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优秀教学设计、反思随笔、说课稿、教学实录集锦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2-25 21:23:00 | 只看该作者
《刷子李》教学设计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中心小学 左兴东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摘录描写精彩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教学重点、难点:



  能抓住重点句段感受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相关资料,设计导学案和课件,提供同类文章《泥人张》《快手刘》。学生根据导学案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有一句话,相信大家都知道:大千世界(学生接读)无奇不有,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就记载了民间许许多多身怀绝技的奇人。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位。



  2、板书课题:刷子李



  这是一个人名,一起叫一叫他——刷子李。把第二个字念轻声会更好,一起读。你们觉得这个人名字怪不怪?老师来解释一下。在清朝的时候,在天津卫这个地方,某一行有绝活的人,人们用他的行当加姓称呼他。比如有个姓张的,泥人捏得特别好,就叫他——(生:泥人张)。有个姓刘的风筝做得特别好,就叫他——生:风筝刘。古代也有这样称呼的,成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铁拐李就是一个。



  二、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1、小组内交流课前预习情况。



  2、选择一小组上台汇报预习情况,其他同学补充交流。



  三、感知文本、品读“奇”



  1、刷子李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就要求大家自己去读读,去悟悟,自己去发现。刚才同学们说刷子李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他的技艺高超也就是他的奇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找出有关语句,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小组内推荐代表,读句子、说收获。



  (1)效果奇。



  学生汇报:他要是给……如同升天一般美。(奇不奇?)说明粉刷效果很好。你有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读一读。



  (2)规矩奇。



   a、指名读“规矩”的句子(第一段中第三句)



  干粉刷匠。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近白者白。根据你的了解,粉刷匠是怎样的?(出示相关照片)回忆歌曲《我是一个粉刷匠》。身上没有一个白点,奇不奇?用四个字概括。黑衣无(白)、黑衣无暇。



  b、刷子李立下这样一个规矩,刷墙时他真是这样做的吗?“干活前——较上了劲。”怎样理解这个句子?



  (3)动作奇。



  指名读相关句子,说体会。看片段录像,加深理解。



  出示句子: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打开一面雪白的墙壁。



  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好哪几个关键词呢?试着带上动作读一读。



  能把刷墙演绎得如此潇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同学们在读的时候,你觉得刷子李仿佛成了什么?(舞蹈家、书法家、音乐家等)



  现在同学们再来读读这几个句子,比一比用你的朗读来体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小组内读——指名读——齐读)



  4、小结:通过了解刷子李粉刷的动作、规矩、效果等,我们可以看出刷子李真是一位俗世奇人。(加上自己的感受再读第一段)



  四、走进“内心”,侧面烘托



  1、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跟着徒弟曹小三去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名气和能耐。请大家默读第3—11自然段。试着填写:



  起初曹小三对师傅的绝活一直(          ),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               ),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地(                  )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                ),最后知道那是师傅抽烟不小心烧出来的小洞时,(       )。这就是曹小三心中的(                  ),也是这个故事的(                  )。



  2、快速浏览课文,小组内把曹小三心中的一波三折或整个故事的一波三折说一说,如果能把曹小三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故事就会更生动,更丰满。看谁说的最合理、最精彩。



  3、指名说一说。



  4、现在,你怎样理解刷子李的的绝活了?带着佩服的语气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五、拓展延伸



  1、课文中最后一个句子“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假如你就是曹小三,你有何感想?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并试着说一说。



  2、学完课文后,你对刷子李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老师补充资料。



  资料1:(上联)天衣无缝 刷子见功底 (下联)黑衣无瑕,绝活写传奇(横批)俗世奇人



  资料2:你从芸芸众生中走来,朴实得如同你手中的刷子,一袭黑衣,诠释了铮铮诺言;一手绝活,演绎了永世精彩;一番教诲,书写了人生传奇!于是我们明白了,享受平凡生活,可以演绎精彩人生!



  练习说:你是个(          )的人,你让我明白了(            )。



  3、你还知道我们身边有哪些俗世奇人?指名说,教师补充图片等资料。



  六、布置作业



  1、老师推荐阅读《泥人张》《快手刘》,指名学生推荐同类文章,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语句,做一则读书笔记。



  2、小练笔:选择身边一个熟悉的人进行片段描写,写出他的主要特点(一个即可)。



  板书设计:



  23、刷子李



                               效果奇



            技艺高超           规矩奇      一波三折                           



              (奇)           动作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2-25 21:29: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四课《金钱的魔力》教学设计
河北省蠡县桑园镇杨北学校 李丛强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与思想】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拓展与延伸】搜集并在课堂上讲一讲马克·吐温写的其他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重、难点突破】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金钱的魔力》是一篇小说,它节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 (1835—1910),美国作家,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那金钱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呢?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课文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倍受关照的故事。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



  三、金钱具有什么样的魔力,请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提示:要求学生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语句加以理解。如:



  ①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这是托德面对“我”胆怯地请求通融时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托德起初对“我”的态度。话说得很刻薄,充满了歧视与轻蔑。“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只会带大票子”,说的是反话,意即你根本没有钱,挖苦、讽刺至极。透过这句话,一个藐视穷人,在穷人面前傲慢无礼的形象跃然纸上。



  ②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这几句话主要描写的是托德见钱后的笑容。作家用夸张和辛辣的笔墨,先写托德见钱后的笑容,笑容遍布满脸,里面还有“纹”──折纹、皱纹、螺旋纹。好一个见钱眼开的家伙,托德见是大钱后的笑容,牢牢地凝结起来,像一片一片的熔岩。这“凝结起来的笑容里”有难堪,有窘迫,更多的还是对钱的贪恋,可能托德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钞票,已呆若木鸡,不知所措。马克·吐温不愧为语言大师,简单几笔,则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托德这个势利的拜金主义者令人作呕的丑态。



  ③您说得很对,先生,您说得很对。您请稍等一会儿──我送您出去,先生。好吧──再见,先生,再见。



  这是本文的结尾,当“我”离店时老板说的话。老板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您说得对,我送您,再见”。但由于此时站在老板面前的是位百万富翁,见钱眼开的老板已语无伦次,极尽奉承之能事,反反复复,啰啰唆唆,透过这言语,不难看出老板那副奴才相。同时,这一结尾与文章开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开头,“我”遭遇的是那般冷落;结尾,“我”受到的是这般热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读者的深思。



  四、作者马克·吐温把人物描写得如此逼真,你知道他是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吗?



  提示:要求学生结合第三题中的具体的语句,联系以前所学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分析。



  分析参考:文章主要采用前后内容对比的方法,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变化来刻画人物形象。



  首先上场的是托德。“我”来到裁缝店,托德以衣取人,对“我”表现得漫不经心,十分怠慢,对“我”十分轻视。当“我”因“身边没有带着零钱”而“胆怯”地请求他“通融通融”的时候,竟遭到他十分刻薄的嘲讽。当这一嘲讽引起“我”的“冒火”时,他的态度才“稍微”有所改变。作者的这些描写,目的是极力表现托德的势利眼和傲慢无礼。



  当“我”真的把钞票拿出来后,托德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笑容遍布满脸”,托德的见钱眼开,表现出了托德对金钱的贪婪。而当他向钞票瞟了一眼,发现是百万英镑时,他的“笑容马上牢牢凝结”,“变得毫无光彩”。作者对这一“凝结”的笑容作了细致的刻画,反映了托德此时的窘迫、难堪。作者就这样通过钞票拿出前和拿出后的强烈对比,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的生动的描写,活脱脱地刻画出了托德市侩小人的形象。



  接着出场的是裁缝店里的老板。在“我”与托德交涉的时候,老板始终不露面。而当他听到“钞票”二字,他“赶紧跑过来”,“兴致勃勃”地询问是“出了什么岔子”。老板的势利和见钱眼开,较托德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他看到是百万英镑时,就“吹了一声轻松的口哨”。这“一声轻松的口哨”,既是为了打破僵局,缓和气氛,同时也暴露了他见到百万富翁时的满心喜悦。因为他想这下他可要发大财了,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接着,作者便细致地描写了他的语言,通过语言反映了他的一系列的活动,最后还送出门去。可见,他为了金钱不惜采用一切手段,甚至降低自己的人格。作者就是这样刻画出了老板的唯利是图、世故圆滑、阿谀奉承、献媚讨好的丑态。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课下搜集马克·吐温的作品进行阅读。



  板书设计:



  托德:以钱取人、刻薄势力、傲慢无理;见钱眼开、市侩小人



  金钱的魔力        丑恶嘴脸



  老板:唯利是图、世故圆滑、阿谀奉承、献媚讨好、金钱至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2-25 21:29:00 | 只看该作者
《口语交际·习作七》教学设计(A、B案)
学习目标

1.讲述人物故事,要求有条理,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人物形象有特点。

2.回忆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人,能在头脑中再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并能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

3.学习运用动作、语言、外貌描写等方法写人,力求突出人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课前一周让学生回去观察自己身边的人,留心他们的外貌言行特征,然后找出一位印象最特别的人,也可以阅读报纸杂志,搜集一些人物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回顾总结,顺势导入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接触到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

出示:( )的小兵张嘎,( )的严监生,( )的王熙凤,( )的刷子李,( )的托德,( )的老板,让学生用适当的词语来形容人物,说出人物的特点。

2.其实,同学们平时通过读书、看电影、看电视、看戏剧,听故事和评书,还有更多的人物形象留在了自己的脑海里。

3.出示人名:周恩来、黄继光、钱学森、居里夫人、岳飞、任长霞、徐飞鸿、梅兰芳……

4.同学们是否了解他们中某个人?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说说对他的了解。

5.其实,留在我们记忆中的人,不仅仅有这些书中、电影电视中的人,我们身边一定也有不少人让你印象深刻。你对身边的什么人印象深刻?

6.今天这节口语交际课,就让我们来讲讲人物的故事,可以是书中的人,也可以是电影电视中的人,还可以是我们身边熟悉的人。

二、紧扣一例,领悟方法

1.你最想把谁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在这位同学讲之前,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让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3.学生讲故事。

4.同学针对讲的人物故事中没听清或觉得不够具体的地方进行提问。(这儿通过学生的提问,让大家了解在讲解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老师可结合具体的方法进行指导。)

总结把故事讲好的方法:

(1)故事最好比较有趣,情节完整生动。

(2)讲之前要做好准备。

(3)语速不能太快,声音要洪亮。

三、运用方法,讲述故事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讲人物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情节最生动,人物形象最鲜明。

2.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每组组员都要讲一个故事,组员要作出评点,最后评出最优秀的讲故事能手。

3.小组比赛。

四、激烈角逐,全班展示

1.公布小组获胜者,并给予精神奖励。

2.小组讨论,用一句最能吸引听众的话简要介绍获胜者所讲解的故事,谁的话最能吸引全班同学,谁将是全班的“人物故事大王”,将有幸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解他的故事。

3.小组代表发言。

4.全班评比。

5.获胜者讲故事。

五、本课小结,颁发奖品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臧向飞)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启发谈话,引发兴趣

同学们,通过本组课文,我们认识几位很有特点的人,圆滑善变的王熙凤、技艺高超的刷子李,临死不忘两茎灯火的严监生,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说说你们看过的童话故事或者动画片中,有没有哪个人物给你留下难以忘怀的形象呢?这些人物都有哪些特点呢?

(可能是:灰姑娘──美丽善良;白雪公主──纯真善良;孙悟空──神通广大;樱桃小王子──活泼可爱;等等。)

二、小组讨论,推荐最有特点的人

1.导语:同学们,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觉得你们印象中有特点的人物还真不少。那么,现在让我们回到现实生活中,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人与众不同,有独特之处,让你感觉非同一般呢?

2.学生发言。

3.老师发现同学们心目中最有特点的人真是精彩纷呈啊!有的是自己的家人,有的是隔壁邻居,有的是商店老板,有的是警察叔叔,有的是邮递员……真是丰富多彩啊!无论我们读过的书,看到的电影电视,还是生活中,都有有特点的人。现在我们就组成四人小组,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心目中最有特点的人,可以是自己熟悉的,也可以是偶然看见的,也可以是书刊上看到的,还可以是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

(1)小组交流。要求: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2)讨论评选出你们觉得有特点的人。

要求:每组的成员要心情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出具体的理由。

三、大组交流,由说到写

1.小组推荐一位同学介绍最有特点的人。师生共评。

请这些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指出把介绍的人的外貌、性格、为人等特征。每个代表发言完毕,教师组织学生对代表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或补充。

2.小结方法。

(1)导语:同学们刚才都说得很精彩!通过大家的介绍,老师也发现:原来我们身边也有这么多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人。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要把人物的特点说出来,通常采用什么方法?

(2)同学发言后,归纳:对,我们就是这样通过描写发生在人物身上的具体、生动的事情来突出他们那种独特的、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再写事情时,注意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其实,作家们就是这样来刻画人物形象的。那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作家吧!请大家把你心目最有特点、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写下来。

3.草拟片段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列的材料。试写一个片断,要求通过这一片断的描写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即可。字数100—150,要求文从字顺。

4.片断展示,组织评价

教师请几位同学读出自己所描写的片断,然后说出自己是否满意自己的片断习作,为什么?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然后给与适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同时,也要对自己的片断习作进行自我修改。

5.独立撰写,完成写作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成功的为你们的习作进行选材,并且还写出来精彩的片断。老师已经隐隐约约的看到你们笔下主人公的形象。现在老师想看得更清楚一些,老师希望你们笔下的主人公能够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形象,好吗?就请大家拿起你们的笔,完成习作。

注意:写出人物特点,文从字顺;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规范书写。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集体评改

1.选择优秀习作,请习作者上台朗读展示。以“你欣赏这篇习作的哪些地方”或“这篇习作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你对这篇习作还有什么建议”等引导语,引导学生展开互相评价;老师亦可指出写得好的地方和修改建议。

2.投影或宣读一篇中等水平的习作。

(1)说出这篇习作哪些地方写得好?

(2)哪些地方要修改?

(3)应该怎么改?

二、同桌互改

1.导语: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修改意见,同桌之间互相交换读习作,进行互相修改。

学生互改,教师巡视,发现修改较好的例子。

2.展示改得好的典型。

(1)修改后的文章比原文好吗?

(2)好在哪里?

三、指导自改

1.通过互改后,请学生归纳出修改这一类习作应注意的问题:

(1)叙述过程是否具体,是否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生动?文章是否通顺?

(3)文章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

2.学生自改。

请每位同学根据大家总结的修改注意事项及老师、同学的修改意见,再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让描绘的人物形象能够更加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大家面前。

四、总结课堂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修改了自己的习作,还掌握了一些修改的方法,请大家牢牢记住这些方法,用以指导今后的习作,争取每次的习作都能更上一层楼。

(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林慧明)

B案

课前准备

1.故事录音。

2.回忆生活中特点鲜明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激趣

1.我们在文学作品、电影、电视以及故事中接触了很多文学人物,说说哪些人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2.今天,我们就要来说说人物的故事。

二、试说故事

1.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轻声地说说他的故事。

2.请三位同学来说故事。

3.课堂评议:有没有把故事说明白?

在学生的评议中随机归纳:(1)说话是不是大声响亮;(2)故事的事不是有头有尾;(3)故事的经过交待是不是清楚。

三、再说故事

1.根据上面讨论的标准,再次自由练习说故事。

2.把故事说给同桌听,互相评议,提出改进的意见,反复练习。

四、讲好故事

1.听故事录音,想想哪些地方说得比自己好。

2.课堂交流。

在学生的讨论中,可以随机归纳:

(1)语言要口语化。口语化是故事语言的特点,因为口语化的语言接近于生活语言,富有生活气息,说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不会因为语言的障碍影响听众的注意力和对内容的理解。

(2)掌握好语气和语调。讲故事的人要运用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在?述不同的内容、描绘不同的情态时,都要运用语气和语调的变化,加以区别。如果不是这样,语调平淡,再好的故事也吸引不住人。

(3)处理好语速和节奏。讲故事,要快慢适度。太慢,听的人不耐烦;太快,听的人把握不了故事内容。要节奏鲜明,让人听起来清晰、连贯、悦耳。

(4)富有感染力。运用自己富有感情色彩的声音、姿态、动作、表情等,把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形象地表达出来,把故事发生、发展的环境气氛渲染出来。

3.练习把自己的故事讲的形象生动,吸引听众。

4.举行讲故事比赛,由全班学生进行评判。

(杭州市余杭区实验小学 洪春幸)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回忆人物,激活形象

1.回忆本组课文中的几个人物,说说他们的特点。

2.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人也给你留下了深刻鲜明的印象?

课堂交流,要求学生说清:

(1)这个人是谁?

(2)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3.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呢?仔细回忆这个人的一些情况,比如做过的事,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闭上眼睛,让人物在你的头脑里动起来,像放电影一样。

4.说说回忆起来的一些情况。

在学生说得过程中,教师可以追问一些关键的细节,帮助学生在头脑中进一步清晰人物形象和特点。但是不要把学生头脑中的人物概念化,而是要典型的形象的语言和行动。比如:他的习惯动作是什么?他在这样的时刻说了什么?他的手怎么放的……

二、快速作文,固定形象

1.读读本组课文中的一些人物描写的片断,简单的说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想想准备怎样来描写自己头脑中的人物。

3.课堂交流:抓住人物的那些方面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可以用具体的描写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怎样写得更好。

4.学生作文,教师可以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典型讲评,修改作文

1.选择典型的作文。

教师在巡回的指导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写作情况有大致的了解,要迅速判断学生作文中的普遍问题是什么,并选择带有这些问题的作文作为讲评的例文。

2.课堂评议。

评议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来说说例文中好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

可以把整篇例文都读完,再请学生评议;也可以在关键的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学生评议。

评议的重点是人物的特点是不是突出,如果不突出,原因在哪里?怎么改?

一般包括这些方面:

(1)描写外貌,不宜千人一面,面面俱到,要因人而异,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重点地写,必须学会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特点,灵活地描写人物的外貌──既可以用一般文字集中介绍,又可以穿插在人物做事的全过程中多次描写,力求用较少的笔墨勾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反映出人物的年龄、职业、生活经历和个性等特点,给人以鲜活之感。

(2)语言描写不能千人一腔,众口一词,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特点,要辅以恰当的动作、神态、姿势、语气或情绪,这样写语言会更生动形象。

(3)准确的动作描写,能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描写人物的动作,既要写出做了什么,更要写出怎么做的。首先,要精选动词,把动作写准确具体;其次,要写出人物的连续动作,活现出人物的动态。

(4)写人还要有典型事例,用事实说话,借助一两件典型、新颖的事例来表现。

3.学生根据评议的要求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互相评价,互相修改

1.把写好的作文给同学看,请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2.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杭州市余杭区实验小学 洪春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2-25 21:34:00 | 只看该作者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广西来宾市忻城县红渡镇中心小学 石利荫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当中有谁到过国外去旅游?



  生:没有。



  师:想不想了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



  生:想。



  师:今天,老师带着同学一起到德国去领略一下德国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从题目的“让”字你体会到什么?



  生:从 “让”字我体会到养花的人为别人着想。



  生:我体会到养花的人舍己为人。



  生:我体会到养花的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接下来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看看德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以及优美的词语,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朗读课文)



  师:读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生1:德国人很爱花。



  生2:在德国,家家户户都养花,所以说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



  生3:德国人把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他们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4:德国有奇丽的风景,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



  师:是啊,我们中国人喜欢把花养在屋子里,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他们自己养花是为了给别人欣赏,所以,季先生在重游德国时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奇特?)



  师:到底德国有怎样奇丽景色,为什么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三、品词品句,深入探究。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师:我请第一、二组的同学读第二自然段,第三、四组的同学读第三自然段,边读或边听边画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关语句。



  (学生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师:读完了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你有话说吗?



  生1:德国人爱花之真切让我感到吃惊。



  生2:德国人养花是为了给别人看 ,多么无私呀!



  生3:德国的街道很美,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4:德国人有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大家读书读得很仔细、很认真。让我们一起进入文本,欣赏德国奇丽的风景吧!



  (课件出示词语:吃惊   家家户户    花朵   脊梁)



  师:谁来给我们读一读这些词语。



  (请几名学生读词语)



  师: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每家每户的窗前都开满了鲜花,那景象美极了。



  生2:我仿佛看到一位德国妇女正在给花浇水,她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生3:我仿佛看见作者在德国的街上散步,他看见满街的鲜花,心情十分高兴。



  师:季先生为什么吃惊?



  生1:德国爱花之真切让“我”感到吃惊。



  生2:因为德国家家户都养花。



  师:这是吃惊的原因之一。



  生:德国人养花不像中国人,他们喜欢把花养在外面,这是为了让别人看自己的花。



  师:这是第二个原因。



  师:是啊!德国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季先生之所以吃惊,是因为——



  (课件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生读以上句子)



  师: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让给别人看,而在屋里养花的人看到是什么呢?



  生:花的脊梁。



  师:什么是花的脊梁?



  生1:花的梗。



  生2:花的脊梁是指花的枝干。



  师:德国人真奇怪,自己养的花却没法欣赏到花的美丽,为什么还要养呢?



  (课件出示对话)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师:“正是这样”中的“这样”指怎样?



  生:指的是自己养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师:女房东为什么 “莞尔一笑”?



  生:季先生猜对了,她养花确实是给别人看的,所以她才“莞尔一笑”。



  师:从女房东的笑,你看出了什么?



  生1:女房东是个性格开朗、大方的人。



  师:你真会读书!



  生2:德国人有着善良、纯洁的心灵。



  师:你的体会很深刻。



  生3:德国人总是为别人着想。



  师:德国人真够意思。



  师:谁能说出关于“笑”的四字词?



  (生众说纷纭。如:哈哈大笑、喜笑颜开、笑口常开、笑逐颜开、眉开眼笑、笑容可掬、笑里藏刀……)



  师:透过女房东这“莞尔一笑”,我们看到了德国人的不同寻常的民俗风情,那就是把自己劳动创造的美让给别人分享。让我们带着敬意再次走近女房东吧!



  (生再读对话)



  师:爱花的德国人在屋子里看到的只是花的脊梁,那么行走在街上的人们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请第一、二组同学朗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德国的街道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1:很美。到处开着鲜艳的五颜六色的花。



  生2: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3:花很多,大街上成了花的海洋。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我仿佛看出了鲜花怒放的街头,好美的景象啊!



  (课件出示四幅花的画面)



  师:你想用什么形容词来形容这些画面?



  (生各抒己见。如: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百花争妍、春暖花开)



  生:我想用花团锦簇来形容这些花。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词?



  生:因为这些花很多很美,一朵挨着一朵,互相拥挤,十分鲜艳。



  师:说得真好。



  生:我想用姹紫嫣红来形容这些花。因为这些花五彩缤纷,艳丽多姿,美丽极了。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看来你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很注意积累一些优美的词语。课文的作者季先生就是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形容这些美丽的花的。



  (课件出示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指名读词语,及时正音)



  师:许多鲜花争奇斗艳,簇拥在一起,这奇丽的景色!走在这满是鲜花的大街上,我们会感觉到了世外桃源。让我们起来欣赏这美丽的街头吧!



  (课件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学生齐读以上句子)



  师:多美的街道啊,你怎么一点儿也不高兴呢?你不喜欢花吗?



  生1:喜欢。



  师:那么朗读的时候,应该怀着怎样的心情读呢?



  生1:高兴的心情。



  师:说得对。你再来读一读,读出高兴的心情。



  (生1再读句子)



  师(问其他同学):他读得怎样?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们认为该怎样读这个句子?



  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



  生:用舒缓的、委婉的语气读。



  师:看来你的感悟很深呀!



  生:放松的语气,声音平稳稍慢。



  生:声音要柔和,读出赞叹的语气。



  生:读出惊喜的心情。



  ……



  师:你们说得很好。在朗读时,要读出作者的喜悦的心情。



  (情境引读)



  师:多美的大街啊!放学后,孩子们走穿过街头,他们看到的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工作了一天的人们,下班回来,走过街上,他们看到的也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年轻的留学生季羡林初到德国,走在街上,他看到的还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正因为德国家家户户都养花,所以——



  (课件出示句子: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



  (生齐读句子)



  师:你们喜欢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



  生: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板书:花的海洋)



  师:什么是花的海洋呢?



  生1:形容花很多。



  师:花的确很多。



  生2:五颜六色的鲜花簇拥在一起。



  师:花的颜色也多。



  生3:缤纷艳丽的鲜花争先巩后地开放,连成一片,才形成花的海洋。



  师:是啊,极目所致,都是五彩缤纷的鲜花。我们可以想象,花一定很多、很美,也很香。



  师:你们怎么理解“应接不暇”这个词?



  生1:花很多,看不完。



  生2:花的颜色很多,眼睛都看花了,还是看不过来。



  生3:每一朵花都很美,看得眼花缭乱,还是不知先看哪一朵才好。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说得好极了。



  师:行走于花海之间,如同徜徉于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想把所有的花尽收眼底,可是眼睛却“应接不暇”。谁会用“应接不暇”这个词来说一句话?



  生1:今天是街日子,许多行人走在街上,我的眼睛应接不暇。



  生2: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游人们真是应接不暇。



  生3:校门的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行人们应接不暇。



  生4:校园的花坛种着各种各样的花,我想一饱眼福,可一时间却应接不暇。



  ……



  师:同学们的说话能力很强。老师很高兴听到这么多同学精彩的发言。



  师:假如你正走在这如花的街头,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1:我会很高兴。



  生2:我的心情一定很愉快。



  生3:我会被这美丽的花所陶醉。



  生5:我想把德国的花搬到我国。



  师:老师喜欢大胆想象的同学。



  生4:这花真香啊,要是我们学校也有这么多的花,那该多好啊!



  ……



  师:美丽的鲜花静静地绽放,浓郁的花香扑鼻而来,我深深地呼吸着花的香甜气息,尽情地享受着花恩赐予我的快乐,我陶醉了。



  师:在德国,就有如此美妙的享受。



  (课件出示句子)



  学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一种境界指什么?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你真是一语道破了天机。美丽的大街,花香醉人,令人心旷神怡,这样的奇丽景色离不开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这一段话中,你们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呢?



  生:“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体现了“我为人人”;“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体现了“我为人人”。



  (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为人人;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



  师: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



  (学生说了很多,如:很、非常、格外、十分、特别等)



  师:什么是耐人寻味呢?



  生:耐人寻味就是意味深长。



  师:不错。可作者为什么说“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人为一组交流,合作)



  生1:因为德国人每个人都为别人着想,别人的快乐就是他们的快乐,所以说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生2:德国人觉得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让给别人分享,那才是真正的快乐,所以说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生3:大家的快乐才是自己真的快乐,我也觉得这一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



  ……



  师:我为人人,这是在奉献美;人人为我,这是在收获美。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老师把这八个字调换一下位置,你们知道为什么?



  生1:只有每个人做到“我为人人”,才有可能营造“人人为我”的美好世界。



  师:你很会表达。



  生2:首先自己要为别人着想,别人才会为自己着想。



  师:说得没错。



  生3:“我为人人”是“人人为我”的前提条件。



  ……



  师: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实包含了我们为人处事的态度。“我为人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别人受益,但其实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就像课文中,如果人们不把鲜花种在窗外,那我们又怎能欣赏到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所以,要想人人为我,首先必须做到我为人人。



  师:如果每天精心地护理着一盆盆鲜花,可你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和花朵的背影,你的心情会烦燥、糟糕吗?



  生1:不会。因为别人看到了我那美丽的鲜花,别人高兴了,我也会高兴的。



  生2:不会。我能看见别人灿烂的笑脸,我能不能看到花,我都不在乎。



  生3:能用自己的劳动换回别人的快乐,我会很快乐的。



  ……



  师:如果你每天走在街上,都能看到这些怒放鲜花的景象,你又在想什么呢?



  生1:我会想到那些为我们养花的人,我很感谢他们。



  师:你有一颗感恩的心。



  生2:养花的人真善良。



  师:会赞美别人的人更应该得到别人的赞美。



  ……



  四、小结。



  师:为别人养花的德国人们心灵无比纯洁高尚,他们心中有他人,真心为别人着想,他们在努力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让我们再次走进德国,伴随着季先生重温旧梦——



  (引导配乐情境朗读,过朗诵边播放理查德·克莱德曼的 钢琴曲《思乡曲》)



  漫步在



  花团锦簇的大街之上      温馨惬意



  遨游于



  姹紫嫣红的楼宇之间     流连忘返



  沐浴着



  芬芳的花海之香         遐想联篇



  编织了    四五十年的童话



  倾刻间    梦想成真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



  师: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听写词语。



  (学生听写词语:真切、吃惊、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教师边念词语边巡视)



  师:同桌互相交换,帮助对方圈出错别字。



  师:你们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



  (大部分学生认为“脊”、“嫣”比较难写。教师指导这两个字的写法。)



  师:同学们把你认为难写的字再写一两遍,把你写错的字重写一遍。



  二、引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把它背下来。(学生自由读文)



  师:你们是怎样背诵的。



  生:边背边想象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生:还要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



  三、学习末段,感悟美丽。



  师:十年的德国生活给季先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多年以后,当他重返德国时,再次发出内心的感慨。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把季先生对德国的特殊情感读出来。



  (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



  师:阔别几十年后,重游德国的季老先生漫步在德国的大街上,他看到了什么?



  生: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课件出示句子: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生(齐读):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怪不着季老先生会说(出示句子,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同学们猜猜,这几十年来,德国有哪些变化?



  生:增添了许多高楼大厦。



  生:花比以前更多了,更美了。



  生:街道比以前更宽了。



  师:课文中的“美丽”包括哪些东西?



  生:家家户户养的花,还有人们纯洁美好的心灵。



  生:每个人都为别人着想。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师:时隔四五十年,当季先生再次来到德国,他感慨万千,(生读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三、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1、师: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四五十年了,德国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唯独不变的是——



  (出示句子,学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德国才成为季先生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出示句子,学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



  (生读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



  师: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生:一定是美梦。他在思念德国的花。



  生:他在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



  ……



  师:十年的德国生活给了季先生无限的回忆,他回国,德国的生活经历成了他丰富的精神食粮。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叫《留德十年》,他在书中写到这样一段话:



  (课件出示:当我再次走在自己曾经生活过的街道时,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师: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



  生: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啊!



  师:是啊,他们不仅把自己的花让给别人看,还经常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实在是奇特。



  师:季先生在德国得到了许多热心人的关心和帮助,包括他的老师和房东,十年的德国生活让他刻骨铭心。因此,(生朗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总结。



  1、师: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浏览了德国奇丽的风景,了解德国了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想赞美德国。多美的景色啊,我真想到德国旅游。



  生:德国人太纯洁、太善良了,我要向他们学习。



  生:我喜欢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



  师:让我们再次品味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崇高境界吧(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以后希望怎样做到“我为人人”?



  生:我想为我们班打扫教室。



  生:以后哪位同学有困难,我一定会帮助他。



  生:如果我见到地上有垃圾,我会自觉地捡起来。



  生:我会为班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不小啊。



  师: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那优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你觉得作者怎样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



  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



  师:如果作者没有到过德国,而仅仅听别人说起德国的风景,能写出这么生动的文章吗?



  生:不能。要亲身经历过,才能写出来。



  生:写文章时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生:还要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如果作者把在德国见到的所有景物都写在文章里,你还会喜欢他的文章吗?



  生: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写进去,文章就没有中心,也就不吸引人了。



  师:那么要写一个地方的民族风情特点,要注意些什么事项?



  生:抓住能体现这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师:说得对。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生动、更具体、更感人。



  师:感谢季先生让我们了解了异国五彩斑斓的文化,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季先生吧。



  (课件出示季羡林的简介)



  师:如果你想对季羡林有更多的了解,请到图书室或上网找季羡林作品读一读。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



  《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



  五、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课文的感悟,以《梦见了》续写一段话。                           



  (生写话,然后展示)



  生:我做了一个奇特的梦。梦见我漫步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大街,我轻轻地哼着《思乡曲》。突然,前面走来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婆,近了,更近了。我大吃一惊,这面孔是那么熟悉。我想起来了,原来是我几十年前住在德国时的女房东西。她见了我,立即招呼我进家里聊天。她还是那么热情。我们聊了很长时间……



  生:我梦见自己在花海中飞翔,身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鸟在动听地歌唱。我的恩师突然出现了,我和他走在花丛中谈笑风生……



  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也自叹不如啊!我要向你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师:课后,请把《梦见了》写在小作文本上。另外,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写在你的读书笔记本上。能做到吗?



  生:能。



  师:好!下课!



  附:



  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花的海洋



        自己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获得美

  奇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为人人——奉献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2-25 21:35:00 | 只看该作者
贴近些,再贴近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中心小学 陈 晓
  思考:



  拿到一篇文章,我们该怎么教?——关于文本的解读与使用。



  面对一班学生,我们该怎么上?——关于学情的把握与调控。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到》是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第八组的开篇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学、社会活动家、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本文朴实隽永,没有华丽的描述,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时,用精练的语言点出意味深长的哲理,读来让人既开眼又颇有回味。



  我们在设计教学中,充分考虑文本特点,力求朴实无华,宁静幽雅——如其文;而对学生,则尽量放低要求,点亮思维,因势利导——激其情。



  本课的教学主要有4个环节组成:激情导入,向往美;初读课文,感知美;细读交流,体验美;拓展阅读,延续美。



  实践:



  片断一:读-演-练



  师: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是什么心情?



  生1:好奇怪啊。



  生2:这可是我第一次看到。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送到句子吗?



  生2:(读)“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到吧!”



  师:你能不能让大家感受到季先生的心情?



  生2:“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到吧!”



  师:(莞尔一笑,继续)正是这样!很平常的一笑。同学们,你来试一试?



  学生模拟。



  生1:“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2:(莞尔一笑)“正是这样!”



  赏析:如何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把你的感觉送到句子里。“正是这样”教者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片断二:听-悟-想



  师: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过渡)自由读读第3段,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自由读,齐读,个别汇报读。



  师:请一位同学们读,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眼前是怎样的一幅画啊!



  生1:(读)“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学生闭眼想象。交流。



  生2: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窗台上的花都在朝游人笑呢。



  生2:我满脑子都是花呢。



  生3:我看到一簇一簇的花堆在一起,五颜六色的。



  生4:那是花的海洋。



  师:谁能再读一下,读出你的情感和想象。



  生5(生声情并茂,读)“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出示文段,红色显示四字词语)哦,我听出了他在强调了这些词,重读表达情感。(过渡至感悟词意,略)



  赏析: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的反应。静听——想象——你的眼前是怎样的画面?——我满脑子都是花啊——读,读出你的情感和想象。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片断三:过程-方法



  师:(若有所思地)我真不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什么意思?谁能告诉我?



  生1:(读句子)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到;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哦,你告诉我,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谢谢!



  生2: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看别人的花,这不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吗?”



  生3:我值日时,把教室打扫干净,别人值日时,我就享受卫生,这也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生4:在公共场合,别人不大声喧哗,我也不大声说话,共同拥有安静的环境,这也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吧



  师:想的真好,我明白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赏析: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放低自己,“我真明白,谁能告诉”给学生思维创造空间,“哦,我知道了……”方法渗透在过程中,如此贴近,这样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当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片断四:一唱三叹



  师:是呀,不管岁月怎么岁月流逝,德国的美丽始终没有改变!这让季先生赞叹——(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是发自内心的赞叹吗?



  生:(再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读的多么用心啊!你是用心在赞叹!



  生:(又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对啊,就是这样发自内心。



  生:(四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赏析:是的,阅读是个反复的过程,应激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一唱三叹,含英咀华,文本与心灵的碰撞,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如何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试试看吧!



  片断五:畅意表达



  师:有位摄影家带回来两张照片,放在课文旁边,你能给这两幅图配个小标题,或用一、二句简短的话写出自己的思考吗?



  生1:图1——花儿向阳花。



  生2:图1——人人为我,图2——我为人人。



  生3:图1——花的世界,图2——应接不暇。



  生4:图2——花的海洋,图2——心的世界。



  赏析: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表达方式,让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真好,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同样教师也获得了成功。



  反馈:



  这是一节石岩街道研讨课,蔡秋妮老师从容典雅,孩子们活跃灵动,赢得听课老师的一致称赞。大家认为,本课的突出特点是:贴近文本,质朴中饱含优雅;贴近学生,宁静中闪烁智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一、厚积薄发,让教学轻盈起来。一遍一遍地研读教材,搜集相关的资料,使教学的视野能再大一些,对教材的处理能更精当些。两次借班试教,同事们丰富的建议让执教者集思广益,学生们的反馈情况让老师去粗取精,站在学生的层面去思考、去学习、去表达,使预设与生成的差距越来越近。所谓“大语文”“大课堂”,只有 “盈实”,才能如季老般拥有智慧,才能厚积薄发,让教学轻盈起来。



  二、微笑赏识,让学生灵动起来。教师尊重、信任学生,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习惯于微笑着面对学生,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赏识着学生,保护着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自然能解放自己的头脑,放松地自主学习、自我感悟,课堂上就有了灵动的表达。



  三、宁静致远,让课堂如鲜花般绽放。“课堂不仅要热闹,还要给学生宁静的天空。”学生的表达能灵动、能致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有没有时间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而学生能否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又取决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宁静的天空。本文语言质朴,感情朴素,更适宜教者用精练的语言、柔和的感情去诠释。上课初始,学生们有点紧张,但教者娓娓道来,引导不露痕迹,点拨春风化雨,后来,学生逐渐入情入境,学到深处情自涌,异彩纷呈、高潮迭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2-25 21:35:00 | 只看该作者
先放后导 先厚再薄
──人教版课标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彩色的非洲》教学片断与评析
徐华军
  【教学内容】



  可是多达一万四千多种的非洲蝴蝶,只有在非洲才能大饱眼福。仅仅是被人称为蝴蝶王国的刚果,蝴蝶就有几千种。单单在一家大宾馆,我们就看到几百种蝴蝶。



  【教学片断】



  1.自读体会。



  师:(大屏幕出示语句)请同学们认真读这一句话,想一想,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体会到非洲蝴蝶非常多?



  生:从多达一万四千多种可以看出蝴蝶非常多。



  生:刚果这样一个国家蝴蝶就有几千种,那么整个非洲就更多了。



  生:宾馆里的蝴蝶就有几百种,可以看出蝴蝶非常多。



  2.对比感悟。



  师:(出示对比句,句子删去了“仅仅、就、单单”)老师上次在读课文时不小心漏掉了几个词,便成了这个句子。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句删去了“仅仅……还……”“单单”这几个词,句子变味儿了。



  师:删去了这几个词,句子怎么变味了呢?蝴蝶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生:变多了。(众笑)



  师:(不慌不忙)变多了。好,咱俩合作来读这两句话,我读原来的句子,你读改动后的句子。(师、生朗读)品出味儿来了吗?



  生:蝴蝶变少了。



  师:为什么变少了?



  生:我从“仅仅……就……”看出来,因为仅仅一个国家就有那么多蝴蝶,那么整个非洲就更多了。



  生:“单单”一家宾馆就有那么多蝴蝶,其余的可想而知。



  师:只是几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多的蝴蝶啊!



  3.朗读见悟。



  师:就这几个词,让我们看到了这么多蝴蝶,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蝴蝶的多。



  (生朗读)



  师:把这么多的蝴蝶读成一个词,是什么词?



  生:成千盈百。



  生:成千上万。



  生:不计其数。



  师:真是绝妙的词!来,让我们把这成千盈百、成千上万、不计其数的蝴蝶读到咱们眼前来。



  【评析】



  1.先放后导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品味,去感悟,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上述片断中,教师首先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他们自主品味蝴蝶之多。此时,大多数学生只感悟到蝴蝶数量多,而未发现关联词恰到好处的运用所带来的丰富语意。这时,教师适时“站”出来,发挥应有的引导的作用。通过对比句子,引导学生感悟“仅仅……就……”、“单单”这几个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这样从放到导,拾级而上,学生自然能品出滋味,读出个性。



  2.先厚再薄



  读书需讲究“厚薄法”,古人认为应该先把它读厚,再把它读薄。阅读教学也一样,教师须引导学生先把文章读“厚”,理解文本的内涵,得其意蕴;其后要引导学生把文章读“薄”,得其要领。阅读教学如果不把文章读“厚”,就会味同嚼蜡,兴趣索然;如果不把文章读“薄”,就会如同一团乱麻,不得要领。上述片断较好地处理了“厚”与“薄”的关系,先引导学生通过斟词酌句体会句子特殊的张力──蝴蝶之多,不仅从数量上感知,还从语言文字的细枝末节处进行感悟,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琳琅满目的、多姿多彩的、成千上万的蝴蝶,数量之多、颜色之多历历在目,语言之美、语文之美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而后,通过巧妙一问“把这么多的蝴蝶读成一个词,是什么词”,引导学生把这一句子读“薄”,此时,学生脑海中留下的最深印象便是蝴蝶多──成千盈百、成千上万、不计其数……文本的要点在学生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2-25 21:36:00 | 只看该作者
天地间的美妙奇观
──关于《与象共舞》(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赵丽宏
  《与象共舞》是我1995年去泰国访问回来后写的一篇散文。



  泰国是一个风情浓郁的热带国家,树林茂密,海滩逶迤,有很多在中国看不到的花草树木。然而泰国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的大象。在这个国家,大象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大象为人类劳作,为人类表演,它们体形庞大,力大无穷,却平静温和,是沉默无声的一群。



  在中国,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动物园里才能看到大象,而在泰国,到处可以看到大象,大象和人类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令我惊叹,也让我感动。在泰国看过一次大象表演,那种场面,可以说是匪夷所思。大象的聪明和灵巧,出乎人们的想象,它们似乎能听懂所有人类的语言,能体会到人类的一切心思,巨大粗犷的躯体中,蕴藏着细腻温厚的情感。最令人难忘的是表演的尾声,无数观众涌入场内,和一群大象一起舞蹈,没有规定的动作,人和大象都尽情舞动着肢体,表达内心的欢跃和激动,这是天地间难得的奇观。尽管是在一个表演的场所,但人和大象发出的欢呼均发自内心,是美妙的天籁之声。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在泰国人和大象的关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泰国,我还看过人和鳄鱼的共同表演,但那种气氛和情景,给人的感觉紧张而惊险,是不太自然的。鳄鱼很勉强地配合着人类做各种动作,带有强迫性。鳄鱼的形象很可怕,让它们参与人的表演,实在不自然。一条巨鳄张开血盆大口,让一个人把脑袋伸进它的口中,无数观众发出惊悸的喊叫。这样的表演,当然很不容易,但我实在不喜欢。这和大象的表演完全是两种不同气氛,大象和人类的合作是那样自然和谐,仿佛原本就是互相了解的亲密朋友,是天作之合。而鳄鱼的表演,感觉却是不自然的。



  在泰国,人和大象的亲密共处,也引起我的一些思考。人和动物的关系,到底怎样才是最合理的?有些动物,只属于大自然,它们无法和人类在相同的环境中共处,如那些草原丛林中孤独的猛兽,那些永远也无法被人类豢养的山林动物,中国的藏羚羊也属于此类。人类应该做的,便是让它们自由地生活在大自然中,保护它们不被少数唯利是图的偷猎者伤害,让它们能够生存繁衍。而那些可能和人类共同生活的动物,人类又该如何来善待它们,让它们活得快乐自在,活得有属于它们的尊严呢?泰国人和大象的关系,使我看到了这种人和动物共同生活的理想状态。



  但是,我也看到了不和谐。在离开泰国的前一天,去一家旅游品商店购物,一个能说会道的华人售货员向我推荐一种价格昂贵的皮包,他说:“这是用大象皮做的包,很贵重的,只有在泰国才有卖。”见识了大象和人类的美好关系,却在商店看到用象皮做的包,很意外。我不知道这在泰国是不是一种普遍现象,但这件事在我的心头留下了阴影,使我的思考变得有些沉重。



  回国后,写了《与象共舞》,描绘了我在泰国与大象有关的种种见闻。其中既有那些欢乐动人场面的描绘,也有我的忧虑。我写了商店里的那个象皮包。



  这篇散文被选入教材,我没有想到,当然很高兴。人和自然的关系,和动物的关系,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增添这类内容很有意义。这篇文章被选为教材时,编者对文章做了一些删节,譬如那个象皮包。做类似删节,我想还是有道理的,这样,文章的主题比较清晰,很集中地展现了人和大象的亲密关系。但愿我的这些文字,能使学生们体会到我在泰国感受到的那种惊喜。



  作家简介: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上海市崇明县人,1952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出版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六十余部,有四卷本《赵丽宏自选集》行世。散文集《诗魂》获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散文《日晷之影》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主持人语:



  赵丽宏先生是新时期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内容丰富,涉及山水天籁、花鸟虫鱼、艺术人生,散文风格厚重真诚、恬淡质朴。作者曾说:“我的文字浸透着我的悲欢忧愤,写这些文字的目的不再是藏在日记本中自我欣赏,顾影自怜,我想把我在这个世界上体验到的种种感受真实地告诉人们,以激发人们对生活和美的渴望。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学,应该给人的精神以安慰,使人摆脱颓丧和懈怠,产生高尚的激情,使人追求向往美丽辽阔的人生。这一切,只有通过作家真诚的表述和富有个性的创造来实现。”



  《与象共舞》是他众多游记散文中的一篇。作者的游记散文并非异域猎奇,而是充盈着对自然与生命的关注。在泰国,大象和人类的关系是和谐的,这种和谐并非是人类在刻意地保护大象,而是大象已经融入了泰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邻居一样。象的庞大体形和温顺性格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人们并不怕它们,仿佛和大象心灵相通。这样的“与象共舞”当然有人类训练的原因,但何尝不是人与大象和谐共处的结果。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阅读提示中的“在泰国,人与大象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赵丽宏的散文语言是精炼与流畅、朴素与华美、清新与凝重的统一,在本文中语言以朴实自然为主,对学生而言很有模仿之处。教师可以从游记的写法切入,看看作者围绕人与大象这个话题,撷取了哪几个方面来写,又是如何呈现得有声有色的。在小学高年级,对这类文章的写作要求理应高一些了。(王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8 16: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