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新思想 奋力新作为”主题征文:贯彻落实新思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3 20:39: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社区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融合,尤其是像厦门这样经济发展好,环境宜居的城市,“新厦门人”成为社区的新成员,“新厦门人”文化也成为社区的一张新名片。因此,迈入新时代,基层治理也有了新的特点。新时代的集结号已吹响,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要用新的精神风貌,新的时代精神去迎接新的挑战。

  新时代对社区服务水平提出新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发展的内涵和重点、理念和方式、环境和条件、水平和要求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我国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此,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社区治理的新特征,我们要用新的理念举措不断推动工作的开展,更好地解决社区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推动社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人民和大时代给我们的考验,我们要用新时代的新思想武装自己,迎难而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方针。作为贯彻落实新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基层组织,做好新时代社区工作,展现新时代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基层党员干部为民办事的能力,是群众感受新时代党的决心、关心与信心的重要窗口。

  社区工作由治理管理转向服务

  新时代的社区工作首先要做的是转变工作理念,由治理、管理转向服务。我们要将这种服务理念贯穿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遇事要问计于民,主动问需于民,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用最高的效率服务好居民。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共建精神,为社区注入社会各界的力量,由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牵头,通过政府购买针对居民需求的项目,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合理划分了政府、市场、社会与居民的职能责任边界,激活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也让社区更注重民生的建设发展,了解民情。

  以康城社区为例,社区居民主要由外来人口组成,是个典型的“新厦门人”社区。正因为是“新厦门人”,针对这个新特点,为更好地拉近与居民群众的距离,保持同居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这部分“新厦门人”更好地融入社区,康城社区在“党建引领·共建共享”的宗旨下,创新设立“康城三级微信网”,逐级收集民意、反馈诉求,将居民的诉求及时汇总,打造专业队伍,提升服务能力,利用各界的力量共同解决,让社区基层治理更加和谐。新社区要用新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搭建社区智慧服务平台,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实现服务事项数字化申请、跨部门办理,力求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推进社工队伍服务精准化、社会组织服务个性化、党员志愿者服务常态化,密切联系群众,展现新时代社会工作者的新风采。

  以创新精神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除了社区治理的手段更新,作为贯彻落实新思想的坚强战斗堡垒,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也要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通过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加强、不断进步,社会治理有序推进、健康发展。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第一线,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大本营,新时代社区的治理要转变工作理念,要提升服务水平,要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用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构筑共建共享新社区。让我们的“新厦门人”可以在社区生活得舒心、快乐,让社区的环境变得更加和谐、美丽,不管你来自哪里,都可以到这里品五湖四海百家菜,聊天南海北一家亲。

文章来 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0 20: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