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整套下载

[复制链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2:00 | 只看该作者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选自《蒋孔阳全集》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16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文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鲁迅从两个方面批驳对方论点。一方面,揭露“一部分人”,他们对民族悲观失望,“自信力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这是直接驳斥;另一方面,用历史和当今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是间接批驳。最后,文章从立场观点上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课堂设计:
一、        导入:
大家对鲁迅先生早已不陌生了。从他当年毅然弃医从文的经历,到后来《呐喊》、《彷徨》等文集的问世,无不表现了先生毕生追求民族自由解放的拳拳爱国之心。1936年,先生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来表示对先生人格精神的景仰和赞颂。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出示课题。)
二、        自读课文后,思考问题,理解内容:
1、        为什么用这样的一个问句作为题目?
2、        作者在文中批判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对方为什么这么说?
追问: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
3、        作者在文章中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观点?他有什么材料作为依据?
三、        理清行文思路及批驳角度:
(1-2)提出对方论据和论点,批驳矛盾谬误之处——失掉了“他信力”。
(3-5)进一步尖锐地揭示“求神拜佛”的实质——发展“自欺力”。
(6-8)论证从古以来,中国就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在。
(9)  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文章,不可看表面文章,应看地底下。
——直接、间接批驳。
四、        品析鲁迅先生批判敌人时辛辣、尖锐的语言风格。找具体句子说明。
五、        拓展延伸:
1、        文中写到的自古就有的“四种人”比较概括,你能为其中一种人举几个具体的人物和时间作为实例吗?今天,我们还可以举谁为依据?——(补充论据。)
2、        阅读鲁迅的《最先与最后》,感受鲁迅杂文的独特风格。
六、        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资料链接:
最先与最后
鲁  迅
《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理。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2:00 | 只看该作者
当人们陷入某种盲目性之后,往往像陆逊进入诸葛亮的“八阵图”一样,怎么也走不出来。反之,动动脑筋,换换角度,或者经人指点,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则会产生新的思路,进入新的境界。听说,巴黎有一家旅馆,住客乘电梯上下,抱怨速度太慢。老板发愁了,若是重新设计、安装,这要花一大笔钱。一位心理学家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在电梯室里装上几面镜子。老板依此行事,果然奏效──批评电梯太慢之声遂息。原来,住客走进电梯室之后,都要对镜整装、梳理一番,这样,不但不嫌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
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选自《淡写流年》  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文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开头从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说起;接着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再讲道理、摆事实说明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而现代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自己亲身的经验都在显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具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结尾部分再次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中国年轻一代的期望。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课堂设计(简案):
一、导入:经常看到媒体上长篇大论地说中国学生是典型地“高分低能”,你怎么看?为什么?……引出课文学习。
    二、读课文,思考:什么叫“格物致知”?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三、整理分析本文中用到的事实论据:
①        王阳明:格竹失败
——原因: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埋没了古人说“格物致知”的真意义。
②        作者本人:只顾埋头读书,研究时吃尽了苦头
——原因: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不重实验。
    四、问题探究。
五、梳理结构,明确论点、论据、结论。
六、总结下课。

第15课    短文两篇
课文分析:
《谈读书》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首先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一开头提出三种不同读书目的,重点分析读书和才干的关系,而依次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进而归结读书目的。第二,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好于一般的书、粗糙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分析了读书、讨论、作文的不同作用,提倡多读书、多讨论和多作文。第三,论述读书(好处)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弥补”对比并举例论证,再联系读书作具体论述,最后归纳结论。
《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文章从“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入题。接着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最后进一步强调能只求记住一些字句和“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引用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诸葛亮的例子、宋儒陆象山的话,说明应该怎样读书,结论是:“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课堂设计:
(一)        培根《谈读书》
一、        导入:有一句名言叫“知识就是力量”,听说过吗?知道它是谁说的吗?
介绍弗兰西斯?培根。(结合搜集的资料或者书后“附录”中的相关内容。)
二、        自由散读,读懂文字。
三、        集体朗读,读出文字的“味道”(注意部分词句、修辞手法)
四、        默读思考:写到了哪些内容?要表达什么样的中心意思?
①读书的目的(作用)——怡情、傅彩、长才
读书的方法——选读、浏览、通读、精读、读摘要……
读书塑造个性,弥补精神上的种种缺陷。
②中心:读书有益。
五、        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划出最欣赏的句子,细细品味,感受富有诗意又精辟透彻的随笔语言。
方法提示:从句式、修辞、词语运用、思想深度……等角度进行赏析。
——了解“随笔”的一些知识。
六、        开放延伸:
选择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论点,补充论据材料,写一个完整片段。
    七、课外作业:搜集一些名人读书故事和名言,丰富自己的积累。
(二)        马南邨《不求甚解》
一、        导入: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明白了读书实在是有着千般好处的事情,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那么,今天,我们就再走进一步,一起来说说关于“读书方法”的问题。
        解题。出处?意思?
——作者是怎样理解这种读书方法的呢?
二、        自由朗读课文,解决这个问题——理清内容。
三、        学习驳论文的一些结构、语言等特点。
四、        比较学习:与《谈读书》之间的异同。
方法提示:可以从语言(句式、修辞、文采等),也可以从论证方式、论证方法
等方面进行比较。
五、体验发表:
①说说自己对“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方法的看法,最好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来说,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
②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读书方法?与同学们共享吧。
    六、课外作业。
资料链接:
读“死”书与读“活”书
蒋孔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2:00 | 只看该作者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发表之时,突破了过去人们早巳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提出新颖的观点,使人眼睛一亮。不过在今天再来读,应该是已经得到公认了的一个观点了。全文围绕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进行阐述:(1)人需要有创造性思维,才能不断前进,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2)创造性思维需要哪些要素?(3)什么样的人有创造性思维?

课堂设计(简案):
一、        导入:一起做一道古老又新鲜的数学题:1+1=?说说答案和理由。
引出课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        速读课文,理清课文论证的结构。
三、        研读探究:
根据课文内容,整理归纳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明确两者的关系。
四、        讨论本文在论证过程中用到的材料和方法。
五、        再读最后一节,联系生活体验说说你对作者观点的看法,鼓励有独创性,但必须要合情合理。
    六、拓展、作业。
资料链接:
换个角度
王充闾
日本畅销书《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中记叙这样一则故事:
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可是,出乎意料,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而是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那些大路货。店老板请来一位中小企业咨询员帮助分析原因。这位咨询员四周巡视一番,便坐在地板上把视线降低到小孩子所能看到的高度,这回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他同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尔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绣珠轩诗抄》载,晚清女诗人郭六芳写过一首《舟还长沙》的七言绝句:“侬家家住雨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家在自己眼中,朝夕晤对,原也平淡无奇,可是,当换个角度从江上去望,却发现它宛在画图之中,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
事物本来是复杂的,多向的,因此,应该从多种角度去考察。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探索。主体考察、审视思维客体时,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直线式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
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有些同志坚持习惯性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凡是过去存在过的,或曾被证实过的东西,就认为绝对正确,万无一失,而对现实中与传统相抵触的新事物,则往往不予承认。
再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加大的化学农药。实际上,这是囿于一种旧框框。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虫所爱吃;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挥发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对它们避而远之。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
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话,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
早年清除灰尘,不是用现在这种根据真空负压原理制成的吸尘器,而是用吹的办法。1901年,在伦敦一个火车站举行新式除尘器公开表演,就是用吹的办法把灰尘赶跑。可是,当把它实际应用于火车车厢除尘时,就立刻显现出了弊端,这么一吹,使扬起的烟尘呛得整个车厢的人透不过气来。当时,一位叫做赫伯布斯的人心想:吹尘不行,那么,反过来吸尘行不行呢?回家后,他就用手帕蒙住鼻子和嘴,趴在地上猛力吸气,结果,灰尘都被吸附到手帕上了。于是,带有灰尘过滤装置的负压吸尘器问世了。
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诸如,削铅笔由动刀不动笔,转化为动笔不动刀,因此,诞生了卷笔刀;由声音引起振动,反过来把振动还原成声音,于是,发明了留声机;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2:0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少年在用自己的眼、心灵,观察、感受成年人的世界。你作为少年:
(1)你觉得在这小说中的成年人的世界怎样?
(2)你觉得中国会不会发生于勒这样的遭遇?
(3)生活中,你遇到过跟菲利普夫妇类似的人吗?说一件事。
(4)假如你遇到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你会怎样评价他们?
(5)你希望拥有怎样的人际关系?
(6)金钱真的万能吗?
(一般来说,每个学习小组从中选5个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第六课时]
课外延伸
    1.延伸的渠道有:整部著作的延伸,同类主题的延伸,相似形象的延伸,同内容不同表现方法的延伸,类似的观察角度的延伸,同作者的延伸……(根据需要,选择一二)。
2.阅读的方法:以比较阅读为主。
例:所选的课外阅读材料是契诃夫的《万卡》。
①从内容上看,本文与本单元的小说有哪些相似点。
(参考:(1)以“少年生活”为主要内容。(2)都表现了孤独和如何面对孤独的问题。)
②说说本文构思的巧妙之处。
(参考:以写信为线索,写了他的悲惨生活和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
③随着年龄的长大,时事的变迁,有时会有一种莫名的愁绪涌入心头,那种愁绪有的就是孤独感。你有过孤独吗?你的孤独感是怎样的?你是如何对待孤独的?
(此题目的:学生能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种感觉;能正确对待成长中不经意出现的孤独感。)
3.布置作业:走进生活,写小作文。
通过一个有一定情节的故事反映某种教育问题(教师问题、家庭问题等)。要求:有情节,有主题,有生活原型,有艺术加工。

第七、八课时——关注考试目标,落实三层次训练点
1.        训练题来源与方法:
来源与方法1:教师精选或自已设计习题让学生笔头训练。
来源与方法2:比较优秀的学生根据教师的命题指向,选择1-2个层次设计
问题,利用自己设计的问题,在班内进行对擂比赛。
2.        训练层次
(1)基础知识与运用(内容略)
(2)理解与分析(内容略)
课内外结合,进行语段理解能力训练。
(3)单元总结与创造性阅读
①总结本单元四篇小说的学法(每人能说出一点)。
②小结主要收获(每人能说出三点)。
③续写与表演。
如,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可以说十分鲜明。让我们沿着他们的性格趋向作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他们在船上遇到的不是穷于勒,而是百万富翁于勒,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或者于勒在卖牡蛎时认出了哥哥前来相认,情形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理想像,口头改写故事结局,并合理分工,把它表演出来。

第四单元
重点把握
阅读随感、杂文等一般常见的议论性文章,能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对作者的观点提出看法。特别注意体味和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深刻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的思想立意,深入探究如何“求知”的问题,同时也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
目标确定
1、知识和能力: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特别要让学生学会区分议论文的观点与道理。
2、过程和方法: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
论文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作者们进行对话,充分理解创新精神、实验精神、正确的
求知态度和方法、确立做人自信力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第一,认真阅读课文。对于文学作品,强调整体感悟,进入艺术境界,多多品味与鉴赏,这自然是不错的。但对议论文,要多用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就是说,在阅读中,要搞清文章内容,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联系,并发挥独立思考能力,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议论文,分段、归纳段意、归纳中心思想,似乎不算多余。
第二,阅读议论文,需要介绍一点议论文知识。例如论点、论据、论证,立论、驳论等,但不需多,点到为止。目的是帮助学生阅读,如果多了,加重了学生负担,就不好了。这些议论文常识,最好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不要采取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做法。
第三,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去阅读议论文。这个单元议论文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对学生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学生阅读这些议论文,能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则能取得更好效果.也更便于学生独立思考,对课文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
第四,注意读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能促进写,写也可以带动读。读了立论文、驳论文,不妨让学生也写一写立论文、驳论文。当然,写的议论文要比读的议论文简单得多,但有些规律性的东西是相通的。
第五,学习议论文,只读过五篇,是远远不够的。应指导学生在课外多多阅读议论文,包括杂文、随笔、小品等说理性文章。虽说枯燥一些,没有文学作品能引人人胜,但编辑的威力同样是令人折服的。
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课文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2:00 | 只看该作者
1.九上第三单元:少年生活
《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
2.九上第五单元:古代白话小说
《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范进中举》、《香菱学诗》
    3.九下第二单元:世态人情、精神风貌
《孔乙已》、《蒲柳人家》、《变色龙》、《热爱生命》
    4.综合学习:《青春随想》《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走进小说天地》
(三)教学设计示例
【 九上第三单元“单元教学法” 】
第一课时——导入小说单元
第一步,旧课引路,归纳学法
目的:做好进入小说单元学习的知识储备和情绪调动。在前几册已学过《最后一课》、《荒岛余生》等小说,学生对如何阅读小说已有感性认识。因此进入九年级不妨先以学过的小说为例,让学生谈谈小说,谈谈如何读小说。
第二步,讲座导航,导出误区。老师利用九(上)附录的《谈谈小说》和其他资料,对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基本知识进行专题讲座,在讲座时最好用学生都看过的小说为例,并选用一篇当代的小小说进行阅读方法的训练。(附录1:讲座的部分材料)
第二——六课时——整合单元,进行专题化教学
[第二课时]
快速阅读,简介课文。
1.快速阅读四篇小说。(约1.5万字,阅读时间30分钟内)
2.记时、自评。
3.四人小组合作,各选择一篇小说简介主要内容。要求:让阅读能力略差者先选择,让概括能力较强者先说;简介课文要正确、流利、简洁,要具备小说要素。(约5分钟)
如对小说《心声》的简介能说出基本的故事情节、围绕主人公所呈现的两条线索和两种心声。
4.互相纠正、补充与点评。(约4分)
5.推荐组内“快速感知”最佳者向全班同学简介课文。或教师针对四篇小说依次抽查一个学生。(约5分)
6.        学生自我小结,或教师小结。(约1分)
7.        布置作业:把最喜欢的一篇小说讲给家人听。
[第三课时]
1.浏览小说,探究共性。(约10分钟)
探究参考题:编者把这4篇小说放在一起的理由有哪些?比一比哪个组的理由最多、更合理。
(如:四篇小说都有写到少年生活;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现实;都是以孩童为线索人物或主要人物;都表现了具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都用了细致的环境描写;都写到孤独的情绪等。)
2.分工合作,精读课文。(约30-35分)
[学生的行为]
1.以小组为单位,自选其中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分别从某几个角度进行自主探究式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
[教师的行为]
1.        提出精读的一些要求,给予必要的指导。
例:第三单元专题化自主探究式阅读的指导:
(1)学习目标:
①从探究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等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小说的主题,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②学会做阅读笔记。
(2)探究角度(参考):
①探究小说的情节安排、结构特色、人物塑造的特点。
②从言行、外貌等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探讨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形象。
③具体分析最精彩的一个语段或含义深刻的语句。如《故乡》中的“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④具体分析小说中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⑤探究故乡二十年前与二十年后之“变”及其原因。
⑥具体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与意义。
⑦谈谈你对其中一篇小说的主题或作者情感的理解。
⑧其他
(3)过程指导
①熟读课文,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体会选定切入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
②独立思考与查找资料相结合。
③进行深入思考与比较,形成自己的观点。
④与老师、同学讨论,进行修改。
⑤进行交流与答辩。
(4)探究提示或资料(主要来自《教师教学用书》)
2.        安排好没有小组选择的小说。
补救方法1:简介特色,诱发学生接受该小说。
补救方法2:教师自己讲授,让学生领会该小说(若需要,一般用15分钟)。
补救方法3:结合创造性阅读要求,说说为什么不喜欢该小说。
3.        及时给各小组成员以帮助。
4.        了解各小组准备的结果,物色好每篇小说的首席汇报小组。
5.课后批阅,并给予修改或者提出整理与修改的建议。
[第四课时]
1.汇报与交流(约40分钟,每篇10分钟)。
    首席汇报小组汇报精读的收获,其余小组听讲或补充或纠正。(参见附录2:学生汇报材料之一《不仅仅是环境——读<孤独之旅>》)
2.教师总结(约5分钟)。对学生的汇报作客观的评价,并点拨几个疑难,强调语言表达方面的一些规范。
3.布置作业:
    整理阅读笔记,再阅读课文,把疑难问题和疑义写在自己的阅读笔记本上。
[第五课时]
反思性阅读。
1.提出与讨论疑难问题(约20分钟)。
2.对某小说的疑义,或者联系实际体验小说中的情、人、事等(约20分钟)。
以小说《心声》为例:
(1)作者对李京京的心理描写,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特点吗?
(2)从李京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3)从李京京读《万卡》的经过中,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4)假如你是李京京,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同学?用一句精炼的话回答。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1:00 | 只看该作者
每个合作小组推选一位选手、一位评委,在班里组织一次演讲比赛。



第三单元
九年级上、下册小说单元的教学建议
一、对小说阅读教学的粗浅认识
从阅读考纲和课标中,笔者对小说教学有如下新的认识:
1.教材所选的小说虽不会作为考试的阅读材料,但它可以成为学生最爱的体裁,可以成为学生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载体。所以,在小说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材所选的小说,激发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读课内小说,并且能自然地延伸到读相当程度的课外阅读材料。
2.小说是生活中阅读人群最广泛的读物,随着中考难度系数的降低,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放下思想包袱,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小说。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所选的小说,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比如训练学生学会快速阅读;训练学生较熟练地运用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品味小说;启发学生学会联系实际读出自我,读出对自然、社会、人生、写作的有益启示;指导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地阅读。
3.从考试内容的层次要求可以把小说阅读的目标定位为:
基础层次:能正确辨识常用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了解重要的作家作品,熟读精彩语段,默写或仿写精彩语句。
中级层次:筛选并整合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情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高级层次: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初步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探讨;分析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
4.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小说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型的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三、小说教学的基本流程
传统的小说教学流程为:作家介绍、写作背景、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艺术特点的分析等等。整个流程的关注点是教师,其主要目的是教懂,教师的作用是导入与输入。
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教学流程应该关注学生,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主动去学,并且会学。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我们要适当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要遵循教学规律,更要遵循一般的阅读规律,进行教学。
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依据学的规律,笔者把小说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分成以下四步:
1.        教师创设情景或指引方法。目的在于导入阅读状态。
2.快速阅读。重在教学生如何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3.精读。重在提高学生对小说的综合理解能力,主要包括对叙述性语言和描写性语言的理解力,对内容和表达的探究能力,对作品情境和形象的感受能力。
    4.反思与创新。重在引导学生由作品走进生活,学以致用,增加有创意的阅读,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作品的评判能力。
四、每道流程中常见的“问题设计”
[略读]
    1.快速浏览全文,说说全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指导:主要内容的概括要小说的三要素。
    2.请快速找一个最感兴趣的文学人物,划出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3.请说出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关系。
    4.为什么以“*****”(如《变色龙》)为题?
[精读]
    1.你怎么理解“*******”句话的含义。
    2.在文中划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谈一谈你的理解。
    3.请结合你的经历,说说“*******”句话的内涵。
4.比较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为什么原文用A句而不用B句。
5.品析(某段),说说你抓住了哪些词语来理解内容,感受情感。
6.作品语言生动,描写细腻,请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作一点具体的分析。
7.找出文中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一处文字,说说你的理由。
[反思与创新]
    1.根据你对小说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提炼出一句勉励自己的警句。
    2.请你结合对小说的理解,仿照画线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3.有人这样理解小说的主人公和作品的主题……你赞同吗?为什么?
    4.从写作方法或语言特色或思想内容等方面,探讨一下甲乙两小说的异同点。
    5.从主人公的命运、变化,你看到了什么?
    6.甲乙两篇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你更喜欢哪一篇?
    7.为小说的某个情节补写,或续写或改写。
8.读了这小说,你有哪些体会(可以是内容上,也可是写作特色上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
9.研读下面几则材料,再联系全文,就某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10.根据小说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请用一段话把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11.尝试做一些自拟自答的互动题。
五、九年级上、下册小说单元的教学示例
(一)教与学的策略
   【教的策略】
    1.方法先行,课内外结合。
    2.单元整合,进行专题化教学。
    3.目标整合,落实三层次训练。
  
(二)九年级上、下册小说单元的篇目
两册所涉及的小说单元3个,课文12篇,还有3个综合性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1:00 | 只看该作者
经济有了计划,就可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定一个音乐活动的计划。比如下一季度是你最忙,但也是收入最多的季度:那笔收入应该事先做好预算;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而是要作为今后减少演出的基础──说明白些就是基金。你常说音乐世界是茫茫大海,但音乐还不过是艺术中的一支,学问中的一门。望洋兴叹是无济于事的,要钻研仍然要定计划──这又跟你的演出的多少,物质生活的基础有密切关系。你结了婚,不久家累会更重;你已站定脚跟,但最要防止将来为了家累,为了物质基础不稳固,不知不觉的把演出、音乐为你一家数口服务。古往今来──尤其近代,多少艺术家包括各个部门的到中年以后走下坡路,难道真是他们愿意的吗?多半是为家庭拖下水的,而且拖下水的经过完全出于不知不觉。孩子,我为了你的前途不能不长篇累牍的告诫。现在正是设计你下一阶段生活的时候,应当振作精神,面对当前,眼望将来,从长考虑。何况我相信三五年到十年之内,会有一个你觉得非退隐一年二年不可的时期。一切真有成就的演奏家都逃不过这一关。你得及早准备。
最近三个月,你每个月都有一封长信,使我们好像和你对面谈天一样:这是你所能给我和你妈妈的最大安慰。父母老了,精神上不免一天天的感到寂寞。惟有万里外的游子归鸿使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些光彩和生气。希望以后信中除了艺术,也谈谈实际问题。你当然领会到我做爸爸的只想竭尽所能帮助你进步,增进你的幸福,想必不致嫌我烦琐吧?

第8课    致女儿的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过程和方法: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
19世纪英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或老师发问。可是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却勇敢地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出示课题。)
二、        学生根据手头资料介绍作者,如有必要,老师可做一些补充。
三、阅读感知:
1、        对女儿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如何?
2、        他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向女儿阐述爱情的真谛?
3、        父亲告诉女儿,爱情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词句回答。
(补充)
爱是一种关系,一个人只有爱是始终专一的时候,他才会有最牢固的、最崇高的爱。忠实于自己的爱情的人,意味着把自己的一部分给了所爱的人。爱,这不仅是充满激情的欣赏,为你所创造的美的一种享受,而且是为你所爱的人永无止境地创造美。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做真正的人》
四、理解故事说理的好处:
比较两种不同的阐述方式,你认为哪种方式更好?为什么?
总结——特点一:故事说理,深入浅出。
五、再读课文中的故事,引导点拨:
1、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他分别看到了什么?
2、面对所看到的一切,上帝的态度分别如何?
——追问:为什么这一次不再发怒?
3、三个片断的语言叙述有重复的东西,把上帝的其中一次视察删除行不行?为什么?
总结——特点二:层层推进,起伏有致。
六、拓开范围,深化主题:
1、阅读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麦琪的礼物》,说一说:爱情除了忠诚、心灵的追念,还需要什么? (无私奉献,相互的信任,时间的考验,依靠,理解……)
2、说说你所知道的、让你感动的爱情故事。(可以是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也可以是平淡如水、却历久弥新的……)
七、开放探究:
如果上帝第四次来到人间视察,他还会看到什么?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给故事增加一个片断,通过描绘上帝又一次的所见所闻,来表现爱情(抓爱情的某一个方面)。
八、把苏霍姆林斯基送女儿的话:“爱,你准备好了吗?”赠送给大家,结束全课。
九、课外作业:写一句有关爱情的“凡人格言”;读曼德拉写给女儿的信。

资料链接:
(美)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综合性学习——演讲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金钱”、“生活”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乐观、宽容、合作、无私等良好品质。
    2、学会写作比较规范的演讲词(议论性文章),中心明确,材料有力,结构完整,表达流畅,语言富有感情。
3、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能通过活动初步掌握演讲技巧,学会通过演讲形式表述观点,锻炼自己在公开场合发言的胆量和能力,以及学回用演讲形式鼓舞人、号召人。

活动设计:
一、        在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一课时,先布置写一篇演讲词,话题
在“微笑着面对生活”和“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中选择其一。
二、        结合习作,准备好范文,安排一次写作辅导课,辅导作文的修改。
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7 00: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