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2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18 议论文阅读(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18:0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例【十四】(2020·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干净”是最好的气质

王永清

①人最好看的样子,是干净。一直喜欢那些目光清澈的人,干净、自然、纯真。眼睛是心灵之窗,内心干净,才会有眼神的干净。当一个人以孩子般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世界也就变得简单纯净起来。

②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唯恐人知。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带着包袱生活,心理负担何其沉重?常见四处逃亡的罪犯被抓后“一身轻松”。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看到在风中卖菜的大娘,就把她的菜全部买下来,好让她早点回家。给流浪汉两个馒头,让有急事的行人用一下你的手机。或者,把垃圾从绿化带里带到垃圾箱里,给陌生人一个微笑……总之,一直沿着善念走下去,就会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人都面善,心中油然涌起对万事万物感恩的情愫。

③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才能身正心安梦魂稳,心底无私天地宽。品行端正的人干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身处俗世,却不为俗世所困,依然保持初心如故。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耀,始终谦虚低调,不高人一等,不张牙舞爪,不会变的喧器与功利,给人的感觉永远是赏心悦目,如沐春风。

④干净,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无论命运有多么不公,不见一丝怨怼。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糟糕,始终拾掇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年少时美丽而富有,“文革”时期,因是资本家的女儿,沦落到去打扫厕所,但她见人永远要化好妆,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别人不理解。她却回答说:“因为这才是人活着的样子。”

⑤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因为大家行事光明恶落,不算计人,不欺骗人,不出卖人,该办的事一定办,不该办的事一定不办,自然民风淳,风气正,政风清,人心平和。

⑥孟德斯鸠说过: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生活本来单纯,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人有净气,风度自来。

(选自《扬子晚报》2020年3月4日,有删改)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干净是最好的气质”?

【答案】(1)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2)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3)干净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4)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找出几个分论点即可概括出来。根据第②段内容“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唯恐人知”得出: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根据第③段内容“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才能身正心安梦魂稳,心底无私天地宽”得出: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根据第④段内容“干净,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无论命运有多么不公,不见一丝怨怼。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糟糕,始终拾掇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得出:干净,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根据第⑤段内容“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得出: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然后综述即可。

2.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结合语境,写出第③段中加点词“喧嚣”的意思。

(2)联系前文,说说第④段划线句中“人活着的样子”指什么?

【答案】(1)喧嚣是指炫耀自己的成就;(2)无论命运多么不公,都没有一丝怨怼,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始终保持外表干净与得体。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1)题,仔细阅读文本,根据上文内容分析。结合“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耀,始终谦虚低调,不高人一等,不张牙舞爪”分析,喧嚣是指不谦虚,炫耀自己的成就。(2)题,仔细阅读第④段内容,根据文本内容分析即可。结合“无论命运有多么不公,不见一丝怨怼。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糟糕,始终拾掇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年少时美丽而富有,‘文革’时期,因是资本家的女儿,沦落到去打扫厕所,但她见人永远要化好妆,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这些语句的意思,概括“人活着的样子”的意思为:无论命运多么不公,都没有一丝怨怼,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始终保持外表的干净与得体。

3.根据第②段内容填空。

本段首先提出分论点,接着以曾国藩的话为道理论据论证分论点;然后运用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论证,通过逃亡罪犯被抓等例子,从“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和“_________”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最后总结出干净的人保持善念,心存感恩。

【答案】举例 对比  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本段文字是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具体论证分论点:先以曾国藩的话为道理论据论证分论点,然后根据“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带着包袱生活,心理负担何其沉重?常见四处逃亡的罪犯被抓后‘一身轻松’和“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这两处语句分析,这是采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再根据“常见四处逃亡的罪犯被抓后‘一身轻松’”和“看到在风中卖菜的大娘,就把她的菜全部买下来,好让她早点回家。给流浪汉两个馒头,让有急事的行人用一下你的手机。或者,把垃圾从绿化带里带到垃圾箱里,给陌生人一个微笑……”这两处语句分析,这是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同时,两处文字分别是从“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和“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这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分论点的。据此填空即可。

4.请摘抄文中给你启示或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

原句:__________________      心得: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句: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心得:群众的力量是庞大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干净,那么我们国家自然会民风淳朴,政治清明,就像疫情发生时,我们每个人都为疫情控制做出了巨大贡献,最终我们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答案不唯一,只要从文本找出一句感触较深的话,然后写出心得(感悟)即可。如文中“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这句话,给我带来的阅读心得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干净,那么我们国家自然会民风淳朴,政治清明。

例【十五】(2020·湖南长沙)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不过来,我过去

①我们有很多人常常习惯于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若别人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心里便堵得慌,忍不住要对别人指手画脚,大有不改变你就誓不罢休之势。

②但是,        【甲】           改变别人,谈何容易!而当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时,我们的指责会越来越多,戾气会越来越重。最后,不仅无济于事,还会让自己深陷负面情绪,变成牢骚满腹、埋天怨地的“怨妇”。

③所以,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山不过来,我过去!既然改变别人难以实现,那就尝试反思自我,改变自己。

④思维角度一变,便会拨云见日,柳暗花明,心结烟消云散,世界豁然开朗。细思量,你甚至还会欣喜地发现尝试改变自己的诸多好处。

⑤尝试改变自己,你就有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每一步自我的改变,都是最好的修心养性,是积极心态的加油站。你的抑郁情绪因此而改变,心情舒畅,信心满满。消极拖延的毛病因此而消失,你会走在时间的前面。你尝试着改变易怒易烦的习惯,做到“肚中能忍万般事,哈哈一笑天地宽”。

⑥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三国时期的吕蒙在孙权的悉心劝导下,尝试着改变自己,才赢得了鲁肃的赏识,与之“结友而别”。新时代成功的人必须具备四种核心竞争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调整自我,适应他人。因为这样你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带领你的团队披荆斩棘。

⑦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善于自我反省并改变的曾子,终成一代贤人。个人如此,企业也是一样。阿里巴巴文化“六脉神剑”之一是“唯一不变的是改变”,           【乙】         这都体现了不断改变自我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真正内驱力。

⑧山不过来,我过去!有了这样一种思想,梦想之路就会更宽阔。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从指责别人的习惯引出话题,第②段则提出了改变别人有难度且于己无益的观点。

B.⑤~⑦段从心态、人际关系和成长三个方面来谈改变自己的诸多好处,有理有据。

C.第⑦段主要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论证了“尝试改变自己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的观点。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论述了尝试改变自己的好处,逻辑严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其中C项表述有误。第7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患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道理论据,所以第⑦段主要运用举例和道理论证,论证了“尝试改变自己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的观点。故选C。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择两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俗话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②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③华为价值观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正是永远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华为才成为享誉全球的高科技企业。

④“好空调,格力造。”格力空调如今能做到国内乃至世界一流水平,就在于一直坚持“产品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信念。

A. 甲①    乙③        B. 甲①    乙④        C. 甲②    乙③        D. 甲②    乙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论据的能力。分析题干可知,甲处应从①②句中选填一句,乙处应从③④句中选填一句。甲处:通过第1段“别人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心里便堵得慌,忍不住要对别人指手画脚,大有不改变你就誓不罢休之势”和第2段“改变别人,谈何容易”,再加上前面的“但是”可知,甲处所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性格不会轻易改变”,所以甲处填②句合适。乙处:第7段的观点“尝试改变自己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重点是“改变自己”,在③④句两个例子中,华为永远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不会因客户利益主动“改变自己”;格力秉持“好空调,格力造”的理念,追求高品质产品就是主动“改变自己”;所以乙处填④句合适。故选D。

3.第⑧段划横线的句子“山不过来,我过去”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才可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才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山如果不过来,我就自己过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语境去思考,答出其表面义与深层含义。这句话处于文章的末段,还应结合文章的论点去理解。“山不过来,我过去”这句话的表面意义是“山如果不过来,我就自己过去”。文章的论点是“尝试改变自己”,结合论点分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结合前两段内容,我们在做事情时,总想着改变别人,而这种情况多半不能实现,第3段提出论点,换个角度,“尝试改变自己”。为了论证这个论点,文章从“尝试改变自己,你就有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三个方面具体论证,三个分论点很好地阐释了“山不过来,我过去”的含义。




【名师支招】

议论文阅读常见考点及解题策略

一、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直接从文中找出,或能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叙述。

(一)寻找文章论点

解题思路:很多议论文的文章是直接指示型的,在原文中直接把观点表述出来。观点一般出现在:
(1)标题
  在寻找议论文的观点的时候,首先要研究文章的标题,因为有些议论文的题目本身就是论点。把握标题,对于分析和把握文章的论点至关重要。题目本身是中心论点。        

(2)开头部分  第一种情况:开门见山,直接把中心论点点出。

第二种情况:引出论点。一些议论文是在初步议论之后,在第一段末尾或者第二、三自然段才摆出论点的,文章一开头先引入一定的事例或现象,并对这些事例或现象进行分析阐述之后才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再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事例引出;诗歌引出;现象引出)

(3)结尾  有些议论文将论点放在文末,先列举大量论据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中心论点。

  因此,我们找论点的顺序是标题——开头部分——结尾;当题目要求你找出某个段落的论点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先在段首找,再在段尾找,最后才去段落中间找。找出来之后再用本段的论据去检验它,看看是不是论据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那么就是分论点了。

找论点还要注意五个分析:
第一,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

第二,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第三,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
    第四,分析总结性的关键词语。
    特别提示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用文段中的句子作答。
(二)提取文章论点

解题思路:这类文章,论点并不明显,需要自己归纳总结。归纳论点有三个步骤:归纳段意——归纳层意——概括论点。每一个自然段都在表达一个意思,有几个自然段的关系比较紧密,构成一个共同的层次,会有一个层意,然后把层意提取出来,归纳一下,就形成了文章的论点。
  归纳论点要注意,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观点和看法,因此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带有作者明显的倾向性),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我们要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要用判断的形式,任何疑问的不确定的词语都不能使观点鲜明;常用“××是×××”、“××不是××”的句式。

第二,概括出来的论点要简洁利落;

第三,要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清论点和结论。

二、概括事实论据,或者为文中某个观点补充事实论技或道理论据。

(一)概括事实论据

解题思路:这类考题常常针对某一个论点,请你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之。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二)分析论据的作用

解题思路: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因此论据必须和论点一致。分析论据的作用当然要和论点联系起来。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直接和间接证明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

(三)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解题思路:这类题型,看起来要求比较宽泛,但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如果是事实论据,必须使用概述的方法,将笔墨集中在能够证明观点的主要情节上。

(1)补写事实论据的基本要求:a、要典型;b、要真实;c、要一致;d、要简洁概括。

语言表述形式可用类似于概括事实论据的格式:人物(谁)+故事梗概(怎么做+结果怎么样)。也可模仿原文的事例格式来写。

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同时也要注意在使用论据的时候要适当加以概括,不是说字数越多越好,往往是要求简练,紧扣论点,在论据中与论点紧密相关的句子和部分应该重点提到。

三、对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的认识及其作用的理解。

(一)明确论证方法

解题思路: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法或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
    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实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道理论证是用经过验证的真理,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证明论点的方法。

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

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万无一失。

(二)论证方法的作用

解题思路:解答这类试题主要是弄清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的特点,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解答时,先说某种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即典型、有代表性、有很强的说服力,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说。分析其作用要和论点联系起来。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1.举例论证: 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答题方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 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答题方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对比论证: 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答题方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答题方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

四、找出或概括与论点相关的观点。

解题思路:这类考题主要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以及提炼观点的能力。这类考题所在的文章基本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然后归结。我们的答题指向基本可以确定在“分析问题”部分。具体操作如下:

(1)抓中心句,一般情况是在段首。有时中心句会出现在段尾。

(2)抓设问句、关联词语、标志性词语、过渡句。

(3)对于题干中只是笼统提出“表现在那几个方面”这样的问题就要从结构上把握。全文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论述,最后总结归纳。

五、理清论证思路,弄懂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解题思路:这一类题牵涉到确定词语、句子、甚至段落在文中的次序,一般来讲,这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与上下文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常见的有主次、顺承、照应、对比等。

答题方式: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

六、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解题思路:

(1)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A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B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2)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A解释词语的含义;B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3)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七、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实战演练】

【一】(2020·湖北咸宁)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直何必气壮

张勇

①理直气壮看上去好像没什么不好,我有理呀,怎么就不能气势足一点呢?别忘了,我们老祖宗还有一句话呢——有理不在声高,得理还须饶人。如果是对待敌人,对待那些居心叵测的小人,我们当然要“理直气壮”。现实中,这样深仇大恨的对立毕竟很少。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指出:“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因此,发现了别人的不足,理直气壮地直接指出,不如理直气和地巧妙指出。后者既容易被人接受,也能够体现出批评者的涵养和气度。

②人人都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既然如此,批评就成为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有技术的人会做得很好,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又让对方乐于接受,使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他亲眼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另一名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接受批评。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谈话也该结束了。”学为人师,行为示范,陶行知先生不愧人民教育家,在批评这件事上,没有理直气壮、盛气凌人,技术含量相当的高。

③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既然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人和事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面对他人的错误,我们不宜死揪不放,不依不饶,而要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这样说出来的话才具有客观性、公正性,从而更好地评价人。明代思想家吕坤说:“心平气和,而有强毅不可夺之力。”可见,和气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直抵心灵的力量,而那种盛气凌人靠粗暴打压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④理直不必气壮,这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需要有一种自律自我控制的修养。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这不但是一种宽容与谦让,更显示了一种风度与涵养,能够让你有一个更为和谐友好的人际氛围。

(选自《今晚报》)

1.下列选项中,对选文主旨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对待敌人、小人,我们应当要“理直气壮”。

B.人人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

C.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D.理直不必气壮,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论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可以采用位置判断法来寻找论点或概括论点。论点常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中间。依据文题,通读全文,文章结尾处归纳了本文的观点:“理直不必气壮”“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这不但是一种宽容与谦让,更显示了一种风度与涵养,能够让你有一个更为和谐友好的人际氛围”,据此概括为“理直不必气壮,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故选D。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①段洪应明的话告诉我们:发现别人的短处,不要以短攻短,以顽济顽,要巧妙指出。

B.本文第②段举陶行知批评教育学生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民教育家。

C.面对他人的错误,我们要辩证、全面地分析,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D.本文告诉我们,要想创造一个和谐友好的人际环境,就应该有一颗宽容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真正做到理直不必气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举例论证及其作用的能力。通读第②段,本段举陶行知批评教育学生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陶行知先生在批评这件事上,技术含量相当的高。与题干中“主要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民教育家”这一表述相悖。故选B。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最后总结归纳论点。

B.本文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和名人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C.文章开头用一个反问句,引出论题——有理时究竟如何待人,语气较强,能引起读者注意。

D.文章结尾处归纳了全文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了如何做到这一点及其意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论证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第①段提出论题,接着引用洪应明的话告诉我们,发现别人的短处,不要以短攻短,以顽济顽,要巧妙指出;第②、③段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通过具体事例和名人名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第④段归纳了全文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了如何做到这一点及其意义。因此本文采用层进式结构。题干中“总分总结构”和“先提出观点”这样的表述语言不正确。故选A。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18:03:56 | 只看该作者
【二】(2020·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①我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书虽多,有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③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

④在读书的时候,先要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语言文宇关。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

⑤有句老话“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有些意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⑥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有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⑦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⑧知其意之后,还要明其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作者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主观上的反映。

⑨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做不到全知全能。他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至知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所得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就有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⑩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把书读活了,就是书为我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原文/冯友兰,基于命题需要改写)

1.下列对读书“精其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要“精其选”是因为书籍虽繁多,但有价值的书还是不多。

B.时间是“精其选”最公正的评选家,相对而言,读者只起推荐作用。

C.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能够永久流传的。

D.时间精选出来的作品是值得精读的,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结合第③段“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可知,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在未来有些可能要被刷下去,故“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能够永久流传的”表述错误。故选C。

2.下列对读书“知其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要“知其意”,因为与丰富的意相比,受概念限制的语言,表意是有限的,会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

B.读书要“知其意”,就需要把功夫下在文字之外,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

C.“知其意”需要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领会字里行间的意思,体会“弦外音”“味外味”。

D.本文的标题是“读书要‘过河拆桥’”,这里的“过河拆桥”指的是“知其意”之后的“得意忘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内容的能力。结合第⑦段“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可知,要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上才能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棍,进而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不能一开始就扔掉语言文字,故“读书要‘知其意’,就需要把功夫下在文字之外,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表述错误。选B。

3.下列对读书“明其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作者表达的意与客观的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读书还要进一步“明其理”。

B.“明其理”是在把握作者主观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他所反映的客观的理。

C.“明其理”的过程中,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经过比较、补充、纠正,能得到客观的理。

D.“明其理”之后,读者会获得较为正确的意,就可以在它指导下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内容的能力。结合第⑨段“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可知,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经过比较、补充、纠正,得到的是“比较正确”的道理,而不是客观的道理。选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18:04:10 | 只看该作者
【三】(2020·湖北随州)阅读下面的评论,完成下面小题。

“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

嵇绍玉

①书法史上的魏晋时期留下了无尽的辉煌,以清雅、高逸、流美、洒脱为特征的“魏晋风韵”,一直被后期书家苦苦追索。书法演进有种奇特现象:一种审美风格的形成,从萌动、滋生、繁茂、壮大到成熟,往往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高峰形成后又迅速坍塌。同样,“魏晋风韵”在隋唐后便跌入低俗,虽也不乏书家踵其前贤而光耀千秋,但水准始终难以接近、持平或超越,只能空发仰慕之思。

②书法特别垂青于魏晋,魏晋书家才情早熟,素养宽博,韵致别具,人才辈出各领风骚。我们从书家行为与心路历程便可知晓“魏晋风韵”产生的本质和动因。魏晋时期书家大多放浪形骸,举止超脱,不滞于物,不拘于事。这种外界表现缘于他们充沛的内在感情。他们情感丰富,易于动情,对事对物一往情深,执著而痴迷。而这种情感体认与把握,又缘于他们对生命意识的高度敏感。一方面,他们哀叹生命之仓促短暂。王献之《桃叶歌》中的“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对人生短促一唱三叹深感于怀,人生如梦、所欣皆为陈迹的悲凉始终萦绕胸际。另一方面,他们感受到生命反复无常。那个时代,谁都可能瞬间抓住偶然的机遇而登朝入室,谁都可能因不测之际而面临灭顶之灾,世事动荡成为人们存活的强大而酷烈的异己力量。《三国志·钟繇传》中记载:“人当道情,爱我者一何可爱,憎我者一何可憎!”正是社会炎凉极好的写照。再一方面,他们欷歔生命之虚空无依。谢安在《与支遁书》中说:“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生命随波逐流、风雨飘摇,使得趁时纵欲、及时行乐心态甚嚣尘上。为此,他们反复叩问生命真谛与意义,在心灵深处自觉地认识到,真正的人生就是要以自己的风度、智慧和思想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用宽广旷达的胸怀深情拥抱这个世间。

③这种自觉的“生命之思”,直接导致“魏晋风韵”的形成和发展。而与之相比较,后世书家再也没有这种自觉自醒的机缘,失去了原生态感悟的底蕴,有的仅是享受智慧之果的福报,以此唤醒自己的审美意识,“睡他人之榻,被他人唤醒”,正是后期书家无法超越“魏晋风韵”的本质原因。

④从书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家来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⑤功利目的和生活体验使智永成为“魏晋风韵”的谢幕者。作为“二王”后裔的隋朝书家智永书艺过人,但他书写目的十分功利,生活方式也十分怪异,躲进楼阁临摹40年,只望复兴祖上宏业,留芳百代。强烈的功利心和生活际遇使他无关严冬酷暑,无关春青秋黄,既不闻外界自然风风雨雨,也不见寺内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的举止本身就与“魏晋风韵”难以合辙,使之书法相较王羲之笔法的秀润与圆劲还差一些火候,清健流便稍显不足,欲传承祖上风韵只能徒生望洋之嗟,仅成为这一脉最后一位杰出的传承人。

⑥个性追求和创新理解,使米芾成为“魏晋风韵”信奉者。北宋的米芾天资高迈,为人狂放,信仰“魏晋风韵”,心慕手追“二王”书迹,《宣和书谱》中记载:“米芾书学羲之,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宋史·文苑传》中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虽然他一生临池不辍,但刻意角逐个人笔法,求其特殊而又设法求变,最突出的是他笔法圆转、竖钩呈现陡起与“蟹爪”,使书作外形过分竦削。他有“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中和”思想的体验,但又自称书写过程为“刷字”,讲究痛快淋漓,欹纵变幻。这种人为的色彩和“魏晋风韵”还是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⑦内在情性和自我意念使苏轼成为“魏晋风韵”突出者。与智永、米芾不同,苏轼有着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见解与思考,这正是其《黄州寒食帖》被世人评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重要原因。他理解王羲之的“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价值创造之中,所以有骇世之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的“生命之思”主要表现在人生不必对流逝的生命作无谓哀叹,不能把生命绝对化,而应多维度去加以体验,顺则“兼治天下”,逆则“独善其身”。可以看出,他更多的是对王羲之的继承与发展,而且继承大于发展,失却“首创”与“自觉”意义。他将情性和自我意念举得过高,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书学思想,过分注重书家主观情感作用,格外追求创作心态自由。情感浓郁甚于王羲之,有其优也有其劣,尽管如此,还是可以认为,在书法的千年历史长河中,苏轼是最接近且具有“魏晋风韵”的卓越书家。

⑧时代审美和承续动机使赵孟頫成为“魏晋风韵”追随者。元代的赵孟頫直追“魏晋风韵”,耽于“二王”时间最久,潜心研习“二王”功夫最足,明代的王世贞在《彝山堂笔记》中说:“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他对书法的最大功绩便是复兴“魏晋风韵”,影响之大在元、明、清三朝中无出其右。但时殊境迁,世人面对现实已无生命叹喟。而且在艺术形态上,审美也在发生着变化,彼时总体上艺术审美风格日趋内敛,气度日趋狭小,特别是艺术上“逸笔”成熟,使得时代审美更加精致、典雅、秀媚、甜熟。同时,在传承动机上也值得深究,也许赵孟頫追溯魏晋,有着恢复传统的民族意识,但更多地为超脱现实环境之需。所以后世书家批评他“媚”“熟”,如明代董其昌说:“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并非尖酸刻薄。这就是赵孟頫对“魏晋风韵”只能步其后尘,而不会为其增色的原因。

(选自2019年12月2日《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魏晋风韵”难以超越。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是能够表达观点的陈述句,一般结合题目、开头、结尾以及文章中其他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文章题目“‘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是个疑问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结合文章第一段“同样,“魏晋风韵”在隋唐后便跌入低俗,虽也不乏书家踵其前贤而光耀千秋,但水准始终难以接近、持平或超越,只能空发仰慕之思”可知,本段文字的论点是“魏晋风韵”难以超越。再从后文论述的内容分析,第②③段论证“魏晋风韵”形成原因,第四段到结尾,则用举例的方法论证后世无法超过的原因。故本文的中心论点即“魏晋风韵”难以超越。

2.第⑧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明代王世贞的话(名人名言)论证了“时代审美和承续动机使赵孟頫成为‘魏晋风韵’追随者”(“元代赵孟頫直追‘魏晋风韵’,研习时间最长,功夫最足”)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本段文字引用了明代王世贞在《彝山堂笔记》中的话,故论证方法有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结合段首句“时代审美和承续动机使赵孟頫成为‘魏晋风韵’追随者”可知,引用王世贞的话是为了证明时代审美和承续动机使赵孟頫成为“魏晋风韵”追随者这一观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3.“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请简要作答。

【答案】后期书家只注重审美,没有像魏晋书家一样自觉地深入思考生命的真谛与意义,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论证内容的能力。结合第③段“这种自觉的‘生命之思’,直接导致‘魏晋风韵’的形成和发展。而与之相比较,后世书家再也没有这种自觉自醒的机缘,失去了原生态感悟的底蕴,有的仅是享受智慧之果的福报,以此唤醒自己的审美意识,‘睡他人之榻,被他人唤醒’,正是后期书家无法超越‘魏晋风韵’的本质原因”可知,“魏晋风韵”难以超越的原因是:后期书家只注重审美,没有像魏晋书家一样自觉地深入思考生命的真谛与意义,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书家大多洒脱超然,书风追求自由随性,书作崇尚韵味、清逸流美。

B.“二王”是魏晋书坛杰出代表,后世书家因种种局限难以超越他们。

C.苏轼认为,只要融入主观情感,恪守严谨法度,就能写出佳作。

D.选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紧凑,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内容的能力。结合第⑦段“他将情性和自我意念举得过高,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书学思想,过分注重书家主观情感作用,格外追求创作心态自由”这些语句分析可知,苏轼非常重视主观情感的融入,认为这至关重要,并没有提到“恪守严谨法度”这一说法和表述,故选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8 00: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