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46|回复: 1

小学语文老师北师大学习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4 08: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北师的向往和对提升的渴望驱散了冬日的严寒,2018年11月22日,我踏上了北上的列车,相约皇城脚下。领略到了不同的“语文”,听大咖讲座,观摩名校、好课,收获颇多!初到北京之时,被首都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气息所吸引。经过几场精彩的讲座和观摩学习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人杰地灵的含义。首都的本土专家以其专业的讲解,精准定位的价值观,从更高层面,更专业、权威的视角为我们阐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下面,从三方面来给大家做以分享:一、校园文化;二、名师课堂;三、专家引领。前两部分,重点以看课件介绍,重点是第三部分。

第一堂课讲戏剧《萧何月下追韩信》,焦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把课堂驾驭得游刃有余,以独特的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元青花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引出课文。在此,也不难看出孩子们涉猎广泛,预习充分,不但能认得出梅瓶还能讲出萧何和韩信的小故事以及他们的性格特征。
整堂课以读带讲,通过对《萧何月下追韩信》充分的读来体会京剧的韵味美。焦老师将读分为三个层次,最终让孩子们读出感情和韵味,让孩子化身情境中的人物,体会人物关系。他们将戏曲真正的引入校园,让孩子们爱上戏曲,爱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学写留言条》,一堂常规又精彩的课,老师讲写留言条的格式、写作要求清清楚楚交给孩子们,课后练习孩子们掌握的很好,教学目标达成。在拓展环节说到,虽然是小小的留言条,却会起到大大的作用,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祝福留言、感谢留言、道歉留言、安全留言,会给人与人之间多一些温暖和联系,贴近生活。
让我激动的时刻来了,我和语文主编崔峦老师近在咫尺。

崔老师在三个半小时里从教材的编写理念、教学目标、教材的编写特点、教学建议几个方面将统编教材进行了系统的讲解。通过崔峦老师的讲解,我对语文教学有了许多许多新的、清晰的认识。
1、识字:低年级识字要做扎实,书上的是保底要求;2、写字:写字是重点,怎么让孩子写一手好字?老师应当先写一手好字;低年级写句子,三年写段,四年级下册才开始写篇……崔老师讲得细致透彻。3、朗读:低年级朗读不要求有感情,要求正确、流利;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小古文,培养学生语感,老师的语感一定要好;学生要大量阅读,那么老师要读更多的书,要不然如何与学生交流?他掷地有声的发言,让我们明白了自己肩头的责任。
接着他又从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开始说起,分听、说、读、写、书五个方面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解说,同时针对一些教学过程中的顽疾也进行了把脉问诊,最终给出治愈的良剂。他反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希望在座的乃至全国的语文老师都能“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随后崔老师又分学段阐明部编版语文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编写特色。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语文材审查委员武琼老师,做《朗读是我们终身的阅读能力》为主题的讲座。武老师的讲座如一盏明灯,带领我们穿过朗读教学的迷雾。

武老师首先明确了什么是朗读;从古今对朗读的不同表述,说明了朗读的意义和要求。武老师的点拨让我们如醍醐灌顶。语文素养的提升,是老师和学生的共同任务,老师应该是孩子们语言运用的最好示范,自身语言能力的提升,才是对孩子们最好的朗读引导。在日常教学中,朗读教学中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目标的完成一样重要,正确、流利是基础,不应只把重点放在“有感情上”,让我们爱上朗读吧,这样孩子们才能爱上朗读。

男神很多,另一位赵景瑞老师,我想用几个词来形容他: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创新意识强!我对赵老师有几点敬佩之处:首先来自于赵老师令人惊叹的学习能力,古稀之年的他,对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理念接受能力还是那么强!给我们做报告的主题是:“为学生的未来培养学力”,主张现在的教育是为应对学生未来的挑战,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不仅了解,甚至还参与课题!其次,赵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时,令人惊叹的逻辑能力、创造能力、渊博的知识和幽默的风度。最令我感动的是,赵老师的敬业!整整三个小时的讲座,七十六岁高龄,一直站着讲课,在老师们中间与老师互动,我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幽默、睿智,洒脱的赵老!我在想,如果我七十六岁时如果还保持着学习的热情,接受新思维的敏锐,对教育不变的热爱,那一定很幸福……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专家引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4 08: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师大学习心得

迎宾路小学   王丽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9 04: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