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全等三角形教案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华
时间:
2008-1-29 15:50
标题:
全等三角形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
、能正确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能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拼图以及三角形的平
移、旋转和翻折等活动,来感知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学习,认识和熟悉生活中的全等图形,认识生活和数学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
、在通过观察、实际操作来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教学难点
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教学关键
通过拼图、对三角形进行平移、旋转、翻折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全等三角形图形变换中的对应元素的变化规律,以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
。
课前准备
:
教师
------
课件、三角板、一对全等三角形硬纸版
学生
------
白纸一张
硬纸三角形一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一)导课:教师
----
(演示课件)庐山风景,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出大自然中庐山的唯一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摄影把庐山的美景拍下来,可以洗出千万张一模一样的庐山相片。
(二)全等形的定义
象这样的图片,形状和大小都相同。你还能说一说自己身边还有哪些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图形吗?
[
学生举例,集体评析
]
动手操作
1---
在白纸上任意撕一个图形,观察这个图形和纸上的空心部分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你怎么知道的?
[
板书:能够完全重合
]
命名:给这样的图形起个名称
----
全等形。
[
板书:全等形
]
刚才大家所举的各种各样的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也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也都是全等形。
(三)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动手操作
2
---
制作一个和自己手里的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
定义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
板书课题:
13.1
全等三角形,
]
(四)出示学习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全等形,什么是全等三角形。
2.
能够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3.
会正确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
4.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二、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表示
(一)自学课本:
91
页的
内容(时间
5
分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二)检测:
1.
动手操作
以课本
P91
页的思考的操作步骤,抽三个学生上黑板完成(即把三角形平移、翻折、旋转后得到新的三角形)
思考:把三角形平移、翻折、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归纳:旋转前后的两个三角形,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它们依然全等。
2.
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以黑板上的图形为例,图一、图二、三学生独立找,集体交流)
(
1
)对应的顶点(三个)
---
重合的顶点
(
2
)对应边(三条)
---
重合的边
(
3
)对应角(三个)
---
重合的角
图一(平移)
图二
(翻折)
图三(旋转)
归纳:方法一
---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方法二: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另外: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3.
用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
抽学生表示图一、图二、三的全等三角形。
4.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思考: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归纳: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请写出平移、翻折后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相等的角,相等的边。
三、
课堂训练
1.
下面的每对三角形分别全等,观察是怎么变化而成的,说出对应边、对应角。
2.
将
△
ABC
沿直线
BC
平移,得到
△
DEF
(如图)
(1)
线段
AB
、
DE
是对应线段,有什么关系?线段
AC
和
DF
呢?
(2)
线段
BE
和
CF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
3
)若
∠
A=50
º,∠
B=30
º,你知道其他各角的度数吗?为什么?
3.
议一议:
△
ABE
≌△
ACD
,
AB
与
AC
,
AD
与
AE
是对应边,
∠
A=40
º
,
∠
B=30
º
,求
∠ADC的大小。
四、小结:
学生填写《课堂学习评价卡》并交流。
五、作业:
课本
92
页习题
13.1
第
2
题、
3
题、
4
题。
板书设计:
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
全等形
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性质
课堂学习评价卡
姓名
班次
时间
学习课题
你的收获是
你的困惑是
你的表现
1、
回答问题:
2、
独立思考:
3、
合作交流:
4、
课堂练习:
评价等级:
A
优秀;
B
:一般;
C
:还需努力。
你的课外
打算是
作者:
中华
时间:
2008-1-29 16:11
标题: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反思
1.由于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步骤比较顺畅,教态比较自然,语言比较简练。
2.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不够高,参与的面还不够广,教学效果可能会不尽如人意,吸收知识别的个体差异会比较大。
3.由于本节课容量比较大,教学速度便加快,势必造成好学生吸收得又快又多,而后进生来不及吸收.。 4.在让学生总结新的定理和逆定理时,由于时间比较伧促,只能使少数学生会通顺地用语言来描述,其余学生都无法过关,所以在练习时产生困难。
改进意见
对新课的引入可更放慢速度,讲解得更详细透澈些,当学生一时不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我不能急着将正确答案公布于众,而应进行适当引导.本节课的容量可减少些,这既能将内容讲解得更透彻,又能让更多的学生把新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