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雅舍谈吃》读书感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3 13:2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下之口有同嗜,真正的美食不过是一般色香味的享受,不必邪魔外道的去搜求奇珍异。——梁实秋

2020年3月的月末读了这本小书,读的过程不仅有文字表达的美感体验,更有美食描述的代入式体会,在这个特殊时期真的是开阔了视野、怀念了家乡、解了口舌之馋。

这是我收藏的梁实秋先生的第二本书,本书以共有四部分,分别从记忆中的味道、南北食色、异域食旅、谈吃偶得进行分类。

梁实秋先生记忆中的味道会是在哪里?当然是北京了,作为一名长在北京的人,在第一部分我们可以跟随先生的回忆,漫步街头巷尾寻找小吃,可以游走各大食肆品评美食,可以在自己院里静等一口“核桃酪”,于是我们知道老北京的各大饭馆:全聚德、正阳楼、厚德福、致美斋、玉华台、东兴楼……,然后品评中既有硬菜如:烧鸭、烤羊肉、铁锅蛋、瓦块鱼、锅烧鸡、芙蓉鸡片、核桃腰、水晶虾饼等,也有豆汁儿、烧饼油条、栗子、糖葫芦、酸梅汤、馄饨、灌肠、热芸豆、切糕等平民小吃,还有充满回忆的核桃酪、窝头。看的时候真的是有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更有一种我要去北京一定要看一看这些店还在吗?无论什么季节去信远斋的糖葫芦和酸梅汤总要尝一样吧!虽然知道很多食物都是闻之欣喜,见之激动、食之就各看缘分了(就如先生所说天下之口并不一定同嗜),但生活不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未知的旅途吗,有机会要试一试。

特殊时期,梁实秋先生的脚步也遍布了东部各省,虽不说各地皆至,但对于南北食色的对比还是很有意思的,有各色豆腐的吃法,也有各种水产品的做法(生炒、炝、醋熘),还有中外火腿荟萃,更有堪当做法指导的:家常饼、糖饼、葱油饼、清油饼的组合(作为北方人,这个最打动内心)……真的是字字生香,篇篇动人。记得有一个朋友说:爱吃的人,一般都是很可爱的。那梁实秋先生的可爱在文中无处不在,他时而自嘲自己是“老而且懒又没有记性的人”时而调侃东坡先生“吃一看二眼观三”有时也会愤愤吐槽“鱼的身份是无可奈何的事,只要是活鱼就可以入选了……最坏的是外面裹了厚厚一层面糊”

“我生平最怕谈中西文化,也怕听别人谈,因为涉及范围太广,以及所知有限,除非真正学贯中西,妄加比较必定失之谫陋。”第三部分作为异域食色的品评用这句话最能表达先生的观点。在好几个自己喜欢的作家、前辈那里都看到或听到这样的话,真的是不敢擅自评价,只是出于本心说一些个人观点而已,这不是话术技巧,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未知的敬畏。就像曾经和同事们举例:我们的认知是围绕自我价值观和生活经验的一个大圆,当我们知道的越多这个圆就会越大,也就意味着未知或无知的越多,然后就更加谦逊,更加心怀敬畏。在这里先生做到了:不夸大、不贬低,尽可能客观的分析。西式快餐的干净卫生,简便省时,确实是优点。当然这其中还讨论到牛奶的营养和广告推销的术语和技巧,也是很不一样的角度。

“人之犯馋,是在保暖之余,眼看着、回想起或是谈论到某一美味,喉头像是有馋虫搔抓作痒,只好干咽吐沫。一旦得遂所愿,恣情享受,浑身通泰。”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写的一些感想、序或者书评,先生当然还是秉持的尽可能客观、真实。同时,对于残酷、野蛮的吃相也是愤愤然溢于言表。对呀,杀人不过头点地,为了一己口舌之欲而逞野蛮之行,慢慢折磨,实在可恶。这样的情况在其它喜欢的作家的文章中也曾看到,文心中藏着仁心,这也算是是人文传承中的重要精神了。

先生说:以言美食,则鸡鸭鱼肉自是正味,青菜豆腐亦有其香,何必龙肝凤髓方得快意?苟烹调得法,日常食物均可令人满足。是呀!何况现在的情况很多人都是要进行饮食控制的,就如同我,其实看完之后发现很多东西自己不能吃,生冷辛辣要忌讳,所以要自行控制。然后疫情之下,餐饮业的控制管理,让我们更多人开始回归厨房,与各色食材切磋,生活也是很有滋味呀!原本以为,随着餐饮业的恢复,自己也会迫不及待去堂食、点外卖。最后发现自己吃得最多的还是炒各色青菜、还有各种面食,最重要的是陪我近两个月的主食基本没换——素面,原料极其简单、做法也很小白,但是就是久吃不厌,混着葱香、蛋香,看着黄、绿、白相间,每次都是开心食用,欲罢不能。疫情之下,对于生命有更多的思考,对于生活有更多的沉淀。人生本来如寄,有味是清欢就是如此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5 11: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