主动手来得出磁铁可以吸铁质的物品。老师继续设疑:由于磁铁可以吸铁质的物品那么它各部分吸力一样大吗?过渡到游戏二“谁的力气大”让孩子们用蹄形磁铁和条形磁铁的两端和中间分别去吸曲别针,看哪部分吸大头针数量多来确定磁铁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若。老师第三次设疑:既然磁铁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若,那么我们让磁铁两端和两端来接触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引出第三个游戏“磁铁对对碰”孩子们来验证得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三:游戏激趣,拓展应用。由于一个个小游戏的进行孩子们兴趣大增,这时候老师出示司南的图片,引出磁铁的又一个应用,磁铁可以指南北。为了验证这一性质,老师拿出磁针让孩子们动手验证得出磁铁指向性。这时候磁铁的基本性质孩子们已经掌握,老师又一次提问:磁铁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出示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进一步拓展孩子思维。

四:浅谈收获,总结全课。提问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再一次帮助孩子们梳理全课知识点。

接下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主板书主要书写磁铁的各种性质磁铁有南北两极,磁铁主要吸铁质的物品,磁铁中间磁性强,两端磁性若,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既是本节课重点,也是各次实验的实验收获。条理清晰,概括性强,本节目标突出。

最后说说我的教学模式,本节课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模式是“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包括:引导—探索—发现—验证几个基本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引导孩子发现科学奥秘,实验验证自己的发现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完整的探索过程,在亲历活动中感受到身边的科学,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发现科学的真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9 09: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验小学  魏林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9 09: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