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二年级学生家长辅导数学用书60讲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2
标题: 二年级学生家长辅导数学用书60讲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1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1~2页例1。

学习目标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课文讲解

下面一段话是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的,我想他的话对大家指导孩子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要度量一个量,可以像用勺子一次次地舀空装满水的容器那样,用一个单位去量那个量。度量一个量需要标准单位,而度量的结果是一个数。由于有许多不同的量,故需有许多不同的单位,如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等经过度量,便成了量值。为了学会如何应用数学,学生就应该学习各种量的起源、特征,并弄懂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说这也是数学([荷兰] 弗赖登塔尔著,陈昌平等编译,《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但是个体的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作为学习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孩子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2
例1,从两个方面来帮助孩子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测量同一长度,量得的数量不同。先让孩子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如用1角硬币作标准量,得出课本宽大约7个硬币那么长;用曲别针量,得出课本宽有5个曲别针长;用三角形量,量得课本宽有4个三角形学具那么长;用木块量,得出课本宽大约15个木块那么长(见下左图)。由这些不同的测量结果孩子自然会想到:“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测量不同长度,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让孩子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教材让孩子自由量,如用小刀量铅笔盒的长,用曲别针量铅笔的长,用橡皮量剪刀的长,用“一”量桌子的长等等,通过比较所量结果,孩子会发现有些物品的长度不同,但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量的数据却可能相同。如数学课本的宽和铅笔盒的长是不一样长,但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有5把小刀那么长,同样都是5,它们却不一样长(见下右图)。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孩子自然会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一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块)进行测量,去解决上面两个矛盾冲突,由此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辅导精要
让孩子读“编者的话”,了解本册课本的部分内容和学习方法。
让孩子读“目录”,从单位课题了解本册课本的学习内容。
接着,要学习的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打开课本第1页,看主题图,看图说图意。同学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有的测量文具盒的长度,有的测量剪刀的长度,有的测量铅笔的长度,还有的测量数学课本的宽度。有的同学说:“这边大约7个1角币长。”有的同学说:“我量出这边有5个曲形针长。”还有的同学说:“有5把小刀那么长。”
家长问:还有的同学用什么方法去量数学课本的宽?经过观察,孩子说:用三角形学具和木块。
家长再问:怎样去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孩子可能说:用一个短的东西和一个比较长的物体比一比,就能量出一个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了。
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如例1左图)。可以让孩子按教材介绍的方法去量数学课本的宽,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量的时候,家长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量完后,让孩子用一个数分别记录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这时让孩子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让孩子看到,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如例1右上图)。让孩子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或用“一”等去量桌子、铅笔盒、剪刀等物体的长度,用一个数记录测量结果,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孩子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让孩子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如例1右下图)。
“做一做”

第1题,将5种蔬菜,左端对齐,横放在5个竖排的隔层中,隔层下面横排着5个□,让孩子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那么长。如果孩子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格子的竖线比一比。

第2题,让孩子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这里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孩子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既可以让孩子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第3题,是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做准备),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测量的方法类似第2题,只对着所量物体的左端摆放1个正方体,而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孩子在脑子里完成。如果孩子看图估测有困难,也可以让孩子用正方体实物进行实际测量。

在用实物进行测量时,无论是用一个一个摆放实物的方法,还是用一个实物一次接一次测量的方法,开始测量时,都应提醒孩子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学习小结。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文具盒比数学课本的宽更长,量出的结果都是5。其原因都是“标准”惹的祸,不同的标准,量出的结果就乱七八糟。所以,应该把标准统一起来。如用正方体的木块做标准去测量小刀、橡皮、曲形针、蜡笔,测量的结果就比较准确。
学具准备
1角硬币10个,曲形针10个,小刀5把,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30个。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3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2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3~4页例2,第6页练习一第1~3题。
学习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文讲解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孩子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比如,孩子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反过来,孩子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孩子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比如,教学1厘米时,借助图钉、手指的宽度帮助孩子建立1厘米的表象。教学1米时,伸开两臂比划1米有多长,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
2.给孩子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如测量铅笔、身高、黑板等各种物体的长度,测量跳远的长度。让他们认识一些不同的尺子,实际练习读取厘米尺与卷尺等尺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长度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教材在孩子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孩子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前面教学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已经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正方体(1 立方厘米),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由此引出厘米尺,并在尺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在此基础上,用一个图钉长度和孩子手指的宽度帮助他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通过量纸条的长度,学习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辅导精要
家长拿出一个正方体(1 立方厘米)说:通过昨天的学习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把标准统一起来,并且用正方体测量比较准确,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家长拿出各种各样的厘米尺给孩子看,如直尺、三角板、卷尺等。可多找来一些尺子。
让孩子认识尺子上的刻度、数字和单位。尺子上的刻度,通常有三种,即长刻度、中刻度和短刻度;在尺子的长刻度上标有数字,学生常见的尺子有0~20以内的数字;在数字1右边标注它的单位“厘米或㎝”,它的意思是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
让孩子用前面正方体的一边与尺子进行比较,可得出正方体的棱长正好是1厘米。再顺次进行比较,1与2刻度之间长也是1厘米,……。所有的1厘米都一样长,所以我们用它为统一的标准测量物体的长度。“1厘米”叫做一个单位长度,“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家长拿一个图钉,通过测量,使孩子清楚地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以帮助孩子看到1厘米的大致长度。然后让孩子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让每个孩子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其他活动,如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1厘米的长度等,帮助孩子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让孩子用一个手指的宽量尺子的长度,量1下是1厘米,刻度从0到1;顺次量3下是3厘米,刻度从0到3;再顺次量3下是6厘米,刻度从0到6;再量2下是8厘米,刻度从0到8。家长问:8厘米的刻度要从0到8吗?孩子可能想到从刻度从1到9也行,从2到10也行。家长问:有什么规律呢?孩子说:10-2=8,9-1=8,8-0=8,只要符合两数相减等于8就行。验证:6-0=6,3-0=3,1-0=1。
家长拿出一条5厘米长的纸条,让孩子测量它的长度。用1厘米和纸条比一比,就是测量。可以是开放的,只要孩子能测量出结果就行。
让孩子阅读课文,并引导孩子进行质疑。孩子可能问:为什么书上要说,量时,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经过比较发现,只有把纸条的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也就是几减0都得几,可以不要再计算,其他的测量方法都要用减法算。所以,这是测量最常用的方法。
习题解析

第1题,将尺子按默认的测量方法摆放在铅笔下面,铅笔和尺子都是按实际长度画出的,让孩子看铅笔是几厘米长。设计这种练习形式,目的是帮助孩子学习测量实物长度的方法。练习时,还可以让孩子用尺子实际测量削过的铅笔。由于削过的铅笔尖无法靠近尺子的刻度,可以提醒孩子借助三角板来量。削过的铅笔不一定是整厘米,接近哪个数,就大约是几厘米。

第2题,要求孩子拿出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等不同长度,一方面使孩子练习量长度的方法,另一方面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实际测量时,可以让孩子把量出的结果作上标记,如量出3厘米,就在纸条上的这个地方画上竖道,并写上“3厘米”,这样便于几个同学比较所量结果。纸条可由家长事先从A4纸裁下,或是21厘米,或29.7厘米。


第3题,让孩子量一些实物的长度。练习时,一要让孩子明确所量的长度指的是实物的什么地方;二要注意对孩子进行测量方法的指导。如果墨水瓶盒不好找的话,也可以改量其他实物。测量前,最好让孩子想一想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估一估将要测量的物体大约有多长?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3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3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4~5页例3,第6~7页练习一第4~6题。
学习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文讲解
这部分学习内容主要是帮助孩子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孩子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通过让孩子用厘米尺量黑板,感到这样量要量很多次,太麻烦了,由此引出米尺(见下图),使孩子切身体会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进行度量比较方便。然后,让孩子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见下页图)。帮助孩子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


例3,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长的绳子有多少厘米,让孩子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得出1米=100厘米。

辅导精要
让孩子先用小尺子(如20厘米长的学生尺)量一量他自己的寝室其中一条边的长度。经过动手操作,孩子可能觉得:这样量太麻烦了。家长问:为什么会麻烦呢?孩子可能说:寝室太长,而尺子太短。家长说:那我们就换一把长的尺子吧。拿一把米尺给孩子,让孩子观察米尺,一端有“0刻度”,另一端1的右边标注单位是“米”, 它的长度是1米,这种尺子叫做米尺。再用米尺重新测量他自己的寝室其中一条边的长度,使孩子体会到:量比较长的东西,用米尺量比较方便。
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家长问:怎样记住1米的长度呢?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看从脚到身体的什么地方是1米。接着让孩子两臂伸平量一量、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使孩子借助自己的身体,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家长拿出卷尺,让孩子用米尺与卷尺比较,米尺在卷尺正好是1米,在0与1刻度之间,再顺次进行比较,1与2刻度之间长也是1米,……。所有的1米都一样长,所以我们也用它为统一的标准测量物体的长度。“1米”叫做一个单位长度,“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
家长问: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孩子根据自己的实践,可能说:测量,就是用1厘米、1米作为统一的标准,和要测量的物体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就是物体的长度。短的物体用1厘米比较,长的物体用1米比较。用尺子测量,其实是一种简便方法。尺子可以把好多个单位放在一起,同时用几个单位与要测量的物体进行比较。
让孩子比较两把尺子的长度,米尺比20厘米多得多。有的孩子可能会用自己的小尺子一次一次地去量,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得出1米=100厘米。然后鼓励孩子用不同长度的尺子去量米尺的长度,多角度证明结论是正确的。所以
1米=100厘米
让孩子用手比一个1厘米的长度,再比一个1米的长度,体会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即1米是1厘米的100倍。
“做一做”

这是让孩子实际量物体长度的题目。在家里,家长可做一个立定跳远,让孩子用卷尺量孩子跳远的距离。测量时,要指导孩子: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测量的结果是几米几厘米。
习题解析

第4题,是实际测量的练习。其中身高和床的长度可以让孩子在家里测量好,把数据填在书上,到班里交流比较。

第5题,是实际测量的题。提醒孩子到学校按老师的要求进行测量。

第6题,先估测再实际测量的练习,但测量的标准是曲别针。通过这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同时又可以培养孩子的长度观念。练习时,应准备好题中要求的实物和一些曲别针,将曲别针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曲别针长,再用曲别针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一下,让孩子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学具准备
一把米尺,一个卷尺,一根1米长的绳子。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3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4课时 线段的认识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5页,第7页练习一第7~10题。
学习目标
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文讲解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里孩子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孩子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先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学习线段时,要把握好学习要求,只要求孩子通过量线段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直观了解什么是线段,并通过与曲线的对比知道线段“直”的特征,就可以了。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学习,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要补充线段的练习,也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例4,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

辅导精要
打开课文,阅读课文内容:“下面这些都是线段。”并标注关键词“线段”。
让孩子根据“线段”一词观察图形。从前两条线段可看出:线段有长的,也有短的;从第三线段可看出:线段的位置可以是平的,也可能是斜的,没有固定。
让孩子用尺子的一边对准已知线段,体会“线段”的含义。
引导孩子继续读课文:“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并给这句话划下划线。
引导孩子“量一量上面的线段长几厘米”。并把测量的结果写每条线段的上方。三条线段分别是1厘米、3厘米、2厘米。
家长拿一根线,让孩子抓住任意两点,把线拉直,说:这是一条线段。家长接过这根线,让孩子测量它的长度。让孩子在动态过程中体会线段的某些特征。
家长问:你会把这条线段画在本子上吗?引导孩子用直尺任意画一条线段,并表示出两个端点。
家长再问:你会在本子上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学习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画线段时,要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标出两个端点;在线段的上方写出线段的长度。可让孩子多画几条定长的线段。
习题解析

第7题,通过曲线、线段的对比,让孩子体会线段“直”的特点,由此判断哪些是线段。孩子区分哪些是线段后,可以让孩子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第8题,要求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这样既加深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又可以巩固用尺量长度的方法,同时通过观察测量结果还可以加深对所学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其中三角形边的测量比较困难,可加以指导,说明量的方法。

第9题,厘米、米的简单加减计算。

算式中每个数的后面都有单位名称,这是第一次出现,可以让孩子联系具体物体的长度进行思考。如14厘米的纸条去掉8厘米是6厘米,所以括号里就填6。

第10题,具有趣味性的题目。一眼看上去,似乎竖线比横线长些。把书转一个方向,再看一看,似乎也没有更长。让孩子量一量,结果一样长,都是2厘米。最后告诉孩子:一样长的线段,一眼看上去似乎竖线比横线长些。这种现象是人的视觉误差造成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4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5课时 不进位加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8~10页例1、例2,第13页练习二第1~2题。
学习目标
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
课文讲解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安排如下表。

第8页,主题图,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乘车去“参观博物馆”。乘车又需要计算人数,并合理分配乘车人数。图中有二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人数和两辆准乘70人的客车。主题图具有三个方面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着需要用两位数加法计算的问题,体会学习两位数加法的实际意义;二是给学生创设一种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为后面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特别是例题安排)提供实际背景,让学生从熟悉的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加减法计算。

例1,计算二(1)班和二(2)班共有多少人,是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内容。根据主题图的乘车素材,用两班小朋友上车的插图,引出加法算式“36+30”。由于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加法孩子一年级就已经会口算了,在口算的基础上“聪聪”提示大家“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从口算过渡到笔算,有利于密切口算和笔算之间的联系,让孩子从中感受两位数加整十数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为了突出竖式的写法,配合小棒图按如下程序,安排了列竖式计算的过程,一方面非常直观地让孩子了解到列竖式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另一方面又清楚地反映出竖式计算的过程,特别是从个位算起的计算顺序,利用小棒图帮助孩子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例2,重点解决竖式计算从哪一位加起的计算顺序问题。继续根据主题图的乘车素材,通过计算解决二(3)班和二(4)班是否可以合乘一辆车的问题。学习过程与例1相似。所不同的是例1启发孩子讨论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而例2则主要启发孩子思考竖式计算应从哪一位加起,重点解决竖式计算的计算顺序问题。明明问“还可以怎样加”,其目的主要是让孩子明确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也可以从十位加起。


辅导精要
主题图,让孩子看图说图意。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在操场上排着整齐的队伍,准备乘车去参加博物馆。二⑴班有36人,二⑵班有30人,二⑶班有35人,二⑷班有34人。一辆客车准乘70人。聪聪问: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有的孩子可能具体地说某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如二⑴班和二⑵班合乘一辆。也有的孩子可能说,随意两个班合乘一辆车也行。家长可引导学生计算组合方法,从理论上讲有6种,并用画图表示。家长问:用这6种方法合乘一辆车,真的都可以吗?你来试算一算,好吗?家长与孩子是民主的关系,多征求孩子的意见,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也有利于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我们按照顺序来进行计算,先算二⑴班和二⑵班能不能合乘一辆车?
让孩子观察例1的插图,根据画面说题意,写出加法算式“36+30”,算出得数,并作出判断:二⑴班和二⑵班共66人,可以合乘一辆车。
转移话题,让孩子转换思维,读聪聪的话: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家长问:聪聪的话是什么意思?引导孩子比较横式和竖式:
  
横式从左往右写,两个加数用“+”隔开,加数与和用“=”隔开。竖立从上往下写,加数并排写,“+”在旁边,加数与和用横线隔开。
家长问:你会写竖式吗?让孩子自己尝试写竖式。孩子可能写对,也可能写错。无论对与错,都是您指导孩子学习最重要的资源。
家长问:能想一个办法来证明你的写法吗?引导孩子摆小棒。先摆3捆6根,再拿出3捆,想这3捆要与6根摆在一起?还是与3捆摆在一起?
3捆和3捆摆在一起又能说明什么呢?列竖式时十位上的数要和十位上的数对齐,个位上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对齐。让孩子对自己写的竖式进行自我评价。
让孩子对方框的竖式作出分析。第一个竖式是写两个加数,第二个竖式是个位的计算过程;经过三步,就变成最后的结果。前面两个竖式表示过程,所以用虚线框起来。
“做一做”,练习主要是巩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竖式写法和计算方法,重点突出如何列竖式特别是如何对位的问题,进一步巩固竖式的写法。

把孩子的思维拉回到主题图,二⑶班和二⑷班能不能合乘一辆车?
让孩子观察例2插图,根据画面说题意,写出加法算式“35+34”,算出得数,并作出判断:二⑶班和二⑷班共69人,可以合乘一辆车。
家长问:要怎样笔算呢?引导孩子先出示小棒图,并对照小棒图写出35+34的竖式,然后从个位加起算出35+34的得数。如果有孩子从十位加起的,家长也要加以肯定。同时,追问:还可以怎样加?着重说一说计算过程是谁和谁相加的,以此突出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计算方法,为后面的笔算进一步做好准备。
“做一做”,让孩子进一步巩固笔算加法的竖式写法和计算顺序及方法,让孩子逐步学会独立地列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引导孩子做读书笔记,分别在横式和竖式写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并用线把两种式子连起来;在“写成竖式,用笔算”划下划线。
习题解析

第1题,看图列竖式计算买两种商品要多少钱,主要是巩固不进位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突出列竖式和从个位算起等方面的内容。练习时让孩子自己独立计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第2题,读题,理解题意,把横式抄写到本子上,再列竖式笔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4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6课时 进位加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11~12页,第13~14页练习二第3~5题。
学习目标
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
课文讲解
进位加法,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二是笔算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的总结。
例3仍然利用了乘车的素材,为了突破进位的难点,先让孩子用小棒摆一摆,通过把小棒10根变成1捆的过程,非常直观地反映出个位上两个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方法。在虚线框里说明个位上两个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以后怎样在和的个位上写数。

一方面突出了进位的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又将在前面不进位加法中学习的对位、从个位加起和进位等贯穿起来,为后面总结笔算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笔算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的总结,改变了传统教材直接呈现计算法则的做法,采用合作探讨、交流等方法由大家共同从前面的实际计算中总结出计算方法。这样不但总结出从个位加起,孩子在讨论中还发现“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从而体现出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材没有给出加法法则的名称,而是提示孩子思考“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其目的在于淡化计算法则的文字表述,而注重孩子对两位数加法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辅导精要
打开第8页主题图,家长说:二⑴班和二⑵班共66人,可以合乘一辆车;二⑶班和二⑷班共69人,可以合乘一辆车。二⑴班和二⑶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让孩子观察例2插图,根据画面说题意,写出加法算式“36+35”。有的孩子也可能口算出得数,有的孩子可能还不会口算。
会口算的孩子,家长应该对孩子的超前的计算能力表示肯定,再问他:会笔算吗?让孩子尝试写竖式,再用摆小棒的方法验证。
不会口算的孩子,家长告诉孩子:不会口算的式题,可以笔算。让孩子尝试写竖式,再用摆小棒的方法验证。
孩子写出的竖式可能是:


引导孩子摆小棒:先分别摆出表示两个加数的根数,单根太多了,加起来超过10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一眼就能看出是71根。
引导孩子分析摆小棒与写竖式的关系。个位上6加5得11,“满十”就要“向十位进一”,怎么写呢?向十位进一,1还没与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所以1要写在横线的上方。为了与加数有区别,1要写得很小;也可以很小很小很小,小得别人看不到,只有在自己的眼中、心中、脑中;在“和”的个位上写1。十位上3+3+1=7。
引导孩子看书,读:“个位上6加5得11,向十位进1,个位写1”。并把“进1”与竖式横线上方的1连线,“写1”与横线下方和的1连线;在“个位写1”划下划线。
如果您的孩子原先是写错的,可以让他自己修正。
最后得出二(1)班和二(3)班不能合乘一辆车。并让孩子说明理由:一辆客车准乘70人,多乘1人也不行。
“做一做”,重点巩固进位加法中如何进位的问题,不仅要求孩子正确算出得数,而且还要求他们说出“想”的过程,特别是个位上相加满十后如何进位的问题。

该怎样写?如13向十位进1,个位写3。
让孩子回头观察例1、例2、例3三个算式及做一做的习题,想一想“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然后让孩子结合具体题目的计算从列竖式对位、计算顺序和进位等方面加以总结: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从十位加起;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孩子先总结其中的任意一条都是可以。
如果您的孩子能从十位加起,并先对进位进行预判,即计算十位时惦记着个位“满十进一”,就太聪明了。史丰收先生就是用这种方法发明他的“史丰收速算法”。
“做一做”, 小朋友和爸爸参观海洋馆购票,计算两人购票一共要花多少钱。练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同时体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练习时可让孩子先看图说出图中给出了哪些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如果有孩子提出:“一张成人票比一张儿童票贵多少元”的问题,就太好了,可为两位数减两位数作“课前检测”。

思考题,要求找两个两位数,加起来和是99,它们十位上和个位上的数正好交换了位置。

练习时,教师可先结合实例说明题意,然后让孩子自己思考。这题关键是先找到一个两位数,使它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得9,然后再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个位交换位置就得到另一个符合条件的两位数。答案有多种:






习题解析

第3题,摆小棒列竖式并算出得数。练习时,先让孩子用小棒摆一摆,再正确地列出竖式并算出得数。计算后特别注意让孩子说一说:个位上的数相加得多少?和的个位上写几,十位上怎么写?进一步巩固孩子对进位加法的进位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第4题,读题,理解题意,把横式抄写到本子上,再列竖式笔算。


第5题,用活泼的形式让孩子进行笔算练习。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5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7课时 练习课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14~15页练习二第6~10题。
学习目标
比较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习题解析


第6题,判断并改错的习题。前两题的计算都是错误的,并且这种错误是孩子在计算中容易发生的。练习时对前两小题重点要让孩子说出错在哪里,怎样改正;第3小题要让孩子说一说和的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十位上为什么是0”既是练习的重点,又是学习的难点,练习时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7题,用统计表呈现的加法计算题。这是一组将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综合在一起的混合练习。在本题中,教材将统计知识和加法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统计和加法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8题,算式和得数连线的趣味题。

第9题,两位数加法的应用。练习时既要关注孩子列算式的过程,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第10题,利用两位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组,第(2)题是一道有多种答案的题目,第(3)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的和最小。这组题目与生活实际很贴近,具有现实性,不仅有利于孩子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孩子从小学会计划开支。
辅导精要
第6题,读题理解题意。“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说明3道题中有的计算正确,有的计算错误,错误之处要找出来,并改正。第1小题,个位相加 “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应该是4+4+1=9,错误是少加了1个十;指导孩子在83的“8”向右下划两条斜线,在它的下方写9。第2小题,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写0,错误是这个“0”没写出来;指导孩子在6的右边空位向右下划两条斜线,在它的下方写0。第3小题,个位相加得10,向十位进1,个位写0;十位上6+3+1=10,向百位进1,十位写0;百位上写1;正确,在竖式的右边打“√”。
第7题,先让孩子认真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引导孩子指着相关的单元格说,姐姐有10分邮票25枚,妹妹19枚,合计是多少枚;姐姐有20分邮票31枚,妹妹48枚,合计是多少枚;……。然后由孩子独立计算出得数,并将得数填在表中。根据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以此让孩子学习分析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说明问题,从而培养孩子初步的统计意识和统计能力。最后,引导孩子进行反思,同一统计表内计算方法一样。
第8题,可由孩子独立完成,家长要注意观察连线的过程和结果。
第9题,让孩子自己读题并理解题意,根据加法原理求一共需要多少人,就是28继续数14,也就是把女生和男生合并起来,列出加法算式,再写竖式笔算。
第10题,让孩子先看图说图意:一架玩具飞机23元,一辆玩具汽车12元,一个玩具火箭17元,一艘玩具轮船30元。再读问题,独立完成练习。
第(2)题,只买一种玩具,还剩下多少钱?有4种买法;用剩下的钱再买一种玩具,买两种玩具5种买法;再用还剩下的钱,都不还不能再买一种玩具了。所以,共有9种买法。让孩子列式计算。

第(3)题,四种玩具中,玩具汽车最便宜;剩下的三种玩具中,玩具火箭最便宜。12+17=29(元),两数的和为最小。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5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8课时 不退位减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16~17页例1,第19页做一做第1题,第20页练习三第1~4题。
学习目标
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课文讲解
本节包括不退位减法、退位减法和运用100以内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三方面的内容。

主题图,“北京赢了”,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欢庆场面,同时还有四个申办城市所得的票数。一方面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良好的素材,另一方面为后面教学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提供了实际背景,将枯燥的数据赋予振奋人心的实际意义。

根据主题图的素材,提出用减法算的问题。孩子在一年级已经有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基础,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对孩子来说并不困难。例1重点解决如何对位和计算顺序的问题。引导孩子在讨论中从口算引入笔算,一方面体现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孩子发现口算与笔算之间的联系。为了突出列减法竖式的重点,课文在编排上采用了三个措施:一是安排了直观图,让孩子从图上直观地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法;二是用虚线框呈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顺序,让孩子全面了解“56-22”的笔算过程;三是在例题计算后面让孩子思考“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进一步提示孩子列竖式时如何对位的问题。
辅导精要
主题图。家长可结合主题图适当北京申奥的情况。
申办奥运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意愿。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112次全体会议在俄罗斯的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召开,投票决定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城市。参加投票的城市有北京、多伦多、巴黎、伊斯坦布尔,经过两轮的投票,国际奥委会决定将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权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这是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场面,图的中间是北京、多伦多等四个申办城市所得票数的统计表。
让孩子说一说统计表中各数据的意思。投票的结果是北京得56票,多伦多得22票,巴黎得18票,伊斯坦布尔得9票。家长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孩子可能说:除北京外,其它三个城市一共得多少票?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让孩子列式计算第一个问题,22+18+9=49(票)。并告诉孩子第二、三个问题,是我们从现在开始将要学习的内容。
让孩子观察例1的插图,看图说图意。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列减法算式是56-22。家长问:你会计算吗?有的孩子可能用口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后,家长问:还可以怎样算?孩子想到“可以用竖式算”或者“用笔算” 。
让孩子尝试用笔算。根据笔算加法的经验,有的孩子可能会进行笔算减法。对于敢大胆尝试的孩子,家长都应当给予鼓励。然后引导孩子对笔算减法进行验证。
引导孩子观察书上直观图的小圆。原来有5个十和6个一,去掉2个十和2个一,也就是从5个十里面去掉2个十,6个一里面去掉2个1,所以22写在56的下方,并与56要相同数位对齐,“-”写在算式的左边,从个位减起,或者从十位减起。使孩子明确笔算减法也是从个位减起,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减,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减。
引导孩子阅读课文。有3个同学在一起合作学习,左边的同学用口算:50-20=30,6-2=4,30+4=34;右边的同学问:还可以怎样算?中间的同学说:可以用竖式算。让孩子用线把词语“竖式”与算式连起来。方框里的式子是写竖式的过程,第一步22写在56的下方,并与56要相同数位对齐,“-”写在算式的左边,横线是等于的意思;第二步从个位减起,个位上6减2得4;第三步十位上5减2得3,写出最后的竖式。
引导孩子做读书笔记:①在横式中,用线连出口算的过程;②在横式和竖式中分别写出算式各部分名称;③小组学习中,按左→右→中编上序号;④对聪聪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做一做”,第1题是一组集中巩固不退位减法笔算方式的练习,练习时应由孩子独立完成,练习后可选择1~2题让孩子说一说自己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习题解析

第1题,看图写算式并列竖式计算,主要是巩固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时先让孩子仔细观察图,明确题目要求再计算,计算后让孩子说一说自己计算的过程。

第2题,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笔算对比练习,让孩子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第3题,读题理解题意,让孩子抄写算式到本子再进行笔算。


第4题,用不退位的两位数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由孩子独立完成,找出从图上的条件和问题,并列式算出得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5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9课时 退位减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18~19页例2、例3,第19页做一做第2题,第20~21页练习三第5~7题。
学习目标
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课文讲解
退位减法既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孩子学习的难点。
例2,继续根据主题图的素材,提出用减法算的问题。两位数退位减法,这是全单元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退位减法的教学难点,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利用“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让孩子产生学习“怎样减”的愿望;二是配合小棒图完整而有序地安排了“56-18”的笔算过程,特别是表格中第二栏的内容更是十分清楚地反映了当个位不够减时如何退位的方法。为了让孩子获得退位减法竖式计算的正确写法,课文在表下面完整地写出了56-18的竖式写法。最后,让孩子思考“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从反面进一步强化竖式减法从个位减起的必要性。其实,从个位减起也不是必要的,史丰收先生就是从高位减起的。与进位加法相似,计算高位时也可对下一位的计算进行预判,如56-18个位上6减8不够减,计算时十位上的数直接少算1即4减1得3,个位上16减8得8。这也许更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

例3,着重解决被减数个位是0如何退位的问题。让孩子切实懂得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10减4”。

对于笔算减法计算方法的总结,仍然采用引导孩子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同时淡化了法则的文字表述,重点让孩子理解计算方法并提醒孩子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辅导精要
打开主题图,家长与孩子交流,昨天解决了“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的问题,现在要继续解决“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
让孩子观察例2的插图,看图说图意:北京56票,巴黎18票。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北京得票多,巴黎得票少;北京得票中有一部分与巴黎得票同样多,去掉它,就是少多少了,用减法算,列式是56-18。
家长问:“56-18”好计算吗?孩子可能摇摇头表示不好计算。家长追问:为什么会不好计算呢?孩子可能说:个位上6减8不够减。也可能说:不能口算。家长接过话题,像自言自语地说: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呢?孩子可能说:用笔算。家长说:笔算减法,你会吗?让孩子独立地尝试着写竖式。
引导孩子对笔算过程进行验证。
1.根据竖式56-18,先摆5捆6根小棒,要拿掉1捆8根小棒;单根不够8根,不能直接拿。
2. 解开一捆10根,和6根合在一起是16根,变成4捆和16根,拿掉8根,单根还剩下8根。这个过程,在竖式上要怎样体现出来呢?在竖式的被减数56分别画上1条斜线,十位上的5去帮助个位上的6,5乐意助人在它头上写一个点作个记号,助人为乐自己必有损失5变成了4,个位上的6得到帮助变成了16;在56的上方写4和16,个位上16减8得8。
3.小棒还剩下4捆,再拿掉1捆,剩下3捆。在竖式上,十位上4减1得3。
4.简化步骤。把一些细节的东西记在心里,不写出,只写:

如果您的孩子尝试成功,请您好好鼓励他。如果您的孩子尝试失败,请您指导他进行修正,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得到了深刻地教训,因此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地增加了。
引导学生阅读例1,重点在小棒图与展示计算过程。①在表格第一行的两格之间画“←”,即根据竖式摆小棒,小棒的根数与56连线。②在第一列的前两格之间画“↓”,即小棒的捆数和根数发生变化。③在第二行的两格之间画“→”,即小棒图变成算式。④在第二行第二格和第三行第一格画“↙”,即继续拿掉小棒。⑤在第三行两格之间画“→”。在表格与最终表达式之间画“向下的双箭号”。
例3,让孩子阅读课文,理解题意,50一24=?个位上0减4不够减,所以要笔算。明明提醒大家:“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 )减( )”,让孩子先填数,再独立进行笔算。
总结两位数笔算减法法则。先让孩子回头观察学过的3道例题和做过的笔算减法,再想一想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让孩子结合具体算式总结笔算减法应注意的问题: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对所例举的习题,进行分类,有的能直接减,是不退位减;有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不能直接减,是退位减。让孩子读小节的课题:不退位减,退位减。
“做一做”

由孩子独立完成,练习后可选择1~2题让孩子说一说自己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习题解析

第5题,先摆小棒再列竖式计算。主要是让孩子借助摆小棒的过程进一步理解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练习时,从摆小棒到竖式计算都要突出退位的过程,计算前可让孩子想一想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怎样退位;计算后让他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重点突出是怎样退位的。

第6题,判断并改错的练习题。前面三道题的计算都是错误的,并且这些错误也是孩子平时经常出现的,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强化退位减法的正确算法。练习时可让孩子自己判断并改正,改正后让孩子说一说交流自己的判断和改错过程,重点说出错在哪里和怎样改正。改正方法参见第7课时的第6题。


第7题,针对两位数减法差的十位上是几的专项练习。其目的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让孩子记住退位减法十位退1以后,十位上的数比原来少1;二是学习退位减法以后不要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错误地迁移到不退位的计算上去,要注意两者的区别。计算后可让孩子说出填写的理由。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5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10课时 练习课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21~22页练习三第8~13题。
学习目标
比较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课文讲解



第9题是从45里面依次减9的练习,一方面巩固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知识,另一方面又渗透了同数连减的思想,它可以为以后学习除法知识做准备。练习时特别要注意让孩子经历连续减9的过程,从中感受差逐次少9的过程。

第10题是一个买雨伞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巩固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孩子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时先让孩子仔细读题并观察插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出可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条件。解决后可引导孩子认真检查一下自己的解题过程,让他们在自我检查中增强运用两位数退位减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13题是一道看统计表想数学问题,并选择其中的问题进行解决的练习题。本题是一道把统计、加减法计算以及解决问题综合在一起,并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题目。练习时应放手让孩子去提出他们想提的问题和解决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不必要求每一个孩子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也不要去强求孩子必须解决哪些问题。教师要特别关注孩子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题后可让孩子分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解法,在交流中大家互相启发,加深问题的理解。
拓展与提高
用小棒做算筹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各数的摆法是纵横相间,总是个位为纵,十位为横,摆列时,次序是由右到左。
    
筹算的加法和减法都是从左边到右边逐位相加减。同一位的两个数相加满十,即向左边一位进一(左边一位增加一筹)。减法,被减数的某位数目小于减数数目时,向左边一位取用一筹。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6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11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23页,第24页练习四第1~3题。
学习目标
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正确解答模型
课文讲解
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这是在上一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基础上教学的。这两种问题是同一类问题,后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差;前者是知道一个数并知道另一个数比它少几求另一个数。

例4,有一些同学在看“全校卫生评比”统计图。图中呈现了部分班级在卫生评比中所得的红旗的情况,但具体每个班所得红旗数没有全部画出,只能看出它们相差的面数。为此,图中提供了“二(1)班得了16面红旗”的信息,并引出:“二(2)班比二(1)班少3面,是几面?”的问题。提出问题后,直接列算式出答案。然后,通过小精灵提出“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启发孩子举一反三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以培养他们主动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辅导精要
看图说图意,有一些同学在看“全校卫生评比”统计图。家长问:你从图看出了什么?孩子可能说:有两个班级的小红旗相差3面。也可能说:从左起,第三列的小红旗比第四列多3面。
引导孩子读课文中提供的信息:“①我们二⑴班得了16面小红旗;②我们二⑵班比你们少3面,是( )面;③三⑴班在这儿呢;④这是我们四⑴班的。”让孩子把班级与统计图的列联系起来,并理解上述信息的意思。“16面小红旗”不能全部数出来,有一部分看不到。“你们”是指二⑴班。“是( )面”的意思是从“我们二⑵班比你们少3面,是( )面”省略掉一些词语变成““我们二⑵班是( )面”。二⑵班得了几面小红旗也不能直接看出来,其它各班也都不能直接看出得几面小红旗。
让孩子找出相关联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二⑴班得了16面小红旗,二⑵班比二⑴班少3面。二⑵班得了几面?
2.二⑴班得了16面小红旗,三⑴班比二⑴班少2面。三⑴班得了几面?
3.二⑴班得了16面小红旗,三⑵班比二⑴班少1面。三⑵班得了几面?
让孩子统计图的信息推算出上述各班的红旗面数。“二⑵班比二⑴班少3面”说明二⑵班的红旗少,而二⑴班的红旗多;从16倒数3,就与二⑵班的同样多了,是13面。三⑴班比二⑴班少2面,从16倒数2,就与三⑴班的同样多了,是14面。三⑵班比二⑴班少1面,从16倒数1,就与三⑵班的同样多了,是15面。
让孩子把题目再读一遍,说出答案,并列出算式。16-3=13(面),16-2=14(面),16-1=15(面)。
引导孩子进行批判性思维。都是“比一比”的问题,相对于二⑴班的16面小红旗,二⑵班、三⑴班、三⑵班所得的小红旗都比较少,要求他们的小红旗面数,都要从16面起往回数数,都得用减法算。
也可以让孩子使用学具摆一摆,使他们在摆的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引导孩子再次找出相关联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 二⑵班得了13面小红旗,三⑴班比二⑵班多1面。三⑴班得了几面?
2. 二⑵班得了13面小红旗,三⑵班比二⑵班多1面。三⑵班得了几面?
3. 二⑵班得了13面小红旗,四⑴班比二⑵班多1面。四⑴班得了几面?
利用直觉思维,让孩子尝试列式计算。13+1=14(面),13+2=15(面),13+3=16(面)。
让孩子根据统计图的信息推算各班的红旗面数。“三⑴班比二⑵班多1面”说明三⑴班的红旗多,而二⑵班的红旗少; 13继续数1,就与三⑴班的同样多,是14面。其余,同理。
引导孩子建立模型。也是“比一比”的问题,相对于二⑵班的13面小红旗,三⑴班、三⑵班、三⑵班所得的小红旗都比较多,要求他们的小红旗面数,都要从13面起继续数数,都得用加法算。
再次引导孩子进行反思,这类题目的特点都是两种数量进行比较,我们要根据比较的过程和结果分析数的大小关系,再列式解决问题。在“我们二⑵班比你们少3面”划下划线,“比……少”两字记着重点。
“做一做”。

让孩子说一说题目提供的信息,并理解这些信息的意思,如“每个球优惠8元”的意思是现价比原价少8元,只有进行这种句式的转化,才有利于孩子巩固所学知识。
让孩子自己说题,并列式计算。
1.原来买一个篮球要39元,现价比原价少8元。现在,买一个篮球要多少钱?
2.原来买一个足球要58元,现价比原价少8元。现在,买一个足球要多少钱?
3.原来买一个排球要45元,现价比原价少8元。现在,买一个排球要多少钱?
此外,还可让孩子说足球比篮球贵、排球比篮球便宜的条件,而计算排球和足球的单价。问题的情节贴近孩子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习题解析

第1题,这是一道用加法计算的习题。假设在学习例4时没有进行有关的拓展,而在这里直接出现加法的练习,就显得突兀了,学生可能不知所措。“今年比去年多28只”的说明是今年的野鸭多,去年的野鸭少;35继续数28,就与今年的只数同样多;列式是35+28=63(只)。

第2题,题目里一会儿说看电影的人数,一会儿说电影票的张数,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理解其中的奥妙。读题时,要让孩子理解电影票与看电影的人数的一一对应之关系,退票的原因是现在去看电影的人数比原来少了8人,也就是原来的多。80往回数8,就与现在的人数同样多,列式是80-8=72(人)。


第3题,巩固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的习题,应要求孩子列竖式计算。不要有计算速度的要求,能正确计算就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6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12课时 练习课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24~25页练习四第4~8题。
学习目标
建立系统地“比一比”问题的解答模型。
习题解析

第4题,实际上是给算式分类。有的算式需实际算一算才知道,有的只需要大致估算一下就能知道放入哪个信箱,题目将笔算、估算、分类等知识综合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数感、计算和分类能力。

第5题,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数学问题,并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计算。题目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数据,而且还富有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列式计算,不仅有利于巩固孩子的加减法计算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孩子的统计观念。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可提出的问题很多。练习时放手让孩子去广泛地提出问题,只要合理,都要给予肯定。提出问题以后,至于选择哪些问题列式计算完全由孩子自己决定,练习后可让孩子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第6题,用情景图呈现的数学问题,其内容充满着环保教育因素。

第7题,关于买孩子字典的题目。其内容完全是孩子生活中的事,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正确导向孩子如何攒钱和开支零花钱。

第8题,用卡片进行加减法的练习,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辅导精要
让孩子默默地回忆例4的学习内容和解题方法。还可把例4与一年级下册第72、73页的学习内容进行对比,让孩子在“比一比”问题上建立一个完整的认识系统。两数相比,重在同样多,数的大小关系决定着计算方法。
第4题,读题理解题意,算式的得数与50比大小。制作算式卡片为练习作准备,可不限于课本中的式题。练习时,可以从易到难,让孩子对简单的习题直接作出判断,对一些式题进行估算,对一些难于判断或估算的习题进行笔算。让孩子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第5题,由于统计表中的数据比较大,要把两个数合并起来是不太合适,把两数相比才是不错的选择。“比一比”问题有三种类型,这些问题都可以提。如
1.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美国获得奖牌97枚,中国获得59枚。中国比美国少多少枚?
2.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美国获得奖牌97枚,中国比美国少38枚。中国获得多少枚?
3.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获得奖牌59枚,美国比中国多38枚。美国获得多少枚?
第6题,让孩子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说题意:“树木长虫了,啄木鸟来治虫。一只啄木鸟吃了37只虫,另一只啄木鸟比它多吃了6只。另一只啄木鸟吃了多少只?”列式计算。
第7题,12.30元说成“12元3角”就可以了。练习时,先让孩子仔细观察插图,明确题目要求并独立解答。小玉想用自己攒的钱买1本字典,还差3元。这本字典的价钱是12元3角。她攒了多少钱?列式是12元3角-3元=9元3角。如果孩子列式是12.30-3=9.30,这孩子数感很好,太聪明了,不必要求他讲出算法和理由。

第8题,让孩子读题理解题意,并尝试练习,把得数填在书上。若不符合题意,家长可做指导。如44和27,44+27=71,44-27=17。可用口算,也可用笔算。还可以把所填的数进行同样的练习,如71+17=88,71-17=54。这样的练习具有玩的成份,玩中学,效果好。还可利用百数表进行这种练习。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6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13课时 连加连减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26~27页例1、例2,第29页练习五第1题。
学习目标
会综合运用口算和笔算的方法灵活地计算连加和连减。
课文讲解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的综合运用,除计算顺序外没有多少新知识。
根据摘西瓜和运西瓜的事件,引出了两道例题,这样既可以突出连加、连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又有利于孩子了解连加、连减之间的联系,并从整体上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例1,把统计和连加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全面反映连加法计算过程的基础上,突出了连加竖式的简便写法,这有利于加深孩子对连加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例2,通过运西瓜的情景图引出连减计算,使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连减计算。在例2的计算中教材把口算和笔算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既有利于加强口算和笔算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在连加和连减的计算中,当某一步能用口算时可直接用口算,不必写出竖式。这对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是十分重要的。

辅导精要
看图说图意,少先队员帮农民伯伯摘西瓜,农民伯伯高兴得哈哈笑,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
观察统计表,理解数据的意义:第一组同学摘西瓜28个,第二组摘34个,第三组摘23摘。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列式是28+34+23。
回忆连加的运算规则,从左往右分两步进行计算。28+34是进位加法,可分步列两个竖式进行笔算,抄写第一个竖式的和使它变成第二个竖式第一个加数。抄写62?很麻烦的。能偷懒一下?如果不抄写第一个竖式的和,能继续列竖式吗?引导孩子直接在和的下面继续写第三个加数,得出简便写法。数学真是一门培养懒人的学问。最后,要求把和抄写到横式上。
“做一做”。

让孩子独立完成练习。
过渡到例2。农民伯伯摘了85个西瓜,他要把这些西瓜运到农贸市场去卖了。
看图说图意,有85个西瓜,第一车运走了40个,第二车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列式是85-40-26。
家长问:要怎样算?孩子说:也是从左往右分两步进行计算。家长读题85-40,做一个停顿,孩子就会说:可以口算,85-40=45;家长继续读题45-26,再做一个停顿,孩子也可能说:不好口算,列竖式吧。孩子进行笔算。其实,两步都用笔算也行。可另忘了,数学是一门培养懒人的学问,能动脑的,就不动手。
“做一做”。

第1题,第(1)题第一步用口算,第二步用笔算。第(2)题可以根据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连减的竖式写法。家长可以作指导。
第2题,口算,提醒孩子把第一步计算的得数记心中。
阅读课文,做读书笔记。例1,把分步列式中的两个62用线连;横式中的各数与简便竖式的各数用线连;写出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例2,在横式“85-40”作下划线,并与竖式中“45”连线。
引导孩子思考女生提出的问题:“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口算40+26=66,所以85-40-26第一步也可以把两个差数加起来,第二步列竖式笔算80-66=14。把横式抄写到女生问题左边的空白处,下方写80-66=14。
在进行连加、连减的计算时,有的全部要用笔算,有的可以全部用口算,有的又要口算又要笔算,有时是第一步口算,有时是第二步口算。对第二步用口算的题目,孩子因为看不见数字,计算往往容易产生错误。开始为了防止孩子忘记口算的得数,可以让孩子把得数写出来,再继续计算。
练习时,要注意孩子的书写格式,要求尽量用简便的写法,并注意进位和退位。同时,由于连加、连减在计算中有的要进位、退位,有的不要进位、退位,有的可以口算,有的又要笔算,孩子在计算中容易发生错误,应指导孩子认真审题,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
习题解析


第1题,要注意对“行”的理解,左图有3行,右图有6行。计算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好口算的就笔算;连加或连减竖式,要写简便的;注意观察孩子的进位与退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7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14课时 加减混合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28页例3,第29~30页练习五第2~9题,思考题。
学习目标
会综合运用口算和笔算的方法灵活地计算加减混合。
课文讲解
加、减混合,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与连加、连减基本相同。要引导孩子进行类推,先填好分步计算的第一个竖式,并算出得数。再填写第二步计算的竖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问孩子:把它们写成连写的竖式该怎么写?让孩子自己想出写法。练习时,要强调竖式的格式。

          
例1,以公共汽车上乘客人数的增减变化情况为背景。孩子一般都有乘车的亲身经历,容易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计算方法。
辅导精要
看图说图意,一辆公共汽车从左往右开,到站时,前门上车,后门下车。上车的有28人,下车的有25人。把有关信息联系起来是,一辆公共汽车原来有67人,到站时,下车25人,又上车28人。现在有多少人?列式是67-25+28。
家长问:怎样算?孩子说:从左往右算,67-25不好口算,要列竖式。让孩子动手笔算,可以分步笔算,也可以直接是简便写法。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应该进行对比,把两者联系起来。
您的孩子能说出,上车、下车后,车上多了3人;67+3=70人。他直接口算出得数也行。其实,这是一种很有智慧的计算方法,但不能把这种方法强加给孩子。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能力,让他“跳一跳,摘果子”,不要全都照本宣科,墨守成规。
引导孩子做读书笔记。分步列式,两个42用线连;横式的各数、符号与简便写法的各数、符号用线连。
“做一做”

练习的要求与连加、连减的相同,不作赘言。
习题解析

第2题,让孩子独立完成,家长注意观察,能正确计算就行。

第3题,先让孩子看统计表,说明题意,然后再计算。

第4题,口算两步的式题,要求孩子把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记住,再算第二步。

第5题,也是口算两步的式题,比上题的要求更低。渗透函数思想,要作提示。

第6题,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让孩子说题意,并列式解答。

第7题,让孩子灵活地运用口算和笔算方法进行计算。

第8题,属于游戏性质的练习。本意是两个孩子通过比较计算速度,谁先夺得红旗。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时,只用计时的方法,鼓励孩子提高计算速度,在80秒钟内完成,全部正确,您也给孩子一面红旗。还可以把它写成一个算式:
25+36-47+58-23+19=68。

第9题,九宫格的变式题,每一横行、竖行、斜行的三个数相加的和是30的3倍,即90。

思考题是这样设计的:找出外圈一个数减里圈一个数得62,再旋转外圈或里圈使两个数在同一方向,然后计算出其余3组数的差。理解题意后,让孩子自己解答。
在解答之后,还可以让孩子想一想,怎样找可以找得快?如想用62加里圈哪个数的得数是外圈的一个数,或者圈哪个数减62的得数是里圈的一个数,逐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但这只是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的要求。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7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15课时 加、减法估算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31页,第32页练习六第1~3题,生活中的数学。
学习目标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课文讲解
学习加减法估算,课本里采用了两个重要措施:一是例题选用孩子熟悉的事例,这种事例在实际生活中通常也是用估算去解决的,这有利于孩子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二是通过交流各自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孩子认识到:估算的方法并不唯一,要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用估算方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估算思路,只要恰当合理都可以。

例4,让孩子判断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使孩子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同时,便于孩子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认识数学的功能。
估算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可以用连加,也可以用连减,还可以用加减混合,中间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减法的估算。
例题呈现了两种估算策略:有一名孩子用连减的方法先估算出100-28大约得70,再估算出70-43大约得30,从而判断用剩下的钱买水杯还够,两步计算中都运用了估算。另一名孩子先用加法估算出28+43大约得70,再口算出大约还剩30元,从而得出买水杯还够的结论,第一步计算运用了估算(28+43≈70元),第二步是精确计算(100-70=30元)。此外,还有一名孩子提出问题:“还可以怎样算呢?”提示让孩子灵活采用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要求孩子能口头表达就可以了,不必写出算式进行表达,不要求认识约等于号。
辅导精要
看图说图意: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一个热水瓶28元,一个烧水壶43元,6个水杯24元。小精灵明明问:妈妈带的钱够吗?
家长引导孩子想一想:明明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原来是明明在替妈妈想,妈妈在选购商品时就要想钱够不够,她还可能想多买几个水杯如8个或10个,但选太多了,钱不够会很难堪的。
家长再引导孩子想一想:妈妈要精确地计算出商品的价钱吗?这时,妈妈还没付钱,只要估计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这种估计一下,计算出大概的结果,数学上叫做估算。读小节课题:加、减法估算。
让孩子把题目的要求再说一遍。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一个热水瓶28元,一个烧水壶43元,6个水杯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
引导孩子理解课文内容。读左边同学的估算方法: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30元,买水杯够了。买热水瓶用28元,28元接近30元,100-30=70,大约剩70元,就是100元-28元大约剩70元。再买烧水壶43元,43元接近40元,70-40=30元,,也就是70元-43元大约还剩30元。并合适的空白处记录:100元-28元,并划下划线,与估算方法中的“70元”连线;70元-43元,与“30元”连线。
再读右边同学的估算方法: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70元,买水杯够了。买热水瓶和烧水壶,28元+43元,大约是70元;100元-70元=30元。记录:28元+43元,并划下划线,与“70元”连线;100元-70元=30元,算式中的30元与文中的“30元”连线。
还可以怎样估算呢?
1.买热水瓶和烧水壶28元+43元,大约花去70元;70元+24元=94元,买水杯够了。记录:28元+43元(不要写得数),70元+24元=94元(下同)。
2.买热水瓶和水杯28元+24元,大约花去50元;100元-50元=50元,买烧水壶够了。有的孩子说28元接近30元, 24元接近20元;有的孩子说28元和24元都接近25元;两种方法都可以,没有优劣之分。
3.买热水瓶和水杯28元+24元,大约花去50元;50元+43元=93元,买烧水壶够了。
4.买烧水壶和水杯43元+24元,有的说大约是60元,有的说大约是70元,两者可以行;或者100元-60元=40元,或者100元一70元=30元,或者60元+28元=88元,或者70元+28元=98元,都是等价的;买热水瓶够了。
孩子的计算方法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各不相同,即使估算的结果相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可能是不同的。孩子采取的策略可能是很丰富的,不要急于评判,更不能简单地认为估算结果离精确结果越近的方法越好。只要孩子能运用适合自己的策略,把问题解决,都要进行鼓励。
最后,把6个水杯改为8个水杯,即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一个热水瓶28元,一个烧水壶43元,9个水杯36元。妈妈带的钱够吗?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100元-28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30元(70元-43元),买水杯不够了。
归纳总结:在估算时,把一个两位数当作整十数算就可以了。
“做一做”,结合孩子熟悉的参加学校运动会的素材让孩子进行加法估算。

习题解析

第1题,让孩子判断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这些算式的估算结果大都和80接近,要判断其精确结果是否比80大,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结果和80比,只要大致估计就可以了。例如,31+52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8,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超过80;38+39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6,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比80小。

第2题,小明原来有20多枝水彩笔,这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数,可以是21到29中间的任何一个数,再加上12枝,估算的灵活性就更大了。

第3题,在估算小亮大约还有多少个字没写时,采取的策略可以很灵活,可以先估算出两天一共大约写了多少个字,再进一步计算,也可以用100个大字减去第一天写的,再减去第二天写的,等等。


“生活中的数学”,一个电脑教室的场景,让孩子估计一下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估算时让孩子一眼出,不必进行数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7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16课时 整理和复习㈠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33页第1题,第34页练习七第1~4题。
学习目标
熟练计算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课文讲解
复习笔算时,开始先让孩子说一说笔算加、减法的法则,然后引导孩子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如做进位加法时,不要忘记在十位数上加进上来的1,做退位减法时,不要忘记从十位数里减去退走的1,等等。然后再做练习,检查孩子掌握的情况。

辅导精要
打开课本第8页,读单元课题: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并把它抄写到本子上。想一想这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快速浏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由于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有些式题不好口算,所以就要列竖式进行笔算,并抄写各小节课题。
第一节两位数加两位数,有两个学习内容:不进位加和进位加,个位上两数相加不满十就不进位;满十,就进位。各写一个算式举例说明(下同)。
第二节两位数减两位数,有两个学习内容:不退位减和退位减,个位上的数够减,就不退位;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就退位。
第三节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有三个学习内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和加减法估算,是前两个知识的综合运用。
抄写后,形成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图:

本单元知识的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想一想自己学会了没有。留下时间让孩子反思自己的学习状态。
家长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孩子可以说: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进1和退1的意思正好相反。
阅读课本第33页第1题,指导孩子做读书笔记,即把“省略号”部分补充完整,“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算起、满十进一、不够减退一”划下划线。
习题解析

第1题,鸽子送信,进行笔算练习。与法则进行对比,提高对法则的理解与掌握: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算起、满十进一、不够减退一。有的孩子可能从十位算起,这也是允许的,家长不要一定把他硬扭到从个位算起,对未来事件有预见,这是多么美好的品质呀。

第2题,孩子既可以使用分步列式计算,也可以使用简便写法。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在可以运用口算的地方运用口算。

第3题,直接写竖式进行笔算。

第4题,要注意对式题进行直接地判断,如63<60,63-3必小于66;75>53,75+9必大于73;54+4个位不满十必小于60。对不易判断的式题进行精确计算,如第一行的前两题。练习到28+4○24时,家长就要问孩子不计算能不能直接判断。
拓展与提高
继续练习筹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7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17课时 整理和复习㈡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33页第2题,第35页练习七第5~8题。
学习目标
进一步提高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文讲解
第33页第2题,主要有两个复习任务。
一是复习“比一比”问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注意培养孩子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孩子一般能提出“公鸡有多少只?”和“小鸡有多少只?”如果孩子进一步提出“小鸡比公鸡多多少只?”“小鸡和母鸡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和公鸡一共有多少只?”“公鸡和母鸡一共有多少只?”等问题,也要给予鼓励,并可让孩子尝试着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有的孩子可能还会提出“一共有多少只鸡?”的问题,虽然在计算上已经超过了这个单元的范围,但仍要鼓励孩子提出来。

辅导精要
看图说图意:同学们参观养鸡场,一个同学说,母鸡有45只;另一个同学说,公鸡比母鸡少36只;还有一个同学说,小鸡比母鸡多47只。问题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家长问:你想怎样提出问题?孩子可能说,先找一找题目中提供的信息有什么联系,看一看有联系的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1.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公鸡有多少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公鸡少而母鸡多,45往回数36就与公鸡的只数同样多,列式是45-36=9(只)。
2. 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小鸡有多少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小鸡多而母鸡小,45继续数47就与小鸡的只数同样多,列式是45+47=92(只)。
这两个道题都是“比一比”的问题,两数相比,要根据数的大小关系决定用加法或减法算。
3.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公鸡和母鸡一共有多少只?列式是45-36+45=54(只)。孩子能提出问题,不会列式,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4. 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小鸡和母鸡一共有多少只?列式是45+47+45=137(只)。如果您的孩子能列式,也会计算,就恭喜您了,您的孩子数感很好,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难度的学习内容。
5. 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公鸡和母鸡一共有多少只?公鸡与条件没有关联,这是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如果有的孩子还能列式解答,就太有意思了。这正好是培养孩子学会有根据地思考的大好机会,家长一定不要放过。
6. 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养鸡场的鸡一共有多少只。45+9+92=146(只)
引导孩子浏览第23页~25页的学习内容,读一读“读书笔记”的内容,再现知识要点。
习题解析

第5题,加法估算。51元+38元,51元接近50元,38元接近40元,大约需要90元。列式:51元+38元。答:大约需要90元。

第6题,孩子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计算。
可以分别算出10年以后父亲和儿子的年龄,再相减,即51-23=28(岁)。
引导孩子理解父亲比儿子大的岁数是一个不变的数值,不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从而采用简便的计算方法。41-23=28(岁)。

第7题,“比一比”问题,搅拌车的辆数和运输车的辆数相比。让孩子独立完成,再说一说解答方法。

第8题,口算题。一年级下学期末的计算要求是每分钟做6题,错误率在10%以内,现在可以适当提高要求,具体的由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8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18课时 我长高了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37~38页。
学习目标
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课文讲解
这是一个实践活动。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共有五个活动项目,即测量身高、测量臂展、测量跨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这些测量活动,不仅可以使孩子学会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也可使孩子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的数据。
在学习测量时,教师在黑板上利用统计表进行记录的情景,目的是使孩子巩固收集数据的方法。通过对话的情景,即一名同学从统计表中知道身高1米21厘米的有4个人了,另一名同学打算看看王丽有多高,使孩子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辅导精要
看图说图意。老师带领同学们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1.同学们在轮流测量每一个人的身高,老师在做记录。根据统计表,说一说,他们的身高。读一读两个同学的对话:“1米21厘米的有4个人了。”“看看王力有多高?”让孩子推测结果:如果王力身高也是1米21厘米,1米21厘米的人数就比1米20厘米的人数多2人;如果王力身高是1米20厘米,1米20厘米和1米21厘米的人数就同样多了。
2.有两个同学在测量窗户。窗户宽1米30厘米。
3.有两个同学在测量门宽,是1米90厘米。
4.有两个同学在测量王磊的步长。王磊走一步的距离是52厘米。
5.有两个同学在测量刘军的臂长。刘军伸开手臂的长度是1米18厘米。
教育孩子,当课堂上要学会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与同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家长测量自己孩子的身高,步长,臂长,胸围,头围,裤长等,测量时,要让孩子自己读数,并记住这些数据。
家长配合孩子测量家里的各种物体的长度,如门宽、窗高等等。
在活动中,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尺子的首末端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例如,在测量门窗时,尺子的首末端要保持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最好利用门或窗已有的线段进行测量;在测量伸开手臂的长度时,被测孩子的双臂要伸直、手指要伸平;在测量步长时,被测孩子应该自然地走出一步,不能用力跨步,测量时,应同时选择左右脚的前端或后端,等等。对于测量的结果,有的孩子可能会说出是多少厘米,如“我的身高是120厘米”,家长可提示孩子也可说成是1米20厘米。
最后,让孩子复习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如测量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如52厘米是52个1厘米排在一起;测量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1米=100厘米;超过1米又不到2米,就用1米几厘米表示,如李刚的身高是1米25厘米。再让孩子用一个物体或手势比出1厘米和1米的长度。
拓展与提高
家长带领孩子到户外开展测量活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8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19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38~40页例1、例2,第42页练习八第1~3题。
学习目标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课文讲解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也不例外。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曹飞羽著,《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文集》)。”
主题图。图中有正在做操的学生,正踢足球的学生,还有拿三角板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这些情景都与角和直角有关。如,做操的学生伸开两臂组成了角,老师三角板上的角,老爷爷剪刀上的角等等。课本把这些角都用色线标示出来,由此引出角,让孩子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例1,从三种实物(剪刀、吸管、水龙头)中抽取出角(锐角、钝角、直角),让孩子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来认识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

然后让孩子通过一些活动来进一步感知角,如用两根硬纸条做成活动的角(能转成大小不同的角),用纸折成大小不同的角等。

例2,介绍利用尺子画角的方法。
辅导精要
主题图。从近到远,有的同学在体操,有的同学在踢足球,老大爷拿着大剪刀在修花,老师拿着三角板去上课。
引导孩子观察,三角板、大剪刀、足球场、球门上画了两条红色的线,这些图形都有角,做操的孩子伸开双臂也组成了角。
让孩子再观察图中哪些地方还有角,家长用直尺画两条线把它们标出来。
观察剪刀、吸管、数学课本等,这些物品都有角。并用它们画出角。剪刀还可变换叉开的不同,画出大小不同的角。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两条边、一个顶点。
用两根硬纸条做成活动的角,让孩子通过旋转变成大小不同的角,直观地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用几张纸分别折出几个不同的角,如对折再对折是一个直角,对折再三折是一个锐角,对折对折对折再对折也是一个锐角,并指出边和顶点。
家长问:没有这些物品,只用尺子要怎样画出一个角?引导孩子读例2的要求,并尝试画角。也可以先尝试画角,再读例2的要求,验证画角是否符合规范。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画角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让孩子再画一个角,使其规范。
“做一做”

第1题,让孩子家里实际物体的表面中找出角。想一想,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也能找到角,为在课堂里进行汇报交流作准备。
第2题,让孩子分别画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但不要求孩子说出这些角的名称。
引导孩子做读书笔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把“几”圈起写上数字,把“?”改为逗号和句号,并作下划线。例2的题目作下划线,(1)、(2)之间画一个箭号,表示画角的步骤。
习题解析

第1题,通过观察能区分出题中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判断后,可让孩子说说理由。如第2个图,可以引导孩子说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第2题,三角形有3个内角,四边形有4个角。认识时,可以把图形的一部分遮盖起来,只露出其中一个角,指出它的顶点和边。

第3题,使孩子了解到: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练习时,可以让孩子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也可以用尺子和一张薄纸把其中的一个角拓下来,再与另一个重叠。
学具准备
1把剪刀、1副三角板、用两根硬纸条做成可活动的角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8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20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40~41页例3、例4,第42~43页练习八第4~8题,活生生中的数学。
学习目标
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课文讲解
例3,引导孩子观察国旗、椅子、运动员身上的角,说明这些都是直角。再通过让孩子折纸做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

例4,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并教学用三角板画直角。
辅导精要
让孩子观察国旗、椅子、运动员身上的角,国旗上有4个角,椅子的正面有7个角,运动员身上有1个角。
用尺子和一张薄纸拓下其中的一个角,与例2的角进行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例2的角,一条边是平的,另一条边是斜的;拓下的角,一条边是平的,另一条边是竖直(垂直)的。数学上,把这种角叫做直角。例3中的角都是直角。
家长画一个直角,并写上直角号。
拿一张纸,怎样折可以得到一个直角?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一个直角。把纸展开,根据折痕看一看一共有几个直角。
重新用纸折出一个直角,用它与三角板的角进行比较,得出:三角板上的三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

引导孩子想一想: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怎么办?孩子可能说: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和这个角比一比。
让孩子实际操作,通过测量,再判断一些具体物品的表面的角是不是直角。如数学课本封面上的角,红领巾上的角。测量的方法:先要将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角的顶点重合在一起,再将三角板上直角的一条边跟角的一条边重合在一起,看看三角板上直角的另一条边是不是也和角的另一条边重合;如果没有重合在一起,这个角就不是直角;如果重合在一起,这个角就是直角。
家长问:你会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吗?让孩子尝试画直角。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先画一条线,三角板的一边与它重合,三角板的顶点与一个点重合,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一条线。
“做一做”。

第1题,找到直角后,可让孩子用三角板进行检验。
第2题,让孩子在方格纸上用尺子画直角,即角的边在方格上。画两个直角,可以同向,也可以反向。
习题解析

第4题,可以先让孩子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来检查题里的角是不是直角。

第5题,如果没有钉子板,就请家长用电脑打印一张点子图。可以让孩子在点子图上照样子画出两个图形,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检验一下。

第6题,可让孩子在方格纸上,照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第7*题,左图中有3个角,中图中有7个角,右图中有8个角。做题时,要先让孩子找,必要时家长可以指点。
左图有两个小的角组成一个大的角,共3个角。
中图两个三角形有6个角,上方两个角组成一个大的角,共7个角。
右图也是两个三角形有6个角,还有两个对顶角,共8个角。

第8*题,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盒子上各面共有24个角。
按面计算,每个面4个角,6个面,可以4个4个地数,4,8,12,16,20,24,共24个角。也可写成4+4+4+4+4+4=24。
按顶点(这是立体图形的顶点,不同于角的顶点)计算,从一个顶点有3个角,8个顶点,可以3个3个地数,共是24个角。也可写成3+3+3+3+3+3+3+3=24。这两个加法算式,可为学习乘法作准备。
还可让孩子用三角板检验直角。
“生活中的数学”。 结合角和直角的认识,让他们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如果可能可以将孩子列举的实例展示出来,然后出示本实例:工程师用的角尺、大吊车,启发孩子去寻找生活中的角的应用的实际例子。

学具准备
若干张点子图、若干张方格纸。方格纸可用电脑打印,也可到商店去购买作图纸。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9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21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1)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44~46页例1,第48页练习九第1~4题。
学习目标
认识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认识乘号,会读乘法算式。
课文讲解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安排如下表:

表内乘法是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让孩子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其中,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孩子认识并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乘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孩子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结合具体活动情景,从让孩子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由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主题图,一个游乐场。小火车每节车厢里坐3人,过山车上每排坐2人,观缆车每个吊厢坐4人,……。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
例1,同学们在用小棒拼摆图形。老师提出两个问题:“每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由解决“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问题引出加法算式。接着,由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

小精灵聪聪请同学们“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
老师以“3+3+3+3+3+3=18”为例,告诉同学们:“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算。”引出乘法。
小精灵明明说:“有()个3。”用有几个相同加数的问题,引导孩子主动思考,体会乘法的意义。然后,列出乘法算式,让孩子认识乘号,学习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最后,请孩子把另外两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辅导精要
主题图与例1用小棒摆图形的信息重复。所以本书将主题图的学习内容作为练习之用。
打开第45页例1,看图说图意:同学们在合作学习,他们用小棒摆图形。左边的同学摆了4把伞,上方的同学摆了6个三角形,右边的同学摆的是花边,下方右边的同学摆了3个五角星,下方左边的同学摆了一所房子和一棵树。
家长问: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你会怎样数?又怎样列式?
小伞:摆1把小伞用5根小棒,4把小伞用多少根?5,10,15,20。5+5+5+5=20(根)。
三角形:摆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6个三角形用多少根?3,6,9,12,15,18。3+3+3+3+3+3=18(根)。
花边:摆1个四边形用4根小棒,摆花边用多少根?4+4+4+2=14(根)。
五角星:摆一个五角星用10根小棒,摆3个用多少根?10,20,30。10+10+10=30(根)。
房子:摆一所房子用14根小棒,摆一棵树用5根,一共用多少根?14+5=19(根)。
比较五个加法算式,14+5=19两个加数不同,4+4+4+2=14有三个加数相同一个不同,5+5+5+5=20,3+3+3+3+3+3=18,10+10+10=30,它们的加数都相同。对加数都相同的算式作下划线。并对每个算式进行表征,有4个5,6个3,3个10。
家长和孩子一起说:这些算式,还可以用……(停顿)乘法表示。有的孩子可能自己已经会写出乘法算式。4×5=20或5×4=20,6×3=18或3×6=18,10×3=30或3×10=30。这与家长们在读小学时写乘法算式有很大的不同,以前规定相同加数是作被乘数,相同加数的个数作乘数。其实,在更早的以前加法算式也有一个被加数和加数,后来觉得太复杂了,统一为都是加数,这是家长们对加法的认识。现在,把乘数统一了,若干年后你们的孩子对没有被乘数也会觉得很自然。所以大家要接受知识的发展,不能把自己在小学时所学的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孩子。
认识乘号。比较“+”和“×”,把加号旋转一下就变成了乘号,这表示乘法与加法有很密切的联系。
算式的读法。从左往右读,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让孩子读出其它各个算式。
引导孩子摆出各种图形。在动手摆图形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展示。之后,请孩子算出摆出的图形各用多少根小棒。
引导孩子用乘法的眼光观察主题图。
1.有3张圆桌,每张圆桌的周围有3把椅子,一共有几把?3+3+3=9,3×3=9。
2.小火车有4节车厢,每节坐3人,一共坐多少人?3+3+3+3=12,3×4=12,4×3=12。
3.过山车上每排坐2人,6排坐多少人?2+2+2+2+2+2=12,6×2=12,2×6=12。
4.观缆车有5个吊厢,每个吊厢坐4人,一共坐多少人?4+4+4+4+4=20,4×5=20,5×4=20。
“做一做”。

小朋友荡秋千。先让孩子观察画面,弄清楚画面情景,每个秋千上坐几个小朋友,有几个秋千。再请同学们解决“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荡秋千?”的问题。然后,让孩子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图和算式对照,可以加深孩子对乘法意义的体会。
读书笔记。第45页,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把算式抄写到书上,并加数都相同的算式作下划线。“3+3+3+3+3+3=18”、“有6个3”、“ 6×3=18、3×6=18”连线。“6×3=18读作:6乘3等于18。”作下划线,“×”“=”与“乘”、“等于”分别连线。
习题解析

第1题,情境题,让孩子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孩子体会乘法意义的同时,巩固乘法算式的写法。练习时,让孩子观察画面,自主收集解决“共有几个小朋友?”问题的信息,给孩子探索的空间。出现4+4=8和2+2+2+2=8的加法算式都是正确的。可以让孩子说一说怎样想的,比如孩子说出“每个跷跷板上坐4个小朋友……”“两个跷跷板的每一端坐2个小朋友……”通过说加深孩子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帮助孩子体会乘法的意义。

第2题,用于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可以制作成卡片,并适当丰富内容。

第3题,要求直接把同数相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改写的关键是找准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改写后,可以请孩子说一说改写过程。通过说,突出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第4题,用于巩固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先让孩子认真看图,弄清楚每堆有几只熊猫?一共有几只?再按照书上的要求填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9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22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2)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47页例2、例3,第49页练习九第5~7题。
学习目标
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课文讲解
例2,出现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采用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的方式,帮助孩子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有实物图和同数连加算式作基础,利于孩子在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意义。

例3,让孩子初步感知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算法。两个小孩子分别用加法和乘法计算小鸭只数的情景,小精灵聪聪兴奋地告诉同学们“用乘法算式表示真简便”。

意在让孩子通过直观比较,感知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算法。并以小精灵聪聪的话强化“感知”。
辅导精要
先让孩子观察每束多少个气球,再让孩子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的问题。这里,不要限定用加法计算,给孩子自主选择方法的权力。
如果有孩子列出5×3=15或3×5=15,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然后,根据算式和情境图写出加法算5+5+5=15。
如果有孩子列出5+5+5=15,让他再写出5×3=15或3×5=15。
让孩子借助实物图,说一说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沟通相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
然后,指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体会名称与算式之间的联系。根据运算符号确定算式名称,根据算式确定各部分名称,不得张冠李戴。根据名称想算式,如“和”想到什么算式。
例3观察小鸭图,先让孩子提出数学问题,再让孩子解决提出的问题。有9框小鸭,每框4只,一共有多少只小鸭?让孩子写出9个4连加和4×9两个算式。10框,90框,100框呢?
有90框小鸭,每框4只,一共有多少只小鸭?孩子将体会到要写出“90个4连加”太麻烦了,可能会问只写乘法算式行不行。所以,用乘法算式表示真简便,再读明明说的话。
想一想:4×100写成“4+4+…”要怎么办?家长可直接告诉他:

“做一做”。

让孩子通过独立观察写出乘法算式,加深对乘法的认识。
习题解析

第5题,根据题意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第6题,读题理解题意,前两小题有孩子写成加法算式的,要给予纠正。

第7题,要求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通过练习,使孩子明确同数相加的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练习时,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于把3+3+3+2改写成3×3+2或4×2+3,把4+4+4-4改写成4×3-4或4×2的孩子,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使孩子乐于动脑思考,探索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9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23课时 练习课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49~50页练习九第8~77题。
学习目标
加深认识乘法和加法的关系,加深认识乘法的意义。
习题解析

第8题,(1)、(2)题是相关联的填空题。填后,说一说填得结果以及两题之间的联系,让孩子认识相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


第9题,要求孩子写出乘法算式表示“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如果孩子看图直接写乘法算式有困难,可以先写出加法算式,得数可以不写单位名称。
第10题,数学游戏,用于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练习时,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描述小兔、小鸟、小狗邀请小朋友去作客的情节。让孩子根据请柬(卡片)上的内容,判断自己该到谁家作客。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练习,赢得良好的练习效果。


第11题,看图直接填写乘法算式。先要求孩子认真看图说出图意,再让孩子填写乘法算式。或者,让孩子独立填写后再说一说怎样想的。使孩子通过看、想、说、填写的过程,深化对乘法意义的体会。

辅导精要
第8题,让孩子自己读题,并填数。然后,再进行比较。第(1)题写成乘法算式,与第(2)题一样,得数相同。
第9题,读题理解题意。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观察插图知道,有3组同学在跳绳,每组4个同学。先让孩子列乘法算式,是4×3=12和3×4=12;再列加法算式,4+4+4=12。能用乘法解决问题,用加法进行验证。若先列加法算式再列乘法算式,那是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从思维角度分析,那是停留在上一节课的水平而没有提高。
第10题,家长事先根据习题内容制作卡片和有关情境。让孩子看图说说图意。小兔、小鸟、小狗想邀请小朋友到它们家去作客,它们发出许多请柬(如图)。让孩子拿起一张请柬,判断该到谁家去作客。如3个2相加,是3×2,到小兔家。孩子把卡片送到时家长可模仿小动物说话,或表示欢迎,或表示鼓励,引起孩子兴趣,激发孩子思维。
送到小兔家的有:3个2相加,3+3,2×3,2+2+2。
送到小鸟家的有:4+4+4+4+4+4,4×6,6+6+6+6,因数是4和6。
送到小狗家的有:3+3+3+3+3,5+5+5,3×5,5乘3。
剩下的卡片有4+6和3+3+5。4+6两个加数不同,3+3+5两个加数相同还有一个不同。有可能让孩子写出3×2+5。
引导孩子进行批判性思维,如3+3,写成乘法算式是3×2和2×3;3×2,写成加法算式是3+3,或2+2+2。
第11题,让孩子看图说图意。如一只七星瓢虫身上有7个黑点,2个七星瓢虫身上共有多少个黑点,列乘法算式是2×7或7×2。如果列式是2×7,4×7,5×7,他的思维就是连续的;如果列式是2×7,4×7, 7×5,他的思维就是活跃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39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24课时 5的乘法口诀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51页例1,第52页练习十第1~4题。
学习目标
知道5的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记住口诀。
课文讲解
乘法口诀中5的口诀积的个位是5和0,最容易学习;其次是2的口诀,一方面相邻两个积的差比较小,另一方面积的个位是2、4、6、8、0;4和8的口诀与2的口诀有一定联系,学习起来有相对容易一些;接着是9的口诀,积的数字之和也是9,如18,1+8=9;3的口诀,在百数表中它们的积成一条斜线,很是漂亮;所以6和7的口诀最不容易学习,主要问题是容易回生。

所以,课本对2~6乘法口诀的编排做了较大改进。
一是,在出现两个相应乘法算式的基础上,归纳该句口诀。例如,对照1×5=5、5×1=5,出现口诀:一五得五。
二是,2~6的乘法口诀分5的乘法口诀,2、3、4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三段编排。
由于孩子有五个五个数数的基础和经验,很容易得出2个5、3个5、4个5、5个5的和。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5的乘法口诀,就为学习2、3、4、6的乘法口诀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1,教学5的乘法口诀。有一组同学在用小棒摆小伞,意在把乘法口诀的教学置入活动情景中,又与“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活动有衔接。
图的下面提出“数一数用了多少根小棒。你是怎样数的?”的问题。接着,让孩子填写

为引出乘法算式和归纳5的乘法口诀做好充分准备。
有乘法的初步认识作基础,归纳乘法口诀时出现相关的两个乘法算式。
辅导精要
乘法口诀有“小九九”和“大九九”之分。“小九九”有45句口诀,“大九九”有81句口诀。这套课本是让孩子学习小九九的。家长有疑问:为什么5的乘法口诀只编到5句就结束了?有专家认为,5的口诀继续编下去是六五三十,七五三十五,……,这些口诀在今后的学习自然要学到,如“六五三十”在6的乘法口诀是“五六三十”,两次学习增加学生的负担。
其实,学习“大九九”有很合理的一面,如5的乘法口诀共9句,其本身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在系统中学习效率最高;5×10=50与5×1=5,可以认为口诀相同,只要在积5的末尾添上一个0就行,所以五九四十五是最大的口诀,这与十进制计数原理相一致。
6×5=30的口诀应该如何编?是六五三十,还是五六三十?从四五二十看,编出这句口诀的乘法算式有两个,同理,6×5=30的口诀是五六三十。编制乘法口诀有什么?乘法口诀是算式读法的省略式,如6×5=30读作六乘五等于三十,省略“乘”和“等于”两个词语就是六五三十;一般情况下数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调整六和五的顺序,六五三十就变成五六三十。这与乘法的意义更接近,一个加法算式可以写两个乘法算式。一句口诀是四个字或五个字。
所以,本书在辅导孩子学习时将采用“大九九”。
打开课本,看图说图意。有一组同学在一直用小棒摆小伞。摆一个小伞用5根小棒,再摆1把小伞,摆2把共用多少根?让孩子填数,并写出2×5=10和5×2=10,两个算式写在同一行,中间有足够的空白预留给写口诀用。又摆1把小伞,摆3把共用多少根?又填数写算式3×5=15和5×3=15。摆到5把,写算式是5×5=25。回头,让孩子思考,只有1把小伞5根小棒,能写出乘法算式吗?比较,5把、4把、3把、2把的乘法算式,孩子可以写出1×5=5,5×1=5。
让孩子读算式,5×5=25读作五乘五等于二十五。家长只记录:五、五、二十五。
再读4×5=20,记录四、五、二十。
继续读3×5=15。
让孩子读一读“五、五、二十五”、“四、五、二十”和“三、五、十五”。
再读,记录:二、五、十,一、五、五。
再读4个算式,并记录如五、四、二十,……。
让孩子根据记录读出各算式,家长问孩子:你理解它的意思吗?孩子可能说:五五二十五,五和五都是因数,二十五是积。再举例说明。
让孩子读:五五二十五,四五二十,三五十五。家长问:你对这几个算式的读法有什么感觉?孩子可能说:这种读法很方便,字数少容易记住。家长要表示赞同。再读:二五十,一五五。孩子可能觉得拗口,让他思考如何把它就得顺畅动听。十读成一十,五的前面添上“得”字,即二五一十,一五得五。
把5句口诀一起读。再读另4句,孩子也可能觉得不顺口,有按大小顺序进行调整的需求。如五四二十经调整是四五二十。与前面的算式读法相同行吗?经过思考,4×5=20和5×4=20都可以表示为5+5+5+5+5=25,所以可行。再调整其它的口诀。把被调整的口诀删除。
让孩子把5的口诀整体读一遍。这时,家长告诉孩子:这些句子,在数学上叫做乘法口诀,也就是5的乘法口诀,写出来是咱们中国人的“汉字”。
让孩子继续写算式编口诀。
6把小伞共用多少根?列式是6×5=30,5×6=30,读算式:六、五、三十,五、六、三十,所以口诀是五六三十。其余同理。
把5的乘法口诀(9句)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连读。
做笔记。先补白,再补充后4句口诀和相应的算式。
“做一做”。

每盘5个西红柿的实物图,让孩子独立根据画面写出乘法算式和口诀。接着,可以分别出示西红柿2盘、4盘、5盘实物图,仿上面进行练习。让孩子在独立思考、填写和相互交流的练习中,巩固5的乘法口诀。
习题解析
第1~3题是5的乘法口诀巩固练习题。3道题呈现了3种练习形式和不同的要求。

第1题,以图显示出顺着说出各句5的乘法口诀。
第2题,以对口令游戏练习5的乘法口诀。练习时,可以先顺着把每句口诀说完整,再打乱顺序随便抽问,提高熟练程度。也可孩子说一个因数,家长说另一个因数,孩子说积。采用多种形式,尽量多给每个孩子一些练习机会。

把口诀分为两段,如三五、十五,这不是最好的练习方式,因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体会不到乘法算式的三个数。

第3题,要求孩子把口诀填完整。要让孩子独立完成。使孩子在无声的思考和填写中,把5的乘法口诀深印在头脑中。

第4题,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练习时,可以让孩子说出得数后,说一说是用哪句口诀进行计算的。通过计算巩固5的乘法口诀。
拓展与提高
课外阅读:乘法口诀。

http://baike.baidu.com/view/641536.htm?fr=ala0_1。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40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25课时 练习课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53页练习八第5~8题。
学习目标
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口算5的乘法。
习题解析

第5题,背出5的乘法口诀。要求每个孩子都要能背出5的乘法口诀,而且比较熟练。发现某个孩子乘法口诀不熟,要及时给予帮助。

第6题,要求孩子用一句口诀写出两个算式,进一步理解算式与口诀的关系。

第7题,让孩子能用口诀求积。
第8题,情境题。学习时,让孩子弄清画面内容,说一说画面上提供了什么信息,题目要求解决什么问题。让孩子通过观察和表述,初步体会怎样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和怎样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然后,让孩子独立完成填空。

辅导精要
第5题,让孩子背诵5的乘法口诀(9句),想一想口诀是如何编出来的?即乘法算式――算式读法――乘法口诀。现在,我们要把它倒回去,引出下一题。
第6题,读题理解题意:一个同学说一句口诀,另两个同学写出了不同的算式。二五一十,即二乘五等于十,写成算式是2×5=10,5×2=10。再随机说口诀,写算式。
第7题,让孩子独立完成。有前两道题作基础,孩子应该可以迅速写出算式的积。
第8题,让孩子看图说图意,小兔们热爱劳动,在地里拔萝卜。
读题,每只小兔拔5个萝卜。3只小兔拔几个?4只小兔拔几个?5只小兔拔几个?
引导孩子理解“每只小兔拔5个萝卜”的意思。结合插图,让孩子说:右边第一只小兔拔5个,第二只小兔拔5个,第三个小兔也拔5个,……,也就是是5只小兔拔萝卜的个数同样多。反过来,小兔拔萝卜的个数同样多,都是5个,我们可以说:每只小兔拔5个萝卜。假设有一只小兔拔4个,我们就不能说“每只小兔拔5个萝卜”。这是孩子第一次学习这种句式,应该让他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
再边读题,边填数。填数后,再写出相应的列式。
拓展与提高
用电子表格EXCEL制作百数表。
1. 让孩子在首行用1~9各数分别与5相乘说出它们的积。

2. 给5设置颜色,用格式刷把5的倍数设置同样的颜色,再读5的口诀。还数表进一步扩大,让孩子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有的孩子还可能发现积的个位不是5就是0。家长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从书里读到书外”,不断扩充知识范围。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40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26课时 2、3的乘法口诀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54~55页例2~例4。
学习目标
会自编2、3的乘法口诀
课文讲解
把2、3、4的乘法口诀编排在一起,口诀内容丰富,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例2,小同学在观察自己种的向日葵。男生高兴地说“:我们种的向日葵发芽啦!”女生说:“一棵幼苗上张开两片子叶”。接着,借助“一棵幼苗上张开两片子叶”引出2的乘法口诀,不仅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也给孩子渗透了植物学中的名词术语。
例3,两只小燕子飞到向日葵地。一只小燕子说:“向日葵长高啦!”另一只小燕子说:“每行3棵。”由“每行3棵”逐一引出乘法算式和3的乘法口诀。
由“向日葵发芽啦”到“向日葵长高啦”,两道例题自然的紧密联在一起,把孩子学习2和3的乘法口诀活动置入植物生长的情境中,意在让孩子学得轻松有趣。

习题解析
家长可以提前一周时间,让孩子种向日葵或黄豆或牵牛花等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教给“发芽”、“幼苗”和“子叶”等术语。
打开课本,看图说图意。同学们在地里种了向日葵,他们经常来观察向日葵的生长情况。有一天,他们终于发现向日葵破土而出。男生高兴地说“:我们种的向日葵发芽啦!”女生说:“一棵幼苗上张开两片子叶”。
引导孩子说,2棵幼苗上张开4片子叶,3棵幼苗上张开6片子叶,……,9棵幼苗上张开18片子叶。
让孩子用乘法算式表示数数的过程和结果。2×9=18,9×2=18,……,1×2=2,2×1=2。
让孩子读算式编口诀,2×9=18读作“二乘九等于十八”, 9×2=18读作“九乘二等于十八”,所以编成口诀是“二九十八”。
让孩子把2的口诀整体说一遍,并试着背下来。有背不对的孩子,可以让他再读一遍,再背一遍。一般地,经过三次反复,就能正确记忆。记忆能力也是培养出来的,让经常让孩子进行有意记忆,甚至是强闻博记。
观察例3,并与例2比较,向日葵的子叶脱落,又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一只小燕子说:“向日葵长高啦!”另一只小燕子说:“每行3棵。”
引导孩子说:2行有6棵,3行有9棵,……,9行有27棵,10行有30棵。
让孩子写算式读算式编口诀。从9行开始编到1行,9行有27棵,列式是3×9=27,9×3=29,口诀是三九二十七。……。最后回到10行有30棵,列式是3×10=30,10×3=30,不要再编新的口诀,用“一三得三”就行了。
让孩子当堂学习背口诀。
随机抽取一、两个乘法算式,让孩子结合情境图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如7×3=21,列出3+3+3+3+3+3+3=21。
让孩子用一张纸做读书卡片,仿照课本的方式编写出2、3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并夹在书中。批注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等等,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批注的内容较多时,也可以制作成读书卡片,夹在书中,使书变厚。
拓展与提高
让孩子把上节课的“百数表”复制到第二、三个工作表“shee2、shee3”。
1. 让孩子在首行用1~9各数分别与2、3相乘说出它们的积。
2. 给2、3设置颜色,用格式刷把2、3的倍数设置同样的颜色,再读2、3的口诀。孩子可能发现美妙的图案,甚至可能2、3的倍数的规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40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27课时 4的口诀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57页练习十一第1~3题。
学习目标
会自编4的乘法口诀
课文讲解
例4,编排于与5的乘法口诀。先呈现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画面,再出现连加运算,然后列出乘法算式,归纳乘法口诀。所不同的是教科书上只出现一句完整的4的乘法口诀,其余几句让孩子编出来。

孩子已经学过2、3、5的乘法口诀,有编出口诀的初步经验,也就是说有一定的独立编出口诀的能力。同时让孩子在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编出其余各句口诀,有助于孩子理解记忆口诀,将有效地突破4的乘法口诀这个教学难点。
归纳出4的乘法口诀之后,以“想一想”的形式请孩子编出1的乘法口诀。
辅导精要
让孩子动手用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并说摆1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家长问:再摆一个,还要几根,共用几根?使孩子体会到这是求几个相同加法的和。并在填数。在纸上写两个乘法算式,中间留有一定的空白。
摆3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摆4个、5个、……、8个、9个呢?从5个起,可以不写连加运算,只写乘法算式。
让孩子自己任选一个算式开始自编乘法口诀,说一说是怎样编出来的,哪个算式的口诀相同,为什么相同?如4×6=24编成口诀是四六二十四;4×6=24读作四乘六等于二十四,省略“乘、等于”就是四六二十四;6×4=24的口诀也是四六二十四,六乘四等于二十四省略后是六四二十四,按大小顺序调整位置变成四六二十四。
按照连续性原理,继续上一句或下一句口诀,如四六二十四的上一句口诀是四五二十,下一句口诀是四七二十八。
让孩子实实在在经历由加到乘的概括过程,从而理解每句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让孩子联系“一四得四、一三得三、一二得二”来推理:1个4是4、1个3是3、1个2是2,那么1个1还是1,也就是1乘1得1,由此推出“一一得一”。
“做一做”。

同学们在对口令。
一个同学说:“一一”,另一个同学说:“得一”。
一个同学说:“二三”,另一个同学说:“得六”。
一个同学说:“四四”,另一个同学说:“十六”。
用对口令游戏使孩子熟悉1、2、3、4的每一句乘法口诀。
其实,三个人对口令效果更好,如爸爸说一个因数,妈妈说另个因数,孩子说积。
学习2、3、4的乘法口诀以后,家长可以制作一张“大九九”空表,挂在书房的墙上,首行是1的口诀,次行是2的口诀,……。让孩子把已学的口诀填入表,未学的口诀放空,以后随学随填,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乘法口诀表。平时可以把每句口诀的得数盖住,用它练习乘法口诀,还可练习随便抽问一句孩子能很快说出得数,以防止问到一句口诀孩子都要从头背起。
做笔记。连加运算4+4画一个圈与“2×4=8”连线,其余类推。对课文进行补白。
习题解析

第1题,用青蛙、小兔、袋鼠跳远的形式,让孩子练习巩固3、4、5的乘法口诀。
教学时,让孩子先弄清图意,如小青蛙一次跳3格,小兔一次跳4格、小袋鼠一次跳5格。然后,再让孩子边说口诀边比划出××跳一次、两次、三次……的格数,如青蛙,一三得三,用笔从0划弧线到3;二三得六,从3划弧线到6,……。
第2题,帮小动物过河的游戏,用于练习巩固3、4、5的乘法口诀和相关的乘法算式。让孩子看图,家长说:小鹿、松鼠、小绵羊和猴子要过河,请你来帮忙。


仔细观察画面,收集、确定帮助每个小动物过河的信息,接着,为每个小动物选择过河路线帮助它们过河。如小猴身上写着8,找到2×4、二四得八、4×2,把小猴、2×4、二四得八、4×2、岸边顺序连线。
让孩子在帮助小动物过河的活动中巩固乘法口诀,熟悉乘法算式,同时体验助人的快乐。

第3题,在花瓣的外圈写积。然后,再让孩子根据算式说乘法口诀。
拓展与提高
把上节课的“百数表”继续复制到第四个工作表“shee4”。
1. 让孩子在首行用1~9各数分别与4相乘说出它们的积。
2. 给4设置颜色,用格式刷把4的倍数设置同样的颜色,再读4的口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40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28课时 乘加 乘减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56页例5,第58页练习十一第4~6题。
学习目标
学会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课文讲解
加、乘减式题。

例5,小熊掰了一个玉米棒高高兴兴地走了,小鸟提出“还剩几个玉米棒”的问题, 3只小青蛙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这是孩子第一次接触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不同的思路,具体形象地说明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
“乘加、乘减”编排在4的乘法口诀之后,意在让孩子通过计算形如4×3+4的题目,看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辅导精要
引导观察插图,理解题意。
有的孩子可能先关注玉米树,顺着他的思路找出已知条件:有4棵玉米树,每棵长3个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个。问题是,小鸟说:还剩几个玉米棒?
有的孩子可能先关注问题,小鸟说:还剩几个玉米棒?顺着他的思路,家长问:小鸟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孩子可能说:小熊掰走了1个。再观察玉米树,有4棵玉米树,每棵长3个玉米棒。然后,从条件到问题连着说一遍。
家长问: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当想出一种方法后,让他再思考再想出别的方法。注意培养孩子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最后,得出有三种方法:
①3+3+3+2=11,②3×3+2=11,③4×3-1=11。
引导孩子比较三种方法。
1.方法①和②都是从玉米树上,数出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小熊掰走的没有计算在内;方法③把小熊掰走的一同计算,先数出玉米树原来有多少个玉米棒,最后算出现在的多少个?
2.方法②中3×3就是方法①中的3+3+3。把这两部分内容作下划线,并连线。
3.方法③改写成有加法的算式是3+3+3+3-1=11。把算式记录在书上,对应部分作下划线,并连线。
“做一做”,

第1题让孩子根据实物图填等式,第2题编排了4道乘加、乘减式题。这两道题用于及时巩固有关乘加、乘减的知识。让孩子独立完成。
第1题,在孩子填出一种等式之后,请孩子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填。促使孩子变换角度思考问题。
第2题,孩子做完后,把所有的习题进行整体观察并分类,一类是乘加,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另一类是乘减,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还可以让孩子说一说第一栏4×3+4、4×4-4等式的意思。4×3+4,3个4再加1个4,也就是4个4,4×4=16;所以三四十二,四四十六。4×4-4,4个4减去1个4,也就是3个4,4×3=12;所以四四十六,三四十二。,这样,有助于孩子理解乘法的意义,还有助于孩子看出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帮助孩子记忆乘法口诀。

第4题,快乐的沙滩。
让孩子看图说图意。海边的沙滩是休闲的好地方。 3把遮阳伞下各有4个人,另1把遮阳伞下只有1个人,一共有多少人?列式是4×3+3=15(人),4×4-1=15(人)。

第5题,引导孩子看图说图意。有3个试管架,每个放着5枝试管,还有一个试管架只放4枝试管,一共有多少枝?列式是5×3+4=19(枝),5×4-1=19(枝)。

第6题,让孩子独立写算式。左图,5×4+4=24(人),5×5-1=24(人)。右图,5×4-3=17(人),4×3+5=17(人),4×4+1=17(人)。

练习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角度思考,养成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习惯。最后,让孩子再归纳总结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41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29课时 用数学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59页例6,第60页练习十二第1~3题。
学习目标
理解用乘法计算的解决情境,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课文讲解
例6, “用数学”的内容,大象运木料的情境图,3头大象,每头运2根木料,画面下方小精灵明明提出了“一共运多少根木头?”的问题。让孩子根据乘法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实际问题。

辅导精要
看图说图意:3只大象用它们长长的鼻子运木头,每只大象运2根木头,一共运多少根木头?
数数法:2根2根地数,2,4,6,一共运6根。
加法:2+2+2=6(根)。
乘法:2×3=6(根),或3×2=6(根)。
加法是继续计数,减法是往回计数,或是两个两个地数,或三个三个地数,这些练习与数轴结合起来,能为心算做好准备,也能为计数的算法化和笔算做好准备(弗赖登塔尔著,陈昌平等编译,《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上海教育出版社)。数数虽然很简单,但为加法和乘法奠定基础,结合学习内容“常回家看看”,是有利于深化对新学知识的认识。
家长可提示孩子多角度地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对于乘法,孩子列式方法可能与课本的相同,也可能不相同。无论相同与否,都可让他写出第二个乘法算式。
让孩子要合适的空白处,写下:2,4,6,共6根;2+2+2=6(根);3×2=6(根)。在3只大象的下方写大括号和3,与2×3=6(根)中的“3”连线;“2”与其中一只大象的2根木头连线。
“做一做”,用于让孩子练习提出和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在湖畔嬉戏玩耍。有美丽的白天鹅到湖中游嬉,有聪明的小猴子在树上攀爬,有可爱的梅花鹿在草地做游戏;高高的大树,各色的小花,都为练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从远到近观察。
1.一共有多少只白天鹅?3×3=9(只)。
2.一共有多少只小鹿?5×2=10(只)。
3.一共有多少只小猴?2×4=8(只)。
4.一共有多少朵花?3×2=6(朵)。
5.一共有多少棵树?1×3=3(棵)。
每个问题都可以写两个乘法算式,练习时只要写出其中的一个。上述乘法算式都以相同加数作为第一个因数,加数的个数作为第二个因数。如果您的孩子也能这样写算式,或者都是写出另一种算式,就说明他的思维是稳定的。如果您的孩子都是按数的大小顺序写算式,就说明他在遵循另一规则,即口诀的编写方法。如果您的孩子写算式没有一定的规律,就说明他的思维很活跃。
习题解析
练习十二的3道习题,均用于练习解决简单的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第1题,小孩子在给小树浇水,提出“一共浇多少棵树?”的问题。
练习时,首先用题中给小树浇水的事例渗透“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教育,同时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再提醒孩子:认真观察画面,从中找出解决“一共浇多少棵树?”所需要的信息数据,才能着手解决问题。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后,请孩子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在给3行树浇水,每行4棵,一共浇多少棵树?4×3=12(棵),3×4=12(棵)。

第2题,小兔采蘑菇。先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再请孩子说一说: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么问题,怎样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说一说,使孩子逐渐清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步骤),同时加深孩子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小兔采蘑菇,采3个放一堆。5堆蘑菇,一共采了多少个?3×5=15(个)。

第3题,开放性的习题。题中用实物图的形式给出5种商品的标价,提出两个问题,即(1)2个毽子多少元?(2)5个茶杯多少元?并请孩子填写算式解决提出的问题。最后,请孩子自己“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同以前“提问题”的学习内容相比较,本题“提问题”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商品的单价由题目提供,而数量是自己想出来的。自主性增加了,不同孩子所想到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异,所列出的算式当然就不一样了。
如果能把数量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孩子也就扩大了思维的空间。如9个文具盒多少元?甚至是10个、11个、12个、100个、1000个、10000个。
也可让孩子联系自己、爸爸、妈妈、老师等买东西的实际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如老师买8支钢笔要多少元?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41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30课时 6的乘法口诀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61页例7,第62页练习十三第1~2题。
学习目标
学会自编6的乘法口诀,理解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
课文讲解
例7, 6的乘法口诀。金鱼嬉水,每条金鱼由6个△组成,为孩子提供学习6的乘法口诀的实物图。图的下面以列表的形式揭示金鱼条数与△个数的对应关系,既渗透了函数、对应思想,又是归纳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例7中,所有的乘法算式与口诀都是不完整的,请孩子来完成。

辅导精要
看图说图意:用三角形组成金鱼,把金鱼放到表示鱼缸的图画,就是金鱼嬉水了。让孩子摆出1条金鱼用6个三角形。
再摆出1条金鱼,一共用12个三角形。列式是6×2=12,2×6=12。6×2=12读作六乘二等于十二,省略后是六二十二,调整六和二的位置后口诀是二六十二。
接着想,摆3条金鱼就是6×2+6=12+6,一共用18个,在表中填数,列乘法算式是6×3=18,3×6=18,自编口诀是三六十八。
继续想,摆4条金鱼就是6×3+6=18+6,一共用24个,在表中填数,列乘法算式是6×4=24,4×6=24,自编口诀是四六二十四。
“就这样继续下去”,孩子自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
“做一做”。

用6根小棒摆成的六边形,以口答“摆2个六边形用多少根小棒?摆……”巩固6的乘法口诀。
学习时,可采用小棒摆成六边形的直观图,也可以先让孩子用小棒摆出六边形。接着让孩子依序说出乘法算式和口诀。
然后,再随意提问:摆×个六边形用多少根小棒,让孩子说出乘法算式和口诀,使孩子进一步熟悉6的乘法口诀。
背诵6的乘法口诀,按顺序读它们的积,如6,12,18,…;或者54,48,42,…。
把另外3句口诀和相应的算式写在书上。
把6的乘法口诀补充到“大九九”表中(见第27课时)。
习题解析

第1题,通过对3组题中每两小题的对比、思考,揭示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练习时,让孩子直接填书上。然后请孩子观察每组中的两小题之间的联系。想一想:6×3和6×4、6×4和6×5、6×5和6×6后一句口诀的得数比前一句大多少?为什么?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孩子对乘法口诀含义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在偶尔忘记某句乘法口诀时,利用相邻两句间积的变化规律,由与其相邻的乘法口诀,推想出忘记的乘法口诀。

第2题,摘苹果,巩固6的乘法口诀,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练习时,根据画面情景用生动且带有激励性的语言说明题目要求,促使孩子积极参与“摘苹果活动”。同时多备一些写好算式的苹果卡片,给更多的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拓展与提高
继续把 “百数表”复制到第六个工作表“shee6”。
1. 让孩子在首行用1~9各数分别与6相乘说出它们的积。
2. 给6设置颜色,用格式刷把6的倍数设置同样的颜色,再读6的口诀。

3.在表中6个6个地数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41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31课时 练习课(1)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62~63页练习十三第3~7题。
学习目标
比较熟练地掌握1~6的乘法口诀
习题解析

第3题,练习1~6的乘法口诀。



第4题,乘加与乘减的习题,巩固练习乘加与乘减的运算顺序。


第5题,“用数学”。用实物图与“”给孩子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先让孩子理解图意,再口头表述题意。之后,让孩子独立填写算式。

第6题,填空题。题目以图文结合形式给出一只蚂蚁6条腿的条件,让孩子分别填出3只、6只蚂蚁多少条腿。题中小蚂蚁的形象十分可爱。练习时,让孩子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7题,混合练习。以“看谁算得都对”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
辅导精要
第3题,读题理解题意。左上角单元格是“×”,以1×1、1×2和2×1为例进行分析。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横着看)分别是1和2,积是1和2,口诀是一一得一,一二得二;第一个因数(竖着看)分别是1和2),第二个因数不变,积也是1和2,口诀还是一一得一,一二得二。由此归纳出:左数第一列上的1~6和从上面数数第一行上的1~6都看作因数,把乘积写在两个因数交叉的位置上。孩子明白后,再让孩子独立做练习。先填第一行是1的口诀,再填第二行是2的口诀,……。边填边读口诀。填完整之后,再竖着看读口诀,第一列是1的口诀,第二列是2的口诀,……。
第4题,让孩子独立完成,然后让他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如6×4-10先算乘法,再算减法,也可以说先算6×4,再算24-10。
第5题,左图,每盒有2枝钢笔,5盒有几个枝?列式是2×5=10,5×2=10;右图,每叠有6本书,3叠有多少本书?列式是6×3=18,3×6=18。
第6题,让孩子边读边填数,再让他说一说口诀。
第7题,可以要求孩子把得数直接填书上。可以有计算速度的要求。到单元结束时,每分钟做8题,平均错误率在6%以内。家长可要根据这个要求,结合孩子的完成情况,给予恰当的鼓励,帮助孩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改正了错题的孩子也应给予表扬。
拓展与提高

如图,这些排列起来像一个三角形,数学上把这些数叫做三角数。在我国叫做贾宪三角形或杨辉三角形,在意大利叫做塔塔利亚三角形,大多数人还是把叫做帕斯卡(Pascal)三角形。
引导孩子发现贾宪三角形的性质。
1. 每行数字左右对称,由1开始逐渐变大,然后变小,回到1。
2. 第n行的数字个数为n个。
3.每一行除开始和结束个,每个数字等于上一行的左右两个数字之和。
“……”的意思是“就这样继续下去”。让孩子继续类推,写出7到10行的数。
让孩子找出一些数列的规律,如斜着看第三行是1,3,6,10,(),(),(),()。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42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32课时 练习课(2)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63~64页练习十三第8~11题,数学游戏。
学习目标
比较熟练地掌握1~6的乘法口诀
习题解析

第8题,练习1~6的乘法口诀。画面上一个小朋友手持数卡12,问:几和几相乘得12?两个小朋友答“2和6”、“3和4”。由积想起,可以训练逆向思维。同时答案的不唯一,可以促使孩子主动思考寻求不同答案。

第8题,让孩子根据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填上运算符号,难度比较大。

第10题,综合练习,有计算速度的要求,算得对孩子夺得红旗。

第11题,“用数学”。题目用文字表述了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并配有反映“每只小猫钓6条鱼”的图。
这道题后面安排有“想一想:7只小猫钓的鱼,比40条多还是少?”其用意是,培养孩子的估算意识。

“绕口令”。用于进行综合练习。课堂上通常用多种形式组织孩子做游戏,两人一组一问一答,或一人一句接着说;5个孩子一组,一句接一句循环说,……,看谁说得又对又快。最后,适时渗透要“保护青蛙”的教育。
辅导精要
第8题,看图理解图意。桌上有许多数字卡片,中间的同学拿起12,问:几和几相乘得12?左边的同学说:2和6。右边的同学说:3和4。让孩子任意拿起一张数字卡片,用上面的数字作为算式的积,由积想它的两个因数。有时答案不唯一,可以多花时间想一想寻求不同的答案。
也可利用“百数表”,让孩子把表中各数当作积,思考相应的因数。无法想出的数把它圈起来,如11、13等。
根据本书的要求,最大的数可到54。
第9题,读题理解题意。让孩子先比较三个数的大小,根据数的大小对运算方法进行猜测,然后再进行验证。如3○3=6,6比3大一些,一定不是减法,有可能是加法,左边3+3=6,与右边相等,所以填加号;3○3=6,9比3大得多,一定不是减法,有可能是乘法,左边3×3=9,与右边相等,所以填乘号。
第10题,让孩子说算式说得数,如5×2=10,如果在90秒内完成,就要给孩子进行鼓励,鼓励的方式可多种多样。
第11题,读题理解题意,让孩子从文字信息中,发现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数据,然后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后,让孩子说一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每只小猫钓6条鱼”的意思是所有的小猫钓鱼的数量同样多,都是6条。结合那一个条件,题意是:4只小猫钓鱼的数量同样多,都是6条。一共钓多少条鱼?
按照课本的编排,6的口诀只学好“六六三十六”,7只猫钓的鱼学生不会计算了,所以只好用估算了。6只小猫钓36条,还有1只猫也钓6条鱼,所以比40条多。
按照本书的要求,可直接计算6×7=42(条),与40条比较,比40条多。这时,学习的策略是“比大小”而不是估算。
数学游戏。让孩子先读题,第一句读完时,观察青蛙的外貌特征;继续读,省略号部分可先读“几”。

让孩子想一想,每个“几”分别是多少?慢慢地试着说一遍,能说对就行。引导孩子进行反思,这道题与1、2、4的口诀有关,背诵1、2、4的口诀,按顺序只说1、2、4口诀的积。再试着说一遍,注意提高语速。多说几遍,让孩子的语速达到一定程度,为在课堂表演做准备。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42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33课时 整理和复习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65页,第66页练习十四第1~3题。
学习目标
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课文讲解
习时,引导孩子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注意检查孩子对乘法的含义是否都清楚,乘法口诀是否记熟,计算乘法式题是否能又对又快地说出得数。发现问题,要及时给孩子以帮助。

第1题,对1~6的乘法口诀进行了整理,列出1~6的乘法口诀表。并要求孩子:(1)说一说表里的乘法口诀是怎样排列的。(2)用1~6的乘法算式卡片摆出一个排列有规律的表。
第2题,用数学。4位小朋友,每人做3朵红花的情景,用文字显示出解决“一共有多少朵花?”的问题。

辅导精要
本书要求孩子按照“大九九”进行学习,虽然这道题是按照“小九九”编写的,但对复习没有任何影响,照做就是了。
第1题,让孩子浏览乘法口诀表,然后要求按照口诀表的顺序背诵。
引导孩子仔细观察,找一找口诀表排列的规律。
竖着看:第一列都是求1个几的口诀,按一一、一二、一三、…的顺序排列,每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1;第二列都是求2个几的口诀,按二二、二三、二四、…的顺序排列,每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2;……。“就这样继续下去
横着看:第一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二行是2的乘法口诀;……。
斜着看:第一行是一一、二二、三三等因数相同的两数的乘积;第二行是因数相差1的两数的乘积;……。
家长事前准备21张乘法算式卡片,让孩子找出积最大的卡片或最小的卡片。从1×1=1开始,根据因数找卡片,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相连,1×2=2,可往下摆,也可往右摆,分别产生不同的数表(如下表);接着,可以是1不变,也可以2不变,由此产生不同的程序,有的相当于上述“竖着看”,有的相当于“横着看”。


第2题,可以先让孩子说图意,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进而让孩子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再让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注意每人是做3朵红花。列式是3×4=12(朵),4×3=12(朵)。
习题解析

第1题,应用1~6的乘法口诀口算6以内两个数相乘的积。既给孩子提供了运用口诀计算的练习机会,又可以检查孩子计算乘法题的情况。限定在2分半内完成。注意全面检查计算情况,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及时帮助,力争使大多数孩子能够算完并且没有错误。
第2题,用数学。同学们要去植物园。第(1)题提出“买2张票用多少钱?买3张票呢?”两个问题,第(2)题提出“小英拿出20元钱,买5张票够吗?”的问题。
可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锻炼孩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之后,让孩子说一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例如,解决第(2)题,可以想3×5=15(元),15<20,20元钱够买5张票;也可以想3×( )<20,( )里最大能填6,20元钱够买6张票,买5张票就更不成问题啦。

第3题,用数学。让孩子“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给孩子开阔的思维空间,是开放题。

身边的事,可以是家里的,也可以是学校的,还可以是商店,甚至是社区的。
家长可以带孩子去观察身边的事,让孩子在从身边的事发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培养孩子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切不可凭空乱造。感受过程比获得结果更很重要。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42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34课时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郑祥旦 编著
学习目标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课文讲解
几何中的“三视图”是工程制图、机械制图的基础,在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孩子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只是让孩子观察具体的实物,以后还将学习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

例1,三个小朋友分别从前面、侧面、后面观察一个恐龙玩具的情景图,下面给出从这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让孩子判断这三种形状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孩子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孩子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例如,这两个图形,如果仅从正面观察,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只有从其他位置再进行观察,才能比较两者的不同。
辅导精要
家长让孩子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个是岭,一个是峰,苏轼看了几座山?
家长用看地球的软件,让孩子上网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先把视角放平,然后再看。
家长拿一个正方体和一个有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大个一些),遮盖起来,都只露出一个面,问孩子这两个面各是什么形状,这两个物体各是什么形状。然后,把遮盖物拿去,让孩子看到其它的面,并走侧面前,正视侧面。使孩子理解:想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只从一个角度观察,就给事物下结论,有时是很危险的。向孩子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导孩子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然后,家长拿出各种玩具,如玩具熊猫、玩具狗等,也可以是其他的日常用品,如闹钟、茶壶等,这些物体的正面、侧面、后面的形状特征要有所差别。可以让孩子分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这个实物,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该物体是什么样的。观察时,可以是观察物不动,孩子在移动;也可以是孩子不动,观察物在转动。使孩子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形成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的表象。
例1,有恐龙玩具的孩子,让他分别从前面、侧面、后面进行观察,并形成表象。再判断出表中的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没有恐龙玩具孩子,由于有了前面直观的观察活动,也很容易就能判断出表中的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做一做”, 让孩子先利用手中的数学课本直接进行观察。然后观察习题是每个人的位置和一摞书的关系,想象出每个同学所观察的物体的形状。最后,在教科书上进行连线。

习题解析

第1题,让孩子在头脑中形成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汽车的表象,再连线。这时,需要孩子在头脑中进行“虚拟的移位”,即假设自己站在车的前方,会看到哪个图形。
拓展与提高
有条件的家庭,可让孩子自己用照相机对某一物体进行不同角度的拍照,并把照片复制到电脑中,根据照片再与家长说一说当时是站在哪个位置拍照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42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35课时 轴对称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68页例2。
学习目标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学习欣赏数学美。。
课文讲解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也叫反转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孩子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

学习轴对称时,家长可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或剪纸(如窗花),也可用电脑上网收集各种各样轴对称的图片,让孩子结合课文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例2,让孩子自己动手,用剪刀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最后,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孩子的答案是很开放的,可能并不是严格地在同一平面范围内描述,只要大致准确,都是可以的。事实上,教材中的蝴蝶、蝉,从完全数学化的角度来说,都是镜面对称,但我们在这儿并不要求这么严密。
辅导精要
家长拿出轴对称图形的图片或剪纸(如窗花),让孩子感受其中的图案美,然后问孩子它们美在什么地方,引导孩子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起初,孩子可能仅从颜色角度思考,这时,家长要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如形状等。
当然,也可上网收集各种各样轴对称的图片,让孩子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也可直接利用书上的第一行的4个图案进行学习。
孩子在描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时,使用的语言可能是不规范、不科学的,如“这些图形两边都是一样的”,这时,家长不能对孩子自己的语言进行纠正,孩子对轴对称现象已经有一个感性认识了。同时,这也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资源,不能随意破坏。
让孩子结合具体一个图形说一说,从哪里看出“两边是一样的”,孩子可能从一一对应的角度,说这一点与那一点一样,这一条线与那一条线一样,这个图案与那个图案一样。如果孩子能做到从一一对应的角度找对称关系,那就太美妙了,他对“对称”的理解达到了很高的层次。还可引导孩子用对折的方法验证一一对应关系。
然后,读课文中的句子:“这些都是对称的。”给“对称”一词做记号,并理解“对称”的意思,即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在这里,孩子只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轴对称进行粗略的描述就行,如把图形对折两边完全重合。
家长拿出一张纸,向孩子提出任务:“你可以剪出一个对称的图形吗?”让孩子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一开始时,有的孩子可能想不到把长方形纸对折,虽然尽量按照对称的思路去剪,但剪出来的东西并不对称,此时,可以让孩子看看教科书上是怎样做的。然后凭自己的想像随便剪一剪,想剪什么就剪什么,只要剪出来的图形是对称的就可以了。
有的孩子可能则可能熟练地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甚至,有的孩子生长在剪纸之家能剪出复杂的图案。只要孩子能做的,家长都应当鼓励孩子开动脑筋去做。
让孩子阅读课文,自己动手剪出书上的那些图案,并拿起一个具体的图形说它是对称的,最后说什么什么都是对称的。
认识对称轴。拿起一个图形找出它的折痕,说它是“对称轴”。让孩子把课文中的4个图案分别对折,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再观察一一对应关系,进一步理解这种对应关系是与对称轴为中心的。
最后。让孩子说一说在家里有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在学校里有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在社区里有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做一做”。

先对图形作出判断,再用尺子画出对称轴。其中五角星可以画出5条对称轴。
拓展与提高
1.让孩子参加一些剪纸活动。

2.欣赏剪纸的图案美和对称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47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36课时 镜面对称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69页例3。
学习目标
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学习欣赏数学美。。
课文讲解
镜面对称,也就是相对于一个平面形成的对称。在这儿,只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照镜子等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就可以了,对于“镜面对称”、“平面对称”等名词以及镜面对称的性质,可不要涉及到。
在物理学上,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是: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有人认为,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左右”能对换?这是认识上的错误。千万不可跟孩子乱说。从教与学的角度上说,也违背教学目标,

例3,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孩子认识镜面对称,初步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中包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湖面的倒影,人在镜子里可以成像,这些现象都是孩子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理解起来也比较方便。其中湖面的倒影是相对水平平面的对称,而照镜子是相对竖直平面的对称。
辅导精要
由于课本里的两幅图比较小,特别湖面的倒影不是特别的清晰,所以本书建议家长上网利用网络上的图片让孩子进行观察。

看到这幅图时,一般的人都被它的美所震撼。留下时间让孩子自己欣赏眼前的美景。然后,引导孩子认识到图的上半部分是真实的物体,下半部分是它的像(也可以说是影子)。找出物体和影子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物体中有8根柱子,一个平台,一个窗户,一个天窗,还有一缕光柱,像里面同样也有,所以物体与像之间也是对称的。它们的对称轴是水面。
家长告诉孩子,我们也可以动手做成物体与像之间的对称。让孩子先在桌上摆放一些物品,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名称和数量。家长拿出一面平面镜,放在合适的位置,说:进!统统进!让孩子观察像中的物品,也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名称和数量。使孩子认识到:物体与像是对称的,镜面是它们的对称轴。
引导孩子发现,水面和镜面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对称轴。
“做一做”,照镜子时出现的情形。

可以先让孩子想像一下,照镜子时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人会怎样运动,左右手拿不同的东西时,镜子里的人是怎样拿的,然后再用镜子验证一下。
向前走一步,我的位置发现变化;像中的我的位置也发现变化。在运动中体会一一对应关系。
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像中的我也相应增加“笔”和“本子”。在数量的变化中体会一一对应关系。
所以,我和像是对称的。
还可以让孩子在家里照照镜子,自己设计一些有意思的活动,例如,看一看镜子里的你是怎样刷牙的,怎样吃饭的(左手拿什么,右手拿什么)。
总之,让孩子在实际活动中直观感受镜面对称。
拓展与提高
让孩子上网浏览更多的“倒影”,感受镜面对称,感受对称美。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47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37课时 练习课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70~71页练习十五第2~5题,思考题。
学习目标
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习题解析

第2题,要让孩子先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纸折一折,再画出来。由于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要引导孩子通过有限次的操作,发现规律。

第3题,让孩子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对称轴有水平方向的,也有竖直方向的,需要孩子应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可以先让孩子探索画的方法,如果孩子有困难,可以提示孩子要画出某条线段的轴对称图形,只要画出该线段两个端点的对称点,再连起来,就是该条线段的对称图形。

第4题,实际上是把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结合起来,镜子的下边缘就是对称轴。可以让孩子拿镜子直接在教科书上照一照。

第5题,让孩子判断正确的镜像。可以让孩子运用想像,直接判断,如果有困难,也可以拿镜子照一照再判断。

思考题,运用镜面对称的原理让孩子进行逆向思维,给出镜子中的“数字”及“时间”,要求孩子写出真正的数字和时间。
辅导精要
第2题,让孩子先在图形中设置一个点,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找到它的对应点。再设置新的一个点,用同样的方法找对应点。再次操作。
经过动手操作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称轴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而圆的对称轴总是在变化之中,由此归纳: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圆有无数条。
第3题,让孩子找出已知图形的关键点,即两条线段的交点,再找出它的对应点,并画出来。用尺子把各点连接起来,就画出了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第4题,看图理解题意。桌上放着半只蝴蝶,一个小朋友拿着一面镜子,把镜子的下边缘与对称轴重合,就变成一只蝴蝶了。明明说:你也试一试。让孩子拿镜子直接在教科书上照一照,再说一说它的什么物体。
第5题,读题理解题意。可以让孩子模仿书上的人物动作,找出镜子像的对应点,从而确定人物与像的对称关系。
思考题,让孩子用镜子照一照,根据照出来的结果,在纸上写上数字,写时间。还可以用一种简便的方法来检验写得对不对:运用两次镜像能把原来的物体还原。也就是说,拿一面镜子对着教科书照一下,镜中出现的就是真正的数字和时间。
第2小题,难度较大,也可以先拿一个钟,看看镜子里时针、分针的位置与真实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的位置关系,然后看镜子写时间。
照镜子的方法与第4题相近,在这里,只要把镜子放在合适的位置当对称轴就行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47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38课时 7的乘法口诀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72页例1,第73页练习十六第1~4题。
学习目标
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课文讲解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如下表。

七巧板是由下面七块板组成的,完整图案为一个正方形:五块等腰直角三角形(两块小形三角形、一块中形三角形和两块大形三角形)、一块正方形和一块平行四边形。用七巧板可以拼出1600种以上的图案,其中有些是容易拼成的,有一些却相当诡秘,还有一些则似是而非充满了矛盾。


例1,用七巧板拼图。引导孩子动手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到每个拼图都用了7块板。由此引出用填表的方式呈现用7连加的结果。在孩子初步知道连加结果的基础上按顺序出现与7有关的乘法算式,引导孩子把7的乘法口诀填完整。

辅导精要
家长事先用一、两块正方形硬纸板做七巧板。让孩子用七巧板拼图,可以拼搭成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的多角形等;也可以拼成各种具体的人物形象,或者动物,如猫、狗、猪、马等;或者是桥、房子、宝塔,或者是一些中、英文字符号。
拼一个图案用7块板,拼2个图案用14块板,…,拼9个图案用63块,拼10个图案用70块板。然后,让孩子在统计表中填数。
引导孩子用表中的数据,写乘法算式,如14块,2×7=14,7×2=14。按顺序写出所有的算式,其中1×7=7和7×1=7最后完成。
读算式,在读算式的基础上自编乘法口诀,如1×7=7读作一乘七等于七,7×1=7读作七乘一等于七,省略并调整位置后可编出口诀一七得七。其余口诀的编制方法相同。
让孩子从大到小读7的乘法口诀,再从小到大读口诀。
让孩子边读口诀边想算式。
让孩子观察它们的积,可能发现:前三个算式的积的个位分别是7、4、1,中间三个算式的积的个位分别是8、5、2,后三个算式的积的个位分别是9、6、3。然后,再读7的乘法口诀,并试着背诵。
可以用七巧板以外的其他学具,只要达到通过操作知道用7连加的结果即可。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家长可与他“对话”、“对口令”、做游戏,使他能有效的参与学习活动。
习题解析

第1题,看日历。这是孩子第一次学习,要对看日历的方法与孩子进行交流。图上是七、八月份的日历,每个月日历的第一行写着:“一、二、三、四、五、六、日”,分别表示“星期一、星期二、……”,下面相对应的数就分别是“星期几”,如7月1日、8日、15日、22日、29日都是星期一,7月31日是星期二,8月1日是星期三, 7月和8月分开了,星期二和星期三是连续的,所以7月31日和8月1日是连续的,也就是说8月1日的昨天是7月31日。
让孩子看一行,比一行,说:1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14天,3个星期有21天,……,8个星期有56天。其中第5星期分别在两个月里,要进行特别的提示。56+6=62,所以七、八月份一共有62天。
然后,家长说几个星期,孩子说几天和乘法算式、乘法口诀等。

第2题,一图写二式。这类题目的特点是题目少但包含的练习内容多,同时还帮助孩子利用推想的办法来记忆口诀。练习时,应将题目适当拓展,加强练习。联系口诀,意思是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

第3题,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式题计算,属于最基本的计算练习,一定要达到准确流畅,逐步达到迅速、正确。

第4题,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让孩子根据具体情境,自己寻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独立完成。
拓展与提高
让孩子用七巧板拼图,并把拼图的结果用照相机拍照下来,储存到电脑上。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48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39课时 练习课(1)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73~74页练习十六第5~10题。
学习目标
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习题解析

第5题,背诵7的乘法口诀,共9句。

第6题,用乘法口诀进行最基本的计算练习,一定要达到准确流畅,逐步达到迅速、正确。练习7的乘法口诀的计算,同时带着练习用2~6的乘法口诀的计算。

第7题,以花瓶插花的方式巩固乘法口诀的练习,目的是变换多种方式,提高孩子记忆口诀的兴趣,同时从不同角度理解口诀、记忆口诀,熟悉口诀之间、口诀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第8题,把7的乘法口诀填完整。

第9题,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结合学习内容巩固人民币的知识。列式是:7角×5=3元5角。

第10题,也是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辅导精要
第5题,孩子读题,家长提示有9句。,可以顺着背,也可以倒着背,还可以家长与孩子进行对口令,用活泼的方式进行随机背诵。
第6题,让孩子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计算时所用的乘法口诀。
第7题,看图理解题意,每一束花写着数字,每一个写着算式。可以根据数字想算式,也可以根据算式想数字。把算式和数字连线。最后说一说乘法口诀。
第8题,让孩子独立完成,再把剩余的口诀用口头回答。
第9题,先让孩子一块一块的说橡皮的价钱,如第一块橡皮7角,第二块橡皮7角,……,一共多少钱?使孩子产生简要叙述的想法,换一种说法:1块橡皮7角,5块这样的橡皮多少钱?列式7×5=3元5角或5×7=3元5角。然后,问孩子是怎样想的,35角就是3元5角。

第10题,让孩子看图说题意,一排有奶粉罐7个,4排奶粉,一共有多少个奶粉罐?列式是7×4=28(个),4×7=28(个)。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48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40课时 练习课(2)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75页练习十六第11~15题。
学习目标
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习题解析

第11题,用乘法口诀进行式题计算。要达到准确流畅,逐步达到迅速、正确。

第12题,巩固乘法口诀的练习。

第13题,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根据插图的情境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第14题,也是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根据插图中人物的语言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第15题,还是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让孩子自己分析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让孩子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培养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意识。练习时,尽量让孩子根据具体情境,自己寻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辅导精要
第11题,家长先提出计算速度的要求,让孩子独立练习。到期末时,表内乘法的计算要求是每分钟做10题,错误率在4%以内。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提出合理的要求。
第12题,这是按“小九九”的要求进行背诵的,也可以让孩子按“大九九”的要求从1的口诀背到7的口诀。可以顺着背,也可以倒着背。
第13题,让孩子看图理解题意。有7排椅子,每排有5个座位,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列式是5×7=35(个),7×5=35(个)。本书写出了两个算式,但孩子在练习时只要写出一个就行了。请家长注意,以后本书也只写一个算式,孩子写出另一个算式也是对的。
第14题,让孩子读题,结合插图理解题意。每行7盆,即第一行摆7盆,第二行也摆7盆,第三行还没摆出来,也要摆7盆。列成加法算式是7+7+7=21(盆),列成乘法算式是7×3=21(盆)。
第15题,看图说题意。小朋友说:我买7盒水彩笔。售货员阿姨说:每盒5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孩子说:李玲要买7盒水彩笔,每盒5元。一共要用多少钱?让孩子先列出加法算式:5+5+5+5+5+5+5=35(元),再列出乘法算式:5×7=35(元)。列加法算式能看出孩子是否真正理解“每盒5元”的意思,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巩固乘法的意义。
如果孩子提出别的问题,只要想法合理都是可以的。如:李玲要买7盒水彩笔,每盒5元。她带30元钱够吗?
拓展与提高
继续把 “百数表”复制到第七个工作表“shee7”。
1. 让孩子在首行用1~9各数分别与7相乘说出它们的积。
2. 给7设置颜色,用格式刷把7的倍数设置同样的颜色,再读7的口诀。

3.在表中7个7个地数数。观察积的个位,并找出它的规律:积的个位依次是7、4、1、8、5、2、9、6、3。再观察电脑小键盘或手机、计算器键盘的数字排列方法,也有同样的顺序,背诵7的乘法口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48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41课时 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76页例2、例3,第78页练习十七第1题。
学习目标
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构建解题的“思维模式”
课文讲解
例2,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3,引导孩子用摆点子图,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辅导精要
学习时,第一,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孩子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第二,要反复用学具操作,在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然后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这个过程一定要孩子去经历,让孩子去体验,让孩子去探索,在亲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
例2,看图说图意。王兰、李菊、林明三个同学在合作学习。王兰说:摆1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李菊说:我摆了2个正方形。林明说:我摆了3个正方形,是3个4根。聪聪说:3个4根也可以说4的3倍。
让孩子把右边同学的话换一种说法:我摆了3个正方形,是4的3倍。再把左右两个同学的话连起来。王兰说:摆1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林明说:我摆了3个正方形,是4的3倍。
引导孩子把中间同学的话换一种说法,并把左边同学和中间同学的话边起来。王兰说:摆1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林明说:我摆了2个正方形,是4的2倍。
比较王兰和李菊摆的正方形。王兰摆1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李菊摆1个正方形时用的小棒与王兰用的小棒根数同样多,再摆一个正方形所用的小棒与王兰用的小棒根数同学同样多。所以说,王兰摆1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李菊摆2个正方形用的小棒是王兰的2倍。同理,林明摆3个正方形用的小棒是王兰的3倍。
例2,让孩子动手先摆2个圆片。引导孩子另起一行,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先拿出与第一行同样多的2个,一共拿4次,每一次都可以说“我拿出与第一行同样多的2个”,第二行摆2的4倍,也就是4个2。
引导孩子直观地理解,2的4倍是8,4的3倍是12,4的2倍是8。家长问:你能把它们列出算式吗?孩子可能成功列式:2×4=8,4×3=12,4×2=8。再让孩子结合题意列加法算式,并比较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以此验证列式的科学性。
归纳总结:这也是两数相比,比的结果是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做笔记。
1.画下划线如“3个4根也可以成4的3倍”,在横线之间向左画弧形箭号,即“4的3倍是3个4”的意思。
2.“我摆了3个正方形,是3个4根”把“3个4根”圈起来,画替换号,写上“4的3倍”。在合适的位置写上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
3.在“我摆了2个正方形”的右边写上“是4的2倍”,并写算式。
4.“第一行的4倍”中“第一行”与两个圆片连线,画替换号写上“2”。在合适的位置写加法算式。
“做一做”,根据例3建立的“思维模式”,进一步通过摆学具加深理解,形成“认知结构”。

家长与孩子一起读题,让孩子先列式计算3×5=15(根),再摆小棒验证。摆小棒时,每次摆与第一行同样多的3根。最后,再读题让孩子加深印象,并把“第一行”替换成“3”。又读题:第一行摆3个小棒,第二行摆3的5倍。第二行摆多少根?
习题解析

第1题,用图文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引导孩子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让孩子把表示“一个数”的图片替换成数据,分别写出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

练习时,可多举一些实例,结合操作学具,使孩子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为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48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42课时 解决问题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77页例4,第78~79页练习十七第2~9题,数学游戏。
学习目标
能运用“思维模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文讲解
例4,用已构建起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情境图用对话给出数学信息:扫地的7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让孩子提出问题解答。图下还配有带有直观小人的线段图,引导孩子理解,7的2倍,就是2个7,因此擦桌椅的是14人。
辅导精要
看图说图意。老师和同学们在打扫卫生,扫地的有7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
引导孩子理解数学信息的意思。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说明擦桌椅的和扫地的两个数进行比较,比的结果为擦桌椅的是7的2倍。
引导孩子看线段图。第一行是扫地的,有7个小人儿,意思是扫地的有7人。与插图中的对话连线。7个小人儿下面还有一条线段,这条线段也是表示扫地的有7人。
第二行是擦桌椅的,一条长的线段被分成两条短的线段,第一个短线段与第一行的线段同样长。沿着中点对折,再沿着其中一个端点折一下,打开后发现折痕正好在另一个端点,这说明两条线段一样长,也就是说第二个短线段也与第一行的线段同样长。第一行有7人,第二行有2个7人(在两条线段的中间分别写上7),也可以说7的2倍。联系起来,第二行是擦桌椅的,是7的2倍。
第二行的线段下面还有一个大括号,写着“?人”,意思是擦桌椅的有多少人?
让孩子把数学问题连起来读:老师和同学们在打扫卫生,扫地的有7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擦桌椅的有多少人?
从线段图看,擦桌椅的是7的2倍,反过来说,7的2倍是擦桌椅的。
从题目本身看,“扫地的2倍”的“扫地”可以用“7”替换,并与“扫地的有7人”中的“7”连线。让孩子读:扫地的有7人,擦桌椅的是7的2倍。擦桌椅的有多少人?再读:7的2倍是擦桌椅的。
让孩子先列加法算式,再列乘法算式。
“做一做”,用正在玩耍的两组小兔只数的关系,引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该题目是对例4学习的直接巩固。

让孩子读题,独立完成练习。然后,让孩子再写加法算式,画线段图,理解玩转椅的与跳蹦床的之间的关系,在“玩转椅”与“3只兔”之间连线。
习题解析

第2题,解决实际问题。卡车与客车相比,客车8辆,卡车是8的6倍,与8辆同样多的数有6个。画线段图,列乘法算式,6×8=48(辆)。也可以列成8×6=48(辆),虽然这是下节课的学习内容,但可作为“课前检测”。

第3题,解决实际问题。让孩子自己读题,画线段图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列式是5×7=35(本)。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可引导他用学具摆一摆帮助他们理解。

第4题,文字题,是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抽象,这类问题能掌握好,对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练习时,要使孩子真正明白7的6倍就是6个7,5的4倍就是4个5。让孩子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第5题,让孩子独立计算,然后再观察算式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随着变了。渗透函数思想。

第6题,用线段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引导孩子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蜗牛有7只,七星瓢虫是7的3倍,与7只同样多的数有3个。读题:蜗牛有7只,七星瓢虫的只数是蜗牛的3倍,七星瓢虫有多少只?列式是7×3=21(只)。

第7题,图文题。让孩子自己读题:蓝气球有6个,红气球的个数是蓝气球的5倍。红气球有多少个?理解题意:与6个同样多的数有5个,合起来是红气球的个数。让孩子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第8题,读题理解题意,把“去年”用“6”替换,再读“今年养兔的只数是6的3倍”,反过来,6的3倍是今年养兔的只数。算出6的3倍是多少,也就是算今年养多少只兔。列式是6×3=18(只)。

第9题,用口诀计算,巩固两步式题。同时沟通了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如7×6+7=49,也就是7×7=49;7×7-7=42,也就是7×6=42。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计算的式题,或者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练习解决问题,可以防止遗忘,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游戏。两个同学一起做游戏,游戏规则是:
1.两个同学各拿1~7等7张数字卡片。
2.两人同时拿出1张数字卡片,根据两张数字卡片说一句乘法口诀。
3.谁算得快,卡片归谁。卡片多的一方胜。也可以卡片归同一方时游戏结束,也就是胜方。

在家里,可由家长与孩子一起做游戏。数字卡片可用扑克牌代替,做游戏时,要不断地洗牌,增加出牌的随机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49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43课时 8的乘法口诀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80页例5,第81页练习十八第1~4题。
学习目标
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8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熟8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课文讲解
5,以学校军乐队训练为情境。每行8人,一共8行,引出8连续相加的结果,并以小狗连跳的方式在数轴上呈现出要填的数据。然后,根据8的连加结果引出8的乘法算式,让孩子依照乘法算式编制8的乘法口诀。
这里的学习内容有三个特点:一是7的口诀由操作出连加结果,提高为8的口诀由孩子独立观察、分析得出连加结果;二是连加的结果由7的口诀中用表格累计,变化为数形结合,由数轴上的点来呈现连加结果;第三加大孩子独立学习的空间,基本内容留给孩子完成。
辅导精要
看图说图意。学校的仪仗队在训练,第1行8人打大鼓,第2、3、4行每行8人打小鼓,第5行8人击小钹,第6行8人击大钹,第7、8行每行8人吹小号。家长问:不说乐器,只说人数,可以怎么说?引导孩子简要地说:每行8人,一共有8行。
问孩子:怎样数出仪仗队的人数?孩子数数,8,16,…,64。让孩子把数数的过程写出来,即学习在数轴上填数。
引导孩子看图,小狗从0跳到8,从8跳到16,从16跳到24,正好是数数的过程,让孩子自己填数。
家长问:你能把小狗跳跃的过程用乘法算式出来吗?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进行思考。
0跳到8,是一个8,列式是1×8=8,8×1=8,写算式时要预留一定的空间,为写乘法口诀做准备。
0跳到8再跳到16,是2个8,或者说是8的2倍。列式是2×8=16,8×2=16。
再跳到24,是3个8,列式是3×8=34,8×3=24。
再跳到32,是8的4倍,列式是4×8=32,8×4=32。
一直列到8×8=64。然后引导学生类推,下一步跳到72,是8的9倍,列式是9×8=72,8×9=72。
让孩子自己编乘法口诀,如八九七十二。家长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孩子可能会说:读一下算式就可以编出口诀了。让孩子读算式:9×8=72读作九乘八等于七十二,8×9=72读作八乘九等于七十二。省略“乘、等于”,就变成了乘法口诀八九七十二。然后,顺次继续编出8的口诀。
让孩子直接背诵8的乘法口诀,检测一下他的记忆能力。若能记下,让他按相反的顺序再背诵一次。若记不下,让他按顺序读一遍,然后试着背。读一遍,就要求孩子背诵,有利于培养他有意记忆的能力。
做笔记。把每行人数与小狗的跳跃过程连线。补充口诀八九七十二和相应的乘法算式。
让孩子利用其中的一个算式结合插图写加法算式,如5×8=40,写成加法算式是8+8+8+8+8=40。若写成5+5+5+5+5+5+5+5=40,这是错误的。把乘法算式改写成连加算式,有利于孩子加深认识乘法的意义。
习题解析

第1题,如图家长制作一个数字圆盘,中间的小圆不写数字,而另外做9张数字卡片。拿“8”的卡片放上去,让孩子读题,独立练习。可以从任意数开始,按一定的顺序说得数,进行多角度的练习。也可以拿其它数字卡片进行练习。

第2题,看图计算:每盒有8个碗,有4盒。练习时,可让孩子分别计算1~4盒有多少个碗?系统地进行8的乘法口诀的计算。

第3题,基本计算题,巩固用8的乘法口诀的计算。可做成卡片,进行反复练习。练习要注意趣味性和激励性,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要多鼓励,多进行具体指导。

第4题,图文题,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情景明确,问题由教材提出,引导孩子独立解答。可完全放给孩子独立完成,然后让他说一说解题思路。
学具准备
自制一个数字圆盘,中间的小圆不写数字;1~9各数的圆形卡片。
拓展与提高
继续把 “百数表”复制到第八个工作表“shee8”。
1. 让孩子在首行用1~9各数分别与8相乘说出它们的积。
2. 给8设置颜色,用格式刷把8的倍数设置同样的颜色,再读8的口诀。

3.在表中8个8个地数数。观察积的个位,并找出它的规律:积的个位按8、6、4、2、0、8、6、4、2、0的顺序重复出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49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44课时 练习课(1)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81~82页练习十八第5~10题。
学习目标
记熟8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习题解析

第5题,明确要求背出8的乘法口诀。

第6题,基本计算题,逐渐扩展到用7和8的乘法口诀计算。

第7题,根据乘法算式找玩具。

第8题,用7和8的乘法口诀计算,渗透函数思想。

第9题,每个毽子8角,可分别算1~5个的价钱。同时,巩固人民币的知识。

第10题,由1只螃蟹8条腿分别计算2~8只螃蟹的腿数。练习时,可充分发掘这类练习的现实性和趣味性,引导孩子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完成。
辅导精要
第5题,可让孩子按不同的顺序进行背诵,如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
第6题,独立完成后,可让孩子根据算式说口诀。
第7题,让孩子先说一说玩具与数据,如一辆玩具汽车40元,一个小熊玩具32元,一个魔方56元,一把玩具手枪24元。再把算式与玩具连线,最后说乘法口诀。
第8题,让孩子边说口诀边填数。再观察算式和得数,得出积的变化规律,渗透函数思想。
第9题,家长问:第一个毽子8角钱,另外几个毽子多少钱?让孩子先一个一个地说,再概括地说,每个毽子8角钱。分别算出1~5个的价钱。8角×1=8角,8角×2=1元6角,8角×3=2元4角,8角×4=3元2角,8角×5=4元。在这题里不能同时列两个乘法算式。
第10题,可以让孩子用绕口令的方法进行练习,增加练习的趣味性。也可让孩子用两个手的手指比出积的个位,如嘴上说1只螃蟹8条腿,两手上比出8个手指(各4个);2只螃蟹16条腿,比6个手指;3只螃蟹24条腿,比4个手指;4只螃蟹32条腿,比2个手指(拇指,一般为必出手指);5只螃蟹40条腿,比2个拳头,表示0个手指;然后周而复始。练习几次,有些熟练时,也可以把一句话分成两个半,家长比螃蟹只数,孩子比腿的条数,如7只螃蟹56条腿,家长比7个手指,孩子比6个手指。在玩的过程中,孩子进一步巩固了8的乘法口诀。“数学好玩”,学数学时,能解放大脑,又能解放双手,自然就好玩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49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45课时 练习课(2)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83页练习十八第11~15题。
学习目标
记熟8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习题解析

第11题,基本计算题,扩展到用2~8的乘法口诀计算。练习时,可做成卡片,进行反复练习。练习要注意趣味性和激励性,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要多鼓励,多进行具体指导。

第12题,从“一一得一”背到“八八六十四”,这是按“小九九”的要求巩固已学过的乘法口诀。练习时,要灵活运用这些形式,不要硬性照搬,同时要考虑孩子基础,适当控制记忆的速度。刚刚开始学习8的乘法口诀,应以准确、有兴趣为主要目标,不宜提出过快的速度要求。另外,“六八~八八”的口诀数目大,应特别加强练习。

第13题,图文题,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情景明确,问题由教材提出,引导孩子独立解答。

第14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信息是通过一定的情境展现出来的,要让孩子自己去找联系解决问题。这道题是对刚学过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初步巩固,有一定难度。应先引导孩子明白题意,再画画示意图或摆摆学具,帮助解答。

第15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两步计算来解答,第二个问题是让孩子提出其他问题来解答。此题开放性较强,可放手让孩子自由的发挥想像力,提出各种有意思的问题来解答,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辅导精要
第11题,可以有计算速度方面的要求,在2分钟内完成,错误不超过1题。计算后,让孩子根据算式说口诀。
第12题,孩子背口诀时,家长要注意倾听,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背诵流畅,有较快地速度,说明孩子记得熟;顺畅,但速度不快,说明记住了,但不熟练;边背诵边思考,有卡壳,说明掌握得不好。要根据孩子的掌握情况,参考学习时的指导方法,多次重复练习。利用“百数表”进行可视化练习,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第13题,先读问题,家长问:要求合唱队有多少人,插图里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再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插图找条件:合唱队有4排(整体看),各排站的人数同样多即每排站8人(部分看)。合唱队有多少人(整体看)。列式是8×4=32(人)。
第14题,让自己读题:买了5盒红粉笔,白粉笔是红粉笔的8倍,买了多少盒白粉笔?插图是5盒红粉笔,与5同样多的数有8个,是白粉笔,也可以说白粉笔是5盒的8倍。列式是5×8=40(盒)。
第15题,先整体观察,有4桌人;再部分观察,左边3桌的人数同样多,都是8人,右边1桌只有4人。第一个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列式是8×3+4=28(人),也可列8×4-4=28(人)。
第二个问题,如
1.女生有19人,男生有多少人?

2.有40人,还要再准备多少个座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50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46课时 9的乘法口诀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84页例6,第85页练习十九第1~3题。
学习目标
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9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熟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课文讲解
例9,选用龙舟赛这种喜庆活动为背景,一方面使孩子体会9的乘法口诀是为了解决9的连加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另一方面让孩子体会在社会活动中需要有一种朝气勃发、齐心协力的团体合作精神。

记忆口诀的难点是能否正确确定每一个积。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要让孩子用加法计算出同数相加的和。
插图中袋鼠均匀地跳格(每格为9),让孩子逐一算出2个9相加、3个9相加……9个9相加的结果,使孩子清楚知道9的乘法口诀中每一个积的来源,理解相邻两个积之间是一种相差9的关系,为孩子正确总结出9的乘法口诀,正确算出口诀中的每一个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袋鼠跳格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突出在一维空间数轴上的点与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让孩子在袋鼠每跳一步的落脚点下面的方框里填数,使孩子体会数轴上的一个点与一个数之间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让每一位孩子通过完整写出9的乘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体会每一句口诀的来源,经历每一句口诀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

辅导精要
打开课本,让孩子描述一下赛龙舟的场面。有9条龙舟参加赛龙舟,每只船上鼓锣喧天,喊声阵阵,你追我赶,力争上游。
数一数各条龙舟上的人数。孩子数出第一条龙舟上有9人后,推测每条龙舟上的人数同样多,都是9人,再任意选择一条龙舟数出它的人数,最后引导孩子概括地说:每条龙舟上有9人。家长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孩子说:参加赛龙舟的一共有多少人?
让孩子数出参加赛龙舟的总人数,9,18,27,……,72,81。有条件的家长可拿出袋鼠玩具或图片,说:袋鼠也来参看赛龙舟,数队员的人数。它数出第一条龙舟上有9人,就从0跳到9(家长比划出跳跃的过程);数出第二条龙舟上也有9人,就从9跳到18;下一步它应该跳到多少?为什么?引导孩子理解1个9是9,2个9相加是18,3个9相加是27,……,9个9相加是81,并继续填数。同时,通过观察袋鼠均匀跳格的全过程,看出数轴上的点与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也可以在本子画一条数轴,在数轴上标上一点,并在这点下面写上“0”。

接着,出示一只袋鼠均匀跳格的动态过程,从0点开始,每跳一格,就在袋鼠落脚处点上一点,并在这点下面标上相应的数字或方框。

家长说:你把袋鼠跳跃的过程,写成乘法算式。让孩子自己动手写出9的乘法算式,算出得数,如从0跳到9,写算式是1×9=9,9×1=9。
引导孩子总结9的乘法口诀。先任意归纳一句乘法口诀,如一九得九。家长可问:你是怎样想的?孩子会说:1×9=9读作一乘九等于九,9×1=9读作九乘一等于九,省略并调整后是一九九,再添上“得”字是一九得九,读起来很顺口。让孩子继续读算式,继续编口诀。
孩子背诵9的乘法口诀,并说一说他的记忆方法,如一个因数从1变到9,另一个因数不变。又如积的个位从9变到1,十位从0变到8;个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和是9。
习题解析

第1题,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可使用第43课时制作的学具进行练习。除按9×1、9×2、…、9×9的顺序进行练习外,也可按相反的顺序进行练习,还可任选一组数(如9×6)说出得数。练习的方式可多种多样。

第2题,是为加深9的乘法口诀含义的认识而进行的练习。可计算1~7个9(一个长方体由9个小正方体拼成)是多少,使孩子进一步体会乘法的含义。由于这题提供的素材是立体图形,通过看图计算,让孩子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

第3题,这道题的教学功能是:(1)引导孩子探索9的乘法的各个积的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9的乘法口诀。(2)让孩子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感受(9的倍数模型),经历用图象语言来刻画数学本质特征的过程。(3)培养孩子探究的习惯、思考的习惯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练习时,先让孩读题理解题意,9的2倍就是2个9,9×2=18,第二个数圈18,边圈数边说口诀;……。圈好后,整体感知所圈的9个数(9、18、27…81)在整幅数图中的形状和走向,研究这一串数的特征。引导孩子归纳整理出发现的规律,如:9的1倍比10少1,9的2倍比20少2……9的9倍比90少9;每个积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的和都是9;9×2的积的十位数是1,个位数是8,9×3的积的十位数是2,个位数是7;9×5与9×6、9×4与9×7、9×3与9×8、2×9与9×9这4对算式的积的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是颠倒的;等等。
最后告诉孩子,总结出来的这些规律,都可以用来帮助我们记忆9的乘法口诀。
拓展与提高
继续把 “百数表”复制到第九个工作表“shee9”。
1. 让孩子在首行用1~9各数分别与9相乘说出它们的积。
2. 给9设置颜色,用格式刷把9的倍数设置同样的颜色,再读9的口诀。
3.在表中9个9个地数数。观察9的乘法的各个积所蕴含的规律,如前面所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50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47课时 练习课(1)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85~86页练习十九第4~9题。
学习目标
记熟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习题解析

第4题,直接背诵9的乘法口诀。

第5题,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第6题,停车位的号码是27~32连续的数,计算出车上的式题,根据得数“对号停车”。

第7题,记忆9的乘法口诀,让孩子直接在书上填写,写好后再读一读,使该生有成功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8题,应用乘法的含义和9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一行树有10棵,两棵树相距3米,总长有多少米?(2)根据题意,选择算法。求总长多少米就是求9个3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3)做完后检查一下自己算得对不对,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

第9题,图文题,用数学解决问题。
辅导精要
第4题,可让孩子按不同顺序背诵9的乘法口诀,不要只背一次就结束。
第5题,运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得数正确即可。完成后,让孩子根据乘法算式说口诀。
第6题,让孩子观察停车位的号数, 27到32是连续的数。用这些数可想出哪些乘法口诀?如27,三九二十七,找到算式9×3,泊位与汽车连线。然后,加法式题与它的和连线。使孩子认识到不是每一个数都有乘法口诀。
第7题,把乘法口诀填写完整。
第8题,让孩子看图理解题意。一行树有10棵,两棵树相距3米总长有多少米。再观察图形,发现所求的是9个3是多少。列式是3×9=27(米)。引导孩子进行检验:家长告诉孩子,做完后要检查一下自己算得对不对。可先求从2棵树之间长几米,是3×1=3米;再求3棵树之间长几米,是3×2=6米;……;求10棵树之间长几米,是3×9=27米。在检验的同时,系统地练习了3的乘法口诀。
第9题,看图理解题意。做一件衬衫用9个扣子,6件衬衫扣子的个数同样多,换一种说法,每件衬衫用9个扣子。问题是6件衬衫用多少个扣子。连起来说,如:做一件衬衫用9个扣子,做6件这种衬衫用多少个扣子?列式是9×6=54(个)。
拓展与提高
利用“百数表”的9个工作表复习1~9的乘法口诀,全面了解孩子的掌握情况,为单元复习做准备。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50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48课时 练习课(2)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87页练习十九第10~14题。
学习目标
记熟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习题解析

10题,关于7、8、9的乘法练习,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练习时,可动态出示表格,使孩子清楚填表的方法,然后再独立作业。

第11题,图文题,求一个数是多少的问题。插图起着帮助理解题意的作用。

第12题,背诵本单元学习的乘法口诀,这是“小九九”的内容。也可以让孩子背诵“大九九”的乘法口诀。

第13题,结合乘法的学习复习人民币的知识。

第14题,找规律填数的练习。先让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填数,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有的孩子根据“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比前一个数多9”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有的孩子根据“10-0=10、20-1=19、30-2=28……”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有的孩子根据“从第二个数开始,十位上的数字逐渐增加1,个位上的数字逐渐减少1”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使孩子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辅导精要
第10题,前面的学习内容做过类似的练习,让孩子自己读题,说一说他准备怎样填表,如果孩子能想到用乘法口诀,就可以独立完成了;如果孩子一时想不到填表的方法,家长就给点拨一下,然后独立完成。
第11题,让孩子读题:手划船有9条,脚踏船是手划船的3倍。脚踏船有多少条?再读“脚踏船是手划船的3倍”,将手划船用“9条”替换,又读“脚踏船是9的3倍”,完整地读:手划船有9条,脚踏船是9的3倍。脚踏船有多少条?然后结合插图,找出手划船的数量,再找出与9条同样多的脚踏船,有3个。再次读题目,这时,让孩子列式计算,9×3=27(条)。有的孩子一读完题目,就能正确列式,这也可以。不过,完成之后,也是让他说思路,再按上述的方法理解题意,使孩子进一步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维模式。
第12题,读题。孩子可以背诵“大九九”的乘法口诀,也可以背诵背诵“小九九”的乘法口诀。
第13题,看图理解题意。(整体观察)有9个冰淇淋,(部分观察)第一个冰淇淋的价钱是8角,第二个也是8角,所有的价钱同样多,并给每个冰淇淋写价钱,让孩子用一句话描述冰淇淋的价钱,即每个冰淇淋的价钱是8角。练习时,可让孩子列式计算1~9个的总价,如买1个冰淇淋要多少钱?列式是8×1=8角。买2个冰淇淋要多少钱?列式是8×2=1元6角。这样,系统地练习了8的乘法口诀,提高习题的功能。也可以先算买9个冰淇淋要多少钱,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练习。
第14题,读题,找规律填数。分析10、19、28之间的关系。
1.10+9=19,19+9=28。规律是连续加9。
2.第二个数19,1+9=10;第三个数28,2+8=10。规律是十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是第一个数即10,10依次减3、4、…,减数作十位上的数,差作个位上的数。继续填数:37,46,55,64,73,82。
3.第一个是1个10,可想到第二个数是2个10,第三个数3个10,所以有10-0=10,20-1=19, 30-2=28。规律是第几个数就是几个10减一个数,差数是连续的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
4. 从第二个数开始,十位上的数字逐渐增加1,个位上的数字逐渐减少1。
练习时,可引导孩子多角度地思考,第一种方法主要通过分析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后三种方法主要通过分析一个数的特征找出规律。
拓展与提高
利用电脑把“百数表”中各数当作积,说乘法口诀。如4,乘法口诀是一四得四,二二得四。并给无法用口算表达的数设置颜色。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51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49课时 乘法口诀表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88页,第89页练习二十第1~3题。
学习目标
把“大九九”改编成“小九九”,熟练掌握乘法口诀。
习题解析
乘法口诀表是对两个单元的表内乘法内容所做的归纳整理,它为孩子系统掌握这部分知识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课本出现的乘法口诀表是小九九。

用表格的形式将全部乘法口诀整理成一个阶梯型表,简明、清晰、逻辑性强。从左往右横着看,关于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如,关于4的乘法,口诀就有4句,关于9的乘法,口诀就有9句,所以表中乘法口诀共有45(1+2+3+…+9)句。一方面便于孩子将全部乘法口诀有条理地储存在大脑中,另一方面也向孩子揭示了系统整理知识的一种方法。
乘法口诀表下面的一段文字揭示了每句口诀的含义和应用价值。如“二三得六”,既表示3个2相加是6,又表示2个3相加是6,因此,每句口诀可用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如计算7×8=56,8×7=56,用的就是同一句口诀“七八五十六”。这也为以后学习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除法算式做了准备。
辅导精要
让孩子拿出81张乘法口诀卡片,要求它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卡片。有的孩子横着排列1~9的乘法口诀,有的孩子则是竖着排列。结果当然是殊途同归,得到“大九九”。
让孩子找出其中相同的乘法口诀,并按一定的规律拿走其中的一张。结果得到“小九九”。
整理成“小九九”后,让孩子整体观察口诀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孩子横看、竖看、斜看,说出口诀表的特征。
比较“大九九”和“小九九”。 “大九九”能看到所有的乘法口诀,一目了然;“小九九”数量少,记得快。把“小九九”拐着读,也能得到“大九九”,如先横着读一二得二,二二得四,再竖着读二三得六,…。
让孩子说一说口诀的含义。如“三五十五表示什么?可说出两方面的含义:可表示5个3相加,也可表示3个5相加。
让孩子看口诀说算式。如三五十五,把口诀添上字变成三乘五等于十五,算式是3×5=15,5×3=15。归纳出:每一句口诀都可以用来计算两道乘法式题。有的孩子可能表示反对,因为有的一句口诀只能计算一道乘法式题。这时,家长可让孩子找出这些口诀,如“一一得一,二二得四,……”。再读课文中的段落,“除了‘一一得一’和每一横行里的最后一句,剩下的每一句口诀都可以用来计算两道乘法式题。例如:……”。
加强对容易混淆和难以记忆的口诀的练习。45句口诀中,孩子记忆发生困难的主要是6、7、8的口诀,因此,可加强用6、7、8的口诀进行计算的练习。易混淆的口诀,如五九四十五和六九五十四,四六二十四和六七四十二。
除进行已知两个因数求积的顺向思维练习外,还应设计已知积求两个因数的逆向思维的练习。如42=(6)×(7),特别是应设计同一个积可用不同的因数来表达的练习,如16=(2)×(8)=(4)×(4),24=(3)×(8)=(4)×(6)。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可提高孩子掌握口诀的熟练程度,又能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
习题解析

第1题,应用全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一个漂亮的数学模型。练习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1)先让孩子认真审题,想一想应怎样来填这张表。孩子可能说,所填的数是两个数相乘的积,要用乘法口诀。不急着动笔。
(2)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从左上角到右下角这一斜行的数有什么规律?有的孩子想到,这是两个相同因数相乘的积。让他能很快地填出中间3个空格中的数。填好后将这一串数涂上颜色。
(3)观察表中4个数:想一想中间空格里的数应填几?它与上下两个数的关系是,在三六十八和三八二十四的中间是三七二十一。它与左右两个数的关系是,在二七十四和四七二十八的中间是三七二十一。
(4)让孩子随机把表格填写完整。也可由家长指定位置,孩子填数。
(5)填好的数图后让孩子看看还能发现什么规律。如,由于将1、4、9、16、25、36、49、64、81这一串数涂上了颜色,它十分醒目地告诉孩子,它就是这张数图的对称轴,两边对应方格里的数是相等的,也就是一句口诀表示的两个算式的积是相等的。孩子还能发现其他的一些规律,只要说出来,都应给予鼓励。让孩子感受探索的乐趣和发现规律带来的喜悦。

第2题,读题理解题意,家长引导孩子将前几节课所用的学具进行改造,即做一个内圆,用大头针把两个圆固定在一起。一方面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让孩子进行表内乘法的练习。

第3题,这是第一次出现的填最值的练习。它采用变式让孩子灵活应用乘法口诀寻找答案,同时渗透一点“最值”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用竖式计算除法作些准备。练习时应指导孩子看懂题意,使孩子明确在括号里只能填一个符合题意的最大整数。思考的路线长,难度大,孩子不容易掌握。
( )×4<29,括号里可填哪些数?根据4的乘法口诀可得:

积小于29的有7个,在1~7中最大的数是7。从算式看可以填多个答案,从题目看答理题意的只有一个答案。
34>5×( ),用5的乘法口诀思考,6为最大值。
7×( )<30,用7的乘法口诀思考,4为最大值。
比较(7)×4<29,左边式题的积是28,比29小而最接近29;34>5×(6),右边式题的积是30,比34小而最接近34;7×(4)<30,左边式题的积是28,比30小而最接近30。归纳求最值的方法:出一个积,比已知数小而最接近已知数。
第二行各题,让孩子试着用简略的方法进行思考。可以让孩子慢慢思,只要掌握方法能求出最值就可以了。
拓展与提高
利用前几节课做“百数表”的乘法口诀,编制求最值的习题。如四五二十,可编制出:( )×5<21,( )×5<22,( )×5<23,( )×5<24。其最值都是4。
让孩子模仿着编题,可以让孩子多做几次练习,但每次的题量不了太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51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50课时 整理和复习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90页,第91页练习二十一第1~4题。
学习目标
熟练掌握全部乘法口诀,会计算,会学数学。
课文讲解
两道复习题分别对应着两部分知识:一部分是全部乘法口诀,另一部分是根据乘法的含义和乘法口诀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在“你知道吗?”这个栏目里介绍九九歌。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在不同的年级陆续介绍了相关的数学史知识,体现了《标准》提出的重要改革理念:“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学习乘法口诀,就告诉孩子今天我们学的乘法口诀是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总结出来的,它使孩子认识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让孩子在数学文化的氛围中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辅导精要
第1题,为了使孩子熟记乘法口诀,除了“口背”这种形式外,还可用手写。如给孩子一张空白的“九九乘法表”,让他写出45道乘法算式(不写口诀,只写算式)。
九九歌(由孩子来写)

孩子通过填写这张“九九歌”,就能使 “背全部口诀”的要求落到实处。
家长告诉孩子这张表叫做“九九歌”,是我们的祖先在二千多年前编制出来了。让孩子阅读“九九歌”的内容,并给上表写标题“九九歌”。
第2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孩子读题,家长是注意倾听,了解孩子的阅读能力。结合插图理解题意,联系生活实际,想像出小汽车里坐的人数,再想像大客车与小汽车限坐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与5同样多的数有9个,就是大客车的限坐。列式是5×9=45(人)。
还可以利用第80页的情境图,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家长问孩子,你能提出哪些“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如:
⑴打大鼓的同学有8人,打小鼓的人数是打大鼓的3倍。打小鼓的同学有多少人?
⑵击小钹的同学有8人,吹小号的人数是击小钹的2倍。击小钹的同学有多少人?
⑶击小钹的同学有8人,打鼓的人数是击小钹的2倍。打鼓的同学有多少人?
习题解析

第1题,应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为主,结合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通过练习,一方面提高孩子的表内乘法和百以内加减的口算技能,另一方面培养孩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动手计算。使每个孩子形成基本运算技能的要求得到保证。(2)正确第一。可算得又对又快。(3)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既要看清是哪种运算(+、-、×),又要看清参与运算的各个数据。(4)书写应整洁、美观。

第2题,直接应用乘法的含义来解决实际问题。一个蛋糕切成6块,有8个蛋糕,一共切成多少块?先让孩子独立作业,再说一说题意,确定算法的理由。写乘法算式是6×8=48(块),写加法算式是6+6+6+6+6+6+6+6=48(块)。

第3题,让孩子先感受水上芭蕾给人的生活带来的无限美感。“哇,这些图案太漂亮了。是运动员们在水里表演出的。”数一数,各个花样游泳队的人数,再说题意。有3个花样游泳队,每队有8人,一共有多少人?列式是8×3=24(人)。

第4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转化为求几个几是多少的乘法问题。孩子独立作业后应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分析的,根据什么选择算法的。列式是6×4=24(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51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51课时 看一看 摆一摆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92~93页。
学习目标
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实际物体,会利用学具进行拼、摆、量、画几何图形
课文讲解
本次实践活动包含两个内容:
一是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前面、后面、侧面)去观察一辆大客车,体会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另一方面初步向孩子渗透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是让孩子利用学具进行拼、摆、量、画几何图形的活动。这个活动,主要通过具体的“做”,使孩子巩固对所学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用直尺画角,可以培养孩子使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另外,在活动中根据拼摆出的不同图形,课文还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孩子根据图形的不同特点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以培养孩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境图的上半部分,是观察物体(大客车)的活动。下半部是利用学具进行拼、摆、量、画几何图形的活动。具体地安排了两种活动。
第一种是用学具拼、摆平面图形。孩子使用的学具是小棒和硬纸条,拼摆的图形主要有三类:①基本图形。孩子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角等常见的平面图形。这些图形在孩子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表象。用小棒把这些图形拼摆出来,实际上就是把孩子已经形成的对这些图形的表象的具体化。这样有助于孩子加深对已学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②基本图形的组合。在拼摆基本图形的基础上,让孩子把基本图形适当地组合,可以摆出许多有趣的几何图形。主要是三角形的组合图形(把3个基本的三角形叠加组成4个小三角形和1个大三角形;把3个基本三角形排成一排,再加2根小棒,组成5个小三角形)。通过这种活动,可以使孩子感受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和变化。③联系实际,任意拼摆。在基本图形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扩展。孩子可以用小棒或纸条拼摆(或“做”)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的形状。一个是用小棒拼摆的房屋,另一个是用纸条做成的五角星。这种活动,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更好地发挥孩子的想像力。通过这种活动,还可以逐步培养孩子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以及用数学说明解释实际问题的意识。
第二种是利用数学工具量、画几何图形。孩子对利用工具进行测量和简单作图已经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这里的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巩固孩子对工具的使用能力,并初步学会利用工具进行判断、说理的能力。通过用活动角的变化说明角的大小,用三角板的直角判断直角,以及画一个任意角等活动,让孩子进一步熟悉工具的使用。
辅导精要
活动一:观察汽车。
有条件的家庭可由家长带孩子到停车场,给各种各类汽车从不同角度进行拍照。回家后,把照片传到电脑,通过照片辨认各种汽车。如一辆客车,就从这辆车的前、后、侧面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说一说看到的形状的基本特征,把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记在脑子里。
也可以在现场观察,直接描述形状的基本特征,并记忆起来。回家后,看书复述大客车的形状。
活动二:用小棒拼摆几何图形。
1.拼摆基本图形。
打开课本,让孩子说一说用小棒摆了哪些基本图形:孩子可以在情境图中找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角、六边形。
然后让孩子也用小棒摆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在孩子摆好图形后,让孩子想一想:
摆1个三角形用了几根小棒?3根。
摆1个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4根。
摆1个长方形用了几根小棒?6根。
摆1个角用了几根小棒?2根。
摆1个六边形用了几根小棒?6根。
1个三角形有几个角?3个。
1个正方形有几个角?4个。
1个长方形有几个角?4个。
正方形和长方形中的角是什么角?4个直角。
1个六边形有几个角?6个角。
接着,还可以让孩子想一想:
用6根小棒能摆几个三角形?2个。
摆3个长方形要用几根小棒?18个,列式是6×3=18。
如果要摆大一些的图形可以怎样摆?要用多少根小棒?如用8根摆大一些的正方形,用9根摆大一些的三角形。
……
只要孩子的意见有道理,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2.拼摆组合图形。
过渡:
用3根小棒可以摆出1个三角形,你能再用2根小棒摆出第2个三角形?引导孩子摆图1。再用2根(即7根),摆出第3个三角形,图2;再用2根(即9根),摆出第4个三角形,图3;再用2根(即11根),摆出第5个三角形,图4。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家长告诉孩子:用9根小棒也能摆出5个三角形,你试一试?引导孩子回到图2,把2根小棒摆在上方,即是图5。让孩子在下方再摆一层,用18根小棒,摆出13个三角形。有兴趣的孩子还可继续摆。
还可以让孩子思考:“能不能用7根小棒摆出2个正方形?”让孩子自己拼摆,看怎样用比较少的小棒摆出比较多的图形。
3.拼摆生活中的图形。
家长问:摆1个三角形和1个正方形要用多少根小棒?1个三角形和1个正方形拼在一起像什么?你会用小棒摆一座房子吗?让孩子动手操作。
活动三:用纸条拼图形。
1.拼角。用两条纸条拼一个角,转动活动角,使角的大小不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使孩子感受角的大小的含义。
2.拼五角星。让孩子拿出准备好的纸条和图钉,仿照课文中的样子做一个五角星。回答文中的问题:20根纸条可以摆多少个五角星?
在活动时,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拼、摆、做出不同图形。对孩子的每一种正确的方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提高孩子的参与兴趣。
活动四:利用数学工具量、画几何图形。
1.量直角。家长问:怎样才能知道你转出的是直角呢?引导孩子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
2.画角。画角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孩子已经有所接触,做起来不会有太大困难。这里关键是让孩子进一步明确画一个角的步骤。
在画角时,除了让孩子画出一个任意的角外,还可以让孩子先用直尺画一个直角。然后,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检验自己画的对不对。

活动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交流、提示,但不可代庖。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51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52课时 统计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94~95页,第96~97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课文讲解
在一年级下册中,孩子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孩子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孩子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两次学习内容,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因为统计的数据比较大,如果还用1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以后还会学习用1格表示5、10或更多的单位。
本单元内容结构如下表。

例1,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动物卡片的数量。
黑板上给出了同学们用画“正”字的记录方式进行统计,使孩子体验这种记录方式的好处。各种数据的增加变化是随机交替出现的,需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各种数据,使用画“正”字就是经常使用而且又方便的方法,哪种数据增加1,就在那种数据的名称下面加一划。

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标明了所统计事物的名称、频数范围、单位名称等;统计表中标明了所统计事物的名称和数量名称。使孩子明确不用数方格,直接看每条对准的数就可以确定每种动物卡片的数量;至于比较大小,方法可以多种,可以通过数方格或计算来比较大小。
辅导精要
打开课本,粗略了解学习内容。上图是同学们在做统计工作,左下图是统计表,右下图是统计图,最后提了3个问题。
看图说图意。聪聪说:每人找一张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卡片。动物卡片有老虎、小狗、兔子、乌龟等4种。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动物,每人一张,不能多选也不能不选。一个同学在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记录。一个同学汇报一次,数据增加1,她就在那种数据的名称下面加一划,十分方便。根据所看到的“正”字,说一说这个班同学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喜欢老虎的有1个“正”字和3划,5+3=8,是8人;喜欢小狗的有2个“正”字,5×2=10,是10人;喜欢兔子的有3个“正”字和1划,5×3+1=16,是16人;喜欢乌龟的有1个“正”字和1划,5+1=6,是6人。
观察统计图。说一说,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喜欢老虎的有8人,喜欢小狗的有10人,喜欢兔子的有16人,喜欢乌龟的有6人。与上述的统计结果相同,说明上图的统计工作完成。
引导孩子描述统计图的内容。家长问:乌龟才涂3格,怎么会有6人?孩子说:1格表示2人、家长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说:统计图左边的数写好好的,0,2,4,…,16的上面还有一个单位“人”,这就是1格表示2人。让孩子看图说乘法口诀,2×4=8,2×5=10,2×8=16,2×3=6。让孩子读统计图的标题:最喜欢的动物。最后说一说一个统计图的构成:标题、统计项目、表示数量的图(长方形)、每格代表的数量、单位名称。
还可让孩子拿出一年级下册的数学课本第94页,比较两本书的学习内容,找出其差别:原来1格代表1人,现在1格代表2人。家长问:我们现在也用1格代表1人,行吗?孩子可能表示反对:1格代表1人,长方形要画到那女生的头上去了。家长若有所悟,说:是人数太多,图形画不下了,所以让1格代表2人。那人数更多一些,1格就可以代表3、4、5或10或100人?孩子可能表示赞同。
观察统计表。家长问:统计表中有哪些栏目?孩子说:喜欢的动物和人数。喜欢的动物下面有4格,分别是老虎、小狗、兔子、乌龟;人数下面对应也有4格。家长问:人数要从哪里得来?孩子说:从统计图去看。让孩子填表。再根据统计表说一说统计结果。
让孩子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家长和孩子一起再把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意义及怎样查找数据完整地小结一下。并告诉孩子,课堂上老师可能会统计你班上同学所喜欢的动物,你自己要先想好其中的一种。
“做一做”。

这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习题。告诉孩子,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是自己自愿甚至经常参加的,而不是按别人要求去参加的,并从指定的三种选择其中一种,为合作学习做准备。
课后,家长可以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根据需要再做必要的家庭辅导。也可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合适的鼓励,一个亲昵的动作就行。
习题解析

第1题,统计停车场每种车的数量,把解决问题和统计知识综合起来,巩固所学统计知识和解决问题,体验怎样收集信息。
小汽车和面包车的数量是已知的,可直接填表。“大客车比小汽车少8辆。”两数相比,大客车的数量要计算,列式是12-8=4(辆)。

让孩子独立作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52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53课时 练习课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96~97页练习二十二第2~5题。
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习题解析

第2题,通过数正字来收集信息,制作统计图,回答问题。

第3~5题,需要全班同学合作完成,每个孩子要为完成学习任务做贡献。


辅导精要
第2题,读题理解题意。上图收集统计信息,下图制作统计图,最后回答问题。11月份有四种天气:晴,多云,阴,下雪。根据正字计算出各种天气的天数。然后,看懂统计图:1格代表2天,四种天气已经排列好了。让孩子根据数据制作长方形,可涂色,也可画斜线或网线。画图过程中,要求认真仔细,不超格也不留空,画斜线的要用尺子画平行线。
第3题,读题理解题意。家庭人口,一般指经常在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有的家庭是3口之家,有的家庭要加上孩子的兄弟姐妹,有的家庭要加上爷爷奶奶,有的家庭要加上外公外婆,还有的家庭在加上父母的兄弟姐妹;如果没有与爷爷奶奶经常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就可以不算家庭人口。家长要帮助孩子明确家庭人口数,同时对孩子进行伦理教育和尊老爱幼教育。全班同学合作完成。
第4题,理解题意。上图有四种玩具,明明问:“你喜欢什么玩具?”,下图是统计图,1格代表2人,最后回答问题。教育孩子要为完成共同的任务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5题,读题理解题意。主食,是指早饭时主要的食品。根据进度,学习的当天,家长可给孩子准备合适的早饭,为调查工作保驾护航。
课后,家长要查看孩子的练习,了解孩子在校表现,也可以让孩子描述全班同学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52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54课时 排列 组合

郑祥旦 编著
[url=]第54课时[/url] 排列 组合
学习内容
课本第97~98页练习二十二第3~5题。
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课文讲解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能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有关逻辑推理知识也是人们在生活和科研中很重要的知识,人们从事学习、科研、经济和法律活动(如侦破、审理案件)都要用到推理,计算机就是以数学逻辑为基础的。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要用到推理,如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能被2、5、3整除的数的推导等等。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孩子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电话机容量超过多少电话号码就要升位等等。
本套实验教科书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孩子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孩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是实验教科书新增设的内容之一,在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如下:
简单的排列─→最简单的推理─→简单的推理
例1,属于排列。2张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就表示不同的两位数。用3张卡片摆两位数,可以认为是从3选出2进行排列();也可以是从3选2进行组合(),然后再排列(),即。用组合与排列之间的联系,也许孩子更容易接受。孩子通过动手操作,并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辅导精要
看图说图意。同学们在摆数字卡片,明明问:用1、2能摆成几个两位数?用1、2、3呢?理解题意,“用1、2、3呢?”承前省略,意思是用1、2、3能摆成几个两位数。让孩子把“能摆成几个两位数”下划线,并替换“呢”字。再读题:用1、2能摆成几个两位数?用1、2、3能摆成几个两位数?
让孩子自己用1、2两张卡片摆出12和21,再归纳总结:两个数的数字相同,顺序不同。
用1、2、3摆两位数。
孩子可能从上一题出发先拿出1、2两张卡片摆出12和21,并记录两个数;再拿出1、3,摆出13和31;最后拿出2、3,摆出23和32。如图1。
    
图1             图2
孩子也可能先拿出1,又拿出2,摆成12;把2换成3,摆成13;再拿出2,又拿出1,摆成21;把1换成3,摆成23;最后拿出3,又拿出1,摆成31;把1换成2,摆成32。如图2(见上页)。
引导孩子进行批判性思维,方法一先拿出两张卡片,有3种拿法,再进行排列;方法二先拿出一张卡片,也有3种拿法,再轮流拿出另外卡片进行排列。这样,能保证不重复也不遗漏。列式是3×2=6。
让孩子把两种摆法记录在书上。
“做一做”

第1题,组合的习题。可以把孩子编号1、2、3,握手即组合1和2,1和3,2和3。
第2题,让孩子动手付钱。1张5角,5个1角,3个1角和1张2角,1个1角和2张2角。
最后,对例1和“做一做”的区别稍做说明。结合具体例子说明摆数与顺序有关,握手与顺序无关便可,不要讲更多的知识,以免提高要求。
习题解析

第1题,组合问题,启发孩子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组合。如果孩子有困难可以用卡片摆一摆。

第2题,组合问题。可让孩子自己独立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52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55课时 简单的推理合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100页例2、例3,第101页练习二十三第3~4题。
学习目标
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课文讲解
例2,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猜拿的是什么书,第二个活动猜拿的是什么花。通过这两个活动使孩子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在这里,涉及到概念间的关系。语文书和数学书、红花和蓝花之间是全异关系(即不相容关系),非A即B,进一步说是反对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相合之处,外延之和小于它们的最邻近的上位概念的外延。
书和语文书、数学书之间是包含关系,一个概念的外延全部被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包含另一概念的大概念逻辑上叫做“上位概念”,如书是上位概念,被包含的小概念叫做“下位概念”,如数学书是下位概念。

例3,在例2的拿书基础上加了一个条件,难度稍有增加。实际上例3可以转化为例2的形式。小红拿的是语文书,说明小丽和小刚拿的是数学和社会书,再根据条件判断,与例2就非常类似了。二年级没有开设社会科,可改用其它课本如音乐书。
辅导精要
家长让孩子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说:你手上拿的是书,对吗?让孩子转述:我拿的是书。再具体地说:我拿的是语文书和数学书。让孩子再说“书、语文书、数学书”三个词语,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语文书和数学书是书的一部分。
让孩子拿着语文书,说:我拿的是语文书,接着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拿着数学书,说:我拿的是数学书,接着说:我拿的不是语文书。再说“语文书、数学书”两个词语,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语文书和数学书没有联系。
家长让孩子转过身,拿起一本书,说:我手上拿着一本书,不是数学书。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猜完后,检验结果,让孩子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也可以说:我手上拿着一本书,是数学书。猜一猜,桌上放的是什么书?
如果父母都在家,就可以仿照课本的做法,让孩子猜书。
家长说:我们再猜一猜别的东西。先把物品给孩子看,是红花和蓝花,再让孩子转过身,家长说:我左手拿的不是红花。猜一猜,我左手拿的是什么花?猜完后,让孩子检验。家长再说:我左手拿的是蓝花。猜一猜,右手拿的是什么花?
让孩子拿出三本书:语文书、数学书、音乐书。爸爸拿一本音乐书,妈妈拿一本语文书,爸爸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孩子可能表示无法猜出。家长追问:为什么?孩子说:还有两种书,没法猜。妈妈说:我拿的是语文书。孩子说:爸爸拿的是音乐书,剩下的是数学书。让孩子说一说他的想法:妈妈拿的是语文书,剩下数学书和音乐书。爸爸拿的不是数学书,那就是音乐书了。
让孩子阅读课文内容,并理解课文内容。上图,中间的女生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左边的男生猜,他对女生说:你拿的是语文书。对右边的男生说:你拿的是数学书。让孩子给女生编1号,左边男生编2号,右边男生编3号。在女生拿书的位置写“语文书”,男生拿书的位置写“数学书”。
中图,让孩子在男生的左手边写“蓝花”,在他的右手边写“红花”,再读对话。
下图,让孩子在合适的位置写出“数学书、社会书”。家长与孩子练习对话。家长说旁白,孩子说对话内容。如家长说:“小红说”,孩子读:“我拿的是语文书。”并拿出语文书。家长说:“小刚说”,孩子读:“我拿的不是数学书。”并拿出社会书。家长说:“小丽拿的是……”孩子接着说:“数学书”。
最后小结:从“不是”什么,就可以推断出“是”什么了。
习题解析


第3、4题的题型与例3一样,让孩子读题并独立完成。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52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56课时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102页第1题,第105页练习二十四第1~2题。
学习目标
熟练地掌握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课文讲解

安排了两道小题,着重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复习时,可以引导孩子回忆本学期所学习的笔算两位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即可,不必总结出条文让孩子背,使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多让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说一说,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具体计算,允许孩子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孩子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口算,只要孩子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辅导精要
打开课本目录,让孩子找到复习内容,即第二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并浏览课本第8~37页,其主要内容是: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学习的难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进位加,满十进一;退位减,不够减从十位退一;两者正好相反。
第(1)题,孩子读题,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有的孩子可能说: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进一,不够减退一。
第(2)题,读题理解题意,两个两位数可以计算它们的和,也可以计算它们的差;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口算。让孩子先选择算法,再独立计算。还可以多用几组数进行练习。只用口算的孩子,家长可让他对进位加或退位减进行笔算一、两道式题。
如果有的孩子计算能力不够好,家长可以让他利用“百数表”进行可视化练习。
可按下列顺序进行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还可用连续性的式题进行练习,让孩子注意观察进位与退位的节点,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如462369463480,前者个位相加得9,这是最大的数字;后者个位相加满十,个位写0(即归0),并向前一位进一。这种表现在“百数表”中两数之和转入一行。
也可让孩子回头阅读课文,回忆学习过程,查阅读书笔记。
习题解析

1题,让孩子独立计算,家长记录时间,了解孩子计算的情况。对于计算错误的孩子,让他们说一说错误的原因。


2题,根据计算的实际需要,可笔算可口算,也可竖式连写,能正确计算就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53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57课时 表内乘法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102页第2~3题,第105~106页练习二十四第3~6题。
学习目标
熟练地掌握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和用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文讲解
本课主要从两方面复习: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用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乘法口诀是计算乘法的基础,必须让孩子熟记。因此,让孩子背出全部乘法口诀。对于乘法计算,要求孩子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在复习乘法口诀时,既要注意全面,同时,要注意有所侧重。如7~9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大,孩子容易出现错误,应该多让孩子做些练习。另外,对乘法口诀,应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避免机械背诵。
复习解决问题时,先让孩子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然后,引导孩子思考:根据图中描述的事情,要解决题目的问题,应该怎样做?可以先让孩子独立解答,然后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只要孩子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不必按照一定的模式来叙述。第1个问题是两数相比的问题,第2个问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这是本学期学习的三种解决问题中的两种。还有一种是用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在后面的习题中进行复习。
辅导精要
看课本目录,浏览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的学习内容,概述知识要点:乘法的意义,算式的各部分名称,算式的读法,乘法口诀,用乘法意义解决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背出全部乘法口诀,可背“小九九”,也可背“大九九”。还可以利用“百数表”进行可视化背诵,对于不很熟练的孩子尤该如此。
让孩子读第2题第(2)题的题目:根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并独立完成:6×9=54,9×6=54。说一说算式各部分名称,在口诀中找出算式中的相应部分,如“六、九”是因数,“五十四”是积。根据乘法算式写出加法算式: 6+6+6+6+6+6+6+6+6=54,9+9+9+9+9+9=54。归纳如下:

所以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可让孩子自己举例说明。
第3题,看图说图意。小丽说:我摘的是小明的3倍。小东说:我摘的比小明多8个。小明说:我了5个西红柿。问题是:小东摘了多少个?小丽呢?“小丽呢?”意思是小丽摘了多少个?
让孩子找出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并编制相应的数学问题。
根据小丽的话可知,她摘的个数和小明摘的个数进行比较,所以说:小明摘了5个西红柿,小丽摘的是小明的3倍,小丽摘了多少个?列式是5×3=15(个),3×5=15(个),5+5+5=15(个)。
根据小东的话,他摘的个数和小明摘的个数进行比较,所以说:小明摘了5个西红柿,小东摘的比小明多8个,小东摘了多少个?列式是5+8=13(个)。
比较小丽的话和小东的话,小东说的是比大小,小丽说的是几个几。所以它们的计算方法也就不一样了。
习题解析

第3题,这是小熊的家,墙上写着许多式题,算对的孩子可以到小熊家做客。让孩子看图理解这种题意。然后再独立练习。家长可以装扮成小熊,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和鼓励。有做错的孩子,要及时让他进行改正,并分析出产生错误的原因。

第4题,读题理解题意,估算的基本方法是将式题变成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独立完成,家长是注意观察孩子完成练习的过程,但一般不要对孩子说三道四,确实计算错误,也要到完成后,引导孩子进行检查,让他自己发现。

第5题,读题,观察式题,有的少了运算符号,有的少了关系符号。对于填运算符号的,要分析三个数之间的关系。对于填关系符号的,要计算出左边的式题,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第6题,乘加、乘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习题,主要是解决运算顺序的问题。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53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58课时 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101页第4~6题,第106页练习二十四第7~8题。
学习目标
加深理解米和厘米、角和直角。
课文讲解

1.“米和厘米”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长度单位是米和厘米。要求孩子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下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计。
第4题。让孩子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表示“米”和“厘米”的长度。这种练习对孩子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非常重要。
第5题,培养孩子的估计意识,并训练测量方法。
2.“角和直角”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要求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并初步学会画角和直角。
第6题,先通过数图中角和直角的个数,复习角和直角的概念。然后,通过在图中加一条线段的活动,把画直角和数直角结合起来复习。
辅导精要
看目录,浏览第1单元和第4单元的学习内容,想一想这两个单元主要学了哪些知识?测量物体的长度要有统一的单位,1厘米和1米是长度单位,测量出来的长度都是1厘米或1米的几倍。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直角的一条边是平的,另一条边是直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用尺子或三角形可以画角。
第4题,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有多长。引导孩子通过活动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也可以引导孩子进一步用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表示这些长度。还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事物,借助某一具体实物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第5题,先让孩子在第一条线段量出1厘米的长度,再估计大约有多长;根据第一条线段的估算结果,再估计第二条线段大概是第一条线段的2倍,有多长。然后进行测量。对于量线段,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如有的孩子从0刻度开始,有的从其他刻度开始),只要孩子量的正确都是可以的。最后,思考4厘米、8厘米与1厘米的关系,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
还可以引导孩子对一些实物的长度进行估计和测量,培养孩子的应用意识。
第6题,复习时,一方面要引导孩子会在几何中发现角或直角,并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另一方面,应尽量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孩子观察周围实物的面上有什么样的角(对直角要进行判断),使孩子经常注意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1)题,把图形遮盖只露出两条边即为角,有4个。
第(2)题,加一条线段,要经过右上那个角的顶点。还可以让孩子找一找,现在图形里有几个角?有8个。
习题解析

第7题,读题理解题意。孩子独立测量,并在线段的上方写出测量结果。再按题目要求列式计算。两条线段接起来,就是合并起来,用加法。


第8题,可以先让孩子独立画直角。在孩子画的时候,家长要注意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孩子,要及时进行辅导。至于孩子画出的是一个直角,或是二个直角,或是四个直角,不必要求一致。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53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59课时 观察物体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103~104页第7~8题,第107页练习二十四第10~13题。
学习目标
熟练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提高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文讲解
第7题,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第8题,画轴对称图形。

  
复习观察物体时,可以让孩子看书上的图,想像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应该是哪个图。
复习对称图形时,先让孩子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然后再让孩子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最后,让孩子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辅导精要
看目录,浏览第5单元的内容,知识点有: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可以找到轴对称图形和镜面对称现象。
第7题,一只猪宝宝的储蓄罐,3个小朋友分别从哪些面观察,想像一下他们观察到的应该是哪个图,并连线。
还可以让孩子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些其他实际物体,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对孩子的语言表达不必要求过高,只要能说清楚就可以了。
第8题,读题理解题意,想一想什么是对称图形?你知道哪些对称图形?让孩子举例说一说,可以是基本的几何图形,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图形,如小树等,然后选择两种利用方格画出来,并找出对称轴。
复习镜面对称现象。让孩子站在镜前,或者在镜前摆放一些物品,找一找人与像、物与像的对应点,理解镜面对称现象。
习题解析

第9题,复习对称的练习。
(1)拿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正方形,剪下来,折痕是对称轴。
(2)把正方形再对折,折出4个一样的三角形。让孩子说一说正方形共有几条对称轴?再剪成4个三角形。
(3)让孩子找到三角形的直角,再用这4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还可让孩子想一想: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


第10题,图文题,插图帮助孩子理解题意。这是两数相比的解决问题。

第11题,图文题,插图的情境即是已知条件,有3种颜色的棋子,每种颜色的棋子有6个,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棋子?这是运用乘法的意义来解决问题。

第12题,让孩子找出数学信息之间的联系,并在“VCD机卖了7台,电视机卖的台数是VCD机的3倍,电视机卖了多少台?”之间连线,再读一读理解题意,这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决问题。以上三道题是本学期学习的三种类型的解决问题,要让孩子确实掌握,若有不熟练的孩子,可让他详细阅读课文内容,并查阅读书笔记,也可适量增加练习。
第(2)题,提问题。如
1.VCD机卖了7台,摄像机比VCD机少卖3台,摄像机卖了多少台?
2. VCD机卖了7台,摄像机卖了4台,VCD机和摄像机一共卖了多少台?
3. VCD机卖了7台,摄像机卖了4台,电视机卖的台数是VCD机的3倍。三种电器一共卖了多少台?(电器是VCD机、摄像机、电视机的“上位概念”。)


第13题,先让孩子独立解答,要求在90秒内完成。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1 18:53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上·第60课时 统计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104页第9题,第108~109页练习二十四第14~16题,思考题。
学习目标
进一步巩固统计的初步知识。
课文讲解
本学期所学的条形统计图用一格表示两个物体,使孩子进一步了解统计图的作用。

复习时,可以让孩子先说一说统计图表示的内容,并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再根据统计图提出其他问题。
辅导精要
看目录,浏览第7单元的内容。
第9题,统计了牛奶、汽水、橙汁、矿泉水等四种饮料受欢迎的情况,画了四个长方形,左边的数据说明一格代表2人,对应过来,最喜欢牛奶的有20人,最欢迎汽水的有14人,最欢迎橙汁的有18人,最欢迎矿泉水的有14人。也可以说,最喜欢牛奶的有10格,2×10=20人;最欢迎汽水的有7格,2×7=14人;最欢迎橙汁的有9格,2×9=18人;最欢迎矿泉水的有8格,2×7=14人。
(1)最受欢迎的饮料是牛奶。理由是长方形最高,或者说人数最多。
(2)喜欢汽水和矿泉水的人数同样多。理由是长方形一样高,或者说人数同样多。
(3)可以从求总数方面提问题,也可以从两数相比方面提问题。如喜欢汽水和喜欢矿泉水的一共有多少人?列加法算式是14+14=28人,列乘法算式是14×2=28人。能列乘法算式的孩子,对数学的感觉真是太好了,也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课前检测”。
习题解析


第14题,本题需要全班同学合作才能完成。家长可让孩子说一说他最喜欢什么季节,并说一说理由,可让孩子说得富有诗意。具体的练习要求孩子在学校完成,回家后,可检查孩子学习的情况。

第15题,可要求孩子向他的体育老师进行调查,要教给孩子向他人问询时应该知道的基本礼仪,如见面时,要问:某老师,您好(带姓称呼,尊称,都表示尊敬老师)。我找您了解一下学校体育用品的数量可以吗?征得老师同意后,对具体地进行调查。

第16题,选学题。学有余力的孩子要进行练习。
让孩子自己读题理解题意,题目较长,有一定的阅读难度,理解题意的难度也比较大。先让孩子找一找共有几句话?再一句一句地理解。
第二句话中“只花20元”的意思是每人花20元,“各自选择”的意思是游乐项目可以一样也可以不一样。
第三句话中“请你帮”,这是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第四句话,补充说明,“最喜欢”的意思是这个项目首选,或者是这个项目重复游玩,或者次数最多;“不敢玩”的意思是这个项目不玩了,只玩其它项目,这是一个简单的推理。
根据方案确定计算方法,也是练习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游乐的计划如下。
小乐
方案一:玩2次过山车,10×2=20(元)。
方案二:玩1次过山车,1次卡丁车和1次旋转木马,10+8+2=20(元)。
方案三:玩1次过山车,1次激流勇进和1次碰碰车,10+8+2=20(元)。
小平
方案一:玩3次激流勇进和1次旋转木马,6×3+2=20(元)。
方案二:玩2次激流勇进和1次卡丁车,6×2+8=20(元)。
方案三:玩2次激流勇进和2次碰碰车,6×2+4×2=20(元)。
方案四:玩2次激流勇进, 2次旋转木马和1次碰碰车,6×2+2×2+4=20(元)。
方案五:玩1次激流勇进,1次碰碰车和1次过山车6+4+10=20(元)。
方案六:玩1次激流勇进,1次碰碰车,1次卡丁车和1次旋转木马,6+4+8+2=20(元)。
小芳没有首选项目,也没有特别喜欢的项目,除了与小平一样外,她的方案还可以很多,如碰碰车玩5次,4×5=20(元)。
可以让孩子多思考,但不必把所有的方案都想出来。

思考题。让孩子理解题意,如“第二、三、四图里都有小健喜爱的活动”这是概括的说法,具体的说法是:第二图里有小健喜爱的活动,第三图里也有小健喜爱的活动,第四图里还有小健喜爱的活动。这种逻辑关系清楚了,解题就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了。
可以引导孩子用排除法思考,比如小健喜爱的运动,在(二)、(三)、(四)图上,先把不是共同的体育项目分别划掉,最后只剩下乒乓球,就是小健喜爱的运动。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