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5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研文章 再谈“学习经验”的重要性 ——从一堂八年级语文习作课说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18 07:3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段时间,有幸到苏州参加第八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展评观摩活动,来自全国的二三十位选手竞现风流,表现不俗。其中有一节课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习作课《说明的顺序》,习作课一直是语文课堂的“软肋”,下面就以这节课为例,再次谈谈学习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执教这节课的是一位来自青海的年轻女老师,举止得体、很有活力。这节课的大致流程如下:由苏州特产桂花糕的做法导入,进而问学生说明顺序的种类;随之介绍说明顺序的种类并让学生做笔记,接着以说明顺序归类游戏来检测;接下来让学生阅读资料并观看糌粑制作的视频,让学生小组探究适合的说明顺序和精炼介绍糌粑制作的方法及工具;下一个环节是教师现场制作糌粑团,并制作边介绍流程,之后让学生注意教师所说的动词,结束后学生陈述此制作过程;又让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糌粑的丰富内涵,以此理解说明的逻辑顺序;最后是课堂练笔,要求选择一种说明顺序并加入适当的说明方法,来介绍糌粑的一个方面。

平心而论,作为常规的习作课,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也无多大问题,因为传统意义上的习作课多是如此:讲解写作知识,让学生在写作训练中运用知识,最后学生获得写作技巧。但从课堂上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取和运用方面看,却有值得商榷之处。

其实,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并学会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写说明文,应该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在本节课上体现的也是明显的,但关键是如何实现此学习目标,其教学过程是有很多种的。但是,关注所执教班级的学情,是任何一种教学设计都不应该忽视的。这里所说的学情,既包括学生前期有关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基础,也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跃动和技能训练的发展动态,而这些都应是执教教师时刻关注,并应随之做出适时调整。

首先我们来看这节课的第一板块,介绍说明顺序。此板块是纯粹的知识信息传递过程,也无多少高明之处,当然也无可厚非。贴近苏州本地的特产导入是比较贴切的,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有学生说出五道工序,也有学生说出成分很多种,这说明教师的指令不甚明确;而在接下来的说明顺序种类提问环节,有学生准确说出三种说明顺序,也有学生说“直叙、倒叙、插叙”,这说明有些学生对说明顺序还有含混之处。可以看出,教师是想通过桂花糕的做法来引出三种说明顺序,但却未能进行很好的预设,以至于学生的回答不理想。如果从桂花糕的历史介绍、制作工序、营养价值三方面让学生搜集资料简要概括,既能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自然引出说明顺序。接下来教师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了三种说明顺序的含义,并举了学过的课文《昆虫记》、本地学生熟悉的苏州园林、日常生活中的药品说明书来加以阐释。这个设计也是不错的,能够调动学生的既有知识,但也属于单向的知识传递,印象不可能深刻,如果让学生举例可能印象会深刻些。而随之进行的说明顺序归类游戏,除了博人眼球外并无多大意义,是考查低层级的知识记忆能力而已。其实,教师备课时应该想一想,这一板块所讲的东西有哪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有哪些是学生不知道的,知道的就不讲或少讲;有哪些知识是零碎的,哪些知识是系统化的,零碎的知识要引导学生梳理进而形成系统。如果不能关注学生的既有学习经验,就很难让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所讲的知识发生“反应”,其效果也不会太好。

第二板块是通过糌粑制作来学习说明顺序的正确运用。这是很好的训练载体,既带有执教教师的地域特色,又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资料观看视频,意在让学生掌握空间顺序,磨青稞面的工具水磨,它的最上方、上磨盘、下磨盘。但课堂讨论后,面对教师关于空间顺序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却是运输方面应采用空间顺序,但教师未能觉察到学生的反应并进行及时的纠正,而是“顺畅地”说出了介绍制作工具时的空间顺序。再来看看教师的两个设问:一、观看视频想想它适合哪种说明顺序;二、精炼介绍磨青稞面的方法及工具。这本是一个问题,教师却把它分开,以至于学生的作答不准确;单看第一问,学生认为需要把青稞从田地里运输到家里,当然应采用空间顺序,也是有道理的。其实,教师只需让学生观看视频后复述磨青稞面的方法及工具介绍,从学生的作答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纠偏,同时穿插空间说明顺序即可。在此情境中学生观看过视频,肯定是要自己的脑中起反应的,但每个人所起的反应是不同的,出错的同时也是纠正错误、形成正确认识的契机。而此板块的“重头戏”当属教师亲自操刀制作糌粑团了,这个新颖的教学环节,引来了姑苏学生的全神贯注、兴致勃勃,看似很成功的设计。但在随后的提问环节,让学生陈述糌粑团的制作过程,并有品尝糌粑的“重赏”,却几乎无人举手(只有一位男生举手,却始终未被教师点中)。这个现象就很奇怪了,按说教师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并在制作过程中还有重要动词的提示,完成制作过程的陈述并非难事。从后来教师点中的男生发言来看,也确实不难,只是过程的如实陈述。也许,学生可能并不知道这道题目做好的标准,也许以为富有文采才算好(后来教师点评,也认为学生文段中有些形容词应该用得更有文采),也可能并不知晓这里所体现的是说明文的时间顺序,也可能是比赛现场学生怯场(但从几位同学的表现看也不如此),等等。不管是什么原因,执教老师都应反思,学生为何没有积极的课堂反应。课堂上学生没有积极的反应,说明学生的学习经验与教师的预设存在偏差,或者节奏不一。其实,相比于第一板块的概念性知识,第二板块主要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完成说明文写作。这就更讲究在学生写作训练中运用知识、形成能力了,而不能将知识掌握与能力训练分离开。让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掌握写作知识,应该是教师教学的主线思想,任何削足适履或者讲练“两张皮”的做法都会让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教师要认真关注自己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经验,捕捉课堂上学生学习经验生成、变化的动态过程,适时引导学生学习或调整教学环节。如此,才能真正产生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5-18 07:33:35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余昆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5 09: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