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55|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七年级语文复习资料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1: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

安徽省怀远县龙亢中学 邵林永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你对下列字词熟悉吗?请细心地根据拼音写汉字,耐心地给加点字注音,静心地更改错别字,美美地将汉字或拼音书写在方格里。(4分)
① 玲  珑   tī   透            ② cù   然   长  逝
           
③ 忍   俊   不              ④    然   起  敬
          
⑤  头  晕   目  xuàn           ⑥ 向   yǔ   而   泣
          
2.仔细品读下列句子,然后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处。(4分)
A.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到人事的干扰的盛名的拖累。(努力/竭力)
B.我听见有人,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啜泣/哽咽)
C.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的灵魂。(坚韧/坚忍)
D.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顽固/固执)
3.下面一段文字含蓄隽永,意味无穷,请仔细品读,完成①~③题。(6分)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誊,
那只不过是它的付产品,
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①第一、二两行各有一个错别字,它们是:、,应改为:、。
②第三行中,“寂寥”的意思是:。
③第四行应该这样理解:。
4.仔细品读下列语句,然后请写出你从中得到的启示。(2分)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说:“我有两个忠实的助手:一个是我的耐心,另一个是我的双手。”

5.自然界和社会中有许多生命现象,你注意观察过吗?请写出你曾见过的生命现象及它们的存在形态,并用生动的比喻来描绘生命的现象。(3分)
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


社会中的生命现象


      



6.古诗文积累。(6分)
①海日生残夜,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

③其恕乎!


④描绘“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所展示的境界:

二、阅读集训营。(55分)
(一)阅读《超脱》一文,完成1—5题。(16分)
超脱
周国平/文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明白这一道理的人可谓已经得道,堪称智者了。多数人恰好相反,他们永远自诩在为有益之事,永远不知生之有涯。
你说,得活出个样儿来。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名声地位是衣裳,不妨弄件穿穿。可是,对人对己都不要衣帽取人。衣裳换来换去,我还是我。脱尽衣裳,男人和女人更本色。
距离是“对艺术家和哲学家是同样适用的”。理解与欣赏一样,必须同对象保持相当的距离,然后才能观其大体。不在某种程度上超脱,就决不能对人生有深刻见解。
物质的、社会的、世俗的苦恼太多,人就无暇有存在的、哲学的、宗教的苦恼。日常生活中的琐屑限制太多,人就不易感觉到人生的大限制。我不知道这值得庆幸,还是值得哀怜。
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地面对死亡。
另一方面,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事实上,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属于奢侈品。它们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强求服务,反而成了一种奴役。
现代人是活得愈来愈复杂了,结果得到许多享受,却并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
守财奴的快乐并非来自财产的使用价值,而是来自所有权。所有权带来的心理满足远远超过所有物本身提供的生理满足。一件一心盼望获得的东西,未必要真到手,哪怕它被放到月球上,只要宣布它属于我了,就会产生一种愚蠢的欢乐。
人一看重机会,就难免被机会支配。
我已经厌倦那种永远深刻的灵魂,它是狭窄的无底洞,里面没有光亮,没有新鲜的空气,也没有玩笑和游戏。
博大的深刻不避肤浅。走出深刻,这也是一种超脱。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
纷纷扰扰,全是身外事。我能够站在一定的距离外来看待我的遭遇了。我是我,遭遇是遭遇。惊浪拍岸,卷起千堆雪。可是,岸仍然是岸,它淡然观望着变幻不定的海洋。
(选自2006年4期《文苑》)
1.细心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这句话说明人们普遍具有一种怎样的心理?)
                                      

我不知道这值得庆幸,还是值得哀怜。(结合上文,你认为是值得庆幸,还是值得哀怜呢?)
                                      

2.“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请举出一个这样的贤哲的例子,并简述其思想。(2分)
3.请你谈谈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4分)
①所有权带来的心理满足远远超过所有物本身提供的生理满足。
                                      

②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
                                      

4.“惊浪拍岸,卷起千堆雪。可是,岸仍然是岸,它淡然观望着变幻不定的海洋。”这所展示的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2分)
                                      

5.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周国平也说人生要超脱。对此,你有何感触?(4分)
                                      

(二)阅读《秋的气味》一文,完成1—6题。(17分)
秋的气味
林海音/文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去买。
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些都是秋之果。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身后响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卖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比如说,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先来后到的次序。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
一九六一年十月三十日
(选自央视网站“文化频道──电视诗歌散文”)
1.本文先写物,再写
,表现北平秋天

的特点。(3分)
2.北京城很大,可写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西单牌楼和安儿胡同口儿上的烤肉铺来写呢?(2分)



3.从文章来看,老五是有哪些优秀的品质?(2分)



4.文章语言口语化是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试找出一处,加以品析。(3分)



5.“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3分)



6.你认为这篇文章只是写北京秋的气味吗?请谈谈你的认识。(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7题。(22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选文的作者是
代作家
,字三白,苏州人,著有《浮生六记》。(2分)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察秋毫(  )  ②为之强(  )
喷以烟(  )  ④留蚊于帐中(  )
3.请在括号内将句子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2分)
①私拟作群鹤舞(  )空  ②(  )于土墙凹凸处
4.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5.作者“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怡然称快”指的又是什么事情?(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6.文中划线的语句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何好处?(3分)


7.作者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对童年趣事做了细致的描绘,读来趣味盎然。请你也用这种方法,写出你生活中的趣事,与大家一起交流。(不少于80字)(5分)


三、写作展示台。(40分)
师傅刚造好一个钟,把它摆在库房的架上,两旁各有一个老钟滴滴答答地响着。
一个老钟对新来的钟说:“现在你就开始工作吧。不过我得提醒你,别以为你精神饱满,你还没敲到三千三百万下之前,保证你已累得半死。”
“什么?三千三百万下,我永远也做不来这样沉重的工作。”小钟真的被吓慌了。
“喂,傻小子,你别听他的话。”另一个钟挺身而出主持正义,“你的工作决不会太粗重,每次你只要轻轻敲一下,这不是很容易吗?敲完一下之后,你只需要再敲一下,就是这样简单,绝对难不倒你的。”
“原来我的工作,一次只需要敲一下,这样简单的工作我倒是会做。”小钟终于拾回自信心,于是开始勇敢上路,而不需要计算几个月下来必须敲几千万下。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再大的困难也是由许多小困难组成的,若我们能像分解因式一样对待眼前的困难,那么,这些小困难在聪明的你的面前也就不会再是困难了,再大的困难也都会迎刃而解了。请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⑴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⑵不要忘了拟一个题目。⑶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最好不要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
1.①剔 ②猝 ③jīn ④sù ⑤眩 ⑥隅
2.A.竭力 B.啜泣 C.坚韧 D.固执
3.①誊、付,誉、副。 ②寂静,空旷。 ③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4.要点:成功需要的是耐心和付出。
5.例:雨露下苏醒的万物、赛场拼搏的青年等;比喻略。
6.①江春入旧年 ②任重而道远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二、
(一)
1.①说明人们有太看重现所拥有、被物所困的心理。
②认为庆幸:这样人们就不会有太大的苦恼;认为哀怜:这样的人目光太短浅,没有看到人生大的风景。
2.如:陶渊明,弃官归隐,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质。
3.①人都有一种占有的欲望,并不在乎物的价值,心理满足要远远大于生理满足。
②人生重要的是过程,并不是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等次要的东西。
4.展示了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
5.言之有理即可。
(二)
1.人 祥和 亲切
2.因为这两处地方最能体现出北京的秋味,是季节变换的气味的代表。
3.公平、亲切、随和、诚朴
4.如,“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口语化的描绘,动作、情态就非常鲜明,如在眼前。
5.拟人。将海棠和石榴人格化,说明北京秋果的成熟,及对人的诱惑力。
6.这篇文章是借写北京秋的气味,来展现北京人的精神状态。
(三)
1.清代沈复
2.①眼力 ②指代“昂首观”这个动作 ③慢慢地 ④白色
3.①于 ②余(我)
4.①所以常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5.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6.想象。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更富生活情趣。
7.要求:要有天真的想象和细致的描绘。
三、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8-8-29 16: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七年级语文复习资料集锦

不错!好东西!多多益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1: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七年级语文复习资料集锦


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同步训练:四季美景(2)



江苏滨海三中 陆可爱



夏之韵

文/梁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流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着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喇叭筒的玉米,那在地上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此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到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够苦了,半夜醒杰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第①段中“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这句话是比喻句,本体是_______,喻体是_______。

2.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作者的意图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在写夏日的紧张旋律时,为什么具体写“半夜醒来……可是遮上了云”?

4.第(三)段连用四个“快”字,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段“听听”“看看”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最后一段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绿烟长墙

2.比喻 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磅礴之势

3.突出“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心情。

4.连用四个“快”字突出了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劳动的紧张。

5.“听听”“看看”两个动词突出了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密切关注。

6.因为麦子打完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7.这句话有衬托(或对比)作用。用文人笔下的春花秋月衬托浸满苦涩汗水的夏季,用文人的闲情逸致衬托出农民劳动的紧张。文中引用的话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热烈赞美的思想感情。

8.因为夏天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它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秋思

文/梁 衡

①十月里有机会到吕梁山中去,一进到山的峰谷间,秋浓如酒,色艳醉人。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真不知道大自然原来是这样地换着时装。这山,原该是披着一件绿裳的吧,而这时,却铺上了一层花毯,那绒绒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成堆成簇,如烟如织,一起拼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

②这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珍珠玛瑙似的闪着红光。最好看的是荞麦,从根到梢一色娇红,齐刷刷地立在地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一方红毡。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境中又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暄热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酽酽①的秋色。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使翻山压谷地向天边滾去。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的世界。

③我奇怪,这秋色为什么红得这样深浓。林业工作者告诉我,这万山一片在春之初本也是翠绿鹅黄,一色新嫩。以后栉风沐雨,承受太阳的光热,吸吮大地的养分,就由浅而深,如黛如墨;再渐黄而红,如火如丹。就说这红枣吧,春天里繁花满枝,秋时能成果的也不过千分二三,要经过多少场风吹雨打、蜂采蝶传,才得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果。这其中浓缩了造物者多少的心血。那满山火红的枫叶则是因为她的叶绿素已经用完,显红色的花青素已经出现。这是一年来完成了任务的讯号,是骄傲与胜利的标志。

④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火,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充实。我站在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注:①酽(yàn)酽,(汁液)浓;味厚。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并结合上下文解释该词语。

(1)点缀(    )                   

(2)憧(    )憬:                  

2.作者在第②段中着力描绘秋色。

(1)作者笔下的秋色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本段先说“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漫了个透”,后来又说“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两句话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答:(1)秋色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作者描绘了春与秋的特点及带给人的不同感受,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仿照划线句子的句式,写一段描绘“夏”或“冬”的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zhuì 装饰cōng美好的希望与追求。

2.(1)红得深浓。(2)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因为有了黄与绿的点缀,秋天那红得深浓的特点才会越发明显。

3.略。



①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翩跹起舞,像鸟一样疾,像烟一样轻,像银一样白。亲吻着久别的大地,拥抱着可爱的故土。啊,北国的第一场雪!

②一别七个月,这二百多天的时间你到哪儿去了呢?噢,你化了,化作晨霜,化作夜露,化作雨滴,化作清雾……牺牲了自己,滋润着大地,如今,你又穿上了洁白的羽裳,娉娉婷婷,袅袅娜娜,来到了人间,来到了祖国的北方。

③北方的亲人啊,哪个不对你思之情深?“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冰封大地的寂寞中,在寒风刺骨的凛冽中,在数九隆冬的清冷中,只有你点缀了美丽的北国风光。

④我欣赏这一望无垠的广袤,洁白千里的冷峻,银光闪烁的热烈。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雪野中托起一片金辉,大地一片光明,晶莹如玉,洁白无瑕!

⑤然而我更喜欢山区的雪,在那里奇峰叠嶂,镶银点翠,那山,那岭,那树,那林都着上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于巍峨中见清秀,于险峻中见超逸,站在银峰之巅,眺望浩瀚的雪海,你会马上被自然创造的奇迹迷住,为之陶醉。

⑥“瑞雪兆丰年”。当积雪覆盖着冬天的苗娃儿们的时候,谁不看见那雪白蓦地变成一片金黄,在第一次暖流漫过来的时候,你悄悄地隐去了,但随后涌起的却是无边的碧波。难怪人们盼你!

⑦啊!雪!

1.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引用的诗句应是下列选项的哪一项?说说你这样选择的理由。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你选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写雪用的是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⑤两段写了哪两个地理环境的雪景?分别突出了怎样的雪景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②段的省略号处再补上两个短语,使它们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选择诗句是:C。理由是,符合语境,与上下句贯通。上句写人们对雪的期盼,下句写雪点缀美丽的北国风光,用这个写雪后美景的诗句过渡,顺畅自然。

2.显得亲切、感人,突出人们对雪的期盼之情。

3.平原雪景:冷峻而热烈;山区雪景:清秀、超逸

4.(1)化作水汽;(2)化作轻烟

江南的冬景(节选)

文/郁达夫

①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②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③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是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④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作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美丽得多?

⑤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1.第②段中写“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这一蕴含哲理诗句的诗人是谁?是哪个国家的?关于这句诗,现在通常的译法更简练,更富有诗意。你知道是怎样翻译的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用白描法简略地写出江南冬雨中的哪些景色?景色有什么特点?你能据此画一幅表现江南冬雨的简笔风景画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济南的冬天》用比喻、拟人直接描写山尖、山坡、山腰上的雪,突出济南雪景的秀美。本文是怎样写江南雪景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门对长桥,窗临远阜”两句形成对偶。给下面的两个句子分别写一个能形成对偶的句子。

(1)江南河港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方冰天雪地生长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雪莱;英国;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景象:河流边三五家人家、门对长桥、窗临远阜、杂木树林、粉似的白雨、乌篷船、茅屋酒客喧哗、垂暮、窗中灯光。特点:秀美迷人、洒脱悠闲。简笔画:略。

3按时间先后顺序引用诗句突出雪后美景、人们的欢乐。

4(1)塞北雪花飞舞。(2)南国山郭水乡养育的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1: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七年级语文复习资料集锦

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同步训练:四季美景(1)



江苏滨海三中 陆可爱



春至(节选)

文/思果

①热爱生活的人,对待春天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般真挚而执着。一丝毫不起眼的绿,一抹微不足道的青,都会使他眸子闪亮,盈满青春的光彩;心的湖生辉,荡漾幸福的涟漪。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活力。

②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亲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乳交融。春在河畔,碧波清荡,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捧金和银。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洁白的云朵间,甜脆笑声穿梭浩淼九天。春在果园,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1.第2段文字中作者描绘了哪几幅春图?(准确概括短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在描绘春天时,调动各种感官将春天写得具体可感,试各举一例。

视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嗅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描绘春天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试写出三种,并在文中各找出一例。(随文学习一些修辞知识)

①修辞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修辞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修辞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内容上看,第②段文字与第①段哪句话相照应?(理解文章的精巧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抒发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田畴图河畔图天空图果园图

2.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其他景物也可)渠水欢唱(或甜脆笑声穿梭浩淼九天)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

3.①比喻渠水欢唱,如母亲的乳汁。②拟人蜂蝶追逐喧嚷③排比红杏流红,桃花漫霞,梨树飞雪(文中符合要求的句子皆可)

4.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活力(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对春天、对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春 颂

①热爱生活的人,对待春天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般真挚而执著。一丝不起眼的绿,一抹微不足道的青,都会使他眸子闪亮,盈满青春的光彩;心湖生辉,荡漾幸福的涟漪,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

②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爱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乳交融。春在河畔,碧波轻荡,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捧金和银。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洁白的云朵间,甜脆笑声穿梭浩淼九天。春在果园里,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③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片片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庄稼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希望、梦幻和理想。

④热爱春天,播种春天,采撷春天吧!用我们的言传身教去呵护春天、关心春天,用我们的心血去编织春天、灌溉春天,呵护关心春天的风吟鸟啼柳绿花红,编织灌溉春天的田园风光妖娆风情,让春天常驻我们身边,永驻我们心灵深处的爱心花园……

1.第②段文字中作者描绘了哪几幅春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内容上看,第②段文字与第①段中哪句话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中第③段的意思,想想看,春天还是什么?发挥你的想像力,用自己的话再写出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描绘春天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写出两种,请举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田畴春图;②河畔春图;③天空春图;④果园春图。

2.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

3.举例:①春天是一部长篇巨著的扉页。②春天是一部交响乐的序曲。

4.例:①比喻:“热爱生活的人……真挚而执著”;②对偶:“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③排比:“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花飞雪”;④拟人:“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的芬芳”。

5.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和生活的热爱、赞美的思想感情。

临窗看柳

今年春天,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绿,一夜之间,新绿满枝,煞是可爱。但我因为竞选课代表失败,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

风乍起,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展示着自己,眼角、眉间洋溢着无限的欢乐。我似乎听到一曲柳哨的歌。歌声中片片柳絮随风飘舞。

一会儿,风停了,柳枝恢复了它的平静,垂了下去,它不能载歌载舞了,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虽是这样,柳枝依然保留着那象征活力的绿色,希望能再把绿色写在天空中。

就这样,柳枝周而复始地飘起、落下;年复一年地返青、枯黄,永恒不变如一条真理。我看了许久,也明白了许多;如果你有空,就看看窗外,看看柳树,用心去体会,你也会明白许多的。

1.“料峭”的含义是_________;文章开头写“春寒料峭”是为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柳枝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首段中的“窗外”和结尾一段中的“窗外”含义完全一样吗?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构思、组材的特点来看,将“飘起、落下”的词序调换为“落下、飘起”可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说“我”明白了许多。据你看,“我”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章结尾看,作者说因为“我看了许久”,所以“我明白了许多”,并且说“用心去体会,你也会明白许多”。那么,将本文的题目改为“由临窗看柳想到的……”可以吗?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微寒 衬托柳枝生命力的顽强

2.乐观、积极

3.不完全一样。前一个指实景,后一个指更广阔的天地。

4.①本文先写柳枝返绿、随风飘舞时的欢快情景,然后才写它落下时的情态,因此,说“飘起、落下”符合文章的组材顺序。②从构思看本文采用以物写人的方式,主要为了突出说明人不仅在顺利时应尽显才华,更应在失意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因此不能调换。

5.要求:紧扣材料,思想感情积极健康,语言流畅。

6.不可以。①从选材和写作重点看,本文主要落笔在“看”上,而“由临窗看柳想到的”应主要写“想”。②从表达方式看,本文侧重于记叙,而“由临窗看柳想到的”应侧重于议论、抒情。③从文体看,本文属记叙文体,而“由临窗看柳想到的”可以写成议论文。

北国的春风

文/林斤澜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到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思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在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①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色香味俱全。这四句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着大地,像柳丝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滋润。这才草、花、鸟,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到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我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冷森森。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会…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原野,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水开裂了吧;是碗口粗的病枝乱折了吧。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嘎吧嘎吧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拱苞了。清早,人们穿着老羊皮背心,用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梯田。春风呼啦呼啦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得喜欢得不行时,连捎来的粗暴,也只觉得解气。要不,猜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积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2分)

____________

2.文中多处使用象声词,颇为生动,请列出五个以上。(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的“春脖子短”中“脖子”的含义是什么?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中的“景象”指什么而言?其中的“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一句中的“不像”指哪些内容?“褒贬’一词具体的意思又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划线句①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色香味”指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多处使用拟人修辞手法。试找出两句并谈谈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为何怀念北国的春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与朱自清的《春》比较阅读,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的主旨是通过对春天美好景物的描写,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本文的主旨是通过对北京春风独有魅力的描写,赞美春风带来了劳动的美好感受。
    B.《春》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柔婉之美,语言清新明丽;本文描写的是北京春风的阳刚之美,语言质朴刚健。
    C.这两篇都属于写景抒情散文,在描写景物特征时,都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D.《春》的思路是:盼春,赏春,赞春。《春风》的思路是:从北京与江南春风的对比性议论和描绘入手,对北京的春风欲扬先抑;然后酣畅淋漓地描绘北京春风的阳刚之美;最后呼应全文,在对比中强化对北京春风的赞美。

参考答案

1.长开飞

2.呜呜、哄哄、格拉拉、嘎吧嘎吧、呼哧呼哧

3.持续的时间。比喻。

4.起风,刮土;北京的春天时间短,且“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南方的春天时间长,“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草长,花开莺飞,”这就是“不像”的具体内容。贬的意思.

5.指代“江春三月…群莺乱飞”。比喻。指“老窖名酒”而言。

6.(l)“江南的春风抚摸着大地……像细雨滋润。”写出其温暖和柔情。(2)“春风呼哧呼哧地,……好不痛快人也。”写出其热情和有力。

7.因为“我”下乡到京西的大山里,是:北国的春风及时送走了坚冰霜雪,伴随“我”经历了艰苦的岁月,所以怀念之感油然而生。

8.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1: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七年级语文复习资料集锦

第五单元检测题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qiáocuì  zhàn  nèn  tǎng

2.攥  虐  霎  叠

3.①忍受,艰苦支持。

   ②偷偷地笑。

4.①傲然  绝望  ②惊惶  瑟缩

5.①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

   ②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二、古诗文阅读理解

6.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日中不至  对子骂父

7.①不久,一会儿  ②大致,差不多

   ③约定  ④丢下,舍弃

8.①您爸爸在家里吗?

   ②谢安在一个寒冷下雪的日子里召集家庭聚会。

9.鹅毛、鸭绒、杨花、梨花、苇絮……凡具有轻盈、洁白特点的事物,形态上与雪花相近,大都可用来作比。

三、现代文综合阅读理解

(一)

10.尊敬老人(意思吻合即可)。

11.他爱小孙子,不希望小孙子受委屈(意思正确即可)。

12.①春天,充满生命活力,多美啊!②我们一家应该去感受春天的活力。③不让孩子们去欣赏春天的美景,多可惜呀。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3.①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②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答一处即可)

14.一是全家人不分开,一是母亲和儿子的愿望都能实现。

(二)

15.文章叙述了兄弟两个发现蒲公英傍晚花瓣合拢、日出重新开放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从此非常喜爱蒲公英的过程。

16.这是一个过渡句,在全文两个内容层次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连接作用。

17.应该画出的句子是:“我一本正经地喊他,等他回过头来,我便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于是他也开始窥伺我,假装打呵欠似的也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这些语句,描写了兄弟之间嬉戏玩乐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两小无猜、团结和谐的亲情。

18.拟人。蒲公英睡觉,是指它傍晚时花瓣合拢的现象;起床是指它日出后重新开放的现象。

19.并非一直最喜爱蒲公英。最初,只是兄弟间寻开心时才揪掉“这些不引人注意的小花”;后来,通过观察发现了蒲公英的奇妙变化,“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

四、作文(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1: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七年级语文复习资料集锦

第五单元检测题







第五单元检测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憔悴 寒颤 嫩 芽 倘 若


2,依据下列词语中的拼音写出汉


zuàn 着小刀 nuè 杀 shà 时 dié 纸船


3,解释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①熬:


②匿笑:


4.把下面四个词语按句子语义要求填人适宜的空格


瑟缩 惊惶 绝望 傲然


①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 走出,留他 地站在小屋里。


②便很 地站了起来,失了色 着。


5.按课文原句填空: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 ,


,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②母亲, ,不要惊讶他无端人梦。


二、古诗文阅读理解


6.依据上下文提示默写:


①兄女曰:“ 。”公大笑乐。


② ,则是无信; ,则是无礼


7.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俄而( )雪骤。


②撒盐空中差( )可拟。


③陈太丘与友期( )行。


④相委( )而去。


8,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① 尊君在不?


②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9.除去课文内的两种比喻,你认为“白雪纷纷何所似”?你只要注意雪花的形态、色彩及其飘落的特点,就可尽情发挥想像力,找到很多优美的比喻来描述纷飞的大雪。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散步》中的选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0.“我”决定走大路,“委屈儿子”来照顾母亲的意愿,这表现了“我”怎样的品质?


11,“我”的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时,为什么要“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12.文中划线的语句描写了“我”的母亲放眼小路所看到的景象。请你说一说,母亲看到这些景物,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13.文中的“我”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中年人。请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他这一特点的描写语句,并写在下面。


14.在第一段文字中,“我”面对分歧要“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要的是哪“两全”呢?


(二)阅读下面选白课外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金色的草地


蒲公英成熟的时候,这是我和我的兄弟最开心的日子。常常是这样,我们随便到什么地方去狩猎——他在前面,我跟在他后面。


“谢廖沙!”——我一本正经地喊他,等他回过头来,我便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于是他也开始窥伺我,假装打呵欠似的也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我们总是为了寻开心,揪掉这些不引人注意的小花。但是有一次,我有了一个新发现。


我们住在乡下,窗前就是一片草地。许许多多的蒲公英正在开放,这片草地就变成金黄色的了。可真是关!大家都说:“金色的草地,太芙了!”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快到中午的时候,我返回家来,整个草地又都变成了金色。我开始注意观察,傍晚时草地又变绿了。我便来到草地,找到一朵蒲公英。原来它的花瓣都合拢了,就像我们的手,手掌张开时它是黄颜色的,要是攥成拳头,黄色就包住了。清晨,太阳升上来,我看到蒲公英张开了自己的手掌,因此,草地也就变成金色的了。


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因为它和我们孩子们一起睡觉,也和我们一起起床。


15.请你用简要的语言全面准确地叙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16.第二段中划线的句子,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17.从文中画出表现兄弟亲情的句子。你读这些句子有何感受?


18.文章末尾说蒲公英“和我们孩子们一起睡觉,也和我们一起起床”,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蒲公英“睡觉”、“起床”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19.童年时的作者对蒲公英一直是最喜爱的吗?尽力从文中找一点文字作依据说明你的看法。


四、作文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亲人们无不对你倾注着关心和疼爱。请你在下面这个题目的空格上填人一个亲人的称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祖父、姥姥、叔叔、姑姑、小姨、大舅……),然后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我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1: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七年级语文复习资料集锦


第四单元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ái mì yīn sū


2、茏 盈 塌 孤


3、①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②安静。


4.①微弱 ②柔和


5.(逗号),(逗号);(分号),(逗号)


二、古诗文阅读理解


6.①茅檐长扫静无苔 ②似曾相识燕归来


7.①屋檐 ②高 ③同“才” ④突然


8.①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


②有的人倚墙伏栏,有的人直身站着,各人的形态都不一样。


9.蒲松龄。(凡有关作者的字号、生活的朝代、籍贯、作品等,只要正确,皆可作为答案。)有,如蓬莱、日照的海市蜃楼,沙漠中的海市蜃楼。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


(一)


10.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11.相同点:都是圆环形。 不同点:产生地点不同,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光圈色彩排列顺序不同,晕里红外紫,华里紫外红。


12.可写文中两条谚语。鼓励写课外搜集的谚语。


13.傍晚观察到彩虹必在东方,晚霞也在东方,预示天气不会再下雨。晚上又观察到月亮周围有光环,如果是月晕,明天午时会有风;如果是月华,华环一般会由小变大,预示明天好天。(预测只要不违背文中所述知识则可以算正确)


14.人们有时需要在野外活动,有时还会遇到意外,学会看云识天气还是有好处的。(同意那种说法亦可。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二)


15.怎样追求生命(或说“体细胞”)永生。


16.癌细胞和生殖细胞可以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或说“永生、不衰老死亡”)的原因。


17.作者认为海弗利克的观点在揭示生命永生的奥秘方面很有价值,但是,对其是否已经完整而深刻的揭示了全部奥秘还不能肯定,所以使用了“也许”一词。(“认为这一观点还需要深入研究和验证”、“生殖细胞和癌细胞永生的机理尚未完全弄清楚,因而还不能彻底肯定这一观点”等说法亦可作为理由)


18.第一段中列举的具体事例是:海拉早已死亡多年,而她的癌细胞却能永生。作者列举海拉细胞永生的例子,为的是说明生命(或说“癌细胞”亦可)不一定都会自动衰老和死亡。


19.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讨体细胞与外界进行遗传信息交换,从而无限期分裂的可能性。体细胞本来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而实验所用的神经细胞(体细胞之一)已分裂了100次尚未衰老,说明探讨的方向是正确的。


四、作文(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0-18 12: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