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2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09:0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0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古诗文联读。(16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文帝遣冯唐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曰:“公奈何众辱①我,独无间处②乎?”对曰:“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③士卒,五日一椎牛④,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尚坐⑤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文帝说⑥,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众辱】当众侮辱。②【间处】私底下。③【飨(xiǎng)】用酒食款待。④【椎牛】杀牛。⑤【坐】定罪。⑥【说】同“悦”,愉快。
6.(2分)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上自劳军    【劳】慰问     B.军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着
C.居无何      【居】经过     D.使人称谢       【称谢】道谢
6. (2分) D (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7. (2分)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己而之细柳军/行道之人弗受      B.天子且至/年且九十
C.亚夫乃传言开壁门/乃不知有汉    D.天子为动/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7. (2分) B (A.动词,到、往/助词,的; B.同为副词,将,将要; C.连词,于是/副词,竞然; D.介词,被/动词,是)
8. (2分)下面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作先叙后议,上片叙写出猎盛况,下片则讨论军情、议论国事。
B.上片首句中“狂”字为全词之眼,既是人物性格,也是全词风格。
C.下片引用两个典故,来表达作者企盼得到重用、报效朝廷的愿望。
D.词作选材、语言、情感及人物形象都展现出粗犷豪放的艺术魅力。
8. (2分) A (上片记叙、描写,下片抒情,没有讨论军情、议论国事)
9. (2分)下面对《周亚夫军细柳》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不得驱驰”“按辔徐行”与前面“直驰入”对比,写出周亚夫治军严明的特点。
B.“不拜”与“将以下骑送迎”对比,表现周亚夫刚正不阿、恪尽职守的性格。
C.文帝“称善者久之”与“群臣皆惊”对比,表现出西汉初年君臣和谐的景象。
D.全文从不同角度,采用对比手法,刻画出一个凛然不可犯的“真将军”形象。
9. (2分) C(表现文帝有容人之量和识人之明)
10. (2分)下面对《文帝遣冯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和前文一样,都表现了汉文帝深明大义、有容人之量的品格。  
B.故事开头的“怒”体现文帝真性情,结尾的“说”显示文帝大胸襟。
C.文帝责怪冯唐,并不是怪他对自己大不敬,只是怪他说话不分场合。
D.冯唐认为魏尚爱兵善战,却因小错获罪,委婉劝谏文帝要知错能改。
10. (2分) D (“委婉劝谏”“知错能改”有误,应该是直言劝谏文帝要知人善任)
11. (3分)请用三个“/”给《文帝遣冯唐》一文画线处断句。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11. (3分)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12. (3 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将军亚夫持兵揖日:“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12. (3分)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着盔甲的将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用行军礼的方式拜见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09:07:58 | 只看该作者
  2020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①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②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③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④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⑤,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昌黎先生集》,有删减)
【注释】①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②出:超越,胜过。③下:低于,此处指不如。④不:通“否”。⑤时:指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B.吾从而师之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C.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D.作《师说》以贻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5.有人说,“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不再重要。你认同这种观   
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分析】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可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该句句意为: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故断句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故选:B。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益:更加/更加;
B.师:以……为师/军队;
C.受:传授/接受;
D.以:来/因为;
故选:A。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之,指知识和道理。知,懂得。句意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是故,因此。不必,不一定。句意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4)本题考查扩散思维能力。答题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认同,主要从现在受众对“传道受业解惑”的理解看来,体现的都是典型的“教师中心”观点。无论是“传”“受(授)”还是“解”,主语都是教师,后来,开始倡导转变教学观念,以学习为中心,所以又强调老师的专业性就是会教,事实上,“教学”真的在发生着变革,“互联网+教育”时代对于世界的支配作用已经逐步显现出来。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依然存在,但需要改变思维。
答案:
(1)B
(2)A
(3)①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②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4)示例:如果教师还是固守着传道受业解惑的千年不变标准答案的话,这个职业也会被淘汰。新的时代即将来临的时候,转变认知,转变思维才是正道。
【点评】文言知识积累:
“以”的用法: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介词,把)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因为)
③以光先帝遗德。(以:连词,来)
④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以致于)
⑤咨臣以当世之事。(以: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09:08:12 | 只看该作者
  2020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试卷
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
  王莽败,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郡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沮向化之心,生离畔之隙,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节选自《后汉书·寇列传》)
  【注释】①更始:指“更始帝”刘玄,他夺取王莽政权,登上帝位。②建节:执持符节。⑤沮:毁坏。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者纳之            纳:收下              B.恂勒兵入见使者      勒:率领
C.窃伤计之不详也      伤:担忧              D.国信未宣            宣:宣布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A.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B.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C.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D.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寇恂出身名门望族,起初担任上谷郡功曹时,很受太守的器重。
B.使者拒绝了寇恂提出的发还耿况印绶的请求,指责他威胁自己。
C.寇恂指出使者的行为会毁掉国家信义,将无法再号令其他郡国。
D.经过寇恂的劝说,使者下令召来耿况,以新帝的名义任命了他。
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
【分析】参考译文:
  寇恂字子冀,是上谷郡昌平县人,其家世代都是有名望的大姓。寇恂最初曾担任郡里的功曹,太守耿况很器重他。
  王莽兵败,更始登上帝位,派使者去收取郡囯,并说:“先投降的恢复爵位。”寇恂跟随耿况在上谷郡的边界上迎接使者,耿况把印绶上交给使者,使者收下了,过了一个晚上还没有归还的意思。寇恂带兵进去面见使者请求将印绶交还给耿况。使者不还,说:“我是天子的使者,功曹想威胁我吗?”寇恂说:“不敢威胁你,现在天下刚刚平定,国家的信用还刚刚宣扬,您接受了帝王的使命,带着符节俯临四方,郡国的人无不伸长了脖子竖起了耳朵,望风而动,准备归顺。如今刚刚到了上谷郡就要先毁弃信义,打击归服之心,催生叛离的裂痕,又将凭借什么来号令其他的郡国呢?何况耿况在上谷担任太守,很长时间被这里的人们所爱戴,现如今换了他,得到贤者可不能安定,得个无能的人只怕更生祸乱。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官位来安定百姓。”使者不吭声,寇恂叱令左右的人用使者的命令召见耿况。耿况到了以后,寇恂上前拿了印绶给耿况带上,使者不得已,只好用更始帝的名义任命耿况,耿况接受后就回去了。
【解答】(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ABC.正确;
D.有误,句意为:国家的信用还刚刚宣扬。宣:宣扬。
故选:D。
(9)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可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何况耿况在上谷担任太守,很长时间被这里的人们所爱戴,现如今换了他,得到贤者可不能安定,得个无能的人只怕更生祸乱。故断句为: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故选:A。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BC.正确;
D.有误,不是使者下令召来耿况,而是“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故选:D。
(11)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为,替。以,来。句意为:(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爵位来安定百姓。
答案:
(8)D
(9)A
(10)D
(11)(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爵位来安定百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09:08:26 | 只看该作者
  2020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共4题,15分)
陆九龄,字子寿,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①,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②,退居临川,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签之说。
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③。未上,会湖南茶寇剽④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⑤。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九龄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⑥,学者号“二陆”。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⑦,未必不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释】①黄老:“黄”,指上古的黄帝;“老”,指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思想流派。②有名中朝:在朝廷里很有名望。③改兴国军:改任兴国军教授。④剽:剽掠,抢劫。⑤一也:是一致的。⑥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和,和睦;同,苟同。⑦少需:稍待,过一会儿。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闻新博士学黄老                         闻:听说。
B.与语大说                                          说:通“悦”,喜悦。
C.士而耻此                                          耻:以…为耻。
D.有剽劫者过其门                         过:拜访。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此非吾所愿学也                         山之僧智仙也
B.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C.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                  臣之妻私臣
D.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                     属予作文以记之
1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九龄的学问和修养,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许忻的赞赏,许忻把当代文献都告诉他,
这对陆九龄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
B.湖南茶寇横行的消息传来,人心惶惶,郡县长官应众人请求,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
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这个明智的安排当即得到陆九龄所有门人弟子的支持。
C.陆九龄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他不但精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而且擅
长射箭,并懂得调遣屯兵防御的法度。
D.陆九龄继承父亲的志向,重视研修礼学,治家有法;他与弟弟陆九渊亦师亦友,相
处和睦,被称为“二陆”。
20.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2)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分析】参考译文:
       陆九龄字子寿,年幼时聪颖持重,年纪大些,就填补了郡学弟子员的空缺。过了一段时间,听说教授经学的学官喜欢黄老学说,不重视礼法,他感慨道:“这不是我喜欢学习的。”于是就回到家里,跟随父亲、兄长更加卖力地学习。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退隐居住在临川,跟陆九龄说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他。从此以后陆九龄更加努力地学习,翻看百家书籍,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对阴阳、星历、五行、卜筮这些学说都很精通。
      在乾道五年中了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九龄说:“文事武备,是一致的。士人如果以此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独占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章法。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有空闲时就与乡里的子弟练习射箭,他说:“这本来就是男子的事情。”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必定互相告诫说:“这家射箭命中率很高,不要自己找死。”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称他们为“二陆”。(陆九龄)曾经说:“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之处,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稍加等待,未必不会自己明白过来。”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BC.正确;
D.有误,句意为: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过:经过。
故选:D。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和用法。
A.相同,也,均为助词,用于判断句,表判断;
B.相同,则,均为副词,就,那么;
C.相同;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D.不同,介词,凭借/连词,表示目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梳理原文内容,结合选项,找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即可。
ACD.正确;
B.有误,“这个明智的安排当即得到陆九龄所有门人弟子的支持”和原文“门人多不悦”相矛盾;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归家,回到家。益力,更加卖力。句意为:于是回家跟同父母兄长更加努力地学习。
②中重点词语有:是,这。取死,自取灭亡。句意为:这家人射箭多半会命中,不要自己找死。
答案:
(1)D
(2)D
(3)B
(4)①于是回家跟同父母兄长更加努力地学习。
②这家人射箭多半会命中,不要自己找死。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09:08:42 | 只看该作者
  2020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①,气穆宗政僻②,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③曰:“此浣濯④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 “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瀚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⑤,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
——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有删改)
【注释】①拜右拾遗:被封为右拾遗。右拾遗,官名。下文的“侍书”“翰林书诏学士”也是官名。②僻:不正,偏离正轨。③袂:衣袖。④浣huàn濯:洗。⑤同对:一同答对。⑥股栗:害怕。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幼嗜学                              嗜:               
(2)我于佛寺见卿笔迹            于:               
11.(2分)(1)爱好(喜好、喜欢等)
(2)在(各1分,共2分)
1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B.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C.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D.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12.(2分)A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
13.(2分)学士们都称赞咏颂皇帝节俭的品德,只有柳公权没有说话。(关键词“皆”“俭”
“唯”“言”要译出。错译、漏译一字扣0.5分。共2分)
14.文中柳公权两次劝谏皇上,一次是借用笔的方法规劝,另一次是借                  进谏。文末通过周墀来突出柳公权的形象,这和《爱莲说》中用牡丹突出莲花的形象一样,都用了                        的写作手法。(2分)
14.(2分)穿洗过的衣服    衬托(各1分,共2分)
15.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从他讲述用笔的道理中,你能得出怎样的感悟?(2分)
15.(2分)示例:只有做人正直,才会做事正确。

  2020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6-20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亮)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忘寝食,必欲并缮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
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
16.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2分)
A.四岁而孤/母郑氏白誓守节/亲海其学
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1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诚子书                         以荻画地学书
B.淫慢则不能励精           富贵不能淫
C.夫君子之行                  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D.死狱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8.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3分)
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B.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
帽),表示已经成年。
C.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
D.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谆谆劝勉,乙文中“修闻而服之终身”体现了欧阳修善于听取母亲教诲且终身遵循的可贵品质。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参考译文】
【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亲自教导他学习,家境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做笔在地上学习写字。自幼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人,更是超然出众,卓有声誉。一天,欧阳修在废弃的书筐中得到唐朝韩愈遗留的书稿,阅读后心里仰慕他。(他)下苦功夫探索奥秘,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决心要快马加鞭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凭借文章名冠天下。
     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在夜间点着蜡烛办理官府公文,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什么事情,他便说:‘是死刑案子,我想寻求保全犯人生命的可能,却没有找到。’我说:‘生路可以寻求吗?’他说:‘去寻求生路而得不到,被判死刑的人和我就都没有遗恨了。经常为死囚寻求生路,仍然还有失误造成不该死的人被处死的,然而世间的官吏却常为犯人寻找处死的理由呀。’他平日教导别人的子弟,经常用这些话,我都听熟了呀。”欧阳修听了这段话,终生照做不忘。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四岁时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亲自教导他学习。故断为: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书:书信/书:书写、写字;
B.淫:放纵/淫: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C.之:结构助词,的/之:代词,他;
D.狱:诉讼事件/狱:诉讼事件。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BD.正确;
C.有误,“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中的“并”是“比肩”之意,不是“赶超”之意。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则,就。治性,修性,养性。句意: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重点词:而,表转折关系。则,那么。皆,都。恨,遗憾。句意:(我)设法使他们活下来却不能够(努力让他们活下来却没有成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从【甲】文中“非志无以成学”和【乙】文中“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可以知道,学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从【甲】文中“非志无以成学”可以知道,诸葛亮认为,学习须能“静”。只有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才能专心致志学习。从【乙】文中“苦志探赜,忘寝食”可以知道,学习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从【甲】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可以知道,诸葛亮认为,学习须惜“时”。只有善于利用时间,才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答案:
(1)A
(2)D
(3)C
(4 )①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我)设法使他们活下来却不能够(努力让他们活下来却没有成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
(5)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②须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③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④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5 08: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