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山之石,可采可雕----创课进校园活动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6 10:5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4月1日,中国教师报“创课进校园”走进郑州市第八十五中学。好课不断,精彩点评;主题沙龙、群英荟萃。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享受着此等精神大餐,快哉、乐哉!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平时的语文教学,谈谈本次活动中的收获与感受。

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还要关注“习”。即从合作预习、复习、练习等维度做系统完整的开发,构建完整的“学”与“习”高度融合的合作体系。这与我校倡导的“三环六步”学习模式高度契合。我们强调“预学”,即学生根据“85学本”完成预学环节中的“篇篇导语我设计,作者作品我知道,丰富积累我收获”三个部分。我们强调“固学”即拓展延伸我提高,在这个环节,学生或是把本课的知识延伸到课外进行对比阅读,或是就本课的重难点进行检测反馈,或是进行写作小练笔如仿写一句,一段,或就本节课学生的收获写一段文字。理念是好的,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时候为了赶课,对学生有众多的不放心,结果常常做得不够到位。比如:本学期时间比较短,任务重,课堂除讲正课外不敢有过多的拓展延伸,更没有时间处理课文相关习题。因此,教与学与习的偏颇,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课堂只支着耳朵听却不思考、课下不练习,没有巩固没有消化吸收,自身不好提高。课究竟该如何上?怎么权衡时间紧与任务重之间的关系?在我们迷惑时,学校领导给我们了一个有力的抓手,即把“作业前置”作为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每节课课前检测预习情况,下课布置作业中必须有一项是预学作业。渐渐的,作业前置成为了我语文教学的常态。我发现原来学生把预习工作做扎实了,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来上课,课堂能主动提出自己的困惑,学习更主动了,课堂生成更多了。当然,对我的挑战也更大了,备课时必须翻阅比以往更多的资料了,课下阅读量也必须要多了,否则就会被学生的问题所难住。当然,课下跟学生一起探讨课上未解决的问题又何尝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呢?作业前置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也促进了我自身的成长,这些都将成为我会继续践行下去的动力。

其次,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的郑艳红老师,展示了一节学习共同体实践课堂。郑老师以《社会现象评论作文的构思指导》课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课堂上,学生在“直面问题”、“组内协同学习”、“全班展示”、“纳入自我学习”、“回到文本”、“反思和批判性思考”、“知识建构”等过程中,构建相互倾听的关系,理解彼此的主张,最终实现知识的合作建构。学生也在多重思想碰撞交织的课堂中,流露出对学习最原始、最澄澈的欢喜和热爱,形成幸福温暖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课堂中真实地获得成长。

听了郑老师的课,我深深的反思了自己平时的作文教学。为什么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写篇作文如此之难,要求当堂完成的作文,有同学硬是非憋到两节课快下课了才动笔,结果只能放到课下第二天再交。有同学常常无话可说,即使有东西可写了也很干瘪,很不理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常常布置完作文题目,做简单提示就让学生开始写作,没有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也没有给学生设置写作的情景,所以出现了学生无话可写、不会写的问题。我想,在备课时若能也像郑老师一样给学生呈现文字、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这种现象有个初步的感知,有自己的看法,并让他们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观点是不是就会更明确,理由是不是就会更充分呢?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学生在动笔写时怎会无话可说?因此,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铺垫一定要有,情景创设也不能少。而且,一定要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令学生心里放松有安全感的润泽课堂。

另外,多视角课堂学情观察员的引入是本次观评课活动的一大亮点,由现场参与的教师代表作为学情观察员深入小组跟踪观察学情,并以学情观察员的视角对本节课进行反馈。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做课堂观察,懂孩子的学习需求去帮助他,提供多元的思维工具、合作学习工具,精心设计合作问题”。在合作学习新样态主题沙龙中,专家们经过思维的碰撞,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在建模课活动推进中我们也可以引进课堂观察员制度,真正了解学生的问题与需求,从而制定精准的整改措施,在学生成长的路上,明方向、鼓干劲、教方法、促成长。

名师示范,专家支招。他山之玉,可采可琢。在教学育人的路上,播撒阳光,收获成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0 20: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