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2 20:17:02
|
只看该作者 
| 栽蒜苗(二)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教材分析:
 
 教材将统计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材在编排栽蒜苗(二)中的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的预测中引入。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如何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用什么方法“的问题,供学生讨论。然后再共同讨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条形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 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重点:
 
 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会制成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统计图操作纸。
 
 学具:自己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对同学们栽蒜苗的实践活动进行了统计,这节课我们来看看笑笑他们栽蒜苗的情况如何?〔板书课题:栽蒜苗(二)〕
 
 课件出示笑笑他们记录得到的数据。(P97页统计表)
 
 师:笑笑和同学们一样,也栽了一些蒜苗,每隔3天观察一次,你能帮老师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小黑板出示格子图,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制作,其他同学在附页111页的格子图上制作。然后纠正黑板上的问题。)
 
 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2. 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师:大家请看,老师也做了一个统计图,这些线很曲折,所以这样的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1)比较折中统计图,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有标题,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相同。
 
 不同点:条形统计图使用长条表示蒜苗的高度。而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高度。(学生可能回答用线表示,教师及时纠正,并板书“点——数量”)
 
 (2)观察这条线是怎样变化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线的坡度变化,并说明这条线表示蒜苗的生长趋势。板书:“线——趋势”。)
 
 正因为折线统计图的这个优点,我们可以对这株蒜苗进行预测,分析它的生长情况。
 
 ①估计这颗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②预测这颗蒜苗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说说你的想法。
 
 2. 学习画折线统计图。
 
 师:折线统计图有这样的优点,你想不想学着画一画?
 
 (1)小组讨论:如何制作折线统计图?
 
 (2)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3)课件演示画折线统计图的过程。(讲解画图方法)
 
 (4)请拿出你的蒜苗生长记录读给大家听听。
 
 (5)把你的蒜苗生长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在111页的格子图中完成)
 
 (6)根据你的统计图说说你的蒜苗的生长情况怎样?
 
 3. 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
 
 (1)你发现那几天蒜苗生长的比较快?那几天蒜苗生长的比较慢?
 
 (2)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三、尝试练习
 
 师:有关蒜苗生长的折线统计图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老师很想知道其它统计图你会看吗?
 
 课件出示P98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从统计图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提出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栽的蒜苗不断长高,我们的知识也在逐渐积累。这节课你有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1. 完成P98~99页“练一练“第2、3题。
 
 2. 课外延伸:调查最近一周的最高气温,折成折线统计图。并分析气温的变化趋势。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认识折线统计图的优点,能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能从统计图上获取信息预测事物。教学中,通过统计栽蒜苗活动中蒜苗的生长情况,把统计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收集的数据和分析统计图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地进行预测和估计,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效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