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0月份国庆节后小学国旗下讲话稿10月10日中学国旗下计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22:3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爱国爱家爱校爱生活》。

  当新的一天来临,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总会想起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号召。其中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要热爱祖国,就要有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美的花朵。爱国,是一个神圣的字眼,在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国人民所崇尚的。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爱国主义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爱国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而爱国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教育!

  同学们,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必将属于我们。因此,大家更要继承和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应该如何来爱国呢?有句老话是—儿不嫌母丑,狗不厌家贫。我们必须学会爱自己的家,不管家现在多么贫穷或是多么不尽人意,我们都必须尊敬父母、尊敬长辈、爱护家庭。而且我们必须是热爱自己的学校,尊敬我们的老师。一个连自己的学校都不爱的学生,又怎么可能爱自己的国家呢?热爱学校是一种非常具体而切近的行动。我们沙厂中心小学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老师为培养我们同学成才而兢兢业业,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作为沙厂中心小学的学生,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热爱自己的学校。每一位学生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维护学校形象和荣誉;我们要真心实意地尊敬我们的老师;我们要自觉地保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创造和谐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学习环境;我们还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去热爱学校的每一名同学,让我们互爱互学,一起快乐健康成长!我们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争取优异成绩,以此来报答学校,报答我们敬爱的老师!

  爱国,是至高无上的品德、是民族的灵魂。爱家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品质,爱校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个人素养。亲爱的同学们,为了学校的荣誉、为了我们肩上的重任,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让我们努力学习,做一个无愧于人民的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尊敬师长、爱家爱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合格小学生吧!作沙厂中心小学的学子,为沙厂中心小学增辉。今天我以沙小为荣,明天沙小以我为荣。(谢谢大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22:33:51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


在这个金秋送爽的十月 ,又迎来了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又一个传统佳节 。 新时期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敬老、爱老、助老的 “ 老人节 ” 。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 财富。孟子说: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要求人们不仅要尊敬自己的老人,还要尊敬社会上所有的老人。古往今来,我们有许多敬老爱老的故事:古有木兰代父从军、黄香扇枕温席、王祥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生笋的佳话;今有陈毅探母等感人肺腑、润人胸襟的故事。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尊重老人,实际上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全体同学是否想到,该如何为我们家的老人或者社会上的老人做点什么呢?让我们借 " 重阳节 " 的到来,去帮助爷爷、奶奶或周围的老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用实际行动向老人献上我们的一份心意。   


最后,让我们衷心祝愿天下的老人健康长寿,幸福美满!我们衷心希望 “ 敬老、爱老、助老 ” 的中华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永放光彩!


另外, 我们正在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而积极地做着准备。“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地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绩的重要标志,是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城市品牌。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也理应主动地参与到创建活动当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让我们积极响应学校德育室和大队部的号召,认真参与政府、学校组织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切实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践行各种《文明公约》,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争做文明小市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9 15: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