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43|回复: 0

教而有类 诲人有方——读《论语》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13 23: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教学中,我常常听很多很多教师说这样一句话:这个问题我讲过很多遍了,为什么你还是不会呢?和家长交流时,也常常听家长说起:这孩子就是笨,怎么讲都不会。我们的孩子呢,往往觉得委屈,因为他确实没有理解,所以也是真的还不会。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真的尽心尽力了,孩子为何还是不明白呢?今日重读《论语》之“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也。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也。”方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教之无类,取道有误呀。

这句话是孔子在告知弟子们,怎样启发弟子,怎么学才有效。孔子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圣人教一个人,不是随随便便就教的,他要看到这个人时机成熟,可以教了,这时候才教,教起来不费劲,学的人也不会感觉到压力。他的教学方法是给弟子足够让他自己领悟消化的空间,所以他必定是等待弟子“心愤愤,口悱悱,”心愤愤,是指弟子有一种发愤的心,可是他没有办法自己突破,这时候孔子就会启发他。口悱悱是说他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深入的思考,有一点感悟,但是没有完全明白,而且又表达不出来,当学生有这么一个状态,那孔子这个时候就会帮助他表达,让他贯通。

也是,反观我们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上是被动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老师教了什么,我就学什么,让我写就写,让我计算便计算,为什么写,计算又有什么意义呢,学生的内心没有消化,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培养和塑造一颗发奋的心。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学,家长的辅导就尤为吃力。正所谓“自强不息”,先有自强,方可不息,学生还没到发愤那个状态,没有触摸到表达的门槛,那么深思、感悟、表达也就无从谈起,那就造成了怎么启发他他也听不懂的现象。他没到悟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已经强拉着他进了这扇门,等于把他的自我领悟之路给堵塞了,这时即使强行灌输,也始终苍白无力。

“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也。如此则识思之深也。”告诉我们,身为老师,要诲人有方,为师之道需要高度的智慧和技巧,要懂得细致入微的观察切入的时机,不断的提醒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不断的深入,唯有如此,他的悟性愈来愈高,他所达到的境界愈来愈提升。

但孔子告诉我们“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也”。给他说,要怎么说?“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就像房屋的四角,只告诉你这个角是九十度,那你就要马上明白,一个角九十度,四个角都应该是九十度,都是方方正正。如果告诉你一个角九十度,你只知道一个角是九十度,其它三个角不知道,这是“不思其类”,你就不懂得举一反三了,那就“不复重教之也”,就不能够再教他了,他没有这个悟性。

所以你看孔圣人教学生,目的是让人开悟,让人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仅授生以鱼,更要授生以渔。如子贡,他能够闻一知二,而颜回,闻一知十。闻一知十这个人也一定是老师最用心去教的那个。通篇《论语》,颜回向夫子请问只有两次,而这两个问题,足够他闻一知十。故他对老师的尊重,超过其它的弟子,所以他入境界做到“不违如愚”。

  读懂《论语》,方真正明白,为人师者,既要诲人有方,更要教而有类,学生到了哪个程度就给学生那个程度相应的教化,要善教,而且绝对不会遗漏任何一个学生,做老师的,自己一定要有这样的一个智慧和程度,这就是教师最大的慈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9 02: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