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19|回复: 0

不偏不倚,发皆中节——《中庸》读与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28 14: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熹称《中庸》“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中庸章句序》)

01

原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文义:喜怒哀乐等情绪没有发生的时候,叫做“中”。有了情绪,但无论喜怒,还是哀乐,都符合节度,叫做“和”。

02

抱着几本大部头的书,读读,背背,写写。魏承思先生解读中庸,给我指点迷津。这些所谓“体”的学问,我知之不多,更不成体系。但,能感觉到读国学,对自己工作节奏的调节,对自己向内用力时的帮助。

反复诵读“发而皆中节”,给我很多潜移默化的帮助。同时又深知,最难掌握的也是这个度,也就是分寸的把握。

一次出差,几人同行,说到一健身方法,用手掌空拍臂窝、腋窝、腿窝,有利于排毒。次日,看到一美女左臂窝一片青紫。原来,晚上回到宾馆,每个人都在房间拍,她没掌握好度,就把自己拍出个皮下出血。

参加培训,一坐就是半晌。我的老腰就受不了。因为腰部做过手术,加上职业病,坐一个小时都坚持不住,更不要提一晌的时间了。半个小时,这就是术后我静坐能忍受的度。

当然,这样的度是显而易见的,是能知晓的。难就难在自己认知达不到的地方。

比如,有一段时间,我就是读不进书,整天紧绷那条“指向写作的阅读思维”,反而造成空耗,把自己累得够呛。

我们常说知易行难,但有时却是行易知难。只有认识到了,我们才能改变,正是基于此,才有“思维是王道”这一说吧。我想,只要认识到了,我们当老师的多是意志型的,就会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节,就能走出低谷,走出困惑。

我等任性之人,不合心意时,会从一个极端,180⁰转弯,到另一个极端。不但伤人,而且伤己。我有一姐们就是这种性格,气性大,容易走极端。结果事情不但没解决,反而被气得一身病。

03

儒家的得道是怎样一种气象?《中庸》告诉我们:中和就是得道气象。

之所以君子能遵循中庸之道,是因为他们“时中”。“时”是时时、随时的意思。这里的“中”(zhònɡ)是符合的意思。君子随时都谨慎戒惧,喜怒哀乐恰当,都不过分,恰到好处。

孔子说:“过犹不及。”过分就像不足一样。貌似不同,实质确是一样的,都不符合“和”这个原则。

舜,不就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都掌握了,但都不采纳,而是采用最适合的意见治理百姓。

完全做到了当然是君子,那些在努力遵循中庸之道的人也是君子。一个真正明道、见道、悟道、行道的人,一举一动,随时随地都在道中行。

想起了我老妈,望九之年的老人,经历了太多的不幸与甚幸。母亲童年丧父,寄养长大,当过童养媳,受尽欺负。经历过大灾大难,也曾做过大手术。她老人家,为人处事,不偏不倚,总和那么平和,总是那么和善。我想,母亲长寿也得益于此。

码字至此,我恍然大悟,大病之后的母亲,说话不灵便,但老人家依然为我们这些儿女以身示范,什么是该追寻的,什么是该做的。

04

其实,不但中国人讲中庸之道,西方人也讲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上多德讲过:“德性作为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过度与不及,均足以败坏道德。因此,过度与不及是恶行的特征,适度是德性的特征。面只有达到中道的合适范围,才能成为道德的。”

我们的老祖宗对“中庸”讲得比较抽象,落实到德行上怎么具体讲。西方人喜欢分析,亚里士多德则把“中道”分成九种:

懦弱和鲁莽之间的是勇敢。

吝啬与奢侈之间的是大方。

淡薄和贪梦之间的是志向。

自卑与骄傲之间的是谦虚。

沉默与吹虚之间的是诚实。

暴戾与滑稽之间的是幽默。

争斗与阿谀之间的是友谊。

“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是也。”你的性情,别人是看不到的,总是要通过你的语言行动或者神态,别人才能了解。中和的性情必须表现在德行上。这样的德行是“中之用”,就叫做“中庸”。

儒家、佛家、道家讲的都是一个道理,本体是找不到的,永远找不到的,但这个本体在你日常生活中又无处不在,只有起用的时候才知道。

玩索中,略有得。

文记之,终身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8 23: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