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90|回复: 2

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PPT课件及配套教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 13: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桂馥兰香 于 2020-1-3 21:19 编辑

课件下载说明: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最新更新的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优秀教育教学课件,课件与人教部编版语文书最新教材同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的课件、试卷资源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老师们下载!

课件科目:语文
课件年级: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0
册)
课件版本:人教部编版
课件名称: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课件格式:  PPT

        请需要的老师们直接到帖子下面下载附件!如有问题请私信我或回帖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 13: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rar (1.47 MB, 下载次数: 43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 13: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裳”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8 )分钟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与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认识吗?(杜甫)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学生介绍。
2.揭题。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今天要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齐读课题。
3.解题。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 “河南河北”指的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4.了解背景,再次读题。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
【出示课件2】“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出示课件3:写作背景】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课题。       
根据学生储备的已有知识,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题的意思,从而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为体验诗情奠定基础。
新课
教学
( 30 )分钟        二、初读,读通顺。
1.【出示课件4】指名读诗,检查易错读音。
蓟北  涕泪  妻子(zǐ)(读轻声表示什么?) 衣裳
2.再读古诗,注意压韵。“裳、狂、乡、阳”
3.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三、再读,明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2.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四、细读,悟诗情。
1.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含着一种心情!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板书)
2.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诗,细细地品味。    
3.集体交流。
A、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出示课件5:杜甫《春望》】请生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
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出示课件6】读五六句。指名读。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    做伴,有    做伴,还有    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板书:放歌纵酒)全班读。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
(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
(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出示课件7】
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
(5)诗人归心似箭,(板书: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
4.这是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 齐读全诗。
五、诵读。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读懂诗的意思。
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既理解“泪”的含义,为理解诗人劫后狂喜做情感铺垫。
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板书
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欲狂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对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二、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_____________,诗人“涕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_______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心境。
【答案】
一、D   
二、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三、消息来得突然  听到胜利的消息喜极而泣,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疾速飞驰   迫不及待、归心似箭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熟读深思,受到熏陶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在古诗诵读中相机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补充情节,激发想象
由于古诗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
三、以读悟情,以读入境
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
四、挖掘文本,体验意境
通过拓展交流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古代战争的残酷,战士生活的痛苦,现在的学生显然很难理解,利用拓展资料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体悟当时的感受。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玉门关
1.玉门关简介: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
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玉门关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地理位置: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由戈壁、荒漠、河流、湖滩共同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北与北山相望,南与祁连山呼应,东南距敦煌市约90公里,西距罗布泊东部边缘约150公里。此区域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地位,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
3.景区介绍: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距敦煌市区约90公里,西距罗布泊约150公里,四境多戈壁、荒漠、草甸。遗址区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南至南三墩。核心区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呈东西线性分布,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0.5公里。现遗存包括城址2座,烽燧20座,长城遗址18段, 已对游客开放有小方盘城遗址、大方盘城遗址和当谷燧周边汉长城遗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五岳的传说
古代帝王附会五岳为群神所居,在诸山举行封禅、祭祀盛典。“五岳”一说始于汉武帝。
五岳中“岳”意即高峻的山。中国古代,认为高山“峻极于天”,把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为“五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在五岳修建佛寺、道观,进行宗教活动,每个“岳”均尊奉一位“岳神”(或称“大帝”、“神君”等)作为掌管该岳的最高神只。这几座山上的天然风景亦逐渐被开发出来,供朝山信徒游览。于是,五岳又成为中国以山岳自然景观之美而兼具佛、道人文景观之胜的风景名胜区。唐宋以前,五岳大抵是佛、道共尊,寺、观并存。宋以后,佛教和道教各自依靠政治背景和社会势力彼此展开争夺。到明清时期,南岳、北岳和中岳仍保持著佛、道共尊的局面,东岳和西岳则以道教势力为主,成为中国道教的中心。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边塞诗
1.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诗人,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
(1)边塞风光;
(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内容不仅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 岑参 ,李贺。
2.边塞诗题材介绍:
边塞风光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唐朝的类型。
3.边塞诗的创作背景:
边疆这个概念强烈反映了古代中国同四周少数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历代统治者对本王朝疆界的划定以及派兵驻守边疆,其目的就是“攘夷”。所以,民族关系的发展始终伴随战争,而战争又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这一点早在周代就表现得十分突出。西周到春秋中叶,社会矛盾一直很尖锐,矛盾演化的结果必然导致战争,形式主要有西周“攘夷”与春秋“争霸”两种。这些战争归根到底源于边界问题,实质上是边境战争。有了边境战争,必然就有边塞生活。在这些战争与生活里反映到文学里就是《诗经》中的边塞诗章。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关于《从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描写壮阔悲凉的环境,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B.“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玉门关,是一座军事要塞。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百战”是虚数。
D.本诗的结尾没有体现出悲伤的情调。
二、根据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完成练习。
1.根据意思写诗句。
(1)满怀希望地望着江南,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如此又一年。
(2)三万里长的大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华山高耸接青天。北宋的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
2. 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完成练习。
(1)前两句诗中的“    入”字表现出黄河的生气,“    摩”字突出山的高峻;从第三句的“      泪尽、胡尘      ”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第四句的“      南望、又一年        ”看出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2)全诗以“    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3.根据自己的了解完成填空。
(1)“河”,指      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五岳,东岳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      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      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      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      嵩山,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课文中指的是          。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请发挥想象,从《古诗三首》中任选一首改写成一篇短文。(自由发挥)
参考答案:
一、A
二、1.(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2.(1)入  摩  泪尽、胡尘  南望、又一年
(2)望
3.(1)黄河    (2)泰山  华山  衡山  恒山  嵩山  华山
三、1.B
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 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四、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9 16: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