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1课《青春的邀约 第二框 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 第二课时》资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19 07:5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二课时
  一、文字、图片资源
  资源一
  【主题】生活中的创造
  【内容及形式】
  展示“生活中的创造”相关图片。
  
  【目的】
  引导学生感受创造的魅力,理解创造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
  【教学使用建议】
  在讲授“青春的创造——多姿多彩”教学环节中使用。
  资源二
  【主题】四大发明
  【内容及形式】
  展示有关“四大发明”的图片。
  
  【目的】
  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人的智慧创造,坚定文化自信。
  【教学使用建议】
  在讲授“青春的创造——意义深远”教学环节中使用。
  资源三
  【主题】中国四大发明——坚定文化自信
  【内容及形式】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中国四大发明的相关介绍。
  中国古代对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
  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人民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迹,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诸如四大发明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文化立世,文化兴邦!
  【目的】
  引导学生不断加强文化自信,做自信中国人。
  【教学使用建议】
  在讲授“青春的创造——意义深远”教学环节中使用。
  资源四
  【主题】创造
  【内容及形式】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创造的名言警句。
  1.人可以老而益壮,也可以未老先衰,关键不在岁数,而在于创造力的大小。
  ——卢尔卡尔斯基
  2.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富尔克
  3.欢乐的名字是创造。——希恩
  4.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米尔
  5.唯有创造才是快乐。只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罗曼?罗兰
  6.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罗曼?罗兰
  7.我们要获得现有的一切,而且要创造现在还没有的新事物!——高尔基
  8.生活不是静止,而是同静止作斗争,是创作,是创造,是对“永恒旧事物”的吸引力的永恒反抗。——罗曼?罗兰
  【目的】
  通过阅读有关创造的名言警句,引导学生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教学使用建议】
  在讲授“青春的创造——多姿多彩”教学环节中使用。
  二、活动资源
    活动一
  【活动主题】你看过的有趣发明
  【活动形式及要求】
  学生课前搜索有意思的创新小发明,课前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最终选出最有意思的小发明。
  例如:厨房小发明——洋葱罩。这种透明的塑料罩子让人在切洋葱时不用再为呛鼻刺眼的洋葱味烦恼了。
  生活小发明——头戴式雨伞。在下雨天的时候,可以将雨伞戴在头上,手还可以拿些别的东西,非常方便。
  【目的】
  通过引导学生广泛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研究及表达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每一个人都有创造发明的潜力。
  【教学使用建议】
  1.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讨论和交流。
  2.在讲授“青春的创造——源于探索和实践”的教学环节中使用。
    活动二
  【活动主题】你构想的有趣发明
  【活动形式及要求】
  请学生观察自己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社区环境,大胆地提出创新构想,并互相交流。
  例如:1.进入班级后可以设计人脸识别系统,取消门禁卡;
  2.打饭时选餐、刷卡全部由人工机器人操作,既省时也省力。
  【目的】
  激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取材,学会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发明创造从而解决问题。
  【教学使用建议】
  1.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讨论和交流。
  2.在讲授“你构想的有趣发明”的教学环节中使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6 16: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