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孔子德行科弟子闵子骞德行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8:3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4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现山东省曲阜市,59岁曾迁至山东费县汪沟镇闵家寨居住)人,孔子高徒,从孔子15年,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被后人尊称为孔门四大弟子之一、十二哲之首,七十二贤中的佼佼者,是做人的千古楷模。他最为人所称道是他的孝行,后世把他列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在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德行修养极为高尚的先贤人物。虽然他的言论事迹文献中记载不多,但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他为儒家学说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他的以至孝为代表的德行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最积极、最核心的部分,至今仍富有积极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闵子骞的仁孝、宽容、感恩,以及着眼大局的和合意识闵子骞的一生以纯真的孝行著称于世,深得后人的敬仰、推崇和爱戴,尤其是他少年时期的至仁至孝感人至深,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堪称后世模范。据《太平御览》记载:“闵子骞事后母,絮骞衣以芦花。御车,寒,失?。父怒,笞之。后抚背知衣单。父乃去其妻,骞启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据说此事发生以后,后母也因此而大受感动,痛改前非,把闵子骞视如己出。孔子听说以后夸赞道:“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对闵子骞的孝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在孔子称赞弟子孝行的记载中是少有的,原因是闵子骞孝行的显著及其表现得恰到好处,符合孔子孝的思想。




相比较之下,备受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备至的曾子也没有得到孔子在这方面的称赞,因为在孔子眼里,曾子的某些孝行近于愚。据《孔子家语.六本》记载:“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杖不避至昏。”孔子认为曾子太愚蠢,如果他父亲不小心把他打死,那他将陷其父于不义,这将是大不孝,没有遵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教导。(《孝经.开宗明义章》)正确的做法应是“欲使之常在侧,欲杀之,乃不得,小棰则受,大杖则走”。鞭打芦花故事除了表现闵子骞的至纯至真的大孝而外,还反映出他为人的宽恕仁慈的爱心和着眼大局的和合意识和感恩意识。

  之所以说鞭打芦花的故事反映了闵子骞的宽恕仁慈,是因为历来后母与继子女之间由于没有血缘关系而难以融洽相处。在备受后母的虐待后,闵子骞没有计较个人恩怨,而是为两个弟弟以后的生活担忧,从而原谅了后母,从中足见其善良仁爱之心,此其一。此情此景之下,如果从常人的角度考虑,休了后母,完全是他后母咎由自取,也可以了结他个人的积怨。但闵子骞考虑的是整个家庭这个大局,从维护家庭的完整性考虑,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换取家庭的稳定,这充分显示了他强烈的大局观念,此其二。中国有句老话:“家和万事兴。”闵子骞不仅具有仁爱之心和大局意识,而且在受到后母的长时间虐待之后,并没有像一般孩子那样把委屈向疼爱他的父亲诉告,而是尽可能掩盖后母的过失,忍受着自己的委屈,以赢取整个家庭的和谐和睦,其和合思想可见一斑,此其三。

闵子骞的孝行纵然异常可贵,但是这种非凡的孝行确切说起来应该来源于他的更为可贵的感恩意识,多念及别人的好处,这是闵子骞处理事情的根本出发点之一,此其四。闵子骞虽然作为一家之长子,但其年纪相对其所承受的事来讲实在是太小,而他却能够虚怀若谷,高瞻远瞩,因孝长敬长而以爱报怨,实属难得,更为重要的是他那种只念别人的好处,不念别人的过失的强烈的感恩意识恐怕是令孔子震撼而大加褒奖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他的这一德行不仅挽救了一个即将破裂的家庭,而且改变了一个人的德行――使后母知错而改过,从而成就了一位慈母。  


 二、闵子骞的忠义正直   闵子骞为人中正爽直,是为忠义之士。据《论语.雍也》记载:“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当时鲁国的掌权者季氏派人请闵子骞担任费邑的长官“费宰”,被闵子骞断然回绝。这充分彰显了闵子骞不畏强权、刚直重义的崇高品行。“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学生谨遵老师的教诲,不入“危邦”,不享无道“富贵”,他的拒绝,是对于“无道”社会的否定,同时也是对于自己自主人格尊严的坚决维护。但是,按照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据说是在孔子的劝说下,闵子骞还是走马上任了。闵子骞到任后,谨遵孔子“以德法为衔勒”的谆谆教诲(《孔于家语.执辔》),把费邑治理得卓有成效,可谓人寿年丰。可是有一天,季氏的家臣阳虎突然来访,要他向季氏交纳赋税。闵子骞闻知心生愤怒,感觉自己为费宰,原本是要为鲁国效力的,到头来却是为私人在卖命,于是愤然辞官。孔子评价说:“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闵子骞认为,大夫执国命是不合“礼”的,所以,辞官不做,这充分体现了他坚持正义、刚正不阿的精神风貌。

  三、闵子骞的守礼、尊师、重俭和讷言敏行,以及诚实重信的操守

  闵子骞一生非常注重礼的遵行,不敢稍有松懈。《说苑.修文》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闵子骞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孔子与之琴,使之弦,援琴而弦,切切而悲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过也。”孔子曰:“君子也。”“闵子哀未尽,能断之以礼,故曰君子也。”《毛诗.素冠传》、《淮南子.缪称训》等也有类似的记载。“善闵子骞守礼不苟,从亲所行,无非理者,故无可间也。”另据《韩诗外传》卷三记载:“孟尝君请学于闵子;使车往迎闵子。闵子曰:“礼有来学,而无往教。致师而学,不能学;往教,则不能化君也。君所谓不能学者也,臣所谓不能化者也。”于是孟尝君曰:“敬闻命矣。”明日衣请受业。闵子曰:‘礼有来学,而无往教。致师而学,不能学;往教,则不能化君也。君所谓不能学者也,臣所谓不能化者也。’于是孟尝君曰:‘敬闻命矣。’明日祛衣请受业。”《诗》曰:“日就月。”虽然从时间上考究,闵子骞和孟尝君并非同一时代的人,更谈不上请教的问题。但这则轶闻也说明了闵子骞重礼而不畏权贵的淡泊性情及后人对他的敬仰之情。

  作为一代先贤的闵子骞由感恩而孝继而延伸到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在孔子众多弟子中是比较突出的。他不但从内心对老师尊敬备至,而且在形貌上对老师非常恭敬而和颜悦色。“闵子伺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从上述众弟子的神态,我们不难看出,闵子骞对老师的尊崇程度是很高的。再者,在孔子去世后,闵子骞以尽孝的礼制同其他同学一起为老师守孝三年已尽私恩,而后又在鲁、齐等国传道授业,以期弘扬儒家思想、传承老师之志,这应当视为尊师的延续。

  闵子骞为政清廉、亲民、节俭,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赞扬。“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论语。先进》)的确,新建府库是漂亮气派,但是它以牺牲百姓的利益为代价的,闵子骞坚决反对建设这种非群众所需、劳民伤财而又华而不实的所谓“政绩工程”。他重视现有资产的有效利用,坚决反对资源浪费和铺张,时刻系百姓疾苦和安危于心间。这一节俭意识是和孔子的尚俭思想是一致的。

《史记。孔子世家》有关景公问政孔子而得到“政在节财”回答的记载,难怪孔子赞扬闵子骞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闵子骞平时为人木讷,说话极少,但是一旦开口,就能一语中的,中肯到位,具有讷言敏行的优点。这可以从上述孔子对他的评价上得以印证,当然也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一直倡导的。《论语.学而》就有孔子的这样一段话:“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后在《论语。里仁》里,孔子又进一步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可见足见这一特点的重要。当然,这里的讷言,并不是对什么事都不表态,而是轻易不表态,敏行就是勤于实践的意思。孔子认为君子是不该乱说话的,他本人就有“四不语”,即:怪、力、乱、神。说到敏行,也不是乱行,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即“恭、宽、信、敏、惠”。这就要求:一是君子要少说话多做事;二是君子要勤于实践;三是君子交浅不言深。很显然,这些要求在闵子骞的言行中反映的非常清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3 17: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