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4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单元解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3:5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主题:环保意识、能力、生活方式

  编写依据:本单元的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11条“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环保主题在不同年段都有涉及,我们看一看这一主题在不同年段之间的衔接。

  二年级的《绿色小卫士》教学内容是比较细节化的,都是从具体的生活细节入手,旨在养成环保习惯,做“环保小卫士”。

  四年级的《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垃圾、气候变暖等,让环保意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六年级的《爱护地球,共同责任》是从地球、自然的角度整体地看环境问题。

  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环境保护问题不仅是一个科技上的问题,它更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问题。本单元承接低年级“认识并懂得节约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有保护环境意识,学习有创意生活”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儿童绿色生活的意识和绿色的生活方式。

  教育目标

  1.了解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和气候变暖问题;

  2.知道常见的应对环境问题的措施,树立环保意识;

  3.能够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

  设计逻辑

  本单元引导学生从环境污染问题入手,关注垃圾的再利用,倡导学生过低碳、绿色的生活,体现了从知到行的递进过程。

  第十课  侧重引导学生认识、体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强化环保意识;

  第十一课  侧重引导学生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学会节约资源。

  第十二课 侧重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减少碳排放,从我做起,推行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

  教学实施要点:

  核心词:环境保护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努力

  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难题之一,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绝大多数学生对身边环境污染的了解仅处于感知层面,他们知道我们生活的环境出现了很多污染现象,但对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其带来的严重危害缺乏感性认识。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一个概念,觉得离自己的生活还很遥远,生活中的环保意识淡薄,环保行动仅仅停留在“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口号上。他们没有意识到,暴增的垃圾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政府、社会相关机构的行为,更需要地球上每一位公民的努力。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首先要通过调查、体验活动,通过真实的图片、数据资料的补充和拓展,帮助学生清醒地认识现状,知道自己日常生活中乱丢弃的诸如饮料瓶、零食包装袋等塑料垃圾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深入地认识暴增的垃圾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性,激发学生对身边环境污染的关注和责任意识。

  关键词二:围绕垃圾与资源的关系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活动一:暴增的垃圾从哪儿来?

  指导要点:引导学生课前调查家庭和学校一天产生的垃圾,做好统计和分析,感受垃圾的暴增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自己也是垃圾的制造者。

  探究活动二:垃圾暴增的危害

  指导要点: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目前对垃圾的处理方式,以及垃圾中蕴涵着大量资源的现实,让学生认识到垃圾和资源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例如垃圾侵占土地、污染水源,但是有些垃圾就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等。

  探究活动三:垃圾真的没用吗?

  指导要点: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明白垃圾其实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有着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新的资源观,辩证地看待垃圾与资源的问题。

  另外,关于变废为宝,我们重点要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即可,不建议把“变废为宝”变成一种刻意的行为,花太多的时间与精力组织“变废为宝创意展”。与其四处寻找可乐瓶制作工艺品,不如让学生向可乐、饮料说不,从源头上减少垃圾。

  关键词三:主动践行低碳生活

  此话题的教学第一个重点要放在认知层面,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具体认识我们为什么要过低碳生活。

  这一课涉及的知识性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地球变暖问题的现状、后果及产生原因;其二,减少碳排放能够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四年级的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要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知识窗等资料,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激发他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懂得“减碳”的意义所在。

  此话题的第二个教学重点在反思践行层面,落脚点在让学生体会全球变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激发他们减少碳排放的内驱力,最终将低碳生活方式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要落实这一教学任务,老师们要建立一个核心理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传递知识”还是“解决问题”,就如孙彩平教授所说,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要教给学生生活的智慧,引领学生过更好的生活。要让学生主动践行低碳生活,教学中就应该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变教“教材”为学“生活”。

  例如:老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91页,探究“温室气体”的来源。学生通过阅读很快就能发现:附近电厂的烟囱每天在制造“温室气体”,摩托车和拖拉机只要一发动,就会制造“温室气体”;过度砍伐减少了对“温室气体”的吸收……

  如果教学仅仅到此,学生的习得就只是停留于认知层面,未能建立与自己生活的关联。那么,老师接下来需要怎样做呢?

  老师设置了一个情境:

  小明说:“我一个小学生,与工厂和拖拉机没什么关系,也没有砍树,所以我不会制造过量温室气体。”

  围绕小明的话,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自身的哪些行为会制造温室气体。很快,学生就会发现自己身边意想不到的“碳排放”——

  生产一件衣服的碳排放,一个饮料瓶的碳排放,家庭每月用电的碳排放等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碳排放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哪些行为会导致不必要的“温室气体”的增加,如上体育课不关灯、要爸爸小汽车接送上学、浪费早餐等等,从而愿意尝试着去改变,践行低碳、绿色生活。这样做,引领学生从生活出发,又回到自己的生活,让环保的意识融入自己的生活,最终落实为日常行为,让课程落到了实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30 21: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