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1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课范例在全国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上的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20:3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特级教师 滕春友
受全国小语会汉语拼音教学研究中心蔡玉琴理事长及理事会同仁的委托,我就本次全国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历城宾馆会场的12堂阅读课作一简要的评述。纯属我个人参加本次活动的粗浅体会,有些观点主要是想引发同行的研究与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这次活动的总体印象(三句话):新秀荟萃,名师辈出,每堂课都闪现出令人鼓舞的亮点;把握目标,设计精到,每堂课都凝聚着各地教研团队的智慧;童言童话,精彩纷呈,每堂课都展示了济南的孩子们活泼灵动的童真!
具体表述为如下几点:
(一) 准确把握阅读教学课堂目标。
课堂大多能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依据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利用文本,采用“读读、说说、背背”和“认认、记记、写写”的基本教学策略,落实语言文字的学习,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基本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如《窗前的气球》、《谁打碎了花瓶》等课的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读书、识字是首要任务,阅读理解可以迟一点、浅一点、少一点。课堂要以读为主,把讲的时间放在难理解的词句上,切忌把精力放在分析课文内容上。
(二) 生动展现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研究成果。
在课堂上,老师们把传统的生字卡片运用得淋漓尽致,有老师精心制作的各种孩子们感兴趣的外形的卡片,也有学生预习时制作的略显粗糙的卡片,还有用卡片“开火车”,做游戏……真可谓是卡片小,功能大。识记生字新词的方式还有:找朋友、拼音小帽找小主人、猜字谜、摘苹果、一字开花、拍字游戏、识字魔方、与课文内容有机联系的“飘浮着的云朵”等等,不胜枚举。在《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的教学中,老师提供了五种识字游戏供学生小组学习时选用。
(三) 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自己去吧》首先解决文本中出现的轻声词的朗读问题,简单有效。
《酸的和甜的》用朗读和表演的方式,学生理解“迫不及待”一词显然是深刻到位的。
无独有偶,学生在学习《夕阳真美》中生成了“连绵起伏”的理解,教师随机地引导用手势表示来理解的方式也非常有效。
《假如》口头填空练习:“西西就能和我们一起 ,一起 。”这是句式训练和内涵理解的有机整合。
同样,《称赞》的语段朗读训练,既读出了小獾的自信,也读出了小朋友自己的自信。
《浅水洼里的小鱼》朗读“这条在乎,这条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时老师即时地引发学生反复做捡鱼、扔鱼的动作,看似过于牵强幼稚,但处于当时的瞬间情境中,学生理解的效果是听课老师们所有目共睹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20:39:36 | 只看该作者
(四) 积极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方法是构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小学低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课堂里单靠师传生受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儿童发展语文素养的需求,因而不能把学法指导作为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专利。《秋娃娃》的教学,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边读边勾画的方法学习。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听了本会场的12堂阅读课后,我的最大的感受是: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课堂,它的特性应该是姓“语”、姓“小”、姓“低”。基于此,提出如下三点建议,供大家思考:
(一)进一步优化阅读过程进行识字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阅读文本,尽可能做到随文识字,在语境中识字。在课堂中要安排适时、多样的复现巩固。依据母语学习的特点,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都不是在零起点上进行的识字教学,应当珍视学生的这一差异。
随着小学语文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传统识字方法注入了新的生命,新的识字方法不断涌现。各地总结出不少具有地方特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但尚未在本次观摩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教学设计要尽可能改变线性的单一结构,转向块状的多维结构,以较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避免过于繁杂、细碎,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
(三)听课教师要基于自己班级的常态课来观摩学习。课件制作成本不能过高,要少而精,课件不能替代文本的阅读理解,过多的画面会导致思维的缺憾。写字练习应安排在课内当堂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1 17: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