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课堂交流陷入困境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经过研讨后对课文的理解会有所加深,也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困惑、迷茫和误解,使课堂交流陷入“困境”。面对这些始料未及的变化,宜采取哪些对策,使之化险为夷呢?

一、  当交流呈现胶着状态时

学生在交流时,往往会出现交流的步骤不清或交流的内容过于笼统的情况,使得课堂交流难以深入,呈现长时间止步不前的“胶着”状态。这时不可僵持,教师应冷静地分析原因,采取对策,夺路解困。

对于由于交流的步骤不清所引起的胶着状态,可采取梳理步骤、由浅入深的对策。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的《曼谷的小象》一课,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车陷坑”“阿玲”“拉汽车”“洗汽车”等词语把课文的这个故事讲一讲。学生一时讲不清楚,支老师就说:“我给你们提个头,这样讲,先讲在什么地方,第二讲时间,第三讲阿玲,第四讲谁了?第五呢?第六呢?”这样按顺序一梳理,学生就能言之有序地进行表达了。

缩小范围、化整为零的方法则适用于交流的内容过于笼统时的胶着状态。

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研读《忆铁人》一课时,问:“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他向司机喊道:‘掉头,回去!’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学生说的大多是“铁人心里只有群众”“铁人工作认真”等概念性评价,缺乏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对彼时彼景的再造想象。于是这位教师“化整为零”,问:“铁人睁大了眼睛说的只有两个字,却用上了不同的标点符号,这是为什么?在省略号到感叹号的转变中,铁人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感情起了哪些变化?”这样用几个小问题一引导,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

二、当交流呈现低谷状态时

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有时会被语言的表层意义束缚住手脚,不能深入思考,在屡次碰壁后,学生会失去交流的热情,使课堂交流呈现低谷状态。这时可以运用创设情境、带情入境的方法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带领学生的交流向正确,深入的方向推进。请看下面一个教学案例:

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暖”字的含义。下面是学生对“暖”的理解:

生:水不断撞击云崖,磨擦生热,因此用了“暖”字。

生:“云崖”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崖,它很高,离太阳相对近了,因此“暖”了。

生:水被太阳晒得温度升高……

……

师:为了较透彻地体会“暖”字的含义,我们来听一听红军战士夺取金沙江的经过。

(播放配乐录音:1935年5月,我军成功运用调虎离山之计……战士们顺利渡过金沙江,望着湍急的江水拍打高耸入云的山崖,心里乐滋滋的,暖融融的)

生:“暖”是战士们心里暖融融的。

生:是形容战士们心里高兴。

生:是指战士们的内心无比激动、兴奋之意。

这是特级教师施建平执教《长征》一课时的一个片断。学生围绕“暖”字尽其所思,可谓“众里寻她千百度”仍未有结果。当学生的思维走进低谷之际,施老师没有迫不及待地“逼问”,也没有煞有介事地亮出“底牌”,而是采用了听赏开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领悟,沼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三、当交流呈现偏离状态时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他们的思维具有较大的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常常会致使课堂交流偏离研读专题,甚至完全“离谱”。

特级教师程玲教《一粒种子》,在学生说到“听见外面很热闹,就想出去”时,问大家“热闹”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不料一位学生说“热闹就是很乱”显然有些离谱。这时,程老师不慌不忙,因势利导:“你说的‘乱’在课文里是指哪些事情?”大家齐读课文“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程老师便趁热打铁:“他们在唱什么歌呢?”

“春风在唱:沙沙沙,沙沙沙,小种子,快长大!”

“泉水在唱:……”

快乐的歌声才停下,老师又问:“这个热闹是‘乱’吗?”那位学生站起来说:“这不是‘乱’,是可爱的春天来了,大地醒来了,在欢迎春天!”

如此因势利导,而不是简单的否定学生的见解,即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将徘徊于专题之外的课堂交流顺路引归,可谓释疑解惑与煽情激趣于一体而浑然天成。

在交流完全“离谱”的情况下,教师则应采取点睛强调的方法促使学生思索,达到“引领上路”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西瓜弟兄》一课时,老师让小朋友交流这样一个问题:“老二看解放军一步不停地走了过去,呆呆地站着,他这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最先发言的三位小朋友是这样说的:“老二在想,他们为什么不吃我的瓜?大概是我的瓜不甜?”“老二想,我碰上解放军,真运气!”“老二在想,我的瓜切开了,解放军不吃,烂了怎么办?”

学生之所以会作出如此“离谱”的回答,是因为他们离开了课文的内容,是仅凭主观猜测、随意想象的结果。

这时,老师就要强调课文的中心,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中心出发来思考问题。当学生在仔细学习课文,体会到课文想要说明的主要意思是“解放军纪律严明,保护人民利益,人民爱他”后,就会觉得老二看到解放军不肯吃西瓜,当时一定是又着急又感动,激动得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因而“呆呆地站着”。这时再让学生说说“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的交流就“对路”了。小朋友说:“老二想,解放军真是人民的军队,解放军太好了!,咱们有救了!”“老二眼里闪着泪花,激动地想,解放军真是百姓的救命恩人!”

……

四、当交流呈现对峙状态时

在学习《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学生就“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生:白求恩当然不是我们的客人,他自己都说了:“我不是你们的客人。”

生:那是他谦虚,要我们不要待他太客气。

生:我认为白求恩是我们的客人,因为他是加拿大人,来帮助我们抗日,所以是客人。

生:他不是我们的客人,因为他不是我们请来的,是自愿来的。

生:不是请来的也是客人呀!昨天,小王叔叔来我家,也是他自己来的。可是爸爸说:“客人来了,倒茶!”

师:你们说他不是客人,那是什么人?

生:不是客人,就是自己人,一家人。

师:是和……

生:(齐)和八路军是一家人,和中国人民是一家人。

师:对呀,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军事业……

生:(齐)看成自己的事业。

上述教例中,对“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这个问题,学生的意见产生了分歧,使课堂交流出现了对峙的状态。这是时,教师却充分信他们能自己打破僵局,只以目光、手势、表情等表示期待,示意学生大胆往下说,让他们把话说完,而不忙着出来解困,即便不得已需要插话时,也只用“半截子话”加以暗示。这种“延缓评价,暗示期待”的方法恰到好处的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打破了对峙的状态。

五、  当交流呈现中止状态时

面对学生交流时的中止状态,老师切不可抱怨学生或焦躁不安,应想到既然此路不通,不妨另辟蹊径试试。

学完《狼和小羊》一课,一位教师要求学生谈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除了一位学生说“狼很凶恶,小羊真可怜”外,其余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说,课堂交流中止了。这时,教师灵机一动,另辟蹊径,提出了另一个学生容易回答的问题……“如果你是这只小羊,你会怎样做?”这一问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大门,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一个个妙语连珠,令人拍案叫绝:

生:我会大声喊妈妈来帮忙。

生:我知道狼是个坏家伙,我一看见它就马上路掉。

生:当狼向我扑来时,我往旁边一躲,让狼扑个空,一下子掉进小溪里。

生:当狼向我扑来时,我就用羊角顶破它的肚子。

生:我有一个好办法。我发觉狼来了,就大叫一声:“不好了,猎人来了!“狼就会赶紧逃跑。

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将的办法与课文中的小羊进行比较……“小朋友们真聪明,你们的办法真好。那么,课文中的小羊是怎样做的?它这样做对吗?”从而使学生水到渠成地说出“对像狼这样的坏家伙,我们要机智勇敢地同它作斗争”等道理。

课堂交流中出现的困境多种多样,教师应变的对策也是灵活巧妙、变化无穷的,无法一一尽述。而且上面这些对策在运用的时候往往是综合的。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方是课堂调控艺术的真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7 17: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