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新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语文园地四配套习题及答案
[打印本页]
作者:
桂馥兰香
时间:
2019-10-30 10:42
标题:
新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语文园地四配套习题及答案
这套2019新人教部编版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时练习、单元、期中、期末总复习题试题免费下载为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整理,所有试卷与小学教育部审定新编教材同步,本站试卷供大家
免费使用下载
打印。
因为试卷复制时一些内容如图片之类无法显示,需要下载的老师、家长可以到帖子下面(往下拉)下载WORD编辑的DOC附件使用!
试卷内容预览: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哉,我少年中国,________________!壮哉,我中国少年,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应该读出壮志豪情。
(3)“圆明园的毁灭是________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________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我们应该用__________的语气来读《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2.《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让我们明白了圆明园曾经很________,这让我们感到________,可现在它已__________。它的经历告诉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________;告诉我们落后就要________。我们要从小好好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因为少年智则________,少年富则________,少年强则____________。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分类。
( )( )闻名 ( )心( )虑
( )心( )血 得( )( )形
兴( )( )烈 ( )( )远扬
( )( )多端 ( )( )多谋
褒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贬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下列意思写词语。
1.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 )
2.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 )
3.形容坏主意很多。( )
4.比喻费尽心血。( )
四、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读一读。
1.菜架上摆满了蔬菜有菠菜芹菜韭菜黄瓜西红柿品种可真多啊
2.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
3.动物园里有大象老虎狮子
五、用下列词语各写一段话。
1.呕心沥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足智多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找出不是同一类的词,画上“______”。
1.丰衣足食 流离失所 政通人和
2.兵荒马乱 哀鸿遍野 安居乐业
3.屏息凝视 东奔西跑 极目远眺
4.太平盛世 国泰民安 民不聊生
作者:
桂馥兰香
时间:
2019-10-30 10:42
语文园地四.zip
(6.03 KB, 下载次数: 1342)
2019-10-30 10:4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打开微信
关注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公众号
,免费获取解压密码。
如果已关注,请
进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公众号,在底部输入“密码”会自动回复最新下载密码。
请打开微信扫下面二维码关注本站公众号
或
添加微信号:Lspjyw 方式,打开微信,添加朋友,点下面公众号,输入Lspjyw ,点击搜一搜。添加关注
作者:
桂馥兰香
时间:
2019-10-30 10:42
语文园地
一、1.(1)但悲不见九州同
(2)与天不老 与国无疆
(3)中国 世界 痛惜
2.辉煌 骄傲 化为灰烬 国耻 挨打 国智 国富
国强
二、举 世 处 积 呕 沥 意 忘 高 采 臭 名 诡 计 足 智
褒义词:举世闻名 呕心沥血 足智多谋 兴高采烈
贬义词:处心积虑 诡计多端 得意忘形 臭名远扬
三、1.路不拾遗 2.哀鸿遍野
3.诡计多端 4.呕心沥血
四、1., 、 、 、 、 , !
2., ; , 。
3.、 、 ……
五、略。
六、1.流离失所 2.安居乐业 3.东奔西跑
4.民不聊生
七、略。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