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集锦

[复制链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07: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这节课则要让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课题是《整理书包》。教学活动世界和河南博云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中小学教学同步课件展开的。
  学生观看:课桌上有很多书。
  师:书真乱,我们来整理一下吧?
  生1:什么是整理呀?
  生2:就是分类。
  师:你准备怎样整理呢?
  生3:大的放在一起,小的放在一起。
  师:你的意思是按照大小分,可以。(板书:1、大小)第一种。(暗示还有不同的整理方法)
  生4:大的放下面,小的放上面。
  生多:说过了。
  生4:不是大小,是从大到小。
  师:明白了。(2、从大到小)
  生5:按科目分,语文的一起,数学的一起,英语的一起。(因回答问题的人很多,我忘记了这个同学的名字,很佩服这位同学的概括能力。科目一词出现在课程表中,不知道他是不是看课程表了解的,如果是,说明他很善于观察。)
  师:上课时很好找。(3、科目)
  生6(陈子安):按课表分。
  师(不理解地):怎样分?
  生6:看课表里有哪些课,按课的安排分。
  师(领悟):哦!有顺序。(板书:4、课表)
  生7(梁启正):按星期分。
  “啊?”有的孩子情不自禁地张大嘴巴,啊出了声音,我也一时没明白怎么分。
  生7:就是看看星期一上什么课,把这天用的书放在一起。今天不用的放在旁边。到星期二也这样的。
  噢!理解了。
  师:把一天要用的放在一起,可以。(板书:5、星期)
  生8(王鲁月):按文化分。有文化的放上面,没文化的放下面。
  我差点被逗乐了。在她的心里哪些有文化,哪些没文化呢?她说:“语文最有文化,然后是数学、英语,接下来是音乐、品德哪些。”
  (板书:6、文化)
  生9:书和书放在一起,本子和本子放在一起。
  师:很清楚。(板书:7:书和本子)
  生:“我有不同意见。”
  生:“我还有不同意见。”
  ……
  师:我们看看电脑上都是怎么分的。(演示按科目分)
  “和我的一样!”一片欢呼!
  (演示按书与本子分)
  “我也是这样想的。”没有得到表现机会的蹙着眉,委屈地说。我安慰道:“是这样分的举手我看看。”还真不少。“恭喜你们。”
  这时,陈可的手已经整理他书了。我看见不少孩子都坐不住了。
  师:“我们来个整理比赛,看谁整理的有条理。”
  孩子们立刻拿出所有的书,书包放在书柜里的孩子纷纷去取。
  “老师,看看我的。”
  “老师,看看我的。”
  “老师,看看我的。”
  ……
  呵呵,我马上招架不住了。
  师:“整理好的小朋友请举手,谁最安静我就看谁的。”
  ……
  展览了三个同学的“作品”,并让他们说说按什么标准整理的。
  师:“你是按照什么来整理的?”
  这下,全班小朋友都嗷嗷叫着举手。
  “赶快跟你的同桌说说。”
  一阵痛快的表达后,静了。
  接下来是给铅笔分类……
  反思:
  自主的整理活动。本节课有两个活动,整理书包和给文具盒中的铅笔分类。这两个活动与平时设计的活动不同,随着学生的脑力活动的展开,学生不由自主地有做的欲望。我是看着学生的表情安排活动的开始和结束的。
  自愿的表达需求。从“你准备怎样分”开始了新课,没有动画,没有故事,完全是抽象的脑力活动。十几分钟后,每个学生都有了表达的需要,同桌的互诉心声把课堂推向高潮。真实的交流互动感染了我。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安排过同桌交流的环节,但孩子们表现冷淡。为什么今天他们这么愿意表达?我想是源于每个学生都整理了书包,参与了活动。动了也就有说的内容和要求。他们要表达是自己的想法不是重复别人的语言,这次的说是一次创造性的表达。如果无话可说,怎么会有想说的愿望呢?
  逆向的教学安排。《新课标教案设计》这样安排本节课:整理——汇报。先感知,后深化,是顺向,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回顾本节课,我的安排是:设想——整理——汇报。有了很多的精彩设想铺垫,避免了学生的整理活动的盲目性,整理有条理性,有成就感。先猜想,后验证,是逆向,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07: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带着一年级的孩子学《分类》,我准备用学校虚拟光驱中的资料。上课就像看电影,大人也喜欢。没料想,连续三次刚放到正文就死机。“哎!”我带着大家一声长叹,开始了一枝粉笔的白色表演。
  开场回顾:
  师板书:分类。
  师:认识吗?
  生:认识。(分类)
  师:谁带着大家读。
  生(领读、齐读):分类。
  有孩子扑闪着黑亮的眼睛,疑惑地左右询问:分类?什么意思呀?
  师:谁知道分类是什么意思?
  好几双小手举的高高。看来,这是藏龙卧虎的地方。
  王鲁月:分类是圆的和圆的放在一起,方的和方的放在一起,三角形和三角形放在一起。(书上的习题有分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看来她看过了。)
  陈可:分类就是红的放在一起,黄的放在一起的。
  源昊:分类就是把一样的放在一起。
  生:比如西瓜和西瓜、苹果和苹果、橙子和橙子这样子。
  反思:学生心中已经有分类的认知经验。词典对分类这样解释: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孩子们不能用语言抽象出分类的特征,但是他们对分类的理解很到位。我确信,在练习时,当他们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后,我告诉他们会飞的动物有翅膀,这就叫会飞动物的特点。几个题目过后,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能理解特点这个词的含义。
  考虑学生的已有生活和知识经验是教学的基础,但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的目的是给学生新的知识,帮助他们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对词汇的理解是需要教师讲解的,只有渗透没有点拨,学生的进步是缓慢的,也是不相信学生学习、吸收消化能力的表现。点拨有利于悟性高的学生的加速成长,点拨可以疏通思维的堵塞,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特效,即顿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07: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这样安排既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也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其设计的若干具有开放性的活动,既可以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又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共同操作,独立思考,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在画一画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也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组成员应该互帮互让。因为在老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立体图形的时候,,是高高兴兴地拿起其他物体与同组小朋友进行交流,有个别学生与别的同学商量着互换手中的物体。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我没有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加以展示其画得如何的端正,而是直接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可真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07: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多少》教学反思

 《比多少》这一课是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上,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本节课,我根据刚入学儿童的认知特点,运用有趣的童话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供多种形象的事物,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资源。
  首先,课的一开始,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的形式,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优罚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个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后面更好的开展教学做好内容上的铺垫和心理上的准备,同时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课的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有组织有目的的操作,尝试各种比较的摆法,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区感悟“多”“少”“同样多”。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通过图片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
  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小结比多少的方法和各种练习,让学生做到学中有用,用中促学。同时鼓励学生解法多样化,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节课要注意有些学生会根据以往经验:数量一样多的图片,头和尾一般对齐,容易错判断为“同样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0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多少》这一课是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上,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本节课,我根据刚入学儿童的认知特点,运用有趣的童话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供多种形象的事物,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资源。
  首先,课的一开始,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的形式,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优罚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个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后面更好的开展教学做好内容上的铺垫和心理上的准备,同时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课的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有组织有目的的操作,尝试各种比较的摆法,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区感悟“多”“少”“同样多”。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通过图片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
  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小结比多少的方法和各种练习,让学生做到学中有用,用中促学。同时鼓励学生解法多样化,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节课要注意有些学生会根据以往经验:数量一样多的图片,头和尾一般对齐,容易错判断为“同样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07: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导入新课部分我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通过这一游戏,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意渗透了朴素的“区间套”的逐步逼近的思想方法。
  2、 本课设计时因考虑到“两个数比较大小”和“用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大小”这两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因此改革了教材的原来编排顺序,创造性的设计了教案。
  3、 能充分体现数学生活化的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使学生能采用不同的手段处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仅要解放老师的思想,还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老师和学生都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即减少生——师之间的一一对话,而增加一个学生和全体学生之间的对话。
  5、 要让学生区分“数”和“数字”的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07: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较好,主要表现在:
  1.本节课较好地创设了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使本节课在轻松的环境中完成任务。上课一开始,通过观察、口答,然后讨论“谁与谁比”“谁多谁少”“多的部分可以分为哪两部分”,引导学生将说理与减法的意义联系起来确定算法,达到了分析、综合、理解的目的。
  2.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中不知不觉地领悟到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印象更深。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相对数的概念有一定感性经验,可能马上会说出用减法解答,但对于其中的道理,却没有清醒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把握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对较大数的组成有清晰的认识。
  3.注重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初步感知,到操作理解,层层深入,使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如,在学生摆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明确“看小数、分大数,多的部分就是大数比小数多几”。而在表述思考的过程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2 15: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