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1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随笔 | 《50篇名家卷首语》读书笔记分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19 09:0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崧舟《聊赠一枝春》 :

“聊赠一枝春”是南北朝诗人陆凯诗中的句子,王崧舟老师为《50篇名家卷首语》作的代序,便是用它做的题目。喜欢诗意语文,喜欢王老师的文字,也喜欢这一句——聊赠一枝春。这枝春是春的使者,从一枝春色已可窥见万紫千红的盛景。

虽说四季有殊,各有风景。但春又不同于别的季节。它总是崭新崭新的,欣欣然睁开双眼,一切都那么新鲜而勃发。语文的课堂是不是也应该如此。它不应该有套路,有陈规,每一节课,每一篇文,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都应该像春天一样新鲜而有活力。
这枝春你如何去赠?首先你心中要有一个春天,要有会寻觅会发现美的眼睛。而这些就是教育的一颗初心。像文中所说:育人首先要看见人,看重人,看好人。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才会关切,关切才有发现。爱真是世界上最神奇,最伟大的一样东西。有爱就有阳光明媚,有爱就有云淡淡,风轻轻,有爱世界才会更加美好,更加令人欣喜。爱语文,爱孩子,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动力。爱语文,爱孩子,也让我们一路有春风,有花草香相伴。
从代序《聊赠一枝春》不难看出,《50篇名家卷首语》有厚重而高深的语文教育知识的传达,也有让人亲近的温暖与善意的传递。我会心一笑,接过这一枝春。手中执着一枝春,心中亦怀有一枝春,更希冀将这一枝春还赠于满园的桃李。待春风又绿,眼前便尽是桃花红,李花白……春花争妍的模样了!
诗中说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我想说一枝春来早,满园花会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22-9-19 12:58:29 | 只看该作者
一、于永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品质》:

1.王尚文教授说,语文的独当之任,就是教学生如何说话,使他们所说的话具有良好的语文品质。

2.语文品质最起码的标准是把语句写通顺。把意思说明白。

3.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平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4.少做题,多读书,发展语言才是硬道理。

二、贾志敏《记住陈钟樑先生所言》:

1.眼睛要毒,要能独立解读文本。

2.目光要准,要能提纲挈领。

3.心地要善,要时时呵护学生。

4.嘴巴要甜,要不断鼓励学生。

5.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是不会进步的。

现今的真的有不少的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现在黄金屋对他们来说几乎是唾手可得。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东西太容易得到。所以他们的学习动力是什么呢?怎样才能触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并把这一动力贯穿学习始终。

三、王崧舟《放弃一切》:

1.我对每一堂课都没有期待。

2.当可能一旦成为事实,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无条件的接受它,放弃比较,放弃取舍,然后——没有然后,安住在事实发生的每一个当下。

3.事实一定会按照事实本身的逻辑自然而然地呈现,你既不能掌控,也无法预期,你唯一要做的就是静待花开,如实观照。

4.法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克格鲁在书中说:当我们放弃一切时,恰巧是获得一切的开始,当我们无欲无求之际,恰巧得到的很多。

5.也许放弃期待是最好的期待。

曾经有一次听王老师的课,他也说过,他对每一节课都没有期待。没有期待,让他的每一节课都更从容,让他的人也更显睿智和儒雅。但没有期待,并不是消极地放手。他有的是春风化雨,有的是润物无声。也许只有他或者只有某些大家可以这么有底气地说我对每一堂课都没有期待。没有期待是因为他们早有成竹在胸,我已播下种子,我只需静待花开。没有期待是看尽浮华后的云淡风轻,自然而然,便是最好最美的期待!

四,潘文彬《像斯霞老师那样教语文》:

1.导之有情,导之有趣,导之有度,导之有法导之有道。

2《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很喜欢书上记录的斯霞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关于“渡”字的教学。真的是质朴而又灵动,循循善诱,不露痕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22-9-19 12:58:17 | 只看该作者
一、于永正《从贾老师的神机妙算说起》:

1.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运用方面来说是一种习惯。

2.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

3.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就是要多读,多听,多说,多写。在教学中,凡是远离听说读写的,都是不可取的。

二、孙双金《谈谈教师的核心素养》:

1.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指教师的教育情怀和教育能力。

2.什么是教育情怀?具体一点说是爱恋的情怀,还有执着的情怀。

3.什么是教育能力?第一为文化底蕴或学科底蕴,核心功底是解读文本的能力。怎么夯实自己的功底呢?唯有读书。第二为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循循善诱。善于倾听是善诱之前提,善于捕捉是善诱之关键,善于点拨是善诱之核心。循循就是有顺序,有次序,有步骤,有规律。

4.教育情怀也好,教育能力也好,都离不开创新思维。

三、伍凤霞《学养——教师教的底气》:

1.教师教的问题最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教得浅显。二是教得重复,三是教得臃肿,四是教得无趣。

2.底气,有文化的教,应该是我们每位教师所追求的。

我想说教得问题似乎还有,有时我们还教得糊里糊涂。教参怎么写我们怎么教,教学设计怎么设计,我们照着教。没有自己的深入分析,深入思考,人云亦云,“文云亦云”。所以常常把课上得一潭死水,面目模糊。教还要教得有灵气,有新意。何以得之?唯有读书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22-9-19 12:58:01 | 只看该作者
一、虞大明《让课堂住进孩子的心里》:

1.我相信生活是丰富的,课堂亦要如此。以基于文本适度高于文本,广与文本为宗旨,以旁征博引,举一反三,适度拓展为策略。

2.我相信生活是快乐的,课堂亦要如此。课堂之快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式的世界与多样。

3.我相信生活是从容的,课堂要如此,课堂之从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学会等待。

学会等待,对这个词深以为然。老师希望课堂行云流水,希望教的都会,问的都能回答出来。但却忘了等待。不会等待,哪来的从容。没有从容,更不会等待。说起从容,就想到了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她总是那么从容,不急不缓,似春风化雨。令人轻松而愉悦。

二、贾志敏《薛校长的比方》:

1.一篇美文妙章就像一个古董花瓶,可供我们细细把玩。然而有人总喜欢用锤子把花瓶砸碎,然后拿着放大镜来乃至显微镜在碎片上下足功夫,研究并考证。

2.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安静静地读书,认认真真地思考。

3.我们应该整体研究教材,保留文章之完整性,少点无效提问,多让学生潜心读书。

一直不喜欢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但又不清楚自己是不是有时不自觉地肢解了文章。如何去整体把握,同时又不遗漏细节。仍是需要细细琢磨,不断改进。

三、王崧舟《人不见了》:

1.写景是为了表现美???蒋勋说过得像个人才能看到美。美景本是人看出来的,不是风景表现美。而是美的人方能见出这样的风景来,心外无物,有此心方有此景。

2.一定得有那样的人,那样的心,才会有那样的文,那样的字。

3.人若不见了,语用何用?

深有同感,我手写我心,我心中所想,我眼中所见,皆可成文。不是风景表现我的心情,而是我的心情映照眼前风景。所见皆美,不过是心有所美而已。换个人,换个心。文字绝不会相同。王老师的文字总能引起人深思,要多找些王老师的书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2-9-19 12:56:23 | 只看该作者
一、成尚荣《童心:游戏、创造与幸福》:

伊丽莎白女王80岁寿辰,在白金汉宫后花园里举行庆典。他请来了许多哈利波特的小粉丝,还有儿童文学作家,儿童剧演员。庆典开始时,女王说,让我们先做一个游戏,我心爱的手袋不见了。掉在了后花园里,麻烦大家分头帮我找一找。众人在草丛里,大树下,溪水边,花丛中找到了一本又一本儿童绘本和其他文学作品。当然,丢失的手袋也找到了。女王把文学作品和心爱的手袋捧在胸前,高兴而又平静地说:我们终于有了一个童话般的结局——从此我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特别喜欢这个童话般的故事,那个有童心的伊丽莎白老奶奶多么可爱。单纯而热情的童心多么可贵,希望我们都拥有这样一双不长大的眼睛和一颗不会变老的心。让我们再做回儿童吧,和孩子们一起创造一个又一个童话般的结局,从此我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二、孙双金《语文学习的“三字经”》:

学好语文的三字经就是:读,写,背。

三、贾志敏《简单,就可以了》:

1.原来获得别人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

2.原来想改变命运很简单,多为别人着想就可以了。

3.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

4.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头就可以了。

5.原来想快乐很简单,拥有少一点就可以了。

原来,语文课就教孩子读书,写字和作文就可以了。原来,没别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就可以了。是啊,教语文不就该这样,返璞归真。简简单单,踏踏实实,沉下心来。才是最真实,最有效的语文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2-9-19 12:56:08 | 只看该作者
支玉恒《享受教学》:

1.教学是一项艰苦的劳动。

2.教学需要辛苦的操作。

3.教学免不了生气伤身。

4.做教师有学不完的功课。

5.做教师不得不杂务缠身。

6.但是,耕耘之后必定有收获,树长大了必然有阴凉。

教学天生就是一件苦差事,哪里来的享受呢?我也问自己,多年的教师生涯,让我们对这个职业已没有了新鲜感,少了憧憬,少了希冀,那到底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坚守教育的初心呢?细细想来,也许就是那一个个寻常而又不寻常的瞬间,让我们无比享受这种职业。

当你殚精竭虑,左思右想,左推敲右琢磨,一节课的流程终于在你的脑子里成型。清晰的思路,巧妙的设计,让你不由心中窃喜。这小小的满足感充盈于胸中时,这,是一种享受。

当你上完一节酣畅淋漓的课,课堂气氛是那么活跃,孩子们能听懂明了你的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个眼神。每个问题都能回答得恰到好处,每个教学的目标都落实到了位。这,是一种享受。

当你专注地改着作文,唉叹抱怨着学生作文写得文之不文。突然瞅到一篇新鲜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喜悦之情顿时“拔地而起”,忍不住声情并茂地读出来,与同事分享。这,是一种享受。

当毕业的孩子们相约来到学校看望你。那一个个长高又长大,但眉目依旧,傻乎乎,笑呵呵的大孩子,站在你面前。这,是一种享受。

当清晨你走进校园,熟悉或陌生的孩子扬起灿烂的,像花一样的笑脸,对着你真诚的地喊:老师好!那清脆的,悦耳的声音多么好听。这是一种享受。

还有,当孩子们以信任而喜爱的眼神看着你,为你一句简单的赞许而意;当运动场上你和孩子们一起奔跑,为班上的选手声嘶力竭的加油呐喊;当你和孩子们一起研学旅行,他们在大巴上高歌,把零食与你分享,笑话你胆小不敢坐海盗船……这不都是最美的享受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9-19 12:55:57 | 只看该作者
一、贾志敏《袁隆平院士和于漪老师》:

1.20世纪90年代初,湖南省政府三次举荐袁隆平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却均未成功,袁隆平认为他只管研究。能出成果是最大的安慰。2.于漪老师进京参会,载誉归来,上海市上海市教委召集教育界人士座谈请于老师发言。81岁的她在两个小时的讲话中,只字未提成就与业绩,却花了相当篇幅袒露从教59年来的种种缺陷和失误,并且把演讲主题定为“一辈子学做教师。”

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很低调的。做出点成绩就忘乎所以的人,往往不那么讨人喜欢。传统谦虚的美德今人多不谈了。一点点的虚荣无伤大雅,过分招摇就不必要了。

二、王崧舟《谁知道真正的学情》:

1.对“学情”保持一种理性的审视距离。

2.在学生的提问和教师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中,差异和冲突才是真正的学情。

王老师的文字优雅而清新,王老师传达的观点也总是深刻而又直接。诚然,我们常常说学情,但很多时候教案写出来或者说课说出来的学情,总有些流于表面,落入套路。扪心自问,我们知道真正的学情吗?学情远不止我们想的那么简单。教师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也是关键的一环。怎么才能够准确而深入的理解文本主旨?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容忽视。要如何了解真正的学情,这真是一个得好好思考,好好研究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9-1 03: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