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206|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明节扫墓作文烈士扫墓活动作文题目开头结尾300字400字500字600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8:06:00 | |阅读模式
清明节扫墓作文烈士扫墓活动作文题目开头结尾300字400字500字600字
今天是四月二日,距离人们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还差一天。张校长决定高一师生到革命烈士陵园扫墓。
  早晨,空气格外的清新,太阳格外灿烂,仿佛在为我们增添生机。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踏着有些沉重的脚步出发了。
  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革命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下。看着那耸立在英雄山上的墓碑和墓碑周围的大理石雕像,我的心里想着:原来革命战争时期,有无数位革命烈士都为了革命事业都冲锋陷阵,与敌人进行战斗。他们有的手持冲锋枪,向敌人发起猛烈的进攻;有的扑在沙袋后面,用冲锋枪向敌人发射仇恨的子弹;有的冲了上去,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而人民正是因为有他们的保护,才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扫墓开始了,听着主持人说:“向革命烈士鞠躬,低头默哀三分钟。”我郑重地低下头,听着哀乐,心中想起了革命烈士们为了创造今天的美好新生活,为革命抛头颅、撒热血、挺身而出的革命精神,默默地流下了热泪。我们也应学习烈士的精神,学习时也应勤奋努力,将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出一份力。
  默哀结束,我们又排着整齐的队伍围着革命烈士纪念碑走了一圈,我把一束鲜花放在烈士墓前,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然而离去的路上,我却感慨良多,如果没有许许多多革命烈士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抱着不怕牺牲的精神,跟敌人战斗,我不会像今天这么轻松的站在这里,而是会向他们一样,在幼小的年纪里,就扛起枪去跟敌人战斗。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才对得起他们的鲜血,才对得起那牺牲的英雄.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8:06:00 |
清明已经来了,我们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向烈士塔听着主持一句句委婉的话语,少先队员的一声声呼号,千百双眼睛望着那高高的烈士塔,我的心颤动已久。

  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此时,一个个英雄人物出现在我眼前,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刘胡兰……

  全体默哀三分钟,同学和老师们低下头、闭上眼,投入真心的祝福,哀毕。

  抬起头,春风吹拂着胸前的红领巾,啊!红领巾多么鲜红,这是用战士们的鲜血染成的。飘扬在胸前的红领巾告诉了我们,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全是用战士们的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美好生活!

  开原市红旗小学五年级:黄唯一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8:06:00 |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绵绵下个不停。渲染了迷蒙黯然的气氛,给人带来忧愁和悲伤。我和爸爸妈妈因为思念家乡,便一起到美丽的乡村踏青。

  一路上,春景明朗绚丽,生机盎然。让我们倍受感染,我不禁低吟:“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奏的山村,千里大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郁郁葱葱的树林绿遍了山陵和原野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呈现出一片白色。山间到处鸣响着鸟儿欢快清脆的叫声,蒙蒙的细雨如烟似云,轻轻地飘洒着,这真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啊!我们欣赏着美景,兴致勃勃地前进着。这时,两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映入了我们的眼帘,他们在路边追逐打闹,在和煦的东风中放起了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我吟诵诗句,这两个活泼的孩子给美好的春天平添了几分生机。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我们走进农家的花园,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惊叹。小路两旁开满了鲜花,压得花枝都弯下了腰。游戏的蝴蝶在花丛中时来时往,盘旋飞舞,依恋着不愿离去。自由自在的黄莺在树上发出娇柔的鸣叫,声音是那么和谐动听,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我们又来到田野,真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田野上长得茂盛的野草,每年一度枯荣,又一度繁荣,春风吹来,它们生机勃勃地生长着,充满了生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田野无边无际,一阵清风吹过,草儿低伏下去,显现出成群的牛羊,给静寂的田野增添了无限乐趣!

  今天,清明踏青让我体会到了农村简朴而富有乐趣的生活,农村是多么的美好,四月的乡村,到处呈现着别样的风景。
地板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1-4-5 18:41:00
:giggle
5#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1-4-5 18:42:00
:giggle:)
6#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1-4-5 19:47:00
写的一点也不好
7#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1-4-5 19:50:00
呆呆呆呆呆呆呆呆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3 11: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