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9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编本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考试试题Word免费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8:0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套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整理,供大家免费使用下载转载前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表格、公式、特殊符号无法显示,需要下载的老师、家长们可以到本帖子二楼(往下拉)下载word压缩文件附件使用!
如有疑问,请联系网站底部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为您解决问题!
文件预览:
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

语 文 试 题
说明:本试题共6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按要求上交答题卡。
注意事项:1.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2.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书写,要求笔迹清晰、字体工整,务必在答题卡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一、(共20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慰藉(jiè)     胚芽(pēi)     黝黑(yǒu)       谆谆教导(zūn)
B. 蓬蒿(hāo)     狡黠(xiá)     解剖(pāo)        同仇敌忾(kài)
C. 孱弱(chán)    幽咽(yè)           坍塌(tān)        量体裁衣(liáng)
D. 殷红(yān)     酗酒(xù)      济南(jǐ)          廓然无累(lě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4分)
A. 要诀             金刚钻            浮想联翩           渊远流长
B. 辐射             斑马线            两全其美           面面相觑
C. 逞辩             供给侧            周道如底           吹毛求疵      
D. 锦嶂             摇控器            随声附和           精血诚聚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从高空俯视济南“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人们怎能不赞叹大自然的美轮美奂?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在这次考试中,他受到了沉重打击,便开始妄自菲薄自己了。
D.《芳华》中的演员,用卓越的演技再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青春记忆,观众无不拍手称快。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4分)
A.“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作者是出自唐代杜甫之手。
B.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C.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并讨论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D.全员运动会彻底改变了过去“少数人跑,多数人看”。
5.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是一个“硬汉子”的形象,他勇敢坚毅,有自信心。
B.《简•爱》以富有诗意与哲理的笔触,描写了简爱的成长经历及情感历程,成功塑造了一位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C. 曹文轩在《草房子》中讲述了桑桑一系列故事,如撕下蚊帐作渔网,拆卸柜橱作鸽子窝,帮细马找柳树须子等,塑造了桑桑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
D.《三国演义》曹操兵出斜谷界口,兵败遭追杀,幸好有夏侯惇及时赶来相救,战退魏延。
二、(共32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6. 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聚室而谋    室:家                B. 毕力平险    险:险峻
C.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D. 固不可彻    彻:通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告之于帝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B.而山不加增           呼尔而与之  
C.虽我之死             吾妻之美我者 
D.以残年余力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8.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3分)
A.开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说明了移山劳动的艰巨,衬托了愚公的气魄。
B.“愚公”“智叟”的人物命名与各自的性格特点相反,加重了对比色彩,突出了愚公的智慧,增强了对智叟的讽刺。
C.故事的结局采用神话的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封建思想的体现。
D.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愚公身上,我们可以汲取许多精神营养,如坚忍不拔的毅力,团结协作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等。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9~11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齐有甄彬①者,有器业②。尝以一束苎③,于荆州长沙西库质④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遽不记录,檀越⑤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仰酬,往复十余,坚然不受。因咏曰:“五月披羊裘负薪,岂拾遗者也?”彬后为郫⑥令,将行,辞太祖。时同列五人,上诫以廉慎。至于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                                                                                            
(选自《谈薮》)
【注释】①甄(zhēn)彬:南北朝时齐朝人。②器业: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③苎(zhù):即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④质:抵押。⑤檀越:佛教用语,称施主。⑥郫(pí):县名,在四川省。
9.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3分)
檀越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


11. 本文通过记述甄彬           (1)  、谢绝酬谢、深得太祖信赖等三件事,表现了甄彬                 (2)
和   (3)                                            的品质。(3分)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每小题3分,共6分)
采桑子(其一)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①,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阜阳市西北。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12.        这首《采桑子》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描写了诗人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其中(1)              等为诗人眼见之景,(2)                     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表达了诗人流连山水间的(3)           心情。(3分)


13.请自选角度,赏析“无风水面琉璃滑”一句的妙处。(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者下句。(每空1分,共8分)
⑴ 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诗经•蒹葭》)
⑵ 黑云压城城欲摧,                             。  (李贺《从军行》)
⑶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⑷ 鸡声茅店月,                                     。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⑸ 苟全性命于乱世,                             。        (诸葛亮《出师表》)
⑹                                     ,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⑺李清照在《武陵春》中,以新奇的比喻抒写抽象情感的名句是                ,                    。         
三、(6分)
15.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在2018年春节到来之际,学校开展了“展民俗,迎新春”系列活动。
⑴ 作迎春对联:请选择恰当词语组成下联。(3分)
松柏   绿柳   吐絮   起舞   柳色新   迎新春  
上联:红梅含苞傲冬雪       下联:                           
⑵ 绘风俗人情:春节的习俗,除了贴春联,还有贴窗花、放爆竹、穿新衣、戴新帽、吃饺子、踩高跷、玩旱船、走亲访友等,请仿照画线句,为下面这段文字续写一句话,使上下文连贯。(3分)
如果一年的日子是诗集,那么春节就是色彩斑斓的封面。封面上画着脆生生的鞭炮炸响的粗门大嗓;画着玻璃窗上喜鹊登梅的喧闹;                                      。
四、(3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一)        舌尖上的节气——小寒
    ①沿着节气之路行走,寻找二十四节气的当令美食。每个节气都有三候啊,一年七十二候。譬如小寒,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等候吧,鸟儿飞回,筑巢,悦耳的歌声颤动着冬日的阳光。等待着,盼望着,胃口的酝酿和味蕾的想象让美食成为一个传奇。
    ②好吃的如果有好颜色会更诱人,就像一朵花开着,美丽香艳。远看是风景,走近了,唇舌凑上去,花色更生动。这样的吃食很多很多,比如冰糖葫芦,是那种用半尺长的竹签儿串成的山楂果,一大串红得透亮的山楂果,以山里红为最佳。那便是童年的感觉了。在金黄的麦秸靶子上,在透明的玻璃橱窗里,每每看见那一串串的冰糖葫芦,身体里就会跑出一个孩子,攥着硬邦邦的钱币,围着红艳艳的冰糖葫芦转来转去,满嘴酸溜溜的口水。
    ③有营养学家说,小寒吃烤地瓜、糖炒栗子已是一种时尚,言及最佳时令美食,小寒吃山楂,打赢“保胃战”。冰糖葫芦酸酸甜甜的味道,山楂果蘸以麦芽糖稀,最妙的是冷冷的风一吹,果面的糖稀迅速变硬,吃起来又冰又脆,真是天生地长的绝顶美味。
④小寒时节不宜大补,那就来几味小吃吧。李时珍有云山楂之效:“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史上吃山楂最猛烈的是元人。元人食牛羊肉成癖,难免滞食饱胀,差役们遍征乡野,验物抽分,征得山楂以供肉食者享用。
⑤山楂怎么吃,不妨听听美食家袁枚的建议:“用山楂捣烂和粉,加松仁屑、白糖蒸之,酸甘相济,醒酒最佳。”元人尚饮,熏风酷烈,他们吃了山楂酪又要豪饮千杯。山楂片是另一种吃法。山楂除去果柄果蒂,洗净,入沸水煮熟,制成果酱,加糖,刮片,烘干,切为厚薄均匀的圆片,比硬币大不了多少,吃起来质酥适度,酸甜爽口,亦有健胃消食活血散瘀之效。
⑥小寒冷,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北风吼。外面,北风咝咝地打着呼哨。屋里忙着做冰糖葫芦。把这些红灯笼似的山楂一个一个地往棉槐条上挂,一串十个,红红,圆圆,就像孩子红扑扑的脸蛋。熬糖的器皿最好是紫铜锅,熬出的糖色泽透亮。白糖倒入锅中,加开水,以浸透白糖为宜,搅拌,大火熬煮至糖色金黄,有小小的糖泡儿汩汩地冒,圆头圆脑的,好像一群小孩,在水里游来游去。尖着筷子去蘸一下糖浆,微微一拉,拉出细细的糖丝儿,把一串山楂小心地探向泡沫的表面,轻轻转动,裹上薄薄的一层糖衣,即可搁在玻璃片上冷却,个个晶莹剔透,串串饱满红火,温暖着冬天。            
16.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寒时令美食“山楂”的?(4分)


1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分)


18.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②段中划线句的表达作用。(3 分)
这样的吃食很多很多,比如冰糖葫芦,是那种用半尺长的竹签儿串成的山楂果,一大串红得透亮的山楂果,以山里红为最佳。


19.阅读第③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 分)
有营养学家说,小寒吃烤地瓜、糖炒栗子已是一种时尚,言及最佳时令美食,小寒吃山楂,打赢“保胃战”。


(二)        孟婆汤
①母亲已有六十九个日夜不曾跟我讲一句话。
    ②我还记得她从前抛下的荆棘一般的话语,“你记着,你是怎样对我的,总有一天我会以冷漠同样地还给你!”
③我也还记得小时候犯了错,在门缝后眼巴巴地望上她半天,她总会过来摸摸我的头,像揉一只毛绒小狗。“知道错了吗?” 我温顺地点头。她终究会原谅我,千千万万次。
    ④寒风吹彻的日子,我坐上去往杭州的大巴。这个城市的天空总是很奇怪,瓦蓝瓦蓝的时候不觉得舒畅,灰白灰白的时候也不觉得感伤,他总是高远而平静,如同活着跟没活似的生活。杭州的风背着一股湿气,像灌不完的孟婆汤。我的遗落的记忆,最终沉重地落在十月十一日的下午。
    ⑤我几乎是一点认不出母亲来,她剃光了长发,脑袋浮肿得像个面团,手臂上是蛆虫似的伤口和紫黑紫黑的皮肤。只有那些错杂的管子和借助呼吸机剧烈起伏的胸口,让我确信,我亲爱的母亲,她终究没有死亡。她原本是救不活了,她血管里汩汩流动的血液都几近流干了,她在短短三天之内动了三次大手术,她还在等我,可她终究没有睁开眼睛。重症监护室里,我终究不敢号啕大哭。这一次,母亲不会原谅我……
    ⑥我常常打开微信点开母亲的对话框,那里是母亲车祸前三小时发来的“鸡汤”,我甚至懒得把它读完。六十九天,我没舍得删,从“十年苦读竟成空心人”到“首要的是‘学会生活’”,一共一百八十个字,字字扎在我心里。
    ⑦母亲醒了。是迷蒙的眼。父亲告诉我,她会像小孩子一样,她可能认不得我,她需要一件件事都从头学起。“不过,你别担心,你认真学习就好了。” 爸爸对我说。
    ⑧“爸爸,我二模考了年级第五。妈妈她一直跟我说我有能力考前五的,这次我做到了。她还记得吗?”
    ⑨可是她永远都不知道了。就算父亲问:“你是谁?”她也会答不上自己的名字,她只会胡言乱语,像一个走失在岁月里的孩子。
    ⑩我以前总以为母亲功利愚昧世俗做作,我想要自由和梦想,我对她冷漠和苛刻。直到,真正失去的那天。我歇斯底里。
⑪母亲啊,我没日没夜思念的母亲!她的眼珠骨溜溜地转着,却不曾聚焦到我的脸上;她的头骨被剜去半块,模样有些狰狞;当我的手触及她的手,那里是母亲温热的血液,是我温故如新的回忆,是我忍住的干涸滚烫的泪水。
⑫父亲在她耳边温柔地说:“认识吗?她是谁?”母亲骤然把她的温热的手缩回。我的手,于她而言,太冰冷了。“是你女儿啊,不记得了?”她不记得了。“女儿来了不打声招呼?笑一下呀。”母亲忽然咧开嘴,露出两排整齐光洁的牙齿,像在等待一个牙医检查她的牙齿。我把手捂热,再去牵她的手。我只是静默地望着她,用很深很深的目光凝视,我希望她会记起我。
   ⑬她转过头来,继而别过头去,她轻声说:“佳颖读书不认真。”那一瞬,我泪流满面。
   ⑭寒风吹彻的日子,人行道上,落叶和雨水打湿的地面紧紧抱在一起,它们太冷了。水啊,树啊,它们都很伤心的,它们忍得住就是了。我忽然想起我的包里有一本《目送》,那是母亲读过的最后一本书,她的书签夹在第五十六页。 我曾经嘲笑母亲看如此平淡琐碎、小家子气的书,但从母亲出事,直到现在,我已经将它翻了三遍,也许我的母亲会像龙应台的母亲一样,记不起重要的人和重要的事,但我仍然爱她。
⑮我有与你,永恒的记忆。你会记得,有一个小姑娘,在你病床边,为你一遍又一遍地念你喜欢的书,就像你不曾记得的很久很久以前你教她一遍又一遍地认字一样。书的封面是你喜欢的藻绿色,是我们久久等待的春天。
⑯妈妈,你还记得吗?你是我的母亲,你叫陈学慧,你最爱的是绿萝和富贵竹。我是你的女儿,我叫申屠佳颖,我最爱的,是你。                                          (选文有改动)
【注】孟婆汤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忘却一切的茶汤。
20.阅读全文,按要求和提示填空。(4分)
本文记叙了一场车祸就像“孟婆汤”,夺走了母亲的记忆,但母亲脑海里残存的唯一记忆是“    (1)     ”,这句话让“我”泪流满面,深刻地感悟到    (2)   和   (3)      。
21.品味语言,回答问题。(6分)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3分)      
她终究会原谅我,千千万万次。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的画横线句子。(3分)
     杭州的风背着一股湿气,像灌不完的孟婆汤。


22.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⑮段画线句“书的封面是你喜欢的藻绿色,是我们久久等待的春天”的理解。(4分)



23. 本文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5分)


四、作文(60分)
24. 按要求作文: 请以“倾听”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仔细审题,用心构思;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8:22: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水水 于 2021-1-30 17:21 编辑

下载链接 部编本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考试试题.rar (16.81 KB, 下载次数: 804)
    打开微信,扫描上面二维码添加公众号“czwkzy”,关注初中微课资源公众号,   免费获取解压密码      如已关注,请进入“初中微课资源”公众号,在底部输入“密码”会自动回复最新下载密码。
      所有教学资源,免费、持续更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检测卷及答案.rar

38.36 KB, 下载次数: 7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4 23: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