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1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洪乐教育思索
学 
 
 
    相声的学,包括很多方面,学小鸟啾啾,学雷声隆隆,学小号嘹亮,学小鼓咚咚……无论学什么,都是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曾经见过一个相声演员学婴儿的啼哭,真是让人忍不自禁。 
    在语文教学中,“学”的东西也很多,现在举一例。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这个教学片段受到了华东师大李伯棠教授的高度称赞,已经成为于老师教学中的经典片段。于老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尤其是能过耳朵有点聋的奶奶,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肯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 
    教学中教师不妨来一点学的东西,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情趣盎然,教师的教学成为学生愉快的享受。 
 
 
    逗 
 
 
    在相声中,逗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马三立《逗你玩》,每每听过,都让我们会心一笑。 
 
母亲:“宝宝,妈妈忙去了,咱外边晾的衣服呢。你看着别让人偷了去,有事就叫我。”  
宝宝:“嗯”  
来了一小偷,对孩子:“几岁啦?”  
宝宝:“5岁”  
小偷:“你叫什么名字啊。”  
宝宝:“我叫小虎”  
小偷:“你认识我吗?”  
宝宝:“不认识”  
小偷:“咱们俩一起玩吧,我姓逗,叫逗你玩,你叫我,叫我。”  
宝宝:“逗你玩”  
小偷:“好,太好啦。”  
小偷拿走了衣服,小宝大声的叫:“妈妈,他拿咱家褂子啦。”  
母亲:“谁啊?”  
宝宝:“逗你玩”  
母亲:“好好看的”  
小偷拿走了裤子,小宝大声的叫:“妈妈,他拿咱家裤子啦。”  
母亲:“谁啊?”  
宝宝:“逗你玩”  
母亲:“这孩子。一会我揍你,好好看的别叫啦”  
小偷拿走了被单子,小宝大声的叫:“妈妈,他拿咱家被单子啦。”  
母亲:“谁啊?”  
宝宝:“逗你玩”  
母亲:“这孩子。再不老实,我揍你。”  
小偷走了,母亲出来了:“咱们的衣服呢?”  
宝宝:“拿走啦”  
母亲:“谁啊?”  
宝宝:“逗你玩”。 
 
    在教学中,逗而不失教师的身份。教师不是演员,但更胜演员。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思想纯洁的小观众。他们很相信老师。在课堂上,教师的快乐会影响到学生的快乐。教师的精神会使学生更精神。教师的逗在于语言的幽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脑力劳动的效率。”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幽默的老师,是一尊雕像;没有幽默的生活,则是一潭死水,恰如其分地运用幽默,会使师生关系倍加融洽,会使教学锦上添花。因此,教学中应当重视适当的幽默。 
 
    例如:特级教师钱梦龙一次去外地做示范课。开始,课堂气氛严肃紧张。钱老师走上讲台后,微笑着说:“我请大家猜个谜,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财),打一人名。”此语一出,就如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中,它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活跃了课堂气氛,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学们积极思考着,一会儿,一名同学举手回答:“钱梦龙。”全班随之报以热烈的掌声。 
    学生一下子和钱老师贴近了。学生顿时觉得这是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师,跟这样的老师学习一定是轻松愉快的乐事。 
 
    我们身边的例子。 
    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教师发现后并未板着面空去训斥,而是从故事说开。他说,英国著名前首相丘吉尔,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就寝,并说:“我的觉有一半是在汽车上睡的。”老师说:“我看,有的同学的觉有一半是在课堂上睡的。”又说“丘吉尔被人称为一只勇猛的狮子”。我看现在在课堂上睡的同学,今后也可能成为一只勇猛的狮子。” 
    教师幽默的语言,不仅维护了打瞌睡的学生的自尊,使该生认识到自己的不对,而且使课堂教学继续进行下去。 
教师,你的课堂来点幽默吧! 
 
 
    唱 
 
 
    相声演员的唱功可能不及歌手,歌唱家,戏曲大家的歌声优美动听。但是相声演员中也不乏佼佼者。 
    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他给人们的不只是笑,而是美的感受。侯宝林表演相声有出奇制胜、超脱一般的能力,他那唱功更是了得。侯宝林为了掌握各种艺术流派、唱腔,多年来儿不间断学习、钻研。相声的学唱,决不是师其形式,而是求其精髓。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古诗教学的吟唱。 
    在听台湾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报告中,也听出了老人家强烈的古文吟诵观点。 
    那次,在曾阿牛的学校里。我真正聆听到了戴建荣老师的古诗吟唱。感受着中华古典诗词在戴老师的口中重现着他们夺目的光辉。 
    戴建荣老师的课《送元二使安西》实录我看过很多次,也听过阿牛哥的这堂课,每每看之,都陶醉在中国古典文化的渊源长河之上。教师一次次的反复读诵,加上对平仄读法的强调,加上对吟、唱的指导,加上最后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竟使这一次次的反复变得那得震憾人心。我发觉那种吟诵是半读半唱的,是入迷的,是自我陶醉的。仿佛他就是这样带着学生走进古人的心态的。学生刚开始还觉得可笑,慢慢地,他们不笑了,他们用心地学习这种别致的学古诗方法。他们似乎忘了听课的老师。 
 
    节选: 
(师配上《阳关三叠》,曲有感还必须地朗读,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师:别忙着拍手,要学会思考。当你这样静静聆听我的朗读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些什么? 
生1: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王维。 
师:看到他在干什么? 
生1:他在送元二。 
生2:我看到了王维正在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 
师:敬了一杯酒?你看得比他多,富有想象力。 
生3:我还看到王维送元二的时候天正在下雨。 
生4:我看到了王维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那时候刚下了一场雨,雨后,王维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那时候刚下了一场雨,雨后,王维还吟了一首诗。 
师:(指着生3)你看看,你看到下雨,而他看到雨下完了。(指着生4)再起来,雨后,呼吸!(师生一起作深呼吸状)怎么样? 
生4:这种感觉很好。(师一转身,发现一位学生还闭着眼睛在感受。) 
师:你还在呼吸呢! 
生5:我觉得当时的空气很新鲜。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读出这么美的渭城吗? 
生5:(陶醉地朗读)谓城……柳色新。(又请一位学生读,也读得很有韵味。) 
师:平仄不够明显。平声尽量延长,(指着投影)看上面的,渭城——读。 
生:(缓缓地)渭城——朝雨,氵邑轻——尘——。 
师:多美啊!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台下学生纷纷举手) 
师:想一起读了是吗?预备,读。(学生朗读两句诗)多美啊,老师帮着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投影出示渭城图)谓城这里的柳色—— 
生1:很美 
师:渭城这里的空气—— 
生:2、很新鲜。 
师:渭城这里的旅舍—— 
生3:很舒服。 
生4:渭城这里的客舍很干净,很舒适,还很清静。 
师:渭城这里的朋友—— 
生5:是知音。 
生6: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 
师:对呀,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就是在这样心心相通的朋友之间,却马上要分手了。到哪里去了? 
生纷纷说:到安西去了。(投影出示阳关图) 
师:同学们请看。(深情地)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是那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三千多公里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学生们惊讶万分)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么关心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想得多么细呀! 
生3:元二,祝你一路平安!这一去就是一年,我会想着你的。 
师:即使元二一刻不停地返回来也要整整一年哪,孩子。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呀。一年能回来吗?生3:一年不能回来。要好几年才能回来。甚至是十几年。 
师:那么不定期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3:元二,也许当你回来之后,我已经认不出你了。 
师:好朋友怎么会认不出来呢?变老了是吗?同学们,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学生万分惊讶,略有所思。)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候,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该怎么样读啊?来,我为大家配上音乐,一起读一读。 
(《阳关三叠》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整首诗。) 
师:(指着一生)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 
生:喝下了。 
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生:品出来了,是悲伤的滋味。 
师:这么悲伤地送别你的好朋友,这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那咱们就—— 
生:再喝一杯。 
(师生作举杯饮酒状,师生共读,劝君……无故人。) 
师:(转身问另一位学生)你感受到什么滋味。 
生:我感受到一杯酒里还有难舍难分的滋味。 
师:既然这样地难舍难分,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作举杯状:来吧。生举起了酒怀。师生深情共读:劝君更尽……) 
师:还有谁品出别的滋味吗? 
生:我品出了痛苦的滋味。因为离开朋友很伤心。 
师:这一杯酒够不够呀? 
生:不够。 
(师举起酒杯:再来一杯。和生干怀。生深情地读:劝君更尽……)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 
众生举起酒杯,师:预备,起。众生深情共读。 
三、唱诗 
师:同学们,诗人读啊读,读已不能足以表达他这种情感,那我们就来唱吧。这首诗的乐曲很有名,叫《阳关三叠》。(音乐响起) 
师: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师和着音乐深情地唱起。同学们仔细聆听。) 
师:第二遍,如果你能行,那大家就一块儿跟我一起唱一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师第二遍唱完) 
师:能行了吗?(学生尝试)第三遍,我们不用音乐。试着回忆一下,看着我的手势,这会看着我的手势非常重要。 
(师边做手势边唱,学生小声跟着唱。) 
四、吟诗 
师:同学们,按照平声长仄声短的规律我们来读(师读),和着《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师唱),把这两种混在一起儿就叫作——(板书:吟) 
生:吟。 
师:什么叫做吟?半读半唱就是吟。吟诗是情感最丰富的体现,吟诗是自我陶醉的体现,所以我们古人这样说——吟诗作画,诗就是吟的。 
(师吟诗,学生跟吟,台下响起掌声) 
师:这就是吟诗,莫管它走调,莫管它不动听,只要把情感表达出来,这就是吟诗。(师生齐吟。台下掌声响起。) 
 
    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火炬一代一代传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