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湘教版中学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免费下载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11:25:00 | 只看该作者
同位角,那么∠6和      是内错角,∠6和      是同旁内角。   7 5
如果∠5=∠2,那么∠4      ∠6。后记:
3.4  图形的平移
第20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知道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
2、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运动变化思想、化归思想。
5、体会平移来源于生活,又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服务。
教学重点:理解平移的定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如开关抽屉、推开铝合金窗、推拉木门、自动门开关、乘坐手扶电梯。这些物体作了什么运动呢?
二、讲解58的观察图形
思考问题:1、被推移的窗页上的每一个点,是不是都按相同的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
2、窗页上的图案的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变化吗?
3、A、B两点的距离改变了吗?
4、直线AB移到直线A′B′后,方向改变了吗?
三、讲解平移的概念
1、从上述问题中归纳:把图形上所有的点都按同一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叫作平移。
2、上例中的平移中的对应点A与A′,B与B′等等,原来的图形叫作原像,在新位置的图形叫作该图形在平移下的像。
3、平移的特点: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平移还不改变直线的方向。
归纳:(1)平移把直线谈成与它平行的直线。
(2)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可以通过平移与另一条重合。
4、要求学生叙述生活中平移的例子。
  四、练习和小结
1、动手操作:(1)在桌面上将手中的三角板沿刻度尺向右平移2cm
(2) 在桌面上将手中的三角板沿刻度尺向左平移3cm。
2、P59的练习题 A组1题  第3、4题
五、布置作业
P59 A组题第2题
补充:画一个三角形,(1)将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2厘米
          (2)将原来的三角形向下平移3厘米。
后记:
3.5.1平行线的性质
第21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初步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向学生渗透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教学重点:平行线性质的研究和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了一些什么角?
画图说明这些角的关系
如果两条平行的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得到的这些角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1、P61页的“做一做”  
(1)用量角器量出下面的两组角的大小。
                       
          图1                                  图2
(2)上面的两组角都是同位角。请同学们画两条平行线,然后画两条直线和平行线相交,用量角器测量一下,它们产生的几组同位角是否相等?
2、猜想与探索
(1)根据上述的测量,你能猜想得出什么结论吗?
(2)上图1,将∠1沿着FE方向作平移,使M点移动到N点重合,则有CD∥AB,这时∠1变成了∠2,因些∠1=∠2。
归纳:平行线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因为∠1=∠2,又因为∠2=∠3(对顶角相等),所以∠1=∠3。
归纳得到平行线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地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 因为∠1=∠2,又因为∠2+∠4=180°(平角定义),所以∠1+∠4=180°。
归纳得到平行线性质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内旁内角互补。简单地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完成P62的“做一做”的填空。
4、讲解P62的例题
例 如图,在A、B两在之间要修建一条公路,在A地测得公路的走向是北偏东80°,即∠A=80°。现在要求在A、B两地同时施工,那么在B地公路走向应按∠B等于多少度施工?
分析后写出解题过程:
解:因为AC,BD方向相同,所以AC∥BD。
∠A与∠B是同旁内角,所以 ∠A +∠B=180°
从而∠B =180°-∠A=180°-80°=100°
答:在B地应按∠B=100°方向施工。
三、小结与练习
1、P63练习1、2题
2、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P67 A组题 1、3题
后记:





























3.5.2平行线的判定(1)
第22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基本格式,掌握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推理过程。
  2、学习简单的推理论证说理的方法。
  3、通过简单的推理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推理的习惯和方法,同时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论证”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11:25: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重点:平行线判定方法1的推理过程及几何解题的基本格式
教学难点: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中逻辑推理及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叙述平行线的性质定理1-3,借助图形用数学语言表达。
2、对顶角相等是成立的,反过来“相等的角是对顶角”也成立吗?
那么我们知道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成立的,反过来“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否还成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1、观察。P64教材的观察 学生动手量一量,再回答提出的问题。
2、探究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成立的,反过来“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否还成立呢?
如下图,两条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有一对同位角相等,即
∠END=∠EMB,那么AB与CD平行吗?

                               过N作直线m平行于AB,则
∠ENG=∠EMB,由于∠END=∠EMB
m  G   因此,∠ENG=∠END,从而直线m与CD重合,因此CD∥AB。
  

图a              图b
判定方法1 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有一对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新知应用
P64的例1 如图,已知∠1+∠2=180°,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
         分析:如果要得到平行,只要证明∠2=∠3就可以了。
         解:因为∠2与∠1的补角,而∠3是∠1的补角,所以
∠2=∠3,从而AB∥CD(有一对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P64例2如图,已知∠1=∠2,说明为什么∠4=∠5。
           分析:如果∠4=∠5,那么要证明直线a与直线b平行,
而要证明直线a与直线b平行,就要证明∠1=∠3
而∠2=∠3,∠1=∠2,所以∠1=∠3。
解:因为∠1=∠2(已知条件),∠2=∠3(对顶角相等),
所以 ∠1=∠3。
从而,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因此,∠4=∠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小结和练习
1、练习P65的练习1、2小题
2、小结:今天讲的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而上节课学习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它们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也可以说是互逆的命题。注意它们各自的使用方法,不要用反了这两条定理。
 四、布置作业
P68 A组题 第4小题
后记:
























3.5.2平行线的判定(2)
第23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基本格式,掌握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推理过程。
  2、学习简单的推理论证说理的方法。
  3、通过简单的推理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推理的习惯和方法,同时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平行线判定方法2和判定方法3的推理过程及几何解题的基本格式
教学难点: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中逻辑推理及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叙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2、结合图形用数学语言叙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3、我们学习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时,有几条定理?那么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除了方法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呢?
 二、探究新知

 1、如下图,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有一对内错角相等,即
∠1=∠2,那么a与b平行吗?
                      分析后,学生填写依据。
解:因为∠1=∠2(已知)
             ∠1=∠3(对顶角相等)
            所以 ∠2=∠3(等量代换)
            所以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如下图,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有一对同旁内角互补,即
∠1+∠2=180°,那么a与b平行吗?
          分析后,学生填写依据。
 解:因为∠1+∠2=180°(已知)
             ∠1+∠3=180°(邻补角的概念)
            所以 ∠2=∠3(等式的性质)
            所以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归纳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和判定方法3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 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有一对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 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有一对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4、归纳所学的三条判定方法的简单表述形式: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六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P66做一做
 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拼成的四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吗?
 6、讲解P66的例题 如图已知AB∥CD,∠ABC=∠ADC。问AD∥BC吗?
         解:因为AB∥CD(已知)
所以 ∠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 因为 ∠ABC=∠ADC (已知)
所以 ∠ABC-∠1=∠ADC-∠2
即 ∠4=∠3(等式的性质)
所以 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三、小结与练习
1、练习P66  1至3小题
2、小结:三条判定方法的使用及性质定理的应用,注意它们的题设和结论。
四、布置作业   P69 B组 2、3小题
后记:




























3.6.1垂线
第24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互相垂直及其有关概念。2、会用三角板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3、理解并掌握垂线的两条性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11:26: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重点:两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及垂线的有关性质。
教学难点:垂线的有关性质及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直角等于多少度?一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2、如果a∥b,c∥b,那么 a∥c。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二、讲授新内容
1、互相垂直的有关概念
(1)观察P69的教材内容,引出生活中互相垂直的例子。
(2)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3)垂直的符号:垂直用符号“⊥”表示,AB与CD垂直(O为垂足),记作    AB⊥CD,读作AB垂直于CD。
2、画垂线的方法
引导学生用三角板画垂线,经过点P(如图(1)、(2))画直线AB的垂线。
     
  (1)        (2)      (3)     (4)
3、垂线的有关性质
(1)P70动脑筋 
如图(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a⊥m,b⊥m,那么a∥b吗?
因为a⊥m(已知)所以 ∠1=90°;因为b⊥m(已知)所以 ∠2=90°(垂直的定义)。所以∠1=∠2(等量代换),所以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归纳: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如图(4),在同一平面内,如果a∥b,m⊥a,那么m⊥b吗?
因为m⊥a(已知)所以 ∠1=90°;因为a∥b(已知),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所以 ∠2=90°(等量代换),。所以b⊥m(互相垂直的概念)。
(2)归纳:在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必垂直于另一条。
4、范例分析
讲解P70的例1和例题2,先引导学生分析,再师生合作完成。
三、练习与小结
1、练习P71  1题
2、小结
四、作业布置 练习P71  2题
后记;
































3.6.2点到直线的距离
第25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有关概念。2、会作出直线外一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3、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
教学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垂线段最短的性质。
教学难点:垂线段最短的性质及从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
一、        准备知识
1、垂直的概念
2、经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可以作几条?
3、如何从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二、探究新知
1、经过一点作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
(1)点P在直线AB上         (2)点P在直线AB外
2、讨论思考题:过一点P作已知直线的
垂线,可以作几条?是不是一定可以作一条?
如果有两条直线PC、PD与直线AB垂直,那么PC、PD的关系怎样呢?(重合)
3、归纳:在平面内,通过一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4、垂线段的概念:
如图,设PO垂直于AB于O,线段
PO叫作点P到直线AB的距垂线段。
PA、PB、PC、PD叫作斜线段。
 5、垂线段PO的长度叫作点P到直
线AB的距离。
6、做一做
(1)请同学们测量一下,PO与PA、PB、PD、PC的长度,然后猜测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按教材P73的做一做操作。
7、归纳结论: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续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8、垂线段的应用
P74的动脑筋
三、练习与小结
1、练习P74的练习题
2、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已知:经过直线m外一点P 。求作:PO,使PO垂直于直线m,O点是垂足。
2、画一个5厘米的正方形ABCD,在正方形内部任取一点P,作经过点作正方形各边的垂线,垂足分别M、N、R、Q,测量PM、PN、PR、PQ的长度。
后记;
3.6.3 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第26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概念。
2、能够测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会画到已知直线已知距离的平行线。
3、通过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使学生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概念,掌握它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关系。
教学难点:画到已知直线已知距离的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        准备知识
1、点到直线距离。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3、三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二、探究新知
1、做一做。
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本的宽度。要注意什么问题?刻度尺要与课本两边互相垂直。
2、公垂线、公垂线段的概念
   与两条平行直线都垂直的直线,叫做这两条平行直线
的公垂线。如图形中的直线AB与CD都是公垂线,这时连
结两个垂足的线段,叫做这两条平行直线的公垂线段。图中
的线段AB和CD。
两平行线的公垂线段也可以看成是两平行直线中一条上
的一点到另一条的垂线段。
  3、公垂线段定理:两平行线的所有公垂线段都相等。
4、两平行线上各取一点连结而成的所有线段中,公垂线
段最短。
如图m∥n,直线m、n上各取一点A、B,连结AB。
再过A作n线段的垂线段AC,垂足为C,则有AC<AB。
从而得到上述定理。
5、两平行间的距离:两平行线的公垂线段的长度。
6、范例分析
P76例 如图设直线a、b、c是三条平行直线。已知
a与b的距离为5厘米,b与c的距离为2厘米,求a与
c的距离。
(引导学生分析,然后按教材写出解题过程:
解:在直线a上任取一点A,过A作AC⊥a,分别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11:26:00 | 只看该作者
b、c于B、C两点,则AB、BC、AC分别表示a与b,
b与c,a与c的公垂线段。
AC=AB+BC=5+2=7,因此a与c的距离为7厘米。
三、小结练习
1、练习P76 P77的A组2题
2、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P77的A组第1、3题
后记:











小 结 与 复 习
第27教案
教学目标:
1、系统掌握本章有关概念、定理以及在解题中的应用。
2、掌握利用直尺和圆规或其他作图工具画线段、角、平行线、垂线的方法,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3、学会初步的几何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作图和推理
教学难点:概念的掌握、作图的方法和推理的基本要求。
教学过程:
一、基本概念复习
1、线段、线段的大小比较、直线、射线。
2、角、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分类、角的度量、补角与余角、对顶角。
3、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重合
        两直线相交――对顶角
(2)相交
        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概念
(3)平行   性质与判定
        与平移的关系
               垂线及其性质
               垂线段最短
4、平面上直线间的度量关系   点到直线的距离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二、基本方法复习
1、利用圆规和直尺或其他工具画线段、角、平行线、垂线
2、利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利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3、图形的平移:把一个图形的所有点向同一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4、画线段的和、差,角的和、差。画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
三、做一做
1、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对每一种情形画出图形。
2、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几种?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平行线的传递性)
(6)都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举出日常生活中利用“垂线段最短”的例子。(测量跳远的成绩、在地面上测量三角形地形的一边上的高、测量楼上到地面的距离等。)
四、范例分析
1、在同一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上有6个点,问表示不同的线段有多少条?10个点呢?n个点呢?
2、在同一平面内,从一个顶点引出了5条射线,问图形中组成了多少个角?10条射线呢?n条射线呢?
3、如图 已知AB∥CD,BE∥AD,∠DCE=78°
求∠A、∠B、∠D的度数。
(先引导学生分析,然后写出解答。)
解:(1)因为 AB∥CD(已知)
所以 ∠B=∠DCE(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因为 ∠DCE=78°(已知)
所以 ∠B=78°(等量代换)。
(2)因为 AD∥BE(已知)
所以 ∠B+∠A=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又因为 ∠B=78°(已证)
所以 ∠A=180°-78°=102°(等式的性质)。
(3)因为 AD∥BE(已知)
所以 ∠D=∠DC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因为 ∠DCE=78°(已知)
所以 ∠D=78°(等量代换)。
4、P80的B组题1题
(按教材的内容填写理由)
5、P80的B组题1题
(按教材的内容填写理由)
五、布置作业
P79 总复习三 A组 2题、3题、4题

后记:

  第4章 多项式的运算

4.1多项式的加法和减法(1)

第28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整式的概念及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概念。
2、会进行多项式的加法减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
教学难点:正确地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及符号的正确处理。
教学方法:尝试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填空:整式包括  单项式  和   多项式   。
2、单项式 的系数是 、次数是 3  。
3、多项式 是  3 次 4  项式,其中三次项系数是 3   常数项是 -5  。
二、探索练习:
1、如果用a 、b分别表示一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那么这个两位数可以表示为 10a+b ,交换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后得到的两位数为   10b+a   。这两个两位数的和为     11a+11b   。
2、如果用a 、b、c分别表示一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那么这个三位数可以表示为  100a+10b+c ,交换这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和个位数字后得到的三位数为  100c+10b+a  。这两个三位数的差为 99a-99c  。
3、议一议:在上面的两个问题中,分别涉及到了多项式的什么运算?说说你是如何运算的?
4、多项式的加减运算实质就是  合并同类项  。运算的结果是一个多项式或单项式。
三、动脑筋
1、提出问题  P85 给定两个多项式: 与 ,如何求它们的和与差?
2、独立思考问题
3、与同学交流解法
四、范例分析
1、例1(P85) 求多项式  与 的和与差
解:( )+( )          写出算式
   =            去括号,注意符号
=       找出同类项将系数相加减
=                        合并同类项
( )-( )          写出算式
   =            去括号,注意符号
=       找出同类项将系数相加减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11:26:00 | 只看该作者
合并同类项
例2求 与 的差。(师生合做)
解:( )-( )
  =  


五、练习与小结
1、练习P86 第1题
2、课堂小结:求多项式的和与差,解题的几个步骤:一是写出和或差的运算式;二是去括号;三是找出同类项,将系数写在一起;四是合并同类项。
六、布置作业:P87 习题4.1 A组   1题
后记:













4.1多项式的加法和减法(2)
第29教案
教学目的:
1、        进一步掌握多项式的加法减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
2、        能化简多项式,再求值的运算,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        会对多项式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教学重点:会进行多项式加减的运算,多项式的升幂降幂排列。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及按同一字母进行多项式的排列。
教学方法:尝试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怎样进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的?
2、说出下列多项式各项中的各个字母的次数:
3、计算:
(1)
(2)(8xy-3x2)-5xy-2(3xy-2x2)
二、讲授新知识
1、范例分析,讲解P85的例2
例  先化简下式,再求值:
,其中 ,
解:原式=
      =
当 ,  时,
原式=
    =
    =-2
2、做一做
例2 把多项式 先按x的指数从大到小的次序排列(降幂排列);再按y的指数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列。
解:按x的指数从大到小的次序排列如下:
按y的指数从大到小的次序排列如下:
注意:按一个字母的指数进行排列。
3、补充例题:
例3 一个多项式加上  得 ,求这个多项式。
解:根据题意,得 ( )-( )
         =    去括号注意符号 
         =
三、小结与练习
1、练习 P86 第2题
2、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P87 习题4.1 A组 第2、3、4题
后记;























4.2.1 同底数幂的乘法
第30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2.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3、掌握计算机硬盘的容量单位及换算。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相乘的法则的推理过程及运用
教学难点:同底幂相乘的运算法则的推理过程。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准备知识
1、23表示什么意义?计算它的结果。
2、计算 (1)23×22    (2)33×32
3、几个负数相乘得正数?几个负数相乘得负数?
二、探究新知
1、P88做一做
(1)计算 a3?a2
(2)归纳 am?an =……=am+n(m、n都是正整数)
(3)文字叙述: 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4)动脑筋 当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同底数幂相乘时,怎样用公式表示运算的结果。am?an?ap =……=am+n+p(m、n、p都是正整数)
2、范例分析(P89例1至例3)
例1计算(1)105×103        (2)x3?x4
解:(1)105×103 =105+3=108
(2)x3?x4 =x3+4 = x7
例2 计算:(1)32×33×34      (2)y?y2?y4
注意:y的第一项的次数是1。按教材写出解答。
例3 计算:(1)(-a)(-a)3   (2)yn?yn+1
注意:负数相乘时的要掌握它的符号法则。
3、计算机硬盘的容量单位的换算
计算机硬盘的容量的最小单位是字节(byte)。1个英文字母占一个字节,一个汉字占两个字节。
计算机的容量的常用单位是K、M、G。其中1K=210个字节=1024个字节,1M=1024K,1G=1024M。想一想:1G等于多少个字节?一篇1000字的作文大约占多少个字节?1M字节可以保多少篇1000字的作文?常用的MP3的容量是多大?
三、练习与小结
1、练习P90的练习1、2题
2、小结: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对这个法则要注重理解“同底、相乘、不变、相加”这八个字。(2)解题时要注意a的指数是1。(3)解题时,是什么运算就应用什么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就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整式加减就要合并同类项,不能混淆。(4)-a2的底数a,不是-a。计算-a2?a2的结果是-(a2?a2)=-a4,而不是(-a)2+2=a4。(5)若底数是多项式时,要把底数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计算。
(2)掌握计算机的硬盘的常用容量单位。了解一般MP3与MP4的容量大小。
四、布置作业
P99 习题4.2 A组 1、2题
后记:


















4.2.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1)
第31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进行幂的乘方的运算。
教学难点:幂的乘方法则的总结及运用。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准备
1、        复习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及作业讲评
2、        计算:(23)2      (32)2
3、        64表示___4___个___6___相乘。(62)4表示__4__个___62__相乘。
二、探究新知
   1、P90做一做
(1)计算(a3)4=a3 ?a3? a3 ?a3     乘方的意义
=a3+3+3+3       同底数幂相乘的法则
=a3×4
=a12
(2)归纳法则(am)n==a mn (m、n为正整数)
(3)语言叙述: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2、范例分析(P91的例题)
例  计算
(1)(103)2        (2)(x4)3    (3)-(a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11:26:00 | 只看该作者
(4)(xm)4          (5) (a4)3?a3  
(按教材有关内容讲解)
三、练习与小结
1、完成P91至P92的练习题
2、判断题,错误的予以改正。
(1)a5+a5=2a10                                    (     )
(2)(s3)3=x6                                     (     )
(3)(-3)2?(-3)4=(-3)6=-36     (     )
(4)x3+y3=(x+y)3                   (     )
(5)[(m-n)3]4-[(m-n)2]6=0        (     )
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在此基础上加深知识的应用。
3、小结:会进行幂的乘方的运算。
四、布置作业:
P99习题4.2 A组 3题
补充:计算  (1)   
(2)   
(3) [(m-n)3]5
后记:



























1.4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2)
第32教案
教学目的:
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积的乘方的运算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异同。
教学方法:探索、猜想、实践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计算下列各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探究新知:
1、计算下列各题:
(1)计算:
(2)计算:
(3)计算:
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猜一猜填空:(1)    (2)
(3)     你能推出它的结果吗?
3、归纳结论:   (n为正整数)
4、文字叙述:积的乘方等于把各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5、范例分析(P92的例1和例2)
例1、计算:
(1)          (2)
   (3)          (4)
(按教材内容分析后进行讲解,并板书,注意它的符号及分数的乘方的计算问题)
   例2计算:
(1)    (按步骤分步进行计算)
(2)  (补充题)
三、练习及小结:
1、练习P93的练习题
2、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积的乘方的性质及应用,要注意它与幂的乘方的区别。
四、布置作业
P99 习题4.2 4题
补充:计算:(1)
(2)
后记;






















4.2.3 单项式的乘法
第33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单项式的乘法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计算;2、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准确、迅速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准备知识
1.下列单项式各是几次单项式?它们的系数各是什么?
    2.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哪些不是?

3.利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6×4×13×25 
4.前面学习了哪三种幂的运算性质?内容是什么?
(1)am?an =……=am+n   (2) (am)n==a mn (m、n为正整数)
(3)    (n为正整数)
二、探究新知
1、做一做(P93)
怎样计算4x2y与-3xy2z的乘积?
解:4x2y?(-3xy2z)     为什么加乘号?可以省略吗?
=[4×(-3)](x2?x)?(y?y2)?z 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12x3y3z             运用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
2、归纳单项式的乘法法则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把系数相乘,同底数幂的相加。(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引导学生剖析法则:(1)法则实际分为三点:①系数相乘——有理数的乘法;②相同字母相乘——同底数幂的乘法;③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不能丢掉这个因式。(2)不论几个单项式相乘,都可以用这个法则。(3)单项式相乘的结果仍是单项式。
3、计算下列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学生计算):
  2x2y?3xy3
=(2×3)(x2?x)(y?y3)
=6x3y4;
4、范例分析
例1 计算:
(1)(-2x3y2)?(3x2y);       (2)(2a)2?(-3a2b) ;
(3)(2xn+1y)?
( 引导学生分析后,按教材内容写出解答)
注意:(1)正确使用单项式乘法法则 (2)同底数幂相乘注意指数是1的情况 (3)单独一个单项式中有的字母照写。
例2 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的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是7.9×103米/ 秒,求卫星绕地球运行一天所走过的路程(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解:根据题意,得:
(7.9×103)×(24×60×60)
=(7.9×6×6×24)×(10×10×103)
=(864×7.9)×105
=6825.6×105
=6.8256×108(米)
三、小结与练习
1、练习P94  1至4小题
2、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P99 习题4.2 5题
补充题:
1、计算:
(1)(3x2y)3?(-4xy2);     (2)(-xy2z3)4?(-x2y)3。


后记:






4.2.4多项式的乘法1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第34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运算。
2.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乘法运算的算理,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推测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乘法运算法则。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知识:  
    1、乘法的分配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11:26:00 | 只看该作者
a(b+c)=ab+ac
2、计算:2x?(3x2-x-5)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2x?3x2-2x?x-2x?5   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6x3-2x2-10x           运用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
3、归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利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进行运算。
  二、范例分析
  1、讲解P95的例1
例1计算:(
          解:原式=    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        运算注意符号及字母的指数

例2计算 的值,其中x=2,y=-1
解:原式=      乘法分配律
=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                      合并同类项
当x=2,y=-1时,
原式=
    =24+32
=56
三、练习与小结:
     1、练习P96的练习1、2题
     2、小结: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四、作业
    P100A组6题、7题

后记:








4.2.4多项式的乘法2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第35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运算。
2.理解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乘法运算的算理,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乘法运算法则。注意多项式乘法的运算中“漏项”、“符号”的问题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知识:
1、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2、计算题:(1)   (2) -3x(-y-xyz) (3) 3x2(-y-xy2+x2)
     3、有一个长方形,它的长为3acm,宽为(7a+2b)cm,则它的面积为多少?
二、探究新知:
1、P96的动脑筋
一套三房一厅的居室,
其平面图如图所示(单位:
米),请你用代数式表示
出它的面积。

计算方法1:(m+n)(a+b)平方米
计算方法2:(am+an+bm+bn)平方米。
计算方法3: a(m+n)+b(m+n)平方米。
认真想一想,这几种算法正确吗?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动?
2、归纳:
(m+n)(a+b)= a(m+n)+b(m+n)=(am+an+bm+bn)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范例分析P97-98 例1和例2
例1  计算:
          解:原式=
                  =     一般把a、b、c写在x、y的前面
例2 计算:(1)  
             (2)  
        解:(1)  
                =           分别相乘
                =             注意结果要合并同类项
            (2)  
                =           乘方要写成乘积进行运算
                =       按法则运算
                =              合并同类项
三、小结与练习
1、练习P99练习1题、2题
2、小结: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还要注意把结果合并同类项!
四、布置作业
P100 A组题 8题 9题
后记;



4.2.4多项式的乘法3
(二项式的乘法)
第36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一次式二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会直接进行二项式的一次式系数为1的乘法运算。
2.理解一次式二项式相乘的乘法运算的算理,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会运用多项式乘法原理进行平方差公式及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
教学重点:一次式二项式的乘法运算的算理。
教学难点:探索二项式相乘的乘法运算法则。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准备
1、多项式乘法法则
2、多项式乘法的几何意义
(m+n)(a+b)
= a(m+n)+b(m+n)
=(am+an+bm+bn)
二、        探究新知
1、        范例分析 P98例3、例4
例1计算:(1)  
解:原式=           
       =           
(2)  
解:原式=                 
=   
这个题目的直观意义如图:


       例2计算:(1)  
                 (2)  
                 (3)  
注意:此题为乘法公式的推导过程,应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学会推导这些公式对今后的学生极为重要,应详细讲解。计算以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它们的特点,以巩固这些知识。
三、小结及练习
1、练习P99的练习第3题
2、小结讲课内容。
四、布置作业:
P100 A组题 第10题、第11题
后记:













4.3.1平方差公式
第37教案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教学重点:1、弄清平方差公式的来源及其结构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公式及其特点;2、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方法:探索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准备知识:
1、计算下列各式(复习):
      (1)          (2)     (3)
2、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运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讨论归纳:平方差公式:
文字叙述: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二、探究新知:
1、范例分析 P102 例1至例3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                (2)   
解:原式=                 解:原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8 17: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