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0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快乐语文 和谐课堂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成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12 08:1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乐”在学习中越来越重要性,创造一个和谐而温馨、活泼而有序的课堂气氛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笔者从培养质疑的能力、激发思考的兴趣、感受朗读的快乐和体验实践的喜悦四个方面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成问题。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乐”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能否创造一个和谐而温馨、活泼而有序的课堂气氛,是检验一个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一杆标尺,所以努力营造一个快乐而和谐的语文课堂环境至关重要。

下面笔者就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成问题,浅谈自己的拙见。

一、 培养质疑的能力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小进,大

疑大进。”学生学习中没有疑问就没进步与创新。只有质疑才能求异,才能另辟蹊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要知道:质疑是学习的最高形式,创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质疑需要有求真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善于发现的慧眼,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质疑的方法。

1.对整体质疑

拿到一篇文章,我们急于想知道它“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等等。这三个问题涉及到写作的内容和主旨,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这三问就是帮助学生对一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虽然这种了解还比较模糊与肤浅,但随着阅读深入与质疑能力的提高,所领悟体验到的阅读容量也不会不断加大。

笔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这样引导学生质疑:(1)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2)课文是怎么写这个故事的?(3)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写作方法和技巧就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

2.对题目质疑

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进而理清作者的思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围绕题目反复追问。例如教学《飞夺泸定桥》可引导学生这样质疑:红军为什么要夺桥?围绕“飞”、“夺”二字,课文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红军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的?
    3.对重点、难点质疑

教材中的重点是文章的要害,抓住重点就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难点则是学生思维受阻、停滞的地方。抓住难点质疑,就能循序渐进,化难为易,从而突破难点。笔者在教学《跳水》一课时,一位学生提到:“一顶小小的帽子,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回家再买一顶不就行了吗?”其他同学听后哄堂大笑,我反问他们应该怎样解释,大家又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4.对矛盾处质疑

有些文章中有看似矛盾之处,其实正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这些地方很容易产生岐义,引发争论。通过质疑能够让学生在讨论争辩中走向深刻。笔者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这样引导学生质疑: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阮恒在抽血过程中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男孩为什么会“立刻停止了哭泣”?

5.在对比处质疑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借助对比质疑能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提高理解能力。如《林海》中“云横秦岭”是怎样一种景象?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

二、 激发思考的兴趣                                   

“学而不思则罔。”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学”离不开“思”,“思”必须有利于“学”,学与思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笔者在教学《穷人》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问学生:你认为桑娜一家穷吗?学生一致认为穷,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观点出乎意料的单一,全然没有我想象中的碰撞与争论。要知道“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呀! 课后,经过思考我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思考的过程没有受到重视,这大大抑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现成的结论从思考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扼杀了学生的智慧,剥夺了学生思考的快乐。

后来,我又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要求学生一分钟之后回答。这次,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有的说:“    他们在生活虽然很穷,但在精神上却不贫穷。”有人说:“他们在生活上吃不饱,穿不暖,确实很穷,但他们敢于面对艰难生活的坚强,关心别人的那份善良,却是金钱也买不到的财富,他们是精神上的富翁。”……有了足够的思考时间性,学生不但体会到了思考的快乐,还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兴趣得到了激发。

三、感受朗读的快乐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材中“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唐诗宋词,“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古今贤文比比皆是。还有那些写景、记事,写人状物的优美文章多不胜数。因此语文课上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更是不可或缺的,有了它语文课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一学生读完“抢救伤员”这段后,老师引导)这件事很感人,但朗读感情不容易表达,听老师读一下。(示范读)
    师:大家注意没有——“当您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句话中间是一个逗号,可是老师为什么停顿了较长时间?   
    生:房子炸平了,小孙孙炸死了,心里很悲伤,所以……
    师:志愿军说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很难过,就怎么样啦?
    生:说不下去了,所以说到这里停了较长的时间。
    师:对了。理解了,感情就体会出来了,才能读好。请大家把“抢救志愿军伤员”这一段再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于老师正是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其境,从而使学生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心里共振,达到了情感教学的理想境。
    笔者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让同学们在默读课文之后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最好。朗读之后,我问大家:“你读了这篇课文,心里是什么滋味?”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有的说:“我觉得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有的说:“我痛恨英法联军!,”有的说:“圆明园的毁灭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有的说:“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很难过,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通过朗读,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四、体验实践的喜悦

语文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识与个性特点,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融于学生自行参与,主动学习的活动过程之中,给过去沉闷死板或参与率较低的课堂状态以有力的一击。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

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课,《壮丽的青春》。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运用各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悟,还精心设计了多种实践活动。如学生在朗读第3自然段“好险的一道峡谷……吃力地延伸过来”后,教者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图,指名板画,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画;有学生读好第12、13、14自然段后,教者说:“你假如是欧阳海的战友或列车上的旅客,你会对欧阳海说点什么?”让学生想象说话;在学完了第15、16自然段后,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为了纪念欧阳海,人们塑成了一尊他的塑像,假如让你写碑文,你怎么写?”;在课堂的最后,教者说:“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英雄的名字。”学生就在教者精心设计的这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得到了加深,情感得到了熏陶,心灵得到净化,生命意义得到了提升,从而,促进了学生的生命成长。

    笔者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理解课文的大意之后,让两个学生现场辩论一次,另个一个学生表演孔子,我就作为一名智者在最后用现代科学理论来现场解释。这样,学生获得的感受显然很深刻。

和谐——这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在新课程改革下,“和谐教育”为我们所提倡,让知识超越课堂,让教学超越课堂,相信,和谐之花将永远盛开在新的课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6-12 08:19:36 | 只看该作者
出自  王丽霞的博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0 06: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