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09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及课后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4:1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数学《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李彩虹



      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后,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颇深。

整堂课大致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探究思考: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

      课伊始,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块长方形菜地:①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块菜地一周的长度都含有哪些边?请你边说边用手比划一下;请你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②请将这块长方形的菜地画在纸上。

      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看、想、说、画”,完成了知识构建的“感知、建模、内悟”,形成了空间与图形学习的“由形象到具体到再抽象”的思维过程。最终认识了“长方形的周长”。

      二是探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1、如果分别用6cm、4cm表示你刚才所画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你将会怎样计算它的周长?(要求:想清楚,再说一说,先别写。)

      2、放手让学生去计算。

      至此,学生们都已经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胸有成竹,非常清楚了,所以都很顺利,兴致也极高了。他们在互相探究、思考、讨论并写一写的过程之中都有了各自的体会与理解,大致有以下的四种情况:

      ①6+4+6+4=20(厘米)(按顺序把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②6+6+4+4=20(厘米)(先用长加长、宽加宽,再加起来)

      ③6×2+4×2=20(厘米)(6×2表示长方形的两条长,4×2表示两条宽,算出它们的和,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④(6+4)×2=20(厘米)(6+4是表示一条长加一条宽的和,是这个长方形周长的一半,乘于2是整个长方形的的周长)

      三是探索优化计算方法:请同学们仔细的观察,认真地对比,看看你是否对这四种方法都有所理解,再想想自己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以后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喜欢哪一种方法就选用哪一种方法来计算。

      四是拓展练习。(略)

      我的体会:

      一是知识的形成不应是给予,而应是探究获取。以前教学这个内容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学生死记公式,那么,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

      二是倡导算法多样化更适合于学生的实际。对于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既然有的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其道理非常明显,如果是学生们能总结出适合于自己的最好记、又实用的计算方法,那才是最有用的方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4:16:07 | 只看该作者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的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习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相对比较弱,而学生生活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课堂伊始,我利用学生们喜爱的长方形贺年卡导入新课,先让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和说出长方形的特点,然后激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把这张贺卡设计出漂亮的花边!借助学生喜欢的做贺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动手操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就如长方形的周长的教学,在我们大人看来,只要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要求它的周长就直接把数字代进公式里既简单又轻松而且还省时。但是学生却舍易取复杂,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都喜欢运用把四条线段加起来求周长,而我们通常认为最简单的方法(长+宽)×2学生都不乐意用,就是让他们把公式背得滚瓜烂熟,往往在计算过程中不是忘了小括号就是忘了乘2,更离谱的是有的学生竟然就用长+宽,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对求长方形计算方法不理解,没有经历探究过程。针对以前教学中的失败,本次教学中我借助为贺卡设计漂亮花边这一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先让学生交流中发现需要花边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然后动手测量算出长度,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然后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学生说出了四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1)、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2)、长+长+宽+宽=长方形的周长
      3)、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
      4)、(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
     让我很意外的是很多学生竟然用乘法的意义说出了第四种计算方法,(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我们可以把长和宽自成一个加数,2个相同的加数相加我们可以把它写成乘法算式:2×几)这样理解以后他们更容易接受。
     三、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出了四种计算方法,然后问学生: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你喜欢哪一种方法。最后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在做花边过程中学生发现实际用的花边的长度应该比算出的周长的长度多一点,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节课我没有把公式强加给他们,而是尊重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运用自己想出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4:15:42 | 只看该作者
[校本教研]:《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前几天上了《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习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上完后,我有点失望。原以为班上至少会有几个孩子按照我的想法出现我想要的答案,最后还是我强加的把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宽)×2”讲出来,而学生在练习的时候按我的方法做的并不多。一整晚我都在想这个问题。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接连不断的举起来了。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厘米)!”

  “4+8+4+8=24(厘米)!”  ……

   没有出现我的预设效果。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谁有更好的方法?”

  “8+8+4+4=24(厘米)!”

  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我还是鼓励说:“不错!谁还有更好的方法?”没有同学再举手了。


  我说:“刚才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

  看来学生自己不会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我只好硬往公式上引:我说:“长方形两条,那么8+8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8×2。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4×2。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四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全班66人,用我的公式方法计算的仅有10多人!其他同学全是用加法做的。

  这堂课上完我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马上看到效果,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

  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本上不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有更多、更新的发现,但是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4:15:14 | 只看该作者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第5册《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尺子、长方形纸片、照片、长方形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一件玩具衣服5元,一条玩具裤子3元,买两件衣服两条裤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思考,得出三种方法:

①5+5+3+3=16(元)

②5×2+3×2=16(元)

③(5+3)×2=16(元)

    强调第三种算法,5+3就是一套衣服,有两套,所以要乘2。

   二、谈话导入。

1、 我拍了许多照片,其中有一张老师特别喜欢,想给它加个框保存起来。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麻烦,不知道该锯多长的木条才能刚好做个框,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引导学生说出要求木条的长度,其实就是求长方形照片的周长。

3、师:在生活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比如给礼盒加一圈花边,要算花边的长度,用彩带布置教室,要算彩带的长度,这些都要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的知识来解决。

4、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三、探究新知。

   (一)、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

  1、向学生介绍在长方形中较长的边叫长,较短的边叫宽。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

通过改变长方形的摆放位置,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它所处的位置无关,与长短有关。

  2、让学生轮流向同桌摸出手上的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另一个同学判断对错。

    (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1、让学生量出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并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周长。

   2、集体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①6+4+6+4=20(厘米)

           ②6×2+4×2=20(厘米)

           ③(6+4)×2=20(厘米)

第三种方法中6+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通过与课前准备中的题目的类比,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相当与衣服,宽相当与裤子,一条长加一条宽就相当与一套衣服,我们可以说是一套长和宽,有这样的两套,所以最后要乘2。

   3、对比这三种方法,从中择出最优的方法,并归纳出: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P42做一做第1。

  2、完成课本P44第1题的第一个图形。

  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有一面靠墙,要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通过看图理解题意,让学生自己得出靠墙的那边不需要围篱笆,所以只要算两条宽和一条长,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

   同桌交流,通过移补,让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看做长方形来计算。

五、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要灵活运用,这样既能节省材料又避免不够时反工。



课后反思: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学得扎实,灵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首先,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我认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应该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去追求并努力实现。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思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发表意见,帮助补充他人不完整的叙述。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其次,精心设计了课前铺垫,突破难点。根据三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空间想象力有限,对于长方形公式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我在课前设计了买玩具衣服裤子的题目,让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买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也就是买两套衣服,我们可以先算买一套衣服的钱,然后乘2算出两套的钱。在理解了这种算法后,当学生遇到计算长方形周长时,就有一部分聪明的学生会用(长+宽)X2,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联系刚才买衣服的题目,把长方形的长看作衣服,宽看作裤子,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也就相当于两套衣服,我们可以先算一条长和宽的长度,然后再乘2。通过联系对比,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长方形周长的公式。这节课在各个教学环节和练习的设计上也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给照片加边框,给菜地围篱笆等,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明白学长方形周长的用处,并能把所学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4:14:50 | 只看该作者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教了十几年数学,我觉得自己对教材和学生都掌握得很好,但今年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才认识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很快,一只只小手接连不断的举起来了。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9+7+9+7=32(厘米)!”

   “9+7+9+7=32(厘米)!”   ……

    没有出现我的预设效果。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谁有更好的方法?”

   “9+9+7+7(厘米)!”  一个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站起来发言。

    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还鼓励说:“不错!谁还有更好的方法!”

    没有同学再举手了。

我说:“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

    看到学生自己归纳不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我急了,只好硬往公式上引导:我说:“长方形两条长,那么9+9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9×2。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7×2。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也可以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三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全班只有一半左右学生用我的公式方法计算,还有一半学生是用加法做的。

    这堂课上完后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 。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

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本上不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摘取数学皇冠的明珠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4:14:25 | 只看该作者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习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学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道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了所学知道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让同学们给长方形纸贴花边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理解“要知道需要多长的花边,就是要求长方形纸的周长”,加深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由此展开了求周长的策略的探究;让学生在先“量”后“算”的操作活动中获得长方形周长计算的直接经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课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这一理念,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讲出各自得到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围”、“拆”、“算”;在研究计算方法时,老师没有包办替代,而是分小组合作,先量出有关数据再计算,且计算方法各异;面对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的计算方法,老师没有简单了结,而是让学生去分析、比较、筛选。通过深入思考与合作交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学生经历了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本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装饰型的合作,小组探究前老师要求小组长先分工,操作探究时人人主动参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本节课的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的机会,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也不足,没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一步的辅导。

2、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我没有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长这一重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运用电脑演示一周的总长度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另外也可以把长方形的框架,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得出效果我想会更好一些。

3、在小组的合作学习组织上还需要努力组织好,要让学生人人都有事干,人人都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与想法,把小组合作真正落到实处,起到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4:13:47 | 只看该作者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一、深入学生,选择素材,创设情境。
  对一个学科而言,学生的兴趣、爱好是最重要的。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课余,我特别关注学生喜欢玩什么,怎么玩,并从中得到启发,将学生玩的素材巧妙、合理地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亲近、亲切感。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时,当我把长方形卡通画片呈现给学生,他们的“情”即刻“热”起来:“好漂亮的画片!”接着,我将画片平移至右,显现长方形画片阴影框架图。实物画片与框架图形成鲜明的对比,既为今天理解长方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又为以后学习面积埋下伏笔。同时,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是丰富多彩的,绝对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计算、公式、法则的问题。多彩的画片,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想玩一玩、拼一拼、算一算。
  二、学玩结合,探索创造,发展能力。
  在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一边列出算式,一边用图形(小棒或线段)展示解题思路,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亲身体验,构建数学模型,经历了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熏陶。老师发给每位同学一份画片,满足了他们“给我一张吧”的愿望;“你能用这些画片拼成新的长方形吗?”激起了学生原本就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因此他们在拼图游戏中能大胆构思、创造,相同的拼法,不同的解法;或不同的拼法,相同的解法。特别是学生在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画片连拼成长方形时,由2张画片、3张画片、4张画片的连拼,联想到10张、100张画片连拼成长方形时,由2张画片、3张画片、4张画片的连拼,联想到10张、100张画片连拼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按这一规律推导出若干张正方形画片连拼成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游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游戏,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主体、积极的、有自信的、主动探索的、集体合作的基础上,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他们的思维在此间产生了质的飞跃,创新能力逐步提升,让我惊喜、让我感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0 21: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