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80|回复: 0

《明月几时有》改写解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3 13: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说教材

  《学习改写》是部编教材九上第六单元的作文教学任务,是继《学会缩写》之后又一文学形式的“再创作”。本单元所选的四篇作品,都是从我国古典小说名著中节选的精彩片断。如《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作者罗贯中综合了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三国志》、《后汉书》、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和史料,加上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写成。可谓是宏大而成功的改写。

  由此可见,改写是一个全新的构思、剪裁、布局的过程。忠于原文的立意与价值取向是本次改写的基本要求;改变文体、改变语体、改变叙述角度等是改写的基本形式。在学习改写中运用“想象”。应根据写作需求,依据原文提供的线索,合理想象,适当补充,对某些情节可以改动,或删节或具体化,做到详略得当。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但对于改写诗文这一新的作文形式并不能驾驭。很多学生并不知改写的目的,更不知道怎样用新的文学形式去准确地传情达意。他们简单以为诗词改写就是翻译或扩写。好在学生对于要改写的诗文和作者有了充分的理解,利于在新的改写文章中准确输入情感和主旨;并且学生对于缩写和扩写方法有认识,有一定的文学积淀和语言运用能力。相信有了这些基础,本课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定能唤醒学生改写诗文的兴趣,从而收获独特的写作体验。

  三、说教学创意

  为学生培养语体意识,提高写作能力,作文改写要求忠于原文。如何在做多种形式改变之后又能更深入地把握原作?交际语境下写作是本节作文课的教学特色。即改写者转化角色,成为原作中的人、物或是第三者(上帝),还原当时的场景,分“我行”“我见”“我思”三步走,从思路、意境、情感三方面,对诗文进行由句到段再到篇的三次语用训练,逐步完成作文改写任务。希望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触类旁通,以这一课的改写为例,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学会改写更多的好诗文。

  四、说教学目标

  1.诵读诗文,理清改写文章的脉络。

  2.转换角色,以自己的视角准确描绘诗文中的画面。(重点)

  3.根据诗文背景联想,完善改写文章的细节,精准领悟诗人的情感。(难点)

  五、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聊一聊苏东坡。

  其实,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林语堂说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伟大的作家、画家、书法家和诗人……他还是个高品位的生活家、美食家,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旷达的胸襟……一言难尽苏东坡,总之,他是一个灵魂最丰富有趣的人。

  今天 ,我们要来一场穿越,回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南京密州的一个中秋夜。化身为词人苏轼、或是那轮圆月、抑或是第三者,去演绎那一夜的故事,用现代文字去倾吐那一刻的情怀。直白地说,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改写这首诗。

  【改文】

  (一)以我行,入诗

  1.朗读全诗,标示月亮或诗人的活动踪迹

  (从诗文中可以理出)

  月:月亮初上——皓月当空——月亮偏西

  诗人:庭院望月——对月当饮——月下独舞——辗转难眠

  2.选定角色,将月亮或诗人的行踪用完整的句子表述

  (这里要提醒学生,后面的改写以此时拟定的角色继续,还要注意人称运用:月亮、苏轼用一人称“我”。上帝视角用“他”,在上帝眼里,一切是已知的。)

  示例:

  月:夜拉上黑幕,我早早爬上树梢,照亮游子回家的路。(对词的串联,形成句。)

  学生写作:

  生1:我是苏轼,如水的夜空下,我端起一杯清酒独酌。

  生2:淡淡的月亮挂在树梢,那个鬓角已染白霜的男子抬头望月许久。(上帝视角,诗人庭院望月)

  (二)以我见,入画

  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篇文章的思路已经大致出来,我们再细读诗文,看看那些画面能入文呢?

  1.细读诗文,寻找诗中物象。

  月(我、你):黑夜,清辉,秋风,叹气、喝酒、起舞男子,松柏及男子的影子

  诗人(我):黑夜,秋风,明月,清辉,酒,影子

  上帝(它、他):黑夜,清辉,秋风,叹气、喝酒、起舞男子,松柏及男子的影子

  2.选定角色,根据图片描绘所见。

  (这是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看到的画面。对段的训练,要有画面感,有了一定难度。)

  示例:月(我、你):夜拉上黑幕,我早早爬上树梢,照亮游子回家的路。瑟瑟的秋风吹起,泛起一阵阵凉意。好在已回家或正在归家的人儿只会觉得清爽吧!慢慢移动脚步,来到一个庭院。院子里,清辉如水,水中松柏的影子如藻荇交横。一个清瘦的男子独坐冰凉的石凳上,面前是一盏清酒。你鬓角如霜,一脸迷惘。

  师评价:由外面内,动用视觉、听觉、触觉营造了一副清冷的氛围。

  (五分钟创作后,学生作品如下 :)

  生1:皓月当空,撒下如水清辉。四野寂静,飒飒的秋风里传来蟋蟀的低吟。庭院里,树影婆娑。一个清瘦的男子已独坐凉椅多时,面前的酒杯空了又满,满了又斟。与他对饮的只是头顶的明月。只见他高举酒杯,一饮而尽。仰天大啸:“明月仙子呀!今年中秋时至,我已在人间虚度四十有一。离宫多时,不知仙宫如今是何时?”

  生2评价:很显然,此描绘皓月当空,诗人对月当饮的画面。上帝的视角,环境凄清,冷静。塑造了一个孤独的苏东坡。

  (三)以我心,入境

  在我们的笔下,一幅幅淡雅却又清冷的画面出现。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写作是一种情绪的传递,我们也要精准把握。

  1. 简介写作背景,细读小序,探求诗人的心境。

  背景补充:苏轼慈爱的母亲在父子三人进京赶考时忽然离世,而在他准备在仕途中实现报国之志时,感情甚笃的妻子又因病去世;时隔一年,他人生的导师父亲也去世了。青年时期的苏东坡一度抑郁,种下三万棵松树以化哀思。中年后的坎坷从王安石开始。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可兄弟相聚的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丙辰中秋,兼怀子由。”学生分析得出,“兼”是一并,思念亲人是作此诗的其中一个原因,而政治失意,对朝廷、对人生怀有期望是诗人写作的重要缘由。

  前面我们找过诗人的行踪,他的情感也是处于行走中的。

  2.精读诗句,揣摩诗人的心境变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独自望月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问月

  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伤月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责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叹月

  显然诗人经历了孤独、迷茫——愁闷——失意、悲愤难抑逃避,欲去还留的矛盾——怨愤——释怀、超然的心路。

  3.请从以上诗句中任选一句,联想诗人的心理活动或与月亮的对话,将改写内容写充实。

  示例:又是一个万家团圆的日子。

  夜拉上黑幕,我早早爬上树梢,照亮游子回家的路。瑟瑟的秋风吹起,泛起一阵阵凉意。好在已回家或正在归家的人儿只会觉得清爽吧!我慢慢移动脚步,来到一个庭院。院子里,清辉如水,水中松柏的影子如藻荇交横。

  一个清瘦的男子独坐冰凉的石凳上,面前是一盏清酒。风拂起他如霜的鬓角,他深情地望着我,两眼迷惘。他端起酒杯,仰天对我轻声问候,又似乎在独言:月亮呀!人生百年,你又是从何年开始出现在这个世间呢?我叹了一口气,谁人不知我与天地同日?年青人啦 ,你该是有多少愁苦无法排解,才发此无根之问?我怜爱地望着它,期望给他一缕明光。

  (这是承接前文从月亮的角度续写,完善了明月朗照,诗人月下独饮时与月亮的对白。这是第三次的语用训练,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小篇章。聪明的学生笔下涓涓细流流淌。)

  生1:月亮斜挂在西边的檐角,乳白的光照拂着我,温柔得如娘亲的手。我索性从床榻坐起,再次凝视它。它亦凝望我:潮长潮落,月盈月亏。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这是生命常态。既来之,则泰之。人在,希冀就在!是呀,父母、兄弟、妻儿,不论在何处,都能同赏一轮明月。他们希望我快乐,密州的百姓需要我,朝廷需要我……子由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评:这是一段心理描写,对明月交流,传达出他豁达的胸襟。

  六、小结

  今天,我们进入千年前的那个月夜。读懂了苏轼,用我们的文字抒写了他由失意到达观的心境。幸而是苏轼的旷达,才让他在今后的日子里经受住了更猛烈的政治风波,成就了一颗高贵的灵魂。

  如果我们要走进其他诗人的诗,也为他们代言,你知道方法了吗:

  (一)拟定角色,寻找脉络

  (二)描画意象,创设情境

  (三)完善细节,融入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18 11: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