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解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29 08:5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单元选文情况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哲理之思”,所选的课文都寄寓了作者富有哲理的人生思考。《紫藤萝瀑布》借紫藤萝今昔的繁盛枯荣,来表现作者对 “疾病的痛楚”“生死的疑惑”的思考,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这篇文章原来选编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在教材使用调研过程中,大部分师生都比较认可这篇文章,但也有部分老师反映课文所表现 的关于生命的思考,对于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这次新编教材,将这篇文章适当延后,调整到七年级下册。《一棵小桃树》以小桃树从 “蓄着我的梦”的桃核到长成小树的故事,来暗喻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文中既有对儿时的回忆,又有对奶奶亲情的 难忘,还有对人生挫折的体会,这些都比较贴近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外国诗二首》选的是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弗罗斯特 《未选择的路》,前者表明对生活逆境的态度,后者表达对于选择人生道路的思考。这两首诗都富有哲理,但写法不同,在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方面有比较 好的教学效果,原来就搭配为一课安排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这次仍然保留。《古代诗歌五首》选的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杜甫《望岳》、王安石 《登飞来峰》、陆游《游山西村》。将五首诗编入一课,便于集中学习背诵古诗,达到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积累的目标。

  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总体上都表达对人生的思考。这种思考有的离学生的体验近一些,比如 《一棵小桃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所表达对生活挫折的态度,学生相对比较容易理解;有的则需要生活阅历的积淀,比如 《紫藤萝瀑布》中关于生死病痛的思考,《未选择的路》中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对学生的理解提出较高要求。这种难易课文的搭配,在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也进一步训 练学生感悟和思维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课文从写法上带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对于大部分学生,借景抒情的文章接触得比较多,教师以往的教学里也常有涉及,学生理解的难度不会太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托物言志上。

  托物言志,即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悟。由于作者将个人的“志”依托在具体的“物”上,于是这个 “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这种写法,是我国文学的一个传统。比如屈原的《橘颂》,拿橘树寄托自己的志向,开头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一志兮”,就表明了自己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这种托物言志的诗文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的显著类型,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时,要注意弄清楚它与借景抒情的联系和区别。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都是借助外在的客观存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但借景抒情的“景”是自然景物,托物言志的“物”可以是景物,还可以是某种事物,比如 《陋室铭》的“陋室”就属于物,而非景。借景抒情的 “情”,指的是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志”则不仅包含感情,一般还侧重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比如 《紫藤萝瀑布》写紫藤萝,虽然有悲伤的情感,但还有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这是“志”。要注意的是,在文章里所托之物是自然景物时,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两者常常有交融。比如《一棵小桃树》从全文整体来看是托 “小桃树”言志,但在对小桃树的具体描写过程中,也抒发了怜爱之情。

  本单元的另一个学习重点是比较阅读。比较阅读,主要是从内容或形式上,对相同或不同体裁、题材、写法的作品进行相同点或不同点的比较,这种阅读方式可以培 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拓宽视野,拓展阅读量。在单元的整体设计上,《紫藤萝瀑布》和《外国诗两首》构成比较 (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外国诗二首》中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构成比较(写作手法的异同),《古代诗歌五首》中《登幽州台歌》和 《登飞来峰》构成比较(同为“登高”主题)。

  本单元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调动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哲理之思”,课文思想性较强,其中寄寓的关于人生的思考有一定哲理性。比如 《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棵小桃树》“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树,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等等,这些表明作者思想重要语句,仅仅依靠阅读课文,从文字本身去理解其含义是不够的,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见闻、感受来体会其中富 有人生哲理的思考。

  2.利用比较方法,进行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在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有文章内的比较和文章间的比较。比如 《紫藤萝瀑布》,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作者不仅描写了眼前的紫藤萝,还回忆起过去的紫藤萝。这两者有什么不同?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 “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文章间的比较既包括上面提到的本单元各课之间的比较,还可以比较以前学过的课文,比如讲托物言 志这个知识时,可以勾连上个单元的《爱莲说》《陋室铭》,比较共同点,以此加深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此外,还应该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从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来引 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阅读量,比如《紫藤萝瀑布》课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宗璞写景状物的散文,比较这些作品的共同点。

  3.注意读写结合,加深对托物言志写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托物言志是可以进行较多实践的写作手法,在学完 《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之后,可以借鉴其中写景状物、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行写作训练,加深理解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本 单元的写作实践第一、二题基于这个考虑,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阅读落实。

  三、各课讲解

  17《紫藤萝瀑布》

  作者于行进中见到紫藤萝,回忆往昔,由花儿的枯荣,联系到生命的无止境,表达了对人生如长河的感悟。教学这篇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散文,要引导学生了解托 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

  托物言志首先要有对“物”的描写,而本文对“物”紫藤萝的描写非常充分,比如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写得非常巧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课后第二题设计的目的也在于此。要注意的是,对这些描写手法的分析, 不能仅限于比喻、拟人这些修辞手法,更要理解其中动静的变化,感官的互通。

  托物言志的“志”既有作者悲喜变化的情感,又有作者对于“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的思考。教学时可以适当讲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大背景是文革动乱时期的遭遇,小背景是作者亲人遭遇疾病的侵袭,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理解本文的思 想。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和第三题可以帮助教师落实这方面的教学目标。

  本课的积累拓展第四题,引导学生了解托物言志的特点,特别是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回顾以往学过的运用托物言志的课文,可以帮助学生勾连所学,增强知识的实践。第五题,引导学生阅读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落实比较阅读和托物言志的写法两个教学重点,更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书。

  18《一棵小桃树》

  本文在190年代曾经入选过人教版教材,当时选入课本时用的题目是编者改动的 《我的小桃树》,这次选入时恢复原题。细心的老师在阅读课文时,可能会发现本文写小桃树时,反复出现 “我的小桃树”这样的表述。这种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表述,表明作者笔下这株 “野”的、“没出息”的、不美的小桃树,与自己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小桃树是奶奶给的桃核种出来的,蓄着童年的梦,作者对小桃树发芽、长 大、开花以及横遭风雨的叙述,都包含着感慨和寄托。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在使用托物言志写法时,如何通过所写之物表达所言之志的 (明写小桃树,暗写自己)。

  本文是自读课文,正文旁边的批注提示了内容要点和作者的感情变化,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批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描写比较细腻,学生自读时可以自己做批 注,圈点描写精彩、令人感动的语句。在教学本课时,还要落实比较阅读的要求。本文与 《紫藤萝瀑布》都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本文以叙述为主带有描写,后者以描写为主,阅读提示最后的提问就是基于这个教学目标进行了设计。

  19《外国诗二首》

  这两首外国诗搭配成一课,原来就是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老课文。原来放在“成长”单元,这次编入“哲理之思”单元。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主题比较常见,也比较容易理解。学习的重点是了解诗歌说话的口吻,并理解其中富 有诗意的句子。这首诗被人们广为传诵,就在于它的平和、温暖、娓娓道来,这正是遭受生活挫折的人所需要的。

  《未选择的路》借自然界的路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如何选择,以及回望选择的沧桑感慨,如同 “tobe,ornottobe”一样富有哲理,耐人寻味。这首诗的特点是用了许多形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象征含义。

  教学时还要注意比较两首诗的写法,前者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后者则用了许多具体的形象来阐释哲理。另外,这两首外国诗是翻译作品,在教学时可以 引导学生查找不同的译作进行对比阅读,看看哪一个译本的哪些地方翻译得更精彩。这样也可以落实本单元比较阅读的教学重点。

  20《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诗句简短,但视野宽阔,意境雄浑。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着眼于此设题。在设题时,通过引导诵读和设计情境 (“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有些题目设计 (比如第一题的第一问)并不要求学生作答,而是给学生一些引导、启发,让学生感悟,寻找阅读(读诗)的感觉。本题的第二问指向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望岳》高度概括泰山的壮美,并将大自然与诗人的广阔胸怀融合,寄托了他的壮志,其中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歌咏泰山的名句。《登飞来峰》和《望岳》都涉及“山”,不同的是,《望岳》中的 “登”是想象出来的,《登飞来峰》的“登”则是现实的。《登飞来峰》没有过多写眼前之景,重点写自己登高的感受,最后一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富有哲理。思考探究第二题,勾连这两首诗的共同点 (登山后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教学时可以将这两首诗的异同进行比较。

  《游山西村》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写出了山村的景色和农家的情致,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有景色的动静变化,又富有人生的哲理。《己亥杂诗 (其五)》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后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用陆游词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成为名句。思考探究第三题和积累拓展第四、五题,都重在落实古诗文 (尤其是名句)的积累,其中第三题强调理解意思,第四题强调背诵和书写,第五题引导学生实践运用名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3 21: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