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6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6课《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第一、二课时说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10:2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教材分析

  《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中的第三课。这一课是根据课程标准《我们的学校生活》中第5条“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和第7条“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体会民主平等在学习、生活中的现实意义”而编写的,其核心主题是体会学校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深化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体会。本单元其他两课分别是《说说我们的学校》《走近我们的老师》和。本单元的三课统一都是以学校生活为主题,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深入了解学校、理解老师以及参与学校生活。

  本课第一课时《我们的成长天地》,共设计了三个板块的内容。以图片、文字、诗歌、知识窗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生活,体会学校生活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引导学生回顾自身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教材中四幅插图,是为学生以各种形式回顾和梳理自己的学校生活而的设计的“引子”。教师应该以此为起点,针对学生特点,创造性开展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的成长和学校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从而进一步体会学校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深入体会在学校学习的重要性”。教材创设了“小玲在家用电脑学习不想去学校”的情景,引发学生深入讨论“到学校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教材中安排的插图中三个不同主人公的对话代表了三种观点。引导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在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和交流中认识到学校为其提供了完整的教育环境。

  第三部分“感悟失学女童心声”。正文部分将学生的视野从日常司空见惯的学校拓展到失学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指出我国个别地区存在女童失学现象。“阅读角”安排了一首关于失学女童的诗歌,从情感层面引发学生的共情,体会失学儿童对学校生活的渴望,进而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可贵。增强学生对学校重要性的认识和依恋之情。“知识窗”板块通过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权利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与自己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有义务保障学生接受教育。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份简单的问卷,我对学生的进行了针对本课内容的访谈。“你喜欢学校吗?为什么?不喜欢?”学生往往在依靠惯性回答了“喜欢”之后,却不能说出喜欢什么。而个别学生回答不喜欢之后,却能够不假思索说出不喜欢的理由。由访谈所得,入学两年多的小学生对学校重要性的认识是相对不足的。一方面,他们对学校的生活习以为常,较少反思学校生活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校学业压力过大的现实情况,使学生不喜爱学校,对学校情感认同度低,责任感不强。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要针对这些,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写目的和结构,针对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情特点,将本课教学分为两个课时。下面我先来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有以下3条:

  1.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成长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

  2.加强学生对学校重要性的认识。

  3.引导学生树立权利意识。

  其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学校教育与自己的成长联系起来”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板块。活动一:学校生活放映机。活动二:“去不去学校”辩论赛。活动三:小小律师团。下面我来详细阐述每一活动环节的具体操作。

  活动一:小小放映机。

  导入环节,我和同学们做一个小游戏。课件上出示: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学生拍手对出儿歌。然后出示:

  每天在校六小时,一周在校()小时,一月在校()小时。依旧带领学生拍手对句。三年级学生,口算一月在校几小时会有些困难。趁机让学生细细计算得出答案。继续引导学生:我们从入学到现在,已经在学校度过了两年的时间,加起来一共有大约13000个小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10:25:14 | 只看该作者
出示统计图表:
  学生观察,得出在学校度过的时间很长。教师板书(时间长)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课堂伊始,以轻松愉悦的小游戏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抓牢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和观察统计图表,切实感受在校时间在自己的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为下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回忆这两年的学校生活,做好铺垫。)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联系班主任,将班上孩子们假期制作的成长记录册发放到每个孩子手中。一上课,先请同学们翻阅自己的成长记录册,回忆入学两年多以来的点滴成长。然后指名一些同学上台,每人分享一个最难忘的成长瞬间。
  在学生分享的同时,我在黑板的一侧做好记录:共有多少人分享,其中多少人分享的难忘瞬间是在学校发生的。(通过提前翻阅学生的成长记录册,了解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记录册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与学校相关,故而这个记录环节最终的结果也是在学校发生的难忘瞬间占绝对优势。)
  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记录结果,发现在同学们的成长过程中,绝大多数难忘的瞬间都发生在学校。我随后播放了以本班学生入学以后的精彩瞬间组成的视频,学生伴随音乐与画面,回顾自己在学校里度过的点点滴滴。然后提出问题“你有什么感受呢?”激发学生把在这一环节中感受到的情感体验梳理和表达出来。相机板书(丰富多彩)。
  教师总结:在学校里,我们学到了本领,认识了同学和老师,参加了各种活动,学校,是我们每一位同学成长的天地!(板书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成长记录册为载体,引导学生回顾两年来度过的学校生活。由于从一入学就开始制作的成长记录册真实地记录着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事件,有趣瞬间,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素材,所以学生在翻阅和回顾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由于同在一个班级,学校生活中有很多的共同记忆,所以在随后的分享环节,一部分学生对自己成长瞬间的回忆,很容易激发起其他同学的情感共鸣。在此刻让学生谈体会,学生通过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梳理和明确了学校在自己成长中的重要性。)
  活动二:小小辩论会
  首先,出示课本41页上图。教师创设情境:看来大家都很喜欢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但是,有一位痴迷于电脑的同学的可不是这样,她认为,自己通过电脑一样能够学习,不去学校也行。但是爸爸妈妈认为不去学校不行。你同意谁的观点呢?为什么?
  随后出示讨论单:
  我支持小玲(去学校/不去学校)
  这样做的优点:
  这样做的缺点:
  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按照不同观点把学生分成两个辩论队。开展一场小型辩论赛。与其他辩论赛不同的是,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如果被对方的观点说服,则可以随时加入对方的阵营。在辩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分析在家学习和在校学习的利与弊。明确在校学习的优点是远远比在家学习多,从而感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随后,教师总结,接受学校教育是国家的要求,接受学校义务教育,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板书:责任 义务)
  (这个环节的设计,摒弃了教师层层追问,牵着学生走向教师自己已有的观点的教学方式。把思考和判断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讨论单上,分优点和缺点的设置,不仅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学校学习的众多优势,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分析问题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列举利与弊,进行对比。不仅着眼于正确认知的形成,也着眼于对学生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一举两得。)

活动三:小小律师团
  首先,播放视频《失学儿童》。视频内容反映失学儿童生活状况。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到我国一些地区还有儿童在本应受教育的年龄无法入学。感受到失学儿童对学校的憧憬和向往。
  然后,配乐朗读教材42页的小诗。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会到能够上学的幸福。
  接着,教师发问:“假如你也失学了,你的生活会变成怎样?”启发学生换位思考,体验失学儿童对学习生活的渴望。再进一步引导设置问题“如果失学了,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以视频中儿童为主人公,创设情境:需要一个小小律师团一起去说服孩子的父母。为孩子争取上学的权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42页“知识窗”里的内容,讨论和完善自己的“律师发言稿”。最后派代表在全班分享展示。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了解失学儿童现状,激发对学校的热爱。教学中以视频的形式把远离学生生活的失学儿童现状拉进学生的视野。学生能够直观了解失学儿童的生活和思想状况,从而激发学生对失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自己学校生活的珍视。接着又以教材中的诗歌,深化了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形成情感上的升华。继而带领学生了解相关法律,初步建立起学生的权利意识。小组活动“小小律师团”这一设计,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促使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受教育权利的理解。)
  以上三个板块,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情感上、认知上加深对学校的了解,深化对学校的感情。在活动方式上,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讨论、思考、判断的方式,主动发现和体会学校生活的对其成长的重要性。一步一步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的。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为下一节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10:25:34 | 只看该作者
 一、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习生活、学校生活、安全成长、家庭生活等四个方面,设计了四个不同的主题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快乐学习”、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我为校园出点力》是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中的第六课第二课时,本单元重点从人与物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学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校爱的情感和归属感。本课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们的学校生活”第2条“了解学校主要部门的工作和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第5条“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第7条“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体会民主、平等在学习生活中的现实意义。”本单元共三课,《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先引导学生认识到学校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再从改善学校的不如意之处入手,让学生积极为学校出谋划策,并通过实际行动让学校变得更美好。

  二、学情分析

  校园是学生的重要活动场所,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校园里不仅获得学业的提升,而且学会与人交往,培养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尽管学校生活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学生对此“浑然不觉”,所以需要引导学生整体认识学校,经过两年的学校生活后,学生对学校有了一定的情感认同,在此基础上学习本单元能增进学生的归属感。和低年级相比,三年级学生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接受者,更成长为主动的参与者,它们不仅能认识到自己在学校中的成长,对于校园生活和班级建设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因此,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学校存在的问题,通过合适的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以行动来参与解决,这是培养儿童责任感和民主意识的良好契机。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写目的和结构特点,针对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情特点,将本课教学分为两个课时。下面我先来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1.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主动关心学校,增强对学校的责任感;

  2.提高积极参与学校生活公共生活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与学校教育的密切关系,增进学生对学校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学生对学校公共生活的责任感。

  三、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教材为立足点,根据“朱可可”和同学们所做的一份调查报告为线索,引出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设计四个环节,分别是:课前导入、活动探究、总结升华、课后拓展。

  (一)课前导入

  上课伊始,先通过谈话导入新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学校是我们成长的天地。在学校里,我们获取知识,参加各种活动,每天的学习生活快乐而充实。作为学校小主人,我们也要为学校出份力,让我们的学校更美更好。瞧,朱可可同学和他的小伙伴们就已经行动起来了,这是他们通过对校园调查完成的一份调查报告,我们一起来看看。

  通过谈话,结合PPT呈现学校生活的场景,挖掘它们已有的学校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把学校教育与自己的成长联系起来,认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此基础上出示调查报告,学生的讨论兴趣会比较浓。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分析报告讨论问题

  报告中所呈现出的主要问题是垃圾问题(板书:垃圾问题)。此时老师给出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垃圾呢?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从根源上认识垃圾产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解决办法。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是因为有些同学随便扔垃圾,有的说是收拾好的整袋垃圾不放在指定位置,还有的同学根本就没有捡垃圾的意识……学生分小组来针对问题讨论解决办法,分别完成教材43页的表格。组内汇总意见,课后由班长将调查报告和解决方案统一呈交给校长。

  此活动的设计意图旨在调动学生关心学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能够以校园小主人的身份发现学校不如意之处并予以解决,意树立主人翁意识,强化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基于问题深入思考

  作为学校的一员,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该主动去关注。为了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学校所存在的不如意的地方,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家再开动脑筋想一想,校园里需要改进的地方仅仅是垃圾问题吗?我们学校还存在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让学生调动生活体验,一垃圾问题为线索,开启“扫描”模式,全方位、多角度认识学校问题。此时,教师并未让学生及时作答,而是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比如资源浪费、校园环境不够干净整洁、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够强等(板书:安全问题、浪费问题)。同时启发学生可以像解决垃圾问题一样除了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还可以向学校相关部门求助。

  本部分设计意图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生活体验,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方法使学生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活动三:从我做起为校出力

  行动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的。在活动二的基础上,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校园其他问题,由小组长汇报交流。届时以我校吉祥物新新的角色对同学们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总结,并设置有奖竞答环节,亲切可爱的新新会使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新新所总结的问题包括“卫生方面”、“安全方面”、“文明礼仪”、“资源浪费”等(相机板书前面讨论为包含内容),这对问题从大方面给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比如只针对食物浪费问题提出:建议食堂负责人调查了解各班学生人数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所对应的饭菜需求量供给饭菜,避免浪费。在新新的启发下,同学们各抒己见——“为校园出点力我能做什么?”

  本部分设计意图旨在使学生设身处地从学校角度出发,深刻认识问题并学会主动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活动四:人人出力畅想明天

  美好校园生活的蓝图由大家共同描绘。在新新的倡导下,大家一起畅想做好校园小主人、齐心协力为学校的情况下,校园那美丽、和谐、文明的明天。

  本部分设计意图旨在升华情感,将爱与责任深深地植根于学生心中,从而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三)总结升华

  同学们,校园是我家,爱护靠大家。今天我们主要围绕垃圾问题展开调查讨论,想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我们找出了校园存在的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安全问题、资源浪费问题等等,大家经过讨论也都给出了非常合理的建议,看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收获不小呢!

  同学们,我们都是校园小主人,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自己校园出点力,共同营造更优美、温馨的校园环境吧!

  (四)课后拓展

  请你想一想,社区生活中存在哪些问题?你打算向物业和业主委员会提出怎样的合理化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31 03: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