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58|回复: 0

新义务教科书人教版八上历史全册教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9 08: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基本史实。

2.了解林则徐维护中华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播放虎门销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的?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3.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住广东查禁鸦片。

4.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牺牲的将领有关天培和陈化成;

3.由于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__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2.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3.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4.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销烟引起的。这种说法对吗?

结论:不对。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探究二】为什么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论:《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的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鸦片战争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鸦片走私的危害

林则徐禁烟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战争经过

爱国将领

《南京条约》的签订内容

影响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1839年3月,某大臣到广州对各国商人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暂与此事相始终,断无终止之理。”该“大臣”是( C )

                      



A.琦善  B.洪秀全  C.林则徐  D.瓦德西

2.林则徐在上道光皇帝的奏折中指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yì yì)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 A )

A.鸦片泛滥成灾  B.西方传教士活动猖獗

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国家主权不断丧失

3.《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B )

A.甲午战争  B.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2.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第一幅是圆明园兴盛时局部图,第二幅是英法联军焚毁后的圆明园远瀛观残迹。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经150年时间,在这里建起这座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为掩人耳目,又放火焚烧。如今的圆明园,只有远瀛观的几根石柱还屹立在那里。它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那么,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又是怎么回事?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

3.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4.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帝让他的弟弟奕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10月初,英法联军对圆明园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

2.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额也大幅增加。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培养“论从史出”能力与学史方法)

继续:(1)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战争的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3)战争的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扩大:从战争的进程来看:(1)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2)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鸦片战争历时两年多;第二次鸦片战争延续四年之久。(3)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中国清政府的都城。(4)签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签约国和签约数增多。从战争的影响看:(1)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开5处,割香港岛。第二次开11处,增割九龙司地方一区,丧失东北及西北边疆大片领土。(2)赔款增加:第一次是赔款2 100万银元;第二次新增巨额赔款。(3)破坏了中国更多的主权。

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借口、时间、经过

《天津条约》的签订

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签订《北京条约》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以哪两国联军为主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D )

A.英美联军   B.美俄联军   C.俄法联军   D.英法联军

2.“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该历史情景应出现在( C )

A.林则徐广东禁烟期间  B.鸦片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3.法国大文豪雨果有这样的评价:“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无与伦比的圆明园被毁于( B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D )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俄国

5.法国上尉巴特雷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可雨果却严厉地谴责了他们的行径。“他们的行径”是( B )

A.发动鸦片战争  B.火烧圆明园

C.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D.对华倾销商品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兴起和发展。

2.了解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评价。

3.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失败标志及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合作讨论的方式,结合教师所给出的材料分析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功绩、《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播放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的主题曲和有关的电视画面,以气氛的渲染,将学生的思绪迁移到以往的历史中去。大约在170多年以前,中国历史上爆发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为什么会爆发太平天国运动这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呢?它是如何发展的?结局如何?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

2.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并和同学冯云山前往广西传教。

3.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二、定都天京

1.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其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3.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经过3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三、天京陷落

1.定都天京后,领导人享乐腐化,争权夺利。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3.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安庆陷落;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4.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5.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太平天国是怎样分配土地的?你对《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性文件是如何认识的?

结论: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认识:《天朝田亩制度》集中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要求。两千年来,农民阶级的斗争要求就是获得土地,在以往的斗争中,虽然也提出了像“均田免粮”这样的口号,但只有《天朝田亩制度》将农民的愿望变成了系统的、明确的、有力的纲领,它是农民革命斗争的思想结晶,它标志着农民革命达到了最高峰。但是《天朝田亩制度》存在着空想性。它是在维持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施绝对平均主义,这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脱节,也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无法实现的。

【探究二】如果没有中外反动势力的相互勾结,太平军就会改写自古以来农民屡反屡败的历史。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结合史实说明。

结论: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和对太平天国的联合镇压,是赋予太平天国运动的一大特征,它只是太平天国覆亡的重要客观因素,并非决定因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这种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决定了他们在思想上提不出科学的理论,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所以他们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与金田起义金田起义

永安封王

定都天京1853年3月攻占南京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北伐和西征

天京陷落天京事变及其影响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天京陷落

太平天国起义的意义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2.太平天国政权组织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C )

A.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B.洪秀全称“天王”

C.太平天国在永安封王建制  D.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3.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主要是指太平天国( C )

A.没有现实的革命目标  B.对西方列强侵略缺乏警觉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发展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运用分组讨论评价洋务运动,通过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学会从图片等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

【教学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面对残酷的现实,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救运动。这就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这场自救运动有哪些内容?结果如何?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2.中央代表人物有奕;地方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3.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三、建立新式海陆军

1.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2.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3.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于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认识到列强的船坚炮利,技术精良,主张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他们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务,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这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慈禧太后也是顽固派,不过她认为,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结论:洋务派顽固派都是维护清政府统治为目的的。

【探究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从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能力出发,可从两方面评价洋务运动。第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第二、洋务运动的进步性表现为: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结论: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失败了。但洋务运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兴起时间

代表人物

目的

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自强: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求富:开办近代民用企业

建立新式海陆军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D )

A.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B.发展军事工业

C.发展民用工业  D.维护清朝统治

2.“中国文武制度,事实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为此,洋务派创办了( A )

A.近代军事工业  B.近代民用工业  C.近代海军  D.新式学堂

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 A )

①创办军事工业 ②创办民用工业 ③筹建海军 ④废除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4.在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提出的口号是( D )

A.制夷  B.自强  C.灭洋  D.求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旅顺战役、威海溃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到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认识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观念。

【教学重点】

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瓜分狂潮。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甲午中日战争

1.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3.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冲向日舰吉野号,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这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可惜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夺取了制海权。

4.日本分两路入侵中国。一路渡鸭绿江,占领九连城等地,直逼辽阳。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旅顺。旅顺守将徐邦道血战四天,因寡不敌众而战败。日本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的大屠杀,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

5.1895年,日本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水师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

2.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3.《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国狂潮

1.《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3__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2.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这一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中国失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①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

结论: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

【探究二】《马关条约》影响。

《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概括为割领土、赔巨款、开四埠、设工厂四个方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苛刻、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1)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使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严重削弱了中国的国防,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2)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经济危机。为偿付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帝国主义国家则通过附有苛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控制清政府,使清政府更加依附于帝国主义。同时,这笔赔款,也增强了日本的侵略力量。(3)四个通商口岸的开辟,等于把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和江浙两省,向日本同时也向其他帝国主义开放,便于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4)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就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这条约规定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要求。而资本输出必然导致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

结论:所以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探究三】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

(1)自鸦片战争以来,美国多次参与侵华活动;但是,由于当时美国实力比英国等国弱,难以单独对中国进行侵略活动。(2)南北战争后,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工业强国,但军事力量还较弱。(3)1898年美西战争之时,列强已在中国强占了租借地,划分了“势力范围”。为改变这种局面,为了分享西方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结论:门户开放政策使帝国主义对华的争夺暂时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减少中国被瓜分的危险,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了。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甲午中日战争与

“瓜分”中国狂潮甲午中日战争时间:1894年

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战役、

威海卫战役

《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间:1895年

内容及影响

“瓜分”中国狂潮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某班级召开的历史故事会上,一位同学讲到“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此诗句赞颂的是( C )

                      



A.关天培  B.左宗棠  C.邓世昌  D.林则徐

2.“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有此场景的史实是(  C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黄海大战  D.义和团运动中学历

3.2016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2015年中国六项考古新发现,致远舰等六项发现入选。致远舰将士壮烈成仁的地点是下图中的( A )



4.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列强通过侵略战争的方式,与中国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上述内容出自( B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瑷珲条约》

5.“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下列集中体现了这一“巨祸”的史实是( C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6.在近代,开放杭州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D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7.曾经通过《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的国家是( C )

A.葡萄牙  B.英国  C.日本  D.美国

8.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割台湾”与下列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 C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B )

A.割地  B.开设工厂  C.赔款  D.划使馆界

10.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 A )

A.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  B.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C.八国联军战争爆发后  D.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11.在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 D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

B.洋务派开展的“自强”“求富”运动

C.民族资产阶级发动的民主革命

D.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2.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3.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失败的?

维新变法终究还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而且没有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也不适合中国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而且维新变法的领导者没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而且即使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变法也不会成功,因为当时的变法领导者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根本不能执行变法,再加上当时的殖民者也干涉这次变法,导致最后变法的失败,所以说这场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

结论: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探究二】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的区别。

(1)戊戌变法:是指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戊戌政变:是对戊戌变法的残酷镇压,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的大肆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的流血事件(政变),是反动的,具有阻挠和破坏性作用,它的发动,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结论: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有着本质的区别。

【探究三】戊戌变法的性质。

它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更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第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是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虽然历时短暂,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其失败原因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事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结论:戊戌变法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戊戌变法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百日维新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内容及结果

意义: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由1 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 C )

A.鸦片战争的炮声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甲午战争的惨败  D.中华民国的成立

2.如图是某报刊登的上海广智书局的新书广告,其内容表明当时知识界流行的思想是( B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3.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B )

,A.曾国藩     ,B.康有为    

 ,C.邹容     ,D.陈独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9 00: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