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8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编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语文园地PPT课件及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17 19:2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件下载说明: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最新更新的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优秀教育教学课件,课件与人教部编版语文书最新教材同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的课件、试卷资源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老师们下载!

课件科目:语文
课件年级:小学三年级下学期语文

课件版本:人教部编版
课件名称:语文园地
课件格式:  PPT

        请需要的老师们直接到帖子下面下载附件!如有问题请私信我或回帖说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2-17 19:24:28 | 只看该作者
语文园地.zip (1.59 MB, 下载次数: 1297)


打开微信关注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公众号,免费获取解压密码。
如果已关注,请进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公众号,在底部输入“密码”会自动回复最新下载密码。
请打开微信扫下面二维码关注本站公众号添加微信号:Lspjyw   方式,打开微信,添加朋友,点下面公众号,输入Lspjyw ,点击搜一搜。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2-17 19:25:02 | 只看该作者
                 
课题       
语文园地四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交流平台,交流关键句在句子中的作用,如何把关键句改成段落大意。
2.词句段运用,学会边观察边思考,并能提出问题,仿照例句写观察到的;认识对调和移动符号,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句子片段。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滁州西涧》,帮助学生们积累古诗。   
教学
重点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了解古诗《滁州西涧》的意思。
2.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关键句,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句子。
教学
难点        1.学会边观察边思考,学会提出问题,把自己的观察、思考写下来。
2借助修改符号修改语言片段。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交流平台
板块一:交流平台
关键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如何寻找关键句,如何用关键句概括段意呢?
1.(课件出示2)
“《赵州桥》中的‘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直接写 出了第3自然段的大意。”
(1)小组学生围绕上面一句话进行交流,探究自己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利用关键句概括段意)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读这句话我体会到有些关键句就是段意。
2.(课件出示3)
“有时候,需要对关键句进行改造。如《花钟》第2自然段的第1句话是关键句,把这句话改为‘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为什么会不同 ’就能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
(1)小组学生围绕上面一句话进行交流,探究自己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我知道关键句有时候虽然和段意有关,但是还需要改一改,才能真正符合段意。
3.(课件出示4)
“关键句可能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如《花钟》第1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第2句话,《小虾》第3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第1句话。”
关键句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如何判断是否是关键句?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关键句位置不固定,位置课前课后。
预设:主要看看这句话是否与段意有关,有关就是,没有关就不是。
4.教师小结:关键句有的能够直接概括段意,有的是与段意有关,但是需要改变一下,才能准确概括段意;关键句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有时是第一句,有时是最后一句,有时在中间。判断关键句的关键是是否与段意有关。(板书:关键句与段意有关,位置不固定)
三、词句段运用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1.照样子写片段
(课件出示5)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板书:学写观察记录)
2.说一说,小组交流,这次仿写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3.小组代表发言:
预设:要求我们写一段观察记录。
预设:要求把观察时的不明白、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
(板书: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4.思考,并写一段观察记录。(课件出示6)
示例:我用手一碰含羞草的叶子,叶子就马上全部合拢起来,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我一捏又细又长的茎,整条茎就垂了下来,更多的叶子合拢了,好像不敢见人似的。含羞草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这么不经碰呢?
(二)修改句子。
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回顾上册,我们学习哪些修改符号?
(有改正符号、增补符号、删除符号。)(课件出示7)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新的修改符号:对调符号和移动符号。(课件出示8)
(2)下面的这段话,只修改了一部分,看看,还有什么问题,请用修改符号改一改。(课件出示9)
(3)仔细观察修改前后句子,作对比,学习了解修改符号。(板书:修改符号:对调符号  移动符号)
观察一下,这两种种符号分别有什么作用?分别在什么时候使用?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小结:
对调符号,是调整对调位置颠倒相邻的部分,     
是移动符号,位置颠倒、不相邻部分的调整。
(4)集体交流,分析句子出现的问题,补充修改病句。
修改如下:第二句话,用移动符号把“用一根小木棍”移动到“我”的后面。第四句话,再用移动符号把“又”移到“我”后面。
三、日积月累
板块三: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10)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简介:《滁州西涧》是写景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板书:《滁州西涧》)
4.(课件出示11)词语解释
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12)
译文: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课件出示13)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7.读出韵味
这首诗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
(课件出示14):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板书:标有节奏的古诗)
8.熟读成诵。
在理解和会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出示交流内容,分析如何利用关键句概括段意,学会归纳段意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读观察例句,学写观察记录,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边观察边思考的能力。】
【设计意图:认识两种常见修改符号,并使用它们修改病句,提高了学生判断分析能力,准确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交流了如何找关键句及关键句在归纳段意的作用,学习了写观察记录,认识了对调和移动符号,并学会用所学修改符号修改片段,学习了古诗《滁州西涧》。         
板书
内容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利用关键句概括段意   关键句与段意有关,位置不固定
学写观察记录        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修改符号:          对调符号  移动符号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的设计内容较为丰富,先交流了如何找关键句及关键句在归纳段意中的作用,学习了写观察记录,认识了对调和移动符号,并学会用所学修改符号修改片段,学习了古诗《滁州西涧》。先放手给学生自学尝试,再稍作点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不足之处:由于是练习,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多多给予鼓励,使之产生兴趣,以及学习的自信。
备课素材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个语文园地有3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交流平台版块是通过交流利用关键句归纳段意;词句段运用分别安排了仿写片段以及学会用新的修改符号补充修改片段;日积月累部分学习唐代大诗人韦应物的诗《滁州西涧》,表达作者忧伤的情怀。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描写隐居生活的诗句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定风波》    宋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7 20: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