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87|回复: 1

中学老师读书随感 生存哲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9 08: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人喜欢讲“命”,命的凶吉有时不是由人自己能决定的。倘若身处不幸,一般的讲法就是“认命”。这看似很被动、很消极、很颓废的意识举动,但有时真的是天意弄人、无法反抗,除了认命还能怎样?

《活着》里的福贵,活在一个一辈子不得不认命的故事里。套用今天的说法,他算是个“富二代”--- 地主之子、家财殷实,因嗜赌而败光了家产。恰逢国共内战,悲惨的命运由此开启:全家陆续离世,连最后的孙子也未能幸免,只剩一头老牛作陪。

有意思的是,牛与人同名,也叫“福贵”。小说巧妙的叙事:由一个第三人称的叙事者,带进第一人称…

叙事人大概是一个八十年代初叼竹签、戴草帽、身背包、在农村里面到处跑的下乡采集民谣者。这一极闲散且舒适的工作,让他有一天发现这田中老头,竟伫在田埂上与自家老牛对话,催促福贵道:“女人生下来要织布、鸡生下来要生蛋、牛生下来要种田。你怎能如此不本分?快走快走。”这句话也就点出了一个主题:你要认命。

后来采集民谣的小青年,与老头交谈甚欢。谈起故事,村民们大多对往事记不完全且不明原因地流眼泪、并用泥巴般裂开的手抹拭,像是报废了的物品;而老农不同,他好像能够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模样,活灵活现地说故事,自我满足似得看待此生。乐观到边种地边唱歌:“皇帝招我做女婿,万里迢迢我不去”,符合“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境地。

可他,毕竟就是那个福贵啊!那个全家死绝了的福贵。如此悲惨的命运,却为何此时表现出人生颇为自在?

小青年接着听他讲故事。先从牛说起,他总会用“凤霞”“苦根”“二喜”等他假想出的别的牛,去刺激自家牛,让其明白不止它自己在干,更要好好地干。当然这些个假想名,正是他死去的亲人们的名字。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进入“福贵”,读他坎坷凄惨的一生。他经历过太多事:目睹了抗日、国共内战、土改 打地主、“文化大革命“、三年自然灾害、改革开放;见证了荒谬的大炼钢…却能此般舒适、闲散地讲述故事。

没有让福贵用第一人称讲述,而是透过民谣收集者的眼光,让读者旁观了福贵的一生。这种距离摆在一个极为奇怪的背景之下:福贵用怎样的语调在描述自己一家人的故去,小青年眼中这个经历过如此不堪往事的小村庄,又是如何风光。如“家珍死得很好福贵说 那个时候下午即将过去了 在田里干活的人开始 三三两两走上田埂 太阳挂在西边的天空上 不再那么耀眼 变成了通红一轮 涂在一片红光闪闪的云层上|福贵微笑地看着我 西落的阳光照在他脸上 显得格外精神 他说 家珍死得很好 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 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 不像村里有些女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 坐在我对面的这位老人 用这样的语气谈论着 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 仿佛是一片青草在风中摇曳 我看到宁静在遥远处波动|四周的人离开后的田野 呈现了舒展的姿态 无边无际 在夕阳之中如同水一样 泛出片片光芒 福贵的两只手搁在自己腿上 眼睛眯缝着看我他还没有站起来的意思 我知道他的讲述还没有结束 我心想趁他站起来之前 让他把一切都说完吧|我就问 苦根现在有多大了福贵的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 我分不清是悲凉 还是欣慰 他的目光从我头发上飘过去 往远处看了看 要是按年头算 苦根今年该有十七岁了”。

这段文字,充分展现了如今孓然一身、老去了的福贵,在只剩下自己和一头同名老牛的人生境遇里,看起来有点乐天知命。换做你,“知命”可以,但“乐天”就急需勇气了。

在历史课本上有个小说家叫赵树理,如今少被大众提起,却曾在延安时期被认为是:中国除了毛泽东和朱德之外,最有影响力的人;也被认为是全国作家的典范。这位非常符合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的山西 “农民作家”,不是农民却专写农民,喜欢用农民的语言来写,写出的作品也确实好。他也写过一篇小说恰巧叫《福贵》,主角也叫福贵。这个福贵原本是个上进青年,后因赌钱、借高利贷而堕落。不同的是结局:他抗日从军、战后分得田地,最终挺直腰板、重新做人,同命运对抗。全篇充溢着昂扬精神和上进气氛。

《活着》里的福贵却毫无还手能力,身为底层社会的乡村农民,他经历过去中国几十年种种巨大的变动和灾难,对他而言,这一切他身不由主、不能自己。只能将这些遭遇都理解为是“命运”、“天意”。读完这部小说,你或许也能产生以下两种很矛盾的情绪:

正能量爆棚。一个经历如此不堪的老头,乐于现状;埋葬了全家人,死而无憾;枕下塞钱,待自己尸体发臭、他人收尸时,赠财于人,安乐终老。好一碗心灵鸡汤!

消极感满满。颠覆昔日的先锋,在巨大的变动之下,竟写出无力还手、教大家认命,招来诸多评论家的不满。

到底该如何区分“生存”或“生活”与“幸存”的分别?有些人认为福贵是个浩劫之下勉强的幸存者,却不能称为生活或生存。但余华说:幸存与生存,是一个铜板的两面,从这边看它叫幸存;从那边看叫生存。

从外人的角度去看,他的确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把自己当作“他”这是过日子,这就叫做生活。

自此篇之后,余华的写作忽然变得规矩起来,从头到尾好好讲故事,情节不颠覆、叙事不乱来、结构不倒错,因为时间赋予他了力量。人在浩荡的时间长流中,不存在返老还童,只能跟着时间走、逆不得。看着同龄人、长辈等身边人,随自己的老去而一一告别,这就是时间。

时间,仿佛是一种天然力量,而余华借助大部分人都经历过的这几十年的时间浩劫,告诉我们:不追究,且认命、好好活,活着最重要。

这也是中国人的生存哲学。正如中国悠久、辉煌的文明,仔细看也是一把辛酸泪:多少兵荒马乱、多少自然灾害…这些不幸最终怎样呢?中国文明挺过来了,像福贵的命运一样,不必跟他谈及活着为什么,因为从福贵的心理现实角度看: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他只能这么想,借用传统的智慧跟哲学,坦然接受这一切。

八十年代流行很多的西方思潮,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人先有存在再有本质。也就是人先活下来,才回头去思考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那么人的生存目标自然是由人自己去把握和界定的,而非神。

1992年,余华讲的这么一个貌似让人心灰意冷的故事。肤浅地讲,它极具乐观精神;哲学层面又提出了一个灰暗但不得不接受的现实:纵使经历过再多不可思议之事,活着就好,人生不需要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9 08: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市第七十六中学吴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8 22: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