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集文字版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11:05:00 | 只看该作者
1、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
2、对比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感知不等式和方程的不同作用与内在联系,体会其中渗透的类比思想;
3、让学生在分组活动和班级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并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        熟练并准确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知识重点        熟练并准确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提出问题        某地庆典活动需燃放某种礼花弹.为确保人身安全,要求燃放者在点燃导火索后于燃放前转移到10米以外的地方.已知导火索的燃烧速度为0.02 m/s,人离开的速度是4 m/s,导火索的长x(m)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你会运用已学知识解这个不等式吗?请你说说解这个不等式的过程.        以学生身边的事例为背景,突出不等式与现实的联系,这个问题为契机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        1、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这个不等式的解法.教师规范地板书解的过程.
2、例题.
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 x ≤ 50    (2)-4x < 3
(3) 7-3x≤10    (4)2x-3 < 3x+1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请4名学生上来板演,其余同学组内相互交流,作出记录,最后各组选派代表发言,点评板演情况.教师作总结讲评并示范解题格式.
3、教师提问:从以上的求解过程中,你比较出它与解方程有什么异同?
   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体会不等式和方程的内在联系与不同之处。        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尝试会有不同的收获.一些学生能独
立解决;还有一些学生虽不能解答,但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受到启发,这比单纯的教师讲解更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另外,由学生自己来纠错,可培养他们的批
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比较不等式与解方程的异同中渗透着类比思想.
巩固新知        1、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       (2)-8x < 10
2、用不等式表示下列语句并写出解集:
  (1)x的3倍大于或等于1;  (2)y的 的差不大于-2.

解决问题        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以计算它的树龄一般规定以树干离地面1.5 m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 cm,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 cm.这棵树至少生一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 m?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感悟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以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总结归纳        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1、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通过学习,我取得了哪些收获?
3、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仅做必要的补充和点拨.        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结,给学生创造自我评价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以达到激发兴趣、巩固知识的目的。
小结与作业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34~135页习题9.1第6题(3)(4)第10题。
2、选做题:教科书第135页习题9、12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通过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向题情境,并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列出不等式,探究它的解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本课教学过程中贯穿了“尝试—引导—示范—归纳—练习—点评”等一系列环节,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方式.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演绎.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对学习确实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除了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外,教师还应争当“伯乐”和“雷锋”,多给学生以赞许、鼓励、关爱和帮助,让他们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努力学习.
课题: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1)

教学目标        1、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3、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弄清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知识重点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提出问题        某学校计划购实若干台电脑,现从两家商店了解到同一型号的电脑每台报价均为6000元,并且多买都有一定的优惠.甲商场的优惠条件是:第一台按原报价收款,其余每台优惠25%;乙商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优惠20%.如果你是校长,你该怎么考虑,如何选择?
    (多媒体展示商场购物情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11:05:00 | 只看该作者
通过买电脑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实例,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更需要数学。
探究新知        1、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汇报,派代表论述理由.
2、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以下三种采购方案:
    (1)什么情况下,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2)什么情况下,到乙商场购买更优惠?
    (3)什么情况下,两个商场收费相同?
3、我们先来考虑方案:
    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问题1:如何列不等式?
    问题2:如何解这个不等式?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板书如下:解: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则6000+6000(1-25%)(x-1)<6000(1-20%)x
去括号,得
去括号,得:6000+4500x-45004<4800x
移项且合并,得:-300x<1500
不等式两边同除以-300,得:x<5
答:购买5台以上电脑时,甲商场更优惠.
4、让学生自己完成方案(2)与方案(3),并汇报完成情况.
教师最后作适当点评.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研究的问题发表见解,进行探索、合
作与交流,涌现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予以引导、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感知不等式的建模。

   完整的解题过程的展现,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习惯。
解决问题        甲、乙两个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同时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措施.甲商场的优惠措施是: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乙商场则是: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顾客选择哪个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多的优惠?
    问题1: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你该从何入手考虑它呢?
    问题2:由于甲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100元,乙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50元,起点数额不同,因此必须分别考虑.你认为应分哪几种情况考虑?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最后教师总结分析:
1、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则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是一样的;
2、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但不超过100元,则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如果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又有三种情况:
    (1)什么情况下,在甲商场购物花费小?
    (2)什么情况下,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什么情况下,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相同?
    上述问题,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可适当点评。        设置开放性问题,为学生开放性思维提供时间和空间,可极大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应把
握学生的创新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这些问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周围的生活现象,思考能否用数学知识、方法、观点和思想去
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总结归纳        通过体验买电脑、选商场购物,感受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用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关系可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解不等式可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温习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体会收获的喜悦。
小结与作业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40页习题9.2第1题(1)(2)第3题1、2。
2、选做题:教科书第141页习题9.2第5、6题
3、备选题.
(1)某校两名教师拟带若干名学生去旅游,联系了两家标价相同的旅游公司.经洽谈,甲公司的优惠条件是一名教师全额收费,其余师生按7. 5折收费;乙公司的优惠条件则是全体师生都按8折收费.
    ①当学生人数超过多少时,甲公司的价格比乙公司优惠?
     ②经核算,甲公司的优惠价比乙公司要便宜金,问参加旅游的学生有多少人?
    (2)某单位要制作一批宣传资料.甲公司提出:每份材料收费20元,另收设计费3 000元;乙公司提出:每份材料收费30元,不收设计费.
    ①什么情况下,选择甲公司比较合算?
    ②什么情况下,选择乙公司比较合算?
    ③什么情况下,两公司收费相同?
    (3)某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两种业务:“全球通”月租费30元,每分钟通话费o.2元;“神州行”没有月租费,每分钟通话费0.4元(两种通话均指市内通话).如果一个月内通话x分钟,选择哪种通讯业务比较合算?
   (4)某商场画夹每个定价20元,水彩每盒定价5元.为了促销,商场制定了两种优惠办法:一是买一个画夹送一盒水彩;一是画夹和水彩均按九折付款.章老师要买画夹4个,水彩若干盒(不少于4盒).问:哪种方法更优惠?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课设置了丰富的实际情境,比如跷跷板游戏、爆破问题等,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模型.
    教学中要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等式与方程一样,都是反映客观事物变化规律及其关系的模型.在教学中,类比已经学过的方程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甄别,从而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11:05: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本课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揭示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以“生动探索”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题: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2)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学会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2、通过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让学生了解数学中的化归思想,感知不等式与方程的内在联系;
3、结合实际,创设活泼有趣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        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建立不等关系,并根据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知识重点        列不等式解决问题中如何建立不等式关系,并根据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复习巩固        解下列不等式:
①5x+54<x-1     ②2(1一3x) > 3x+20
③2(一3+x)< 3(x+2)
④ (x+5)<3(x-5)-6
先让学生板演、练习,然后师生共同点评、订正,指出解题中应注意的地方,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目的地思考,既可巩固已学内容,又为下面的新课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        2002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二级以上)的天数与全年天数之比达到55%.若到2008年这样的比值要超过70%,那么,2008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二级以上)的天数至少要增加多少天?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此题既承上启下,又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        1、2002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是多少?
2、用x表示2008年增加的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则2008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是多少?
3、2008年共有多少天?与x有关的哪个式子的值应超过70%?这个式子表示什么?
4、怎样解不等式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做解题过程示范.
5、比较解这个不等式与解方程
的步骤,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只是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时,要注意不等号的方向.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逐步化为x-a的形式;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则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x>a或x<a)的形式.        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阵阵思考。

展示整个解题过程,有利于学生发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
    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即可渗透类比思想,又能掌握注意点.
巩固新知        1、        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   (2)
2、.当x或y满足什么条件时,下列关系成立?
(1)2 (x+ 1)大于或等于1;
(2) 4x与7的和不小于6;
(3)y与1的差不大于2y与3的差;
(4)3y与7的和的 小于-2.
学会举一反三,巩固已学知识。
总结归纳        师生共同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并与解一元一次方程再次进行比较。        让学生通过概括整理,进一步体会模型化思想。
小结与作业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34页习题9.2第1题(3)~(6)、第3题(3)、(4)。
2、选做题:教科书第135页习题9.2第4、7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课设计充分体现教科书的编写意图,通过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情境,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从中发现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学会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要让学生懂得:熟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以致用.    为实现上述构想,本课设计了一系列的学生活动.特别是在“探究新知”中一连抛出5个问题,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尝试练习,自主建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在这些活动中,又采用了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真正凸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全新的理念.


课题: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3)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实际向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不等式解决问题,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挑战自我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知识重点        根据题意,分析各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熟练列不等式解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如何根据数量关系列不等式以及如何解不等式.在本节课上,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如何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在前面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本节课承上启下,进一步探究如何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提出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11:05:00 | 只看该作者
某次知识竞赛共有20道题.每道题答对加10分,答错或不答均扣5分:小跃要想得分超过90分,他至少要答对多少道题?        利用身边的问题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探究新知        1、与题目数量有什么关系?
2、跃答对了x道题,则如何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
得分?
3、不等式应用题的解法.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板书解题过程,并指出:用不等式解应用问题时,必须注意对未知数的限制条件.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自主构建不等式应用师的解法。

便于学观察并掌握不等式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解决问题        某班为了从甲、乙两同学中选出班长,进行了一次演讲答辩与民主测评活动.聘请A,B,C,D,E五位老师为评委,对演讲答辩进行评分;全班50位同学参与了民主测评.两项结果见下表:
表一演讲答辩得分表(单位:分)
        A        B        C        D        E
甲        90        92        94        95        88
乙        89        86        87        94        91

表二 民主测评得分表
        好票数        较好票数        一般票数
甲        40        7        3
乙        42        4        4

规定:演讲答辩得分按“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的方法确定;民主测评得分一“好”票数×2分十“较好”票数×l分+“一般”票数×.综合得分一演讲答辩得分× (1-a)+民主测评得分×a(0≤a≤0.8
    (1)当a=0.6时,甲的综合得分是多少?
    (2 )a在什么范围时,甲的综合得分高?a在什么范围时,乙的综合得分高?        设置挑战性、兴趣的问题,营造生动活波的课堂氛围,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启发学生学会多角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悟数学的奥妙与价值,增强创
造性地学数学、主动性地用数学的意识.



总结归纳        这节课上,我感受最深的是……
    这节课上,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这节课上,我发现生活中……
    这节课上,我学会了……
    学生自己总结,并在班上或同桌之间交流        启发学生思考,归纳并总结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简明的概括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结与作业       
布置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40-141页习题9.2第2、7、8题
2、        教科书第141页习题9.2第10、11题
3、        备选题:
(1)小颖准备用21元钱买笔和笔记本.已知每支铅笔3元,每本笔记本2元2角.她买了两本笔记本后,还可买几支铅笔?
(2)某市自来水公司按如下标准收费:用户每月用水在5立方米之内,按每立方米1. 5元收费;超出5 立方米部分,每立方米收费2元.
   小希家某月的水费超过了15元,那么他家这个月的用水量至少是多少?
(3)某单位计划在新年期间组织员工去某地旅游.参加旅游的员工估计有10-r-25人左右.甲乙两家旅行社服务质量相同,报价也都是每人200元.经过协商,甲旅行社表示可给予每位游客7.5折优惠;乙旅行社表示可先免去一位游客的旅游费用,其余游客按8折收费.该单位选择哪一家旅行社,支付的旅游费用较少?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课主要采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概
括明晰”的教学思路,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每个学生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学习的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对数学问题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使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要努力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来说明学习数学知识的有用性、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启迪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应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加以解决.

课题: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意义,掌握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常规方法;
2.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感受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必要性;
3.逐步熟悉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感受类比与化归的思想。
教学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
知识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解法。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跷跷板的另一端,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跷起离地.猜猜小宝的体重约是多少?在这个问题中,如果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
(1)从跷跷板的状况你可以概括出怎样的不等关系?
(2)你认为怎样求x的范围,可以尽可能地接近小宝的体重?
在讨论或议论中,列出不等式:
    2x十x < 72
    2x十x+6>72
    其中x同时满足以上两个不等式.
    在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一个量需要同时满足几个不等式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        用学生身边有趣的实例引入,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参与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11:05:00 | 只看该作者
一方面也是知识拓展的需要.设计此情境的意图在于:1、复习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2、感受同一个x可以有不同的不等式;3、x应该同时符合两个不等式的要求,为引出解集做铺垫.
类比探索引出新知        问题2(教科书第143页)
    现有两根木条a和b,a长10 cm,b长3 cm.如果再找一根木条。,用这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框,那么对木条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等式的性质1。
如果设木条长x cm,那么x仅有小于两边之和还不够,仅有大于两边之差也不行,必须同时满足x<10+3和x>10-3.
类似于方程组,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记法.(教科书143页)
类比方程组的解,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教科书144页)
利用数轴,师生一起将问题1、问题2的解集求出来.        把教科书上的“问题”作为“问题2”,是因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问题,学生可能习惯于10-3<x<10十3这种形式的表达,因而此处设计把它作为变量需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式实例的一个补充。
渗透类比思想。初步感受求解集的方法。
解法探讨        出示教科书例1,解下列不等式组:
(1)    (2)
小组讨论:
    根据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意义,你觉得解决例1需要哪些步骤?在这些步骤中,哪个是我们原有的知识,哪个是我们今天获得的新方法?
    在讨论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1)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找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利用数轴).
    师生一起完成例1.          对于例1,解不等式并非新内容.解题步骤的归纳和各解集
公共部分的求取,才是新知识,却是学生自己可以领会的.通过此处的讨论探索,对于多于两个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求取,期望学生能实现无师自通.先自主探究解题步骤,后具体解题,可以居高临下地看待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巩固练习        学生练习:教科书第147页练习1
教师巡视、指导,师生共同评讲        进一步熟悉解题步骤,熟练地利用数轴正确地查找公共部分。教师及时调控。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感受?
2、        教师归纳:
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数学知识拓展的需要,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学习不等式组时,我们可以类比方程组、方程组的解来理解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利用数轴很直观,也很快捷,这是一种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不仅现在有用,今后我们还会有更深的体验.        提纲挈领,梳理总结。
布置作业        1、        必做题:课本第147页习题9.3第1、2、3题
2、        选做题:
(1)        解不等式3≤2x-1≤5,你觉得该怎样思考这个问题,你有解决的办法吗?
(2)        求出不等式组 的解集中的正整数。       


分层次布置作业。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的设计,以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找出问题解决的思
路.在这一过程主线下,辅以类比、探索、概括的学习方法,合理设计问题,安排讨论的最佳契机,及时揭示数学本质,引发数学思考,期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得自然、学得真切、学得主动、学得有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正确求解,关键却是不等式组求解的步骤总结,这一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比教师直接告之效果更好;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意义,让学生产生学习不等式组的需求,也对解不等式的方法有很自然的联想.看似费时,实是数学素养和数学思考的隐性提升.





课题: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知识重点        建立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复习归纳           在习题9.3第1题中,我们知道以下不等式组与解集的对应关系
              
(1)        做出答案,请问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2)        如果a、b都是常数,且a<b,你能不画数轴(但头脑中可以想数轴)很快地写出它们的解集吗?
               
老师推荐一个口诀帮助大家记忆:
小小取小;大大取大;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取无聊。        复习归纳





引申归纳





提升认识
探究实际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145页例2(略)
问:(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等式?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例2.        学生对用不等式解实际问题有了一定的积累,这里对同一个未知量需要满足几个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索。
归纳小结        1、教科书146页“归纳”(略).
2、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在讨论或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步法一致(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设        列        解(结果)        答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个未知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11:05:00 | 只看该作者
找不等关系        一个范围        根据题意写出答案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两个未知数        找等量关系        一对数       
         通过类比,让学生感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寒际
上是前面学过的知识与方法的自然拓展,体验数学各分支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貌似神不似的数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辫证思想.
讨论交流        你对解决以下实际问题时的设与列有什么想法?
1、教科书147页练习第2题(略)
  设张力平均每天读二页,则     (错误原因:列式时不等号反向)
2、教科书148页第4题(略)
   设进价的范围是x元,则
    (错误原因:设未知数不确切.应改为设“进价为x元,’)
    对以上两题的纠正,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揭示:列不等式解应用题时,(1)不等号方向要符合实际的数量关系,不能颠倒;(2)未知数所代表的量要确切,不能含含糊糊.        学生在列不等式时,不等号方向经常出错,让学生在讨论中
辫析.
    学生设未知数时,往往受方程应用题的迁移,沿用求什么设什么的做法,常给列式带来困难甚至出错.
   此处设计:(1)突出设与列;(2)期望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
用.
反馈与作业       
练习反馈        基本练习
(1)        教科书147页练习第2题。
(2)        某校在一次参观活动中,把学生编为8个组,若每组比预定人数多1人,则参观人数超过200人,若每组比预定人数少2人,则参观人数不大于184人,试求预定每组学生
的人数.
备选练习(只要求设出未知数,列出不等式)
(1)已知点A(x-2,5-x)在第三象限,求x的取值
范围.
(2)课外阅读课上,老师将43本书分给各个小组.每组8本,还有剩余;每组9本,却又不够.有几个小组?
(3)一次智力测验,有20道选择题.评分标准为:对1题给5分,错1题扣2分,不答题不给分也不扣分.小明有两道题未答.至少答对几道题,总分才不会低于60分?
   教师巡视、指导、调控。        提纲挈领,梳理总结。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148页习题9,3第4、5、6题.
2、选做题:教科书148页习题9.3第7、8、9题.
3、备选题:
   (1)某车间生产机器零件,若每天比预定计划多做几件,8天所做零件的总数超过100件,如果每天比预定计划少做一件,那么8天可做零件的总数不到90件,问预定计划每天做多少件?(件数是正整数)
  (2)是否存在这样的整数。,使方程组 的解是一对非负数?如果存在,求出它的解;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层练习,各得其所。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对不等式的解集的求法做概括小结,着重引导学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
进行探究.求解集的归纳不放在前一课时,而放在本课时的开头,其思路是让学生对不等式组及解集概念的形成和数形结合方法的运用有一个过程性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的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及时地加快解题速度.这里占用的时间少,学生理解容易.对于应用题教学的设计,让学生在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的类比中,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侧重于列式及平时练习中的错误暴露.这样既突出设与列,又防患于未然。








课题: 9.4 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

教学目标        1、了解部分体育比赛项目判定胜负的规则,复习并巩固不等式的相关知识;
2、以体育比赛问题为载体,探究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3、在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结果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条理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
4、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教学难点        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促使学生的思维从无序走向有序;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主动性
知识重点        利用不等关系分析预测比赛结果。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多媒体展示有关雅典奥运会射击比赛的场景,进而引出问题1:某射击运动员在一次比赛中前6次射击共中52环,如果他要打破89环(10次射击)的纪录,第7次射击不能少于多少环?        在真实、熟悉的背景中切入话题,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牛刀小试
初享成功        引出话题后,由于问题本身并不复杂,在同学解决此问题后,教师适当予以表扬后应及时将问题变维发散,在探究中将思维引向深人.
(1)如果第7次射击成绩为8环,最后三次射击中要有几次命中10环才能破纪录?
(2)如果第7次射击成绩为10坏,最后三次射击中是否必须至少有一次命中10环才能破纪录?        初一学生好胜心强,课堂比较活跃,但这只是表面的繁荣.教师在初享成功后,要利用带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顺利以研究者的姿态进入问题再生与问题解决中,从而有利于问题2,3的探究.
扩大视野
乘胜追击        媒体展示多种场景,除了射击比赛,在竞技场上还有许许多多扣人心弦、精彩纷呈的比赛,同学们有兴趣对他们也进行一些分析吗?
    问题2:有A,B,C,D,E五个队分同一小组进行单循环赛足球比赛,争夺出线权.比赛规则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小组中名次在前的两个队出线,
小组赛结束后,A队的积分为9分.你认为A队能出线吗?请说明理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11:05:00 | 只看该作者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辩论中发现此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考虑其他队的情况,于是形成问题假设:
(1)如果小组中有一个队的战绩为全胜,A队能否出线?
    (2)如果小组中有一个队的积分为10分,A队能否出线?
    (3)如果小组中积分最高的队积9分,A队能否出线?
    在讨论交流中形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自然涉及足球比赛的相关规则.        教材中的问题已经给出了探究的主要步骤,对思考过程做了一些提示,同时这些提示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探究还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而若在背景中直接提出问题,则问题就有了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以创新的空间,使学生更能体会课题的味道,有利于课后自己从其他背景中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总结与作业       
问题反思
归纳总结        1、        在上述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的问题解决中,我们是怎样进行思考的?
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受或体会。       
布置作业        1、必做题:.必做题:
(1)足球比赛的计分规则为: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一个队打14场比赛负5场共得19分.那么这个队胜了几场?
(2)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立定跳远比赛,每人跳一次称为一轮,每轮按名次高低分别得3,2,1分(没有并列名次).他们进行了五轮比赛,结果甲共得14分;乙第一轮得3分,第二轮得1分,且总分最低.那么丙得到的分数是                                                 (  )
  A. 8分   B. 9分   C. 10分  D. 11分
(3)教科书157页复习题9第11题.
       


分层练习,各得其所。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在上节课中,我们曾利用不等关系对一些体育比赛的结果进行分析,初步感触了分析解决此类问题的思想方法。       
研究的继续
        多媒体展示一场篮球比赛的录像片断,并提出问题:某次篮球联赛中,火炬队与月亮队要争出线权.火炬队目前的战绩是17胜13负(其中有一场以4分之差负于月亮队),后面还要比赛6场(其中包括再与月亮队比赛1场);月亮队目前的战绩是15胜16负,后面还要比赛5场.为确保出线,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至少要胜多少场?
    在分析解决前述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会引发一些争论,提出一些问题假设,如:
  (1)如果火炬队在后面对月亮队1场比赛中至少胜月亮队5分,那么它在后面的其他比赛中至少胜几场就一定能出线?
  (2)如果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3胜(包括胜火炬队1场)2负,那么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至少要胜几场才能确保出线?
  (3)如果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2胜4负,未能出线,那么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战绩如何几
  (4)如果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胜3场,那么什么情况下它一定出线?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交流最终得以解决,对于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其他假设性问题可视情况处理,或当堂继续或提议学生课外合作完成.        在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与应用,巩固与发展已有经验,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进应用数学的情感体验。

初步应用        在2003^2004乒超联赛中,广东全球通与山东鲁能是最有实力赢得冠军的两支队伍,广东全球通目前的战绩是16胜1负积33分,山东鲁能目前的战绩是13胜4负积30分.
在已经进行的两队之间的上一次比赛中,山东鲁能曾以3:1胜广东全球通,目前两队后面都还有5场比赛(包括两队之间的另一场比赛).
    根据背景资料,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与假设?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它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需要哪些知识上的帮助?        展示真实材料,经历并感受从现实背景到提出问题,再到分析、尝试、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反思小结        教师以问题促反思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回顾总结,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用数学的方法以去分析解决问题。        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有利于学生真切感受分析此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提升运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并形成个性的学习体验。
课外拓展        可以学生结合某次实际的体育比赛,运用数学知识预测比赛结果,并写出简单的预测报告,可以分小组进行。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在本节的整体教学设计理念中,首先体现了现实数学教育的思想.在现实数学教育思想体系中,情景问题和数学化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在本设计中,问题的产生与提出始终立足于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现实背景之中,正如新课程所强调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而在问题讨论、解决、发散过程中,又始终渗透着数学模型思想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目的,立足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致力于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期待通过“仿真”训练使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也能主动从数学角度进行思考并解决问题.
    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出了探究性学习的思想,通过对实际背景的审视与分析,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其结论并给出解释.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开放讨论式的策略,教学设计具有探究性、主体性、开放性、体验性的特点.



课题: 10.1 平方根(1)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9 12: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