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2012-8-10 13:45:00
|
只看该作者
二年级数学《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制7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表内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探索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寻找规律 、记忆7的口诀
教学具准备:课件 、 一副七巧板、7的口诀卡片;学生每人准备七巧板一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情景导入。
屏幕先后动画出示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
师:请看屏幕——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是谁呢?她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七个小矮人)数一数,七个小矮人都来了吗?
随着学生数数,屏幕出示1至7。再在气球中出现7、14、21三个数。
师:七个小矮人他们每人手拿一只气球。观察气球上的数,你发现了什么?接着往下写,是哪些数呢?
学生回答28、35、42、49,屏幕中出示各数,教师追问是怎样想的。
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 1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 1个7是7,2个7是14……
2.揭示课题: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展开
1.试编。
师:大家能编7的乘法口诀吗?每位小朋友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把大家编的乘法口诀写下来。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如果有困难,可以看一看屏幕上的这一列数,再编口诀。
学生小组活动。
2.汇报。
师:现在请各小组先汇报你们编写了几句乘法口诀。
视频展示学生各小组编的乘法口诀。
辨析:所编的口诀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如何改正?
追问:编口诀时你是怎样想的?
3.排序。
师:小朋友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你能将这些口诀按顺序排一排吗?再读一读7的乘法口诀,发现一些规律了吗?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 从上往下看,得数依次多7;从下往上看,得数依次少7。
4.记忆。
师:如果我们现在就记住这七句口诀,大家愿意试一试吗?我们大家自由读读记记。
学生读、记、背7的乘法口诀。
5.交流。
师:在背的时候,感觉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 哪几句难记一些?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西游记》图片和相关文字,并组织探讨记忆“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等口诀的方法。
教师随机指屏幕上气球中的数,学生根据得数说口诀。接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口令。学生填写课本例题中的口诀。
三、应用
1.游戏。
(1)“对号入座”。
师: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呢?根据口诀能算出哪些乘法算式的积?我们做一个游戏——送算式“回家”。
教师将1×7、2×7……7×7、7×1、7×2……7×6等13张算式卡片分发给各小组,学生把它们贴到相应的乘法口诀后面。
黑板上形成板书:
一七得七 1×7 7×1
二七十四 2×7 7×2
三七二十一 3×7 7×3
四七二十八 4×7 7×4
五七三十五 5×7 7×5
六七四十二 6×7 7×6
七七四十九 7×7
组织学生检查:是否有算式送错了家?
指出:七七四十九,只能算一道乘法算式。其它几句口诀,都能算两道乘法算式。
(2)“转转盘”。
师:接下来,我们参加一则挑战自我的游戏——转转盘。算对了,转盘才能转动。我们用抢答的方式。算式出示后,大家算好了就站起来,站起来就说,直接说得数。
转盘出示7×3、7×4、7×6……学生抢答。
抢答完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刚刚抢答的部分题目,发现: 4个7比3个7多7,5个7比6个7少7。
2.欣赏。
(1)“七言诗”。
师:7,是个神奇的数。我国古代与7结下难解之缘。
屏幕出示唐诗《枫桥夜泊》,并配乐朗诵。
师:大家看到的这是唐代张继写的一首诗。你能用哪一句口诀算出这首诗共多少字?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每句七个字,这样的诗,又称七言诗,
(2)“七巧板”。
屏幕出示由五副七巧板拼成的“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图。
师:这是用——七巧板拼成的故事图,这5副七巧板一共有多少块?
学生口答。
3.解决问题。
师:从古至今,人们生活在数的世界中。在实际生活中,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现象与7有关?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
结合学生的回答,屏幕相机采用对话、图文等形式出示下列诸如计算一周喝水多少杯、7音琴键的数量及几只七星瓢虫黑斑的个数等有趣的生活问题:
学生逐一列式计算解决以上问题。
师:还记得七个小矮人吗?
屏幕出示七个小矮人画面(与课始准备题的画面相同),并以游动字幕形式
出示儿歌,同期配音:1个矮人1张床,7个矮人7张床;1个矮人2只碗,7个矮人14只碗……学生跟读,引导学生课后续编儿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