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91|回复: 1

古诗文阅读训练21:《杜诗字君公》|每天10分钟,满分很轻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22 09: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下面小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建武①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②召见,赐以棨戟③,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④池, 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府符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命, 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 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⑤言善策。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⑥绢千匹。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建武:东汉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②世祖:光武帝。③棨戟(qǐ jǐ):古代官吏出行的一种仪仗,木制,形状似戟。④陂(bēi):池塘。⑤谠(dǎng):正直的(言论)。⑥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闻贼规欲北度    闻之,欣然规往
B.再迁为沛郡都尉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C.以绝奸端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D.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 船头坐三人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
B.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
C.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
D.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

(2)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




4.文章刻画了杜诗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09: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答案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
A.闻贼规欲北度    闻之,欣然规往
B.再迁为沛郡都尉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C.以绝奸端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D.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 船头坐三人


A.均为“计划”;B.担任/行为、表现;C.断绝/间断,停止;D.犯罪/坐着。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
B.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
C.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
D.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
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让出职位给功臣,于是上书给皇帝。
(2)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
近来派遣军队,只用带有皇上之印的书信,有时还用皇上的诏命。如有奸邪的人欺诈妄伪,就无法发觉。



4.文章刻画了杜诗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治理有方(除暴安民):杀了我行我素、横行霸道的萧广,讨伐河东的逆贼;铸造农具,修建池塘,开垦土地,使老百姓丰足富实。(2)敢于直谏、谦逊礼让:谏言皇帝,确立虎符制度来调兵谴将,为国家建言献策;上书皇上,想请求降职,让出职位给功臣,自认为没有功劳。(3)为官清廉:家中贫困,没有田宅,死后没有地方下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17 04: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