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2-3-19 20:36:18
|
只看该作者
听《我不是最弱小的》有感
上个星期听了陶老师的一节语文课,《我不是最弱小的》,印象颇深。觉得陶老师的课如她的为人处事,踏实、认真。
老师执教的《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看似简单,却上得扎扎实实;看似寻常,却蕴含着生命、爱的哲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1、书声琅琅。读是语文课堂的本真,语文课堂上就是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这一课,陶老师抓住关键,通过品词品句,帮助学生能够读懂课文,读出了层次读出了理解。如教学第一、二小节时,让学生找出描写森林景色的句子,然后问学生,从这句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体会到了森林景色的美,花儿的娇艳美丽,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感受去读好句子。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美。
2、抓字词的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陶老师很注重字词的理解与积累。如,问:“大雨如注”的“注”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答:是灌入的意思,写出了雨的大。接着让学生想象怎样的情景才是“大雨如注”再让学生读好词语,读出雨的“大、急”。最后延伸,让学生再说出几个描写大雨的成语和小雨的成语。通过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中的字词,也触类旁通,丰富了积累。
3、语文教学让学生入情入境。陶老师让学生假设自己看到被雨打的蔷薇花后,会怎么想?怎么做?使学生通过角色的体验,丰富内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情不自禁的为人物的举动吸引;然后指导学生带着动作读句子,读出了怜爱之情,感受到文中人物关爱弱小的品质。
4、联系生活,延伸教育。本课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老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帮助弱小的。 “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同学之间……”、“花花草草……”、“小动物之间……”应该如何去保护弱小。学生踊跃发言,在描叙自己的故事当中悄悄种下了爱的种子,生成了一种爱的积极情感,最后总结:这样做了,社会、家庭、学校、大自然会更加美好。陶老师将“爱护”的范围拓展到“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事、物”,引导学生将视线放宽,关注更广泛,学生们对主题的升华和领悟会更深刻了。
听课后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很扎实、有效的课,完成了原定的教学任务,学生有收获,有进步。但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有待商榷的地方,学生的朗读还是不太尽人意,并不是教师没指导,而是如何去指导呢?读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是好呢?老师的朗读水平千差万别,有的好,有的差些。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教师的朗读水平是相辅相成的。我觉得我们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在备重点段落的同时,不妨也备备朗读,老师们一起研究研究如何把文章读好,这样,课堂上的读书声才会更动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