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课《慈母情深》教学反思教后记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8 15:14
标题: 小学语文课《慈母情深》教学反思教后记
教《慈母情深》前的反思

石岗镇东安小学·罗贤宝

    之前总很少找寻得到最贴近于学生的有关于爱的素材。直至前不久喜得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才得偿我愿。

    我们的社会充满了爱,如大灾大难突如其来时,有洛杉矶那边一个满身血迹、困顿不堪几近疯狂的救子英雄,在废墟瓦砾中徒手连续挖掘6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有在“5.12”这个冰冷的数字背后,一个母亲以给自己的孩子喂奶的姿势保住了孩子的生命,致死如此;有感动中国的、母爱齐天的陈玉蓉,为给儿子移植自己的肝脏,7个月忍饥斗饿,不惜自己的血肉。这些感天动地的真人轶事真的不胜枚举。然,却离我们学生身边相较甚远,可怕的是这些“伟大”无形当中把孩子们身边近在咫尺的爱给掩饰的“渺小”了。

    这个世上并不缺少爱,缺少的是用心去领悟。教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是一次诠释“平淡”“质实”的最好讲义机会。把这个寻常故事中看似平淡无奇的几个侧面所折射出来的爱的光芒给挖掘出来,让孩子们好好零距离的去触觉爱其实正从前方扑鼻而来呢!

    环顾左右,兴许我们里只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僻壤山村,兴许在地图上也找不到个点儿,又兴许这里扎实普通得只剩下平凡。兴许吧!但今天我要说,如果还有春天,我们的脚跟后面,爱一定如影随形的。梁晓声先生笔下的母亲就是个鲜活丰满的例子,母亲那直白无饰的话,因辛苦而掬偻的辈,拳拳爱子之心让爱昭然若揭。

    是时如果鼓励孩子们留心生活。我们会想起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是谁立马放下手中的活陪我们看医生。当自己过生日时,是谁第一个记起并为之庆贺。当我们因失败而伤心哭泣时,又是谁在一旁不厌其烦的劝导、安慰、鼓励。当……每天每天,我们都被爱环绕着,在舒适的房间、暖烘烘的被子里,我们还在酣然入睡。殊不知母亲在厨房已经忙开了。还不等我们睁开朦胧的睡眼,就经常性的听到母亲的呼唤。父亲也早早的“晨曦理荒废”去了。爱在喷香的饭里,爱弥漫在屋子里,爱温暖在我们心里。零零总总的这些,无一处不寻常,无一处不令人寻味,无一处不暖人心房。

    生活确实需要发觉,细品。爱,也许只在瞬间,需要用心捕捉。所以我们不该无视我们生活半径内的每一尺寸爱。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8 15:14
   《慈母情深》说课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学段要求,本单元以“情”立意,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亲情”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四篇课文其中《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勾勒出一位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吐露着一份深厚的慈母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陷、碌、攥”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母爱的深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四、教学设计

本文情感丰富,每句语言都蕴含情意,但因为是略读课文,学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取其精华中的精华,在教学时,为营造朴素、扎实的语文教学课堂,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和人文味,我紧扣目标,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安排教学内容,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歌颂母爱的诗唤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情,简短谈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收拢学生的心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第二环节:初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年级的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阅读速度,默读就是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的一种有效方法让学生边读边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是必备的能力,是阅读的基础,基于这种理念,故我让学生默读或轻声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词障碍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我认为阅读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大致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我紧接着提出“慈母的情究竟有多深呢?呢?” 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引出了统领学习的主要线索

第三环节:再读(品读)课文,体会情深

因为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本环节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慈母情深,到底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情深?让学生动笔划出感触最深的语句,读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通过对母亲外貌、行动、语言描写的语句的朗读,解决了一个中心问题“作者是如何表现慈母情深的?”体会母情对“我”深深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敬仰

《慈母情深》一文以对话、抒情为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母亲赚钱养家是多么艰辛:“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震耳欲聋”一词写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环境描写衬托了母亲工作的劳苦,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成语的积累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句话反复让学生朗读琢磨体味及至达到背诵,这也是训练语言的一种方法

其中,作者眼中母亲辛苦工作的还有三个镜头,这是作者情感发展的线索,这三个镜头值得读一读,品一品我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品读的

镜头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句中的“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将一位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镜头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镜头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抓紧工作,不辞辛劳,而非作者用词的贫乏,作家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人间真情,这些句子是课文的重点所在,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教学中我就是这样让学生通过仔细品味、朗读,在读中悟、悟中读,来体会作家笔下流淌着的真挚感情的

第四环节: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引入作者家境、母亲工作环境的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作者简介意在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作者。

3、小练笔:学了课文后,我也有多少话想对妈妈说,请用上文中极有特色的句式,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写中深化,感受准确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美,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第六环节: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件展示并朗读唐朝孟郊的《游子吟》,这个环节设计,意在让学生走出文本、走出教材,多角度感受母爱。

四、教学方法

整堂课,以“情”为经,以“言”为纬,紧扣文章的语言入情悟情抒情,让学生在情感与语言中和谐共振,感悟慈母的情深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找句子,谈体会,本着 “简简单单学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观,让学生在研读“慈母情”的过程中,以具体语言为依托,通过小组学习、感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五、教后反思

课上下来,感觉学生是能体会慈母情深了,但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我觉得引导上还很不够,因为这毕竟是略读课文,更应该关注方法的引导。教学中还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8 15:15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小时候,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由于本课课文文字浅显易懂,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课前,关注预习中的读。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放手让他们在课前进行有效地预习是必要的。学习生字,扫除障碍,读熟课文,感知大意,寻找疑虑,设法释疑,课前的预习自然能做到有效地读。在初读课文后,我又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尽情地去读,做到朗读流利。在学生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让学生以默读的形式,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阅读课的生命就在于教师为学生与文本之间创设桥梁进行对话。在学生汇报读书所得时,我也不时地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感悟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如:当学生汇报:“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我相机引导:哪个词语是重点,学生说出“极其瘦弱”,于是让他再读,语感一出,体会也就到位了。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理解了课文,从中也看出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可见对一些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后,再采用交流、互相解决疑难的方法检查学习所得,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8 15:15
   《慈母情深》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上午我上了一节粗陋的《慈母情深》,希望能给各位行家例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真诚地谢谢您提出宝贵的改进意见。下面是我对这篇课文教学的说课内容。

        一、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弘扬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注重情感体验。其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我从“情感”个字出发,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以人为本,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实现文本、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感悟母爱的深沉和伟大,唤起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二、说教材

        母爱是最无私、深沉与伟大的,她是人性中最温馨、最光辉的一面,作为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母爱她常常出现在文人雅士的诗词骈赋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正是站在一个贫穷、辛劳的普通母亲的角度,从不顾同事的劝阻给钱给儿子买闲书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表现出无私、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学习这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母爱的伟大。在此基础上,我结合课文内容和新课标的理念要求,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深沉,唤起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三、说教法、教学过程

       《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我遵循了略读课文“详中有略,略中有精”的原则,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3、品读语言,感受母爱。

         4、联系实际,感悟母爱。

         5、升华情感,歌颂母爱。

         6、课后作业,回报母亲。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目标有一个很明确的认识,减少许多细枝末节给学生造成精力涣散,我采取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导入方式,从上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直接过渡到一个平凡母亲的爱——《慈母情深》这一课的教学。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阅读课文的教学,首先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对所学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这一篇课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又要求“长文短教”,怎样在初读后让学生抓住课文重点呢?我设计了以重点词语的填写和朗读,让学生想象画面的教学环节。通过对描写母亲外貌、神态及相关事物词语的朗读、想象,学生把这些零碎的部件,拼图成课文中那一幅感人的插图画面,教师再顺势指导看图,从而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文中摘选出来的“震耳欲聋”、“褐色”、“疲惫”、“龟裂”、“弯曲”等词,是反映文章中心的重要支点,是文章母爱的重大体现。课堂上,我让学生“找——填——读——想”,从词语训练出发,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努力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品读语言,感受母爱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来体现母爱的伟大。所以品读这些语言,是文章的重点。这一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先读,然后再找最能体现慈母情深的句子,在旁写上体会理解,最后分组讨论交流。学生有了第二环节的铺垫,都能找到这些句子,再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提示,均能很快领悟要点。但要让母爱深入人心,凸显母爱的伟大,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情感因素。在此环节,当学生分析这一系列体现母爱伟大的句子时,我预设了一系列的问题。如:

  “你从哪可以看出母亲的疲惫?”

       “口罩为什么是褐色的?”

       “为什么每句话的后面都要加‘我的母亲’?”

       “立刻……立刻……立刻……立刻……,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可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通过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母亲的艰辛与伟大,母爱才能打动人心。

       另外,朗读也是加深认识的重要手段,我鼓励学生把能体现母爱的句子用不同的方式读出来,把母亲对儿子的爱表现出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四)联系实际,感悟母爱

        有了对母爱的认识,我们还要把这种母爱具象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这种感受如同身临其境般真实、贴切,引起学生情感的认同和共鸣。我启发学生进行谈话训练,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你感受到你的父母之爱了吗?在入情入境的情境创设中,学生情感的闸门定会打开。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层层剥茧般又进一层。

       (五)升华情感,感悟母爱

         为了把学生的感受到的母爱上升到一个高度,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感受母爱到回报母爱的转变,我设计了听故事《免费》和歌曲《母亲》,从视听上冲击学生的感官,让他们把对母亲的爱化为一股浓浓的感恩之情。

        (六)  课后作业,回报母亲

       为了实现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宗旨,落实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实现语文课堂的增容和课外知识的延伸。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回家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把对母亲的回报践行在行动上。同时,观察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变化,写一篇小作文,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及作文训练。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8 15:15
            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这堂公开课的教学,让我感慨颇多。特别是教后学生的反馈,让我感觉仿佛是同学生一起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麻木、冰封的心重新感觉到了生活的温馨、美好,和对母亲的眷恋和无限感激。我个人觉得这堂课中的几点尝试还是值得肯定的。

       一、“详中求略,略中有精”的略读课文教学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只是个例子,那语文教师即使像找虱子般把一篇课文梳几遍,把一篇课文发酵成一部百科全书,学生的素养也不见得有多大提高。站在这样的基点上,我遵循了略读课文“详中有略,略中求精”的原则,抓住了“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中体会人物特点”的要点,重点品味“最能体现慈母情深的句子”。以此作为这篇略读课文的单线训练内容,而其他如儿子对母亲的感激,心情的变化则不去一一强调。

  这堂课中,我以体现人物特点的重点句子品读为重点,详细品读、训练,整堂课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句子的品读来体会母爱的伟大,这是所谓的“详”。但详并不意味着每个词语,每种情况都去理解,而只是围绕“体现母爱的伟大”去品读。如儿子在拿到钱后的内心活动,虽然也从侧面反映了母亲的慈爱,但更多的是儿子对母亲的感激。所以我并不去“详品”,这就是所谓的“略”。“略”并不等于不讲或少讲,而是挑最重要的讲,挑最好的讲。如在分析每一个描写母亲的外貌、神态、动作的句子时,我总会挑选最能体现母爱精神的一、两个词语重点讲,并板书到黑板上。课后作业的布置,我花的时间也不少,但我认为这对这一节课情感上的实践和写作上的实践都很重要,所以就详细讲。这样做使我节省了略读教学的宝贵时间,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实现了“长文短教”。

      二、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情感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弘扬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注重情感体验。其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慈母情深》这篇略读课文,恰好反映的是平凡母亲的爱,教学设计中,我从“情感”两个字出发,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情感的课堂。

      首先,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要唤醒学生情感的体验,让他们在一个充满激情的氛围里学习,教师必须要自己先树立这个榜样让教师的激情去感染学生。

      第二、教学活动中注意融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要让亲情深入学生的心灵,就必然要综合各方面的手段来融情。课前,我收集了一些关于母爱的故事、歌曲、诗歌等资料,课中,我又预设了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如:“你感受到你的父母之爱了吗?”“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向学生渗透爱、感悟爱、延伸爱,唤起沉睡的亲情,让它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心灵鸡汤。

       第三、对话、开放的课堂,是情感的激活剂。

       这堂课中,我利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式,让孩子充分展示自我,让他们把从课本中理解到的母爱和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说出来,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实现真情共鸣。

       第四、感悟和课外延伸是情感的升华。

       感悟是让学生懂爱,课外延伸是让学生学会去爱,这是情感的升华,是情感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也是学习本课的最终目标。

      当然,这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这需要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去提高和完善,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8 15:16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片段。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披文以入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3、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
  4、尽管补充了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从而感受慈母情深。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当时反差较大,在加上课堂上指导朗读得还不够细致,学生读的得还不够多,因而学生读得还不够生动,投入,致使氛围不够,情感不能得到提升。
《 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在备课时,牢牢记住几个关键词:方法、能力、情感。我想,教学中,我没必要做过多的讲解,只要学生在这堂课上能谈出自己对文本理解,独立阅读能力有进一步地提高,受到一定思想启迪,这就足矣。回首这一堂课,谈谈我的个人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我始终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让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读出了意,读出了情,读出了语文的韵味。语文课程标准标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
     课前,关注预习中的读。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放手让他们在课前进行有效地预习是必要的。学习生字,扫除障碍,读熟课文,感知大意,寻找疑虑,设法释疑,课前的预习自然能做到有效地读。读通,读顺,读熟文本。故在课堂中第二个环节检查预习的情况时,我只需他们说说课文的大意即可。
    课堂中,请学生自由地阅读,梳理学法,然后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抓住重点词句投入到自主品读中,学生或圈,或点,或读,或画,或写,或说……交流,品味,个性化的见解畅所欲言,不亦悦乎。对文本关键语段的深入理解、体会,感受慈母情深,我都大胆放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抓住“哪里使你感受颇深?”“哪里能够表现出慈母的深情?”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再自主学习,自主感悟,所以在之后全班的汇报交流中,学生把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慈祥,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的、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一课结束了,可我感觉还意犹味尽,学生们更是感怀万千。虽然这节课我没有太多的准备,但是我觉得目的达到了。因为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文中母亲的爱,同时自己也体味到了浓浓的母爱,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个人都能大胆而真诚地向母亲表达爱。这节课使我明白,今天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文本,更不能脱离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而应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文本,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来丰富语文课堂,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和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记得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这节课真正激励了学生、唤醒了学生,也唤醒了我自己。因为,这堂课使我真正明白了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意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生活,要了解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这样才能促进其不断进步和成长。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山东新教育领军人物常丽华老师说的一句话:“学生是我们永远的骄傲。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成为卓越的人,还要让他们永远幸福。”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8 15:16
《慈母情深》反思

经过紧张激烈的一番准备,《慈母情深》终于结束了,心中也松了一口气。说紧张是因为我的大脑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想找到一个准确的切入点,让学生从帝王高的学习,由表及里的理解。说激烈是因为我们百利语文团队在磨课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谈自己的想法,大家研究着,讨论着……课后回想着,思索着,感受颇多。

1、朗读指导

朗读的重要我在这里勿需多言,没了朗读的课堂算不得真正的语文课,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就是朗读的指导。本节课具有指导性的朗读有两处:一处是母子的对话,一处是别人阻止母亲给钱的句子。先说阻止母亲给钱的句子“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学生读第一遍一定很平淡,我引导读出前面的提示语“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一个“喊”字给了学生提示。此时学生的“喊”也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喊,并没有喊出情感,(上课时没有想到啊)学生只有明白这个女人为什么态度这样坚决的时候,对喊才能明白,读出感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对于母子的对话,教师先是误读,把孩子的语气读得理直气壮,学生马上判定老师读法的错误,又对文字的内容和标点符号重新考虑,从而知道怎样来读,也体会到孩子此时内心的矛盾。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本文需要理解与感悟的句子很多,而且每个句子都值得一说,真是不舍得放弃哪一个。如果不舍,一节课是绝对完成不了的,可是舍哪个 ?留哪个?经过语文团队的讨论,把能够与前后文联系到一起的句子留下,就是“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儿疲竭的我熟悉的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和“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前一句能够把母亲的工作环境和家庭条件的艰苦联系到一起体会,感受母亲为儿子,为一家人生活的操劳。后一句能够把母子的对话和女人的阻止联系到一起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懂得,感受慈母情深。

3、教学的起点

    本节课的设计还有明显的牵的痕迹,这也是我思想一直斗争的地方。怎样的切入才是从学生的实际切入?才能让学生由表及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呢?阅读与阅读教学是完全不一样的,阅读时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做的事情,而阅读教学却是教师该做的事情。如果教师只是阅读,那对学生就缺乏阅读指导层面的东西。我的思想还在斗争着,我也还在斗争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8 15:16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主线明晰,不蔓不枝,是这篇课文教学的最大特色。我从“慈母情深”的“深”切入,把语文内容成一道填空题,从而引伸出“鼻子一酸是一种什么感觉”,做为探索研读课文的主问题。

    之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安排了两个版块。一块是让学生边读边思“文中的哪些描写,哪些句子令我鼻子一酸?”这是读;另一块是“拿出你的笔,写下我的内心独白”。在独白中,“母亲”这个词的出现不得少于三次。这是写。一读一写,是对“语文味”的品尝,也是是对“生命课堂”的追寻。

下面,我重点说说朗读指导。文字是无生命的,但是朗读却能让文字变得丰满、鲜活起来。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描写母亲的神态、动作、环境描写等最具典型的细节,通过学生感悟朗读读懂文字背后的情感很关键。

比如对句子“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震耳欲聋”,谈谈这种噪声给自己带去的感受,然后指导有感情朗读。但我并不就此停止,而是让学生继续找找文中证明噪声不曾停止的语句,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反复回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句话。之后,我又通过“昨天的母亲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下工作的”、“明天的母亲又将在怎么样的环境下工作”、“烈日炎炎下”、“寒冬腊月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语句进行齐声引读。这样的读把句子蕴含的情感深深地根植在了学生的记忆中,学生在螺旋式上升的诵读中,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意象在心底扎根,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和辛劳。

再如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这我,我的母亲……”我先进行示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象看到了怎么样。一句一句品。首先是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他问学生,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背?学生深情地说,弯曲柴的背,瘦弱的背,让人看了酸楚的背……我说,不对呀,这是我的母亲的背吗?在我的印象中母亲的背应该是怎样的。学生说:挺直的,高大的背……就这样一句句的朗读,一句句的想象,一次一次对比。最后在老师与学生合作朗读中,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句话其实是很有特色的。就是倒置式的表达方式。我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个特点,品位语言的味道。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8 15:16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文昌市潭牛中心小学    郭媚媚

      《慈母情深》是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一直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可对于“我”贫困的家庭来说,一元五角的书价,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知道我是来要钱买书,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用龟裂的手将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塞在我的手里。那一刻,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的事。

       这篇课文不唯美,不矫情,不浪漫,似乎是从最平凡不过的生活小事中信手拈来,用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写出一份人间挚情。可正是因为这份平凡和真实深深地感动了我,所以在这次的“市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及交流活动”中,我选择了这一课在抱罗中心小学进行教学。

       由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课时安排上只有一个课时,虽说课文篇幅不是很长,但其间描写却有非常多的感人之处,需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所以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感知、品悟、朗读。

      一、朗读品味

       教学中,我始终紧紧抓住学生的情感线索展开学习,从“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来统领教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展的课堂,然而要深入解读文本,教师就要找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句子来引导学生理解,才能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朗读课文,品味语言,说出自己的独特感悟,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在教学中我找了三个句子与学生共同交流。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在这三个句子中,我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咀嚼重点词语.如关注:三个“我的母亲”、四个“立刻”等重点词,使学生在品悟语言的情味的同时,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在回环复沓、逐层推进的朗读中,将人的情感一层一层推向高潮,使学生的理解得以透彻,感受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

       但在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作者把‘我的母亲’放在句子的后面?”时,也许是自己的朗读不够到位,或许是前面的分析不够深刻。以至于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碰到钉子,无法自主品味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从中我也意识到自己备课时对学生的关注还不够。

       二、拓展延伸

       1、情境拓展,充盈文本

       课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昏暗、拥护、嘈杂的环境,向我们刻画了一位质朴、瘦弱、无私的母亲,这样的情境描写,正是作者表现文本内涵的凭借。在教学中,教师要先于学生“身临其境”、“先为所动”,然后引导学生走入情境,并适度拓展,如此才能实现师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这位母亲对话,使文本更显厚实,更具质感。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说说母亲的背原来是怎样?而现在是……你看到一张怎样的脸看,母亲的脸曾经是怎样?你看到一双怎样的眼睛,母亲的眼睛曾经是怎样的?……等等。这些都是对作者在文本中所展现的情境的一个拓展,在学生的解读感悟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2、读写结合,充盈文本

       读懂课文,阅读教学只完成了一半,让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说出来或是写出来,才是真正完成的阅读教学的任务,学生写出来,才能使思维精密化、感受词语化、思想条理化。前面的朗读教学已经营造了强烈的情绪场,为读写互动蓄好了势,因此,在教学最后引导学生写下我想对母亲说的话,这样的练笔水到渠成,学生笔下流淌的不仅仅是“我”对母亲的诉说,更是孩子们对母爱的重新认识。

       3、教材拓展,充盈文本

       在教学预设中,我计划安排一定的时间来品读冰心的小诗《纸船》,这也是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来感受母爱。但实际教学中,由于在引导学生感悟句子时比预计超出时间,所以这一点在本节课中无法实现,感觉有些遗憾。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8 15:17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所写小说《母亲》,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贫穷、艰辛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热爱之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深的母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我很喜欢这样的课文,不唯美,不矫情,不浪漫,似乎是从最平淡的生活小事中信手拈来,用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写出一份人间挚情。我因为这份平凡和真实而感动,所以选择这篇文章作为教师交流展示课。其实对于课的选择也透露出我的心境——平淡而朴实。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而我所面对的也是一群聪明的五年级学生,基于这两点(即课文类型及学情),所以备课时,我牢牢记住这几个关键词:方法、能力、情感。我想,教学中,我没必要做过多的讲解,只要学生在这堂课上能谈出自己对文本理解,独立阅读能力有进一步地提高,受到一定思想启迪,这就足矣。

        回首这一堂课,谈谈我的个人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我始终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让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读出了意,读出了情,读出了语文的韵味。

一、 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标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

        课前,关注预习中的读。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放手让他们在课前进行有效地预习是必要的。学习生字,扫除障碍,读熟课文,感知大意,寻找疑虑,设法释疑,课前的预习自然能做到有效地读。读通,读顺,读熟文本,这是于永正老师说的学习课文的“保底工程”。故在课堂中第二个环节检查预习的情况时,我只需他们说说课文的大意即可。

       课中,关注自学中的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中,请学生自由地阅读,梳理学法,然后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抓住重点词句投入到自主品读中,学生或圈,或点,或读,或画,或写,或说……交流,品味,个性化的见解畅所欲言,不亦悦乎。
对文本关键语段的深入理解、体会,感受慈母情深,我都大胆放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抓住“哪里使你感受颇深?”“哪里能够表现出慈母的深情?”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再自主学习,自主感悟,所以在之后全班的汇报交流中,学生把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慈祥,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的、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授之以渔。

        课堂上最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教师教的境界”。

        从扣紧题眼入手,我紧抓住“深情”两字,用着重号强调,引起学生注意,唤醒学生对重点词的关注意识,旨在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阅读文本,暗示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对词语有了敏感,就有了良好的语文意识。

       阅读课的生命就在于教师为学生与文本之间创设桥梁进行对话。在学生汇报读书所得时,我也不时地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感悟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如:当学生汇报:“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我相机引导:哪个词语是重点,学生说出“极其瘦弱”,于是让他再读,语感一出,体会也就到位了。又如:母亲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却已把钱塞到我手中,并对旁边的那个女人大声喊道:“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我顺势引导学生:用你们刚才抓重点词语感悟的方法来说说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学生对“揉得皱皱的”“龟裂”等词语有了敏感,深入体会,并从母亲的语言中读出了其蕴含的深意。学生的智慧,需要我们用方法这把钥匙去开启。叶圣陶先生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当学生习得了方法,在以后的阅读实践中,独立阅读能力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三、 以情促情。

       课前,我由一首孟郊的《游子吟》引入主题。当情到深处,升华感情时,我播放一曲深情的《烛光里的妈妈》渲染意境,抓住“慈母”一词,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生活中慈母的形象,此时激活了学生亲近母爱的情感,学生披情入文,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美好境界。他们有的流下了感恩的泪珠;有的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对母亲的祝福;又的理解了母爱的伟大,陷入深深的反思……

       叶嘉莹教授说“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外表事情方面的主题,更可贵的还在能掌握作品中流露的作者隐意识中的某种心灵和感情本质,从而自其中得到感发。”所以,在感悟文本的时候更注重的是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当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并读出作者的情感后,学生此时的情感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当然,由于本课内容及意境的深远,使得这一课时的时间会比较紧,我所预设的一些环节没能得到落实,使得本节课的交流朗读的过程中,对学生指导还不充分,读的递进层次没有得到完美的展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8 15:17
《慈母情深》评课及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8 15:17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作者钱,让他买小说《青年近卫军》的事。文章的重点是母亲母亲给“我”钱买书。这一部分抓住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把一个瘦弱的、为工作为家庭为孩子日夜操劳的母亲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事情也很普通,但点点滴滴无不流出出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慈母情怀。虽然学生所处的时代和生活与文中的作者描写有很大差距,但这并不影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因为爱,自古以来就是相通的,无论何时、何地、何人。可以说,这一课最有特色的就是人物的描写。我个人认为,这是一课描写人物的很好的范文,为何编者将其作为略读课处理,真是不懂。在教学中,将课文的内容进行了简化,以“我”的情感为主线——“我的鼻子一酸”,因什么而酸呢?这个文眼抓得很好,不但有激疑的效果,而且最后与作者共鸣,产生感情的升华作了铺垫。然后,教师在实施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从文中的描写中,看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从母亲的外貌描写中感到母亲的瘦弱和辛劳,从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母亲对孩子学习的支持。重点语言的赏析在教师的引导下,情感随同作者逐步升华。有教师认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的剖析不需要这样具体,否则将略读课上成精读课了。我不这么认为。精读,略读都是一个不断感悟体验的过程,只是精读多了朗读训练或其他方面的指导,而略读也是需要教师的引导,以自读自悟为主,当然,个别句子为了情感升华或中心把握需要,适当地穿插一些读的指导,也是可以的。而且,这篇课文的人物描写很有特色,将人物描写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在这个母亲的身上得以淋漓精致地体现,所以说,结合这课教学,有意识地渗透描写的指导是需要的。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个人认为是合适的,是符合故事的人文性和写作指导需要的。教学中,既有赏析的指导,又有写话的指导,将课文的学习融入自己的生活与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从文中的母亲转移到自己母亲的身上,使本文的情感目标得以真正的体现。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