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4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范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8 22: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范文
虽然曾经“与人佣耕”,但不妨豪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陈胜揭竿而起;虽然迫于地小国危,但不碍正气凛然据理力争,于是唐雎终于不辱使命;虽然身为布衣躬耕陇亩,但隆中对策三分天下,于是诸葛亮“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泱泱五千年,中华儿女曾有多少杰出人物各领风骚。他们的事迹,被载入了史册,被后人传诵。
请搜索你心中的风流人物,说说他们的动人故事,讲讲他们的丰功伟绩,然后以“风流人物”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写作指津]
写“风流人物”的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构思:
一、英雄PK谁更高。农村有句俗话叫做“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此话固然没有道理,三国时的张飞怎么也不可能穿越时空来到宋朝和岳飞PK一番,不过我们可以给我们心中的那些风流人物来一个英雄排座次,简介他们的成就,说出这样排队的理由。
二、风流人物我评说。可以评价某位风流人物,结合其主要经历和作品来谈。也可以选择某位人物的某句名言,就此展开评说。或者从中提炼出观点,结合名人生平写一篇议论文。
三、人物故事我来写。通过图书室或者网络搜集材料,根据搜集到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想象,编写伟人某个时期的生活故事。例如我县的风流人物有“囊萤苦读”的车胤、文学流派“三袁”等,都值得我们一写。这样的编写,可以尊重史实的严谨文章,也可以来个戏说增添情趣。
四、与风流人物对话。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模拟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模式,假设我们与某位风流人物对话,注意设计好话题,力求内容充实,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佳作撷英]
那天,您被曹军团团围困,为了保全大哥刘备的家眷,您不得已降曹。但您与曹操开诚布公约法三章,说明“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如此不瞒私不使诈,真伟丈夫也!
赤壁鏖战,曹操兵败,引残军败将三百余骑被您堵在了华容道。可是您念及“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终于 “放开金锁走蛟龙”,让曹操得以死里逃生。
前者,约法三章降汉不降曹,立场坚决;后者,感念恩义义释曹操,恩怨分明。这样的诚信、这样的气魄,怎么能不是英雄!
——刘梅《您是真英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8 22:05:00 | 只看该作者
照海倚天

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地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回首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的鸣沙中突兀,回荡。

如烟往事,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倚赖,为人所唾弃,为人所敬佩,为人所鄙薄的名字——曾国藩。

数峰无语立斜阳,也许曾国藩本人留给后人的,也是一块默默的无字碑。一个年少时就才学出众的天才,一个二十多岁就考取进士的少儒,一个当清政府在太平天国打击下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时挺身救驾的勇者。他曾在官场上春风得意,官至极品,也曾饱受倾轧,郁居乡里;曾在战场上带甲百万,挥斥方遒;也曾一败涂地,差点投水自尽。这截然不同谜一般的身世,也许也正是他一生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融合在一起的折射吧。

内圣外王,不错,这正是国藩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翻开《曾国藩家书》,翻开《冰鉴》,翻开属于国藩内心的那一页,我为之所震惊,这难道就是扬名政坛,决战沙场,坚忍果断的清廷柱石?不!不像啊!湿润隽永的文辞,语重心长的告诫,诚挚由衷的认错;一派慈和,一派忍让,更有一份曹植的“烈士多悲心”。我不由惊叹,我不由折服,我不由反思。历览前贤,有秦皇汉武的风骚,有唐宗宋祖的文采,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弯弓和大雕。可又有谁,能像内圣外王的曾文正一样,为官则清正无私,举贤若渴,为将则机智沉稳,步步为营,奇正相佐,为儒则谦和内敛,毫无文人的狂傲之气,为父为兄则严于律亲,不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曾国藩是一个永远让人无法读明白的人,是一个文人,是一位儒将,是一个好官。也许也只有毛泽东主席的评价最中肯:“曾国藩是地方阶级里最厉害的人物。”

无可奈何花落去,毕竟人无完人,安庆城破,大辟三日;天京陷落,大辟十日;投靠外国……这些是事实,不知是有意,还是不得已。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过去,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也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简析:

文章意蕴丰厚,语言清丽脱俗,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曾国藩是一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正如本文作者所说的“一个为人所倚赖,为人所唾弃,为人所敬佩,为人所鄙薄的”复杂人物。限于知识与视野的局限,不少考生评述曾国藩时,只能就历史教科书中那些可怜的、被阉割的材料,泛泛而谈,囿于框框。相反,本文作者有较为深厚的文史知识做底,娴熟老道的语言表达,不人云亦云的创新思维,写下的文字自然是“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出彩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8 22:06:00 | 只看该作者
忠与义的交织

——走进宋江

“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仗义疏财,忠肝义胆”,“梁山呼保义,郓城宋公明”,这一切的声音,都在共同呼喊着一个名字——宋江。一个父兄眼中“孝字为先”的孝子,一个朝廷眼中“水泊草寇”的顽劣之徒,一个由“忠”和“义”交织而成的历史碑文。

施耐庵笔下的宋江是《水浒》中矛盾的中心,在报效朝廷和建设梁山中,在尽孝道和上梁山中,他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但最核心的是他在“忠君”与“仁义”间的选择。

宋江是“仁义”的,“及时雨”的称谓非他人能及,“救晁盖”、“济武松”、“杀阎婆”、“三打祝家庄”,这一幕幕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生死之交一碗酒”是他的人生信条,“急人之所急”是他的做事准则,这一切,都树立了他在一百零八将中的地位,位列天罡,执掌地煞,何等的荣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何等的畅快;劫富济贫,攻城略地,何等的威风。

但这恰恰是施耐庵为宋江吹响挽歌前的空响,宋江毕竟还是一个郓城小吏,在他的骨子里,透着的是对大宋王朝忠贞报国的志向。“敢笑黄巢不丈夫”是宋江留在望江楼的诗,看似轻视朝廷,实为他因报国无门而空自叹息。不论是晁盖打曾头市后的私见宿太尉,还是水淹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盖死后,替换“聚义厅”为“忠义堂”大匾,处处透着他对朝廷招安的渴望。然而他却忘了,在腐朽的赵宋王朝里,哪有他一个郓城小吏的生存空间。可悲呀,可叹!可怜梁山一百单八将盛极一时,最后却落得死散凋零。

纵然面对这些,宋江在忠与义之中放下了曾经紧握的刀枪,在忠与义中作出了最后的选择,对于宋朝的毒酒,他一饮而尽,想以死“表明忠义”,更令人惋叹的是,为防止李逵再反朝廷,也让他服毒酒随他而去。留下的只有“茫茫乾坤方圆几何,成大任,重大义,男儿本色……”的悲歌。

宋江在施耐庵的笔下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在忠与义的交织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只能淹没在宋王朝的浪花之中,在“忠君”与“仁义”之中,他选择了忠君,选择了一条看似美丽却永无出头之日的道路。他走了,或许他依然会笑对朝廷,依然毫无怨恨,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感慨。

如果可以重来,我愿看到那个真正“笑黄巢”的宋江,那个水泊里“替天行道”的宋江。听,他又唱起了那首歌,在芦苇水道中飘得很远,很远:“生死至交一碗酒……”

简析:

越是腐朽的王朝,越是讲究忠和义,而宋江恰恰是死守忠义的人,这直接导致了宋江对梁山好汉的错误领导方向。“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是死守忠义的表现,可叹的是宋江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和弟兄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反贪官,拥护皇帝,却不知道自己实际上就是在反皇帝的乱臣贼子,梁山好汉是宋王朝的眼中钉、骨中刺。正如作者所说的,“在腐朽的赵宋王朝里,哪有他一个郓城小吏的生存空间”。这句话实在是一针见血,切中肯綮,“敢笑黄巢不丈夫”的人,又怎能为腐朽的赵宋王朝所重用?“在忠与义的交织中”的宋江,只能“迷失了自己,最终只能淹没在宋王朝的浪花之中”而“选择了一条看似美丽却永无出头之日的道路”。本文从“忠与义的交织”这一角度评述宋江,条分缕析,立意精辟,语言流光溢彩,真是令人读之爱不释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8 22:06:00 | 只看该作者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谪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自清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简析:

文章开头即创设了一个清秋黄昏泛舟赤壁的情景,直接入题;紧接着联系苏轼,点出苏轼与黄州赤壁的密切关系,衔接紧密,与文题 “苏轼的赤壁”照应自然;接着糅合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有关语句,嵌入巧妙,也为下文做好铺垫;紧接着以苏轼在黄州的政绩来证明苏轼在赤壁边上的顿悟,再以余秋雨《东坡突围》中的“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过渡,照应严密;由于有了上文对苏轼顿悟的铺写,李清照、柳永、李煜的愁绪,便反过来衬托出了苏轼“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和“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这几处引用显出了作者的作文功力;最后,排比句式的运用让文章拥有了一个漂亮的结尾,“赤壁,只属于苏轼”,更让整篇文章显得结构圆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8 22:06:00 | 只看该作者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的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我们的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多少的英雄豪杰。我们的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去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先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海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境。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的一生得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简析:

一句“一蓑风雨任平生”写出了苏子的豁达与超脱,以此作为题目,既紧扣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真可谓 “一石双鸟”。首段运用了顶真手法,紧扣所选定的话题——苏轼,同时也确定了文章的写作角度,入题迅速;接着紧承首段阐释“一蓑风雨任平生”的具体内涵,恰当的议论使观点凸显,常中出新、平中见奇;然后文章用了四段话结合苏轼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夹叙夹议,写出了苏轼在历经人生风雨之后的坦然、豁达与超脱,所引诗句与文章内容有机统一,十分恰当;文章的结尾部分的“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一句,不仅高度概括了苏轼的人生,同时也呼应了开头,使整篇文章文脉通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8 22:06:00 | 只看该作者
人生的斗士

他不仅是现代科学界的泰山北斗,这是一位永远战斗不息的人生斗士,他是谁?他就是史蒂芬·霍金。

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破旧的花架,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花似锦,光艳夺人;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星闪烁,熠熠发光;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葱葱郁郁、油油翠绿。是的,他的成功,不仅仅是他的科学成就,其原因中更值人称道的是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对人生的无比自信,这造就了一个时代的伟人,人生的斗士。

先来想想他的成就,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艰辛,写出了著名的《时光简史》,推动了科学界的飞速发展,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也被算称为与英国的牛顿和爱因斯坦并列的世界三大科学家之一,他的成就足以临驾上当今科学金字塔的顶峰,成为一颗最耀眼的北斗星。

我们在惊叹他在事业上的非凡成就的同时,也不免会感叹他命运的不幸和他意志的无比坚韧。在他身上,不仅闪耀着智者无比的光彩,更散发出一种斗士所特有的一种韧性,他是精神睿智的结晶,是人格力量的聚集,他,是人生的斗士。

记得他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个女记者提出了一个令全场顿然无声的无比尖锐的问题,她问:“霍金先生,难道你不为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而感到悲哀吗?”众所周知,霍金是个全身瘫痪的人,只有一些手指可以活动,其命运是无比悲惨的。然后,霍金很镇定自若地用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了这样一些字:“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这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象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其实,上帝对人是公平的。”他的回答得到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是的,他战胜了命运,战胜了自己。朋友们,你们是否已为霍金这种“日破云涛万里红”的自信力和“泰山崩前而不动”的坚强所折服。是的,人生的斗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人生的斗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镶嵌。

也许,在我们人生道路中我们会遇到这样那样或那样的挫折,但我们要坚信,命运由自己掌握,让我们怀着刘禹锡“直手天上争春回”的豁达,拍拍我们身上的灰尘,继续我们的人生旅程,去追求我们的理想吧!

霍金,他就是火,点亮了我们前进的灯;霍金,他就是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简析:

这是一篇靠文采取胜的优秀作文,语言铿锵有力,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多变,富有自由灵动的色彩。文章以设问开头,引入评述的对象——永远战斗不息的史蒂芬·霍金,简洁有力;紧接着排比句式的运用使文章绚丽夺目,激情四射;而对霍金科学成就和坚韧斗志的评述,紧扣题旨,语言简练,重点突出;紧接着对材料的转述更可见出作者驾御语言的能力;而恰当的引用更使中心得到突出;文末的两个比喻连在一起,使文章的收尾显得简洁有力。整篇文章语言流畅、思路清晰、观点突出、逻辑严密,是考场上不可多见的优秀的议论性散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8 22:06:00 | 只看该作者
致和珅的一封信

和先生:

近来无恙乎?近几年来你的身影频频闪现在银屏之上,一部部清朝历史剧将你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致使你的大名妇孺皆知。想先生一生,居庙堂之高,不忧其君,不虑其名,专事搜刮贪污受贿,弄得个脑满肠肥,却不料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先生性命。不但身死人手,家财散尽,白白浪费了先生许多精神,而且落得个千载骂名,先生若泉下有知,可曾有愧?有悔乎?

先生当是明理之人,如何却因为那一点银子,便只看到了自己而看不到别人呢?你的眼中为什么只有金子那绚丽耀眼的光芒,为什么却没有忧虑民生疾苦的焦灼?你的眼中为什么只有权杖杖头上那颗瑰丽的红宝石,为什么却没有为国操劳的疲倦不堪?你想知道你为什么会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原因吗?小生不揣冒昧,愿为先生粗作指点,一原旁观者之言,能使先生悔悟,而当戒先生之后来者。

希腊智慧神庙庙门有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先生之错,便在于此。认识自己不易,既要在别人的眼睛中看自己,也要用自己的良心去审阅自己,这个过程应当伴随你一生,一时一刻也不能废止。只有如此,才会心清神明,才会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会明白自己生存的意义。

其次,人应当在看自己的时候看到别人。先生之错,在于只看到银子和权力,既不审视自己,亦不管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致使误入迷途,殊为可憾、可叹。人之处世,得为立身之根,变为处世之本。有德者,如孔孟之圣贤,皆勤勉自修,此为看自己;一生致力于游说君主罢战休兵,仁政爱民,其根本还是在于看到别人疾苦而痛之于己心。有才者,如唐太宗等,亦深谙看自己与别人的道理,一方面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另一方面任贤用能,励精图治,使得国泰民安,物阜民康。他们没有被名利和美色所遮住双眼,所以赢得了历史的赞许,人民的崇仰,千世万世为人们所称誉。


能看到自己的人,和只能看到别人的人,都是凡人,既能看到自己又能看到别人的人,方是圣贤。奈何先生只看到自己,却熟视无睹别人,是以身败名裂,当不宜怨天尤人。

愿先生早日转生,重新做一个对人民对国家有用之人,以洗先生之污浊,得后世之赞誉。

简析:

这位作者选择了自由度较高的书信体,直接和人“对话”,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应该说,颇有几分胆识。和珅是清代臭名昭著的大贪官,近几年在电视荧屏上频频“亮相”,给他写信,看似荒诞,却又有几分“真实”。作者指出,和珅之所以“身死人手,家财散尽,落得千载骂名”,其主要原因是:一、眼中“只有金子那绚丽耀眼的光芒”,只有“权杖杖头上那颗瑰丽的红宝石”,而无其他;二、“既不审视自己,也不管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致使误入迷途。显然,这些都符合话题的内容,可谓中规中矩。作者利用时空错位,亦幻亦真,亦庄亦谐,亦正亦反,以生动幽默的笔触,剖析了和珅肮脏的灵魂,使历史和现实巧妙地叠印在一起,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5 19: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