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61|回复: 2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9雪梅》优秀PPT课件和教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19 12: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件下载说明: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2019年最新更新的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优秀教育教学课件,课件与部编版语文书最新教材同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的课件、试卷资源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老师们下载!

课件科目:语文
课件年级:小学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第7册)
课件版本:人教部编版

课件名称:9.古诗三首【雪梅】
课件格式:  PPT

        请需要的老师们直接到帖子下面下载附件!如有问题请私信我或回帖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9 12: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9.古诗三首【雪梅】.rar (2.23 MB, 下载次数: 317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9 12: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雪梅》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 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 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赏雪梅 
1.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史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放图片) 
师:美吗?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回答。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2. 板书课题。“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二、读古诗、诵雪梅 
1. 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诗读正确。 
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 认读标拼音的字。
3. 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 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 去掉拼音指名读。 
6. 当小老师领读。 
7. 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 自己读,读出节奏。
评: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 男女生接读。 
10. 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 齐读。 
12. 背读。 
13. 领背。 
14. 同桌互背。 
15. 齐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 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 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 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 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 悟道理。指名说。 
师: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板书)。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板书)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 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梅坡,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梅坡”应该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因为历史关于他的记载很少,所以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原名是什么。虽然不知道他的原名,但是他的作品却流传千古,成为不朽诗篇,来看他的第二首《雪梅》诗。 
2.师读诗,简介诗意。 
3.生齐读。 
4.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5.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6.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 板书设计                  
雪  梅                
雪白梅香                
各有所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9 21: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