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85#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加强中学物理与农业生产的联系



徽州师范 谢克敬



  我国中学生,80%在农村,他们毕业后,绝大多数要参加农业生产。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农业生产,普通教育渗透职业教育因素,学以致用,是至关重要的。中学物理课程,在教学基础物理内容的同时,应该尽可能介绍一些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物理知识。这对于学好物理课本身和帮助学生将来就业都大有种益。中学物理中有关的内容很多,只要稍加发挥,即可事半功倍,收到实效。

  一、在教学“力的分解”中,在分析“斜面”之后,介绍“尖劈”,可使学生对刀、斧、木楔、犁铧等作用的本质有较深的理解。

  二、在社会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中学毕业生在实际生产中把水泵铭牌上的扬程当作水泵的实际扬程,而使抽水机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建议在教学“离心现象”中讲到离心水泵时,指出水在管路里流动时要克服摩擦阻力消耗机械能而使扬程减小,水泵总扬程等于吸水扬程、压水扬程与损失扬程之和,而吸水扬程也比由大气压强算出的理论值小得多。

  三、现行中学物理课本,不介绍表面张力系数,更不提它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学生对土壤中毛细水的运动规律,最多只能理解”“在温度均匀时,毛细水向管径细小的一端移动”,而不能理解“在管径均匀的情况下,毛细水向低温处移动”。夏季气温高,深层土温较低,土层温度差较大,毛细水向土壤深层移动。表层土壤水因空气温度高,相对湿度较小,蒸散强烈,所以作物往往因根系缺水而萎蔫。

  四、有的毕业生在农业生产中想多施肥,多打粮,结果适得其反,农作物枯萎了。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植物的细胞壁及体内的某些组织,如根尖的皮层,都是特殊的半透膜;在半透膜两侧,水分子总是从浓度低的溶液,向浓度高的溶液中扩散、渗透;只有土壤水肥的浓度与作物体液浓度相当时,才可能向作物供液,这叫做等压渗透,或等浓度扩散。假如土壤水中肥料的浓度过高,植物体内的水分会向土壤渗透、扩散,作物就会因脱水而死。

  五、在讲解“感应电动机”之后,附带说一下“缺相运行”的危害是有好处的。三相交流电动机的供电线路中有一路断开了,造成两相供电,电动机转速显著降低,必须立即拉开电闸,否则会造成烧毁电动机的事故。

  六、利用黑光灯诱杀害虫,在农田里经常能看到。黑光灯的内部构造和发光原理。与日光灯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管的内壁所涂的荧光物质不同,可以发出昆虫最“喜爱”的波长为360纳米的紫外光。由于这种灯发出的光线对于人的视觉来说,比日光灯暗得多,所以俗称黑光灯。但对昆虫来说,它却“分外光明”,从而可以获得最好的诱虫效果。

  七、塑料薄膜在农业中的应用很多,铺盖在温室棚架上的称为“天膜”;覆盖在地表上的,叫做“地膜”。塑膜可以提高温度,减少土壤水蒸发,保持土壤熵情;它还是一个良好的漫射面,形成强烈的漫射光,照射到阳光不能直射的作物枝叶,增加光合作用强度,提高光能利用率。不同颜色的塑膜,透射光波长不同,人们可以有选择地使用塑膜,改善光质,使作物果实品质优化。试验表明,紫色薄膜可使草落增产26%,蓝色薄膜可使病虫害减少10%,不透明的黑色薄膜可以促使蘑菇早熟和品质优良。

  八、提高农作物自身这座能量转化“工厂”的效率,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目前,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就全年情况来看是非常低下的。全国农田年平均值不超过0.5%;即使高产农田,也不过是1~3%;最佳条件下,也没有超过5%。据专家计算,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稻对光能的利用率约为1%,亩产稻谷可达470千克;如果把光能的利有率提高到3%,稻谷亩产量将猛增到1400千克左右。合理密植,高矮套种,改善群体结构,可充分利用直射、反射、透射的阳光。尽量增大采光面,如东西向条播,要比南北向条播增产5~10%,这是不费举手之劳即得的实效。

  九、光合作用是一种十分微妙的生命活动,它的微观本质、运动情况,一直难以有恰当的方法探明。同位素示踪法显示出非凡的本领,初步揭示了光合作用的微观运动情况。二氧化碳和水,经过叶绿体吸收光能之后,转变成碳水化合物──糖,释放出氧,最直观的设想是二氧化碳中的碳被同化、凝聚,其中的氧被释放出来。示踪法表明,这种设想是不符合实际的,释放出来的氧,不是二氧化碳中的氧,而是水分解后的生成物。示踪法还表明,碳1.4只要几秒钟时间,就可以从二氧化碳中分离出来,被作物凝聚、转化为有机物。试验还表明,光合作用不仅在叶面进行,而且是作物的一切绿色部分,凡有叶绿体,都可以发生光合作用。更有趣的是,发现麦芒的光合作用十分强烈,穗芒有助于提高产量,与老农的经验相吻合。

  十、辐射育种。利用a、β、γ射线以及中子等照射农作物种子、块根、块茎、植株、花粉或果树的种子、枝条及蚕卵等。由于射线有穿透能力和电离作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机体使其产生化学反应和结构的变化,导致有机体遗传性的变异,产生各种变异类型。在这些变异中,有有益的变异,也有不利的变异,选择其对人类有益的变异,经过几代的选育,就可以获得新的优良品种,据1987年统计,我国已经用辐射和其他的方法相结合,培养出23种植物的243个优良品种,在世界上居第一位,总的经济效益是投资的几百倍,而且还在不断增长、扩大,为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中学物理教育的一种情感模式
──理解型物理教育
上海市平乐中学 吴金瑜
传统的物理教育是以物理学科为本位,以各种认知策略为手段,以提高物理“双基”水平为目的。虽然学科的逻辑体系严密,但这种旧的知识框架模式限制了与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及社会需要的结合,忽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情感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健康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2001年3月我对处于物理学习启蒙阶段的152名初中学生作了一份有关学习态度、师生关系等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是:有53%的学生希望或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在问到“你喜欢的老师有几位?”52%的学生回答只有2位及以下;在问到“你不喜欢的老师有几位?”近3l%的学生称有3位以上;另有21%的学生对学校教育失去了信心,并成为教育意义上的学习困难生。从调查结果中我们还发现,近63%的学生学习物理是处于被动状态,32%的学生已有放弃学习物理的想法。
由此可见,师生关系的不平等,误解与不理解,认知与情感的失衡,是导致物理教育低效的重要原因。
鉴于上述思考、研究,我校从2001年9月起以“理解教育”为背景,开始实践与研究一种全新的物理教育情感模式──“理解型物理教育”。
1 理解型物理教育
“理解教育”就是教育主体借助交流在认知、感情与行为上筹划并实现人的生命意义的过程。根据“理解教育”的理论与物理教育的特点,“理型物理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物理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交流,让师生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得到合理发挥,从而消除不理解和误解,实现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在认知、感情与行为上筹划并实现人的生命意义的过程。
通过我们二年的实际与研究,我们认为,理解物理教育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理解型物理教育超越了物理学科本位,通过在物理教育过程中师生、生生间的亲近、交往、活动,消除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及自我的误解,增进师生、生生及自我的理解,从而自觉在群体中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并保持与他人的理解和融合,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这样的过程中,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物理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既将其作为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理解他人、理解自我、理解物理的能力,又作为教育目的,在物理教育过程中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其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次,“理解型物理教育”认为,物理教育成功的基础是教育主体间、教育主体与被理解对象间的交流与活动,从而彻底改变了传统认知教育那种单向的传授方式;同时,在物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既是个体主体,又是群体主体,他们的主体性应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合理发挥,而教育主体性的发挥又受到其他主体的制约,这就是说,主体性发展的同时,主体间性也必须得以发展,主要表现为主体间要保持和谐、理解,并最终达成共识。
第三,“理解型物理教育”建立起了新的评价体系。除了用“正确率、速度、变通性”三个指标评价学生在物理认知、创新等方面的情况外,我们还加进了过程评价、补偿评价和跟踪理解评价等。其中过程评价侧重于学生在物理教育活动过程中参与度和表现的评论;补偿评价是针对部分学生某一部分物理内容学习失败而作出的补偿性评价。例如,假设A同学某次学习测试不理想,他可以参加第二次测试,而且将第二次测试成绩作为其正式成绩。这不仅让这部分学生尝到成功的愉悦,而且树起学习的信心,增进师生间的理解,克服自我误解。跟踪理解评价是针对班中学习困难生的,具体做法如下:设B生第一次测试情况如下:正确率(R)为20%,速度(S)为45%,变通性(C)为0。教师在进行跟踪指导后,让其参加第二次测试,情况如下:正确率(R)为42%,速度为65%,变通性为20%,教师不计其具体成绩,而是将其提高值作为B生的进步值予以记录。这种评价的优势在于激励学生继续学好。其做法的依据是:我们理解,学习困难生比其他学生更需要成功,哪怕是点滴提高。
2 理解型物理教育的基本模式与策略
2.1 理解型物理教育的基本模式
根据理解型物理教育的思想,我们在实践中开发了理解型物理教育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第一步是心理准备,我们开发了理解操(2分钟),通过课前2分钟的理解操,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通过心理暗示做好了上课的心理准备。第二步是通过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交流与活动,达到感情与认知上的沟通理解,形成本堂课学习研究的主题。第三步是在沟通、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实践解决(探究)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的问题。第四步是师生对前面的理解过程进行相互、自我评价和反思,抓住合理的方面,找出不足之处,尤其是要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育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并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第五步建立学生进步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针对性地做改进性练习和撰写小论文。通过这一步,使班级授课制中难以实现的因材施教变为现实,使理解成为长效行为。
2.2 理解型物理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成功开发了多种理解型物理教育的策略。如:移情训练策略,让师生增强将心比心的意识与能力;范型言说策略,师生换位,互换角色,了解对方,体会理解;动态分组策略,在教学中实行同质编组、异质编组或自由编组等形式,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有充分表达和发展自己的机会;体验成功策略,让学生每一次与教师交谈或参与学习活动都能获得良好的第一体验,让学生经常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功;除此以外,还有诸如合同约束、光点扩张、学会等待策略等等。限于篇幅,现仅以动态分组策略为例。
在普通的初级中学中,学生的学力基本上是按正态分布的。如在我刚接任的2002届三(1)班42位学生,物理学力优秀的学生8位,占19%,一般的学生有22位,占54%,还有39%的学生物理学力较低。在传统教学中出现这种现象:课堂中发言、提出问题的学生大部分是只占少数的学力优秀的学生,偶而也有中间的学生,学力低的学生基本上被剥夺了发言权,甚至连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了。在这样的课内,从理解教学角度看,优秀学生的个性(主体性)的过分张扬,损害了学力低的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表面上是学习成绩差,内在的是损伤了他们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自己学习的信心,从而使他们走向抗拒这样的教育和教师,使自己走向学习困难生。
动态分组法的一般模式是这样的:每4到6位学生分成一组,但可按2种形式进行分组,第1种为学习组,是按照就近原则自然分组并且要求有不同“学力”的学生。第2种为专家组,是按照学力相近的学生进行分组,如把学力较低的学生分成若干A组,中等学力的分成若干B组,学习较优的学生分成若干C组,即按学力分成若干同质学习小组,我们渭之专家组。
动态分组法的一般操作方法如下:学生先在各自的“学习组”听课,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上“专家组”研讨。
特别注意的是,各专家组研讨的内容要因组而异:专家A组研讨较容易的内容,其他二组难度递增。当学生在专家组研讨毕,每个学生都回到自己的学习组当专家,为其他同学讲解学习讨论的内容。由于不同专家组讨论的内容不同,故每位学生都成了这个问题的专家,如果内容合适,这步后还可组织学习比赛,不同专家组的学习抢答难度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为自己的学习组作贡献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密度”一节内容时,先让学生按学习组一起与教师完成密度概念引入的内容,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12个专家组,分别讨论如下3个问题。A组讨论:一种物质有几种密度?B组讨论:将密度为7.8g/cm3的铁等分成二块,每一块密度为多大?C组讨论:有人说,ρ=m/V,故物质密度与m成正比,与V成反比。三个组按此展开讨论,待大部分学生讨论毕后,让学生回到原来的学习组,再按学习组交流对这三个问题的看法,并重新进行有关讨论,若干分钟后,组织全班学生解答这三个问题。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优秀学生统治小组或全班的讨论的历史已不复存在。学习困难生(学力低的学生)作为一个问题的专家也有了在学习组指导别人学习的权力,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学力优的学生)也必须听其他学生的指导。从深层次角度看,那些长期没有发言权,受人误解、没有成功机会的学生,由于在动态分组教学法中尝试到成功,受到别人的赞誉,克服了自卑的心理,激发起学习的欲望,从而逐渐成为学习的成功者。从教育的主体性理论来看,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学力低的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合理张扬,主体间性更得到合理发挥,故师生、生生间极易达成理解、通融、共识。
3 理解型物理教育之原则
根据二年的理解型物理教育实践、研究,我们认为,理解型物理教育应至少遵守如下三条原则。
(1)主体与主体间性原则
也就是说,在理解型物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要合理张扬,谁也不能压制谁,即保持师生、生生间的理解性、通融性和共识性。否则,理解型物理教育将归于失败。
(2)感情性原则
实践告诉我,理解不仅需要适宜的感情做基础,而且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感情。其中对教师来说,其核心内容就是“爱”。当然,从理解角度来说,还可包含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理解需亲情;其次,理解要善解人意;其三,要学会赏识与悦纳自己和别人。
(3)交往性原则
理解型物理教育是建立在“交往和活动”基础上的。因为只有师生、生生间发生言说和交往活动,才会有感情与认知交流的基础,才有可能达到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这样的效既是多向的,即可以是师生,也可以是生师,更可以是学生间,还可以是人和物之间,又应是有方向的,即交往必须有目的、有方向,有时可围绕某个主题开展,要散而不乱,发散后要注意聚敛。另外,这种交往是平等的,即在交往和活动中,师生是平等的,各类学生也是平等的,他们的主体和主体间性要合理发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关于加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问题



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物理教研室课题组



  如何加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工作,一直是广大中学物理教师关心和研究的问题。北京市许多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认真的实验和探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为了全面完成中学物理教学的任务,我们仅就如何加强德育的问题,提出一些粗浅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国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学物理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完成这一根本任务有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自然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以及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物”和“理”。“物”即物质,是物理学研究对象。物质存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结为实体物质和场两种形态。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懂得判断物质客观存在的根据,明确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就为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打下了基础。“理”是指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物理学中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说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的。

  物理学的理论是经过人们广泛实践和物理学家们大量研究工作总结出来的。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充满着唯心论和唯物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落后和先进的尖锐斗争。许多规律和概念的确立,经过了长期激烈的斗争过程。大家熟知的:“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斗争,就经历了几百年,许多优秀的科学家,例如布鲁诺、哥白尼、伽俐略等都为此受到了残酷的迫害。在物理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时,揭示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就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因素。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许多规律都是从多次实验中总结出来的,物理学和生产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物理学的知识在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优良品质,有了为祖国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动力,对学好用好物理知识,增长能力,发展智力,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德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物理教学办的德育内容

  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物理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可归纳如下: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达国家之一,在物理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辉煌成就。例如,我国古代著作《墨经》、《考工记》《天工开物人《论衡》、《梦溪笔谈》、《齐民要术》、《太平广记》中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都在当时的世界处于遥遥领先地位。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更是不胜枚举,如指南针、地动仪、回音壁、石拱桥等。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曾列举了中国向西方传播机械和其它技术达26项之多。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穿插介绍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辉煌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技人员奋发图强的事迹,增强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我国在理论物理方面提出的物质结构的层子模型理论,超导的研究与实践,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尖端技术方面,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都处于国际前列。钢铁和电力事业的发展、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结合教材内容,可以进行今昔对比,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第三,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今天我国在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振兴中华。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以他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发愤图强的工作精神教育学生。例如,在讲光学时,可以介绍优秀光学家蒋筑英、蔡祖泉,为发展我国光学事业,填补电光源空白而艰苦创业的事迹。又如核物理学家赵忠尧1930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大声疾呼。“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要回去!”40年代,钱三强、何泽慧,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毅然返回祖国。他们对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如钱学森等历尽艰难险阻返回祖国的事迹就更多了,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教材。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教材,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言两语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物理教学应使学生对此有所认识。大至宇宙星系、天体的运行,小到分子、原子和稍纵即逝的微观粒子的不断发现,无不证实自然界统一于物质。物理教学给学生讲授的正是各个层次上的物质结构和物质的多种形式的运动及其规律性。结合物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例如,在讲作用与反作用、压力与支持力、合成与分解、吸热与放热、正电与负电、电子和空穴的产生和复合、裂变和聚变以及波粒二象性等时,可以向学生揭示物质的对立统一规律。

  再如,物体温度的量变会引起物态的质变,而物态的质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比热等量的变化;透镜成像中,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原子核内部正电荷的量变会引起物质种类的质变等,利用这些内容可以渗透量变、质变规律的教育。

  又如,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最初赞同微粒说,后来由于托马斯·杨和菲涅耳关于光的干涉、衍射实验的成功,战胜了微粒说而确立了波动说,这是对前一种认识的否定。到了20世纪,爱因斯坦在光电效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的量子说,认为光是一个一个不连续的量子,微粒说似乎又复活了,波动说遇到了困难,这可以说是对最初认识的否定之否定。但这不是简单地回到最初的认识,而是一种新的飞跃,在这里光子已不是经典意义的微粒。经过这种曲折过程,人们终于达到了“波粒二象性”的崭新认识阶段。通过这些事例,也可以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道德品质教育

  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很多。在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学习、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物理学是一门体系严谨,结构紧密,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会受到良好的科学素养的训练。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课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结合教学,有重点地介绍中外科学家发现重要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如英国科学家焦耳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积30余年实验研究,作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法拉第刻苦自学,经历十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会起到良好作用。

三、进行德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总体规划,合理安排

  为了避免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出现随意性、盲目性和片面性,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思想状况,对德育有个总体构思和安排,以使物理教学中的德育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进行。初中和高中各年级都要有具体的德育目标和安排。初中教材中的概念和规律,一般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概括总结的,因此教学中可重点进行科学态度和形象思维方法的教育。初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多联系到我国的生产技术和社会主义建设,利用这些内容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高中教材侧重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揭示和物理规律的推导,可以重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抽象思维方式的教育。高中物理知识的应用,涉及尖端科学技术,教学中可向学生介绍有关最新成就及物理学的最新发展,以激发他们为祖国顽强学习的精神。当然,其他方面的教育,也要兼顾进行。

  其次,哪些德育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哪些在参观访问、课外实验、专题讲座、物理晚会中进行,也应有统筹规划。但大型讲座,参观等活动的安排,要少而精,注重实效。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制订学年、学期教学计划时,既要明确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也要明确德育目标。在检查教学效果时,不但要检查知识和能力的落实情况,也要检查德育目标落实情况。

  (二)紧扣教材,有机渗透

  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关键是渗透到当中,这中间贵在有意,重在有机。我们不主张“穿靴戴帽”式教育,也不同意认为讲了知识就等于进行了德育的观点。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些章节内容,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在讲授时,可集中时间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但大部分章节,思想教育因素并不明显,而融汇在对知识的分析之中。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有时可以“引而不发”,即把思想教育融于知识传授中,不一定出现思想教育的名词术语。如在讲授全反射时,临界角是光路发生质变的关节点,渗透着量变质变观点。有些内容可以画龙点睛,点到为止。如在讲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时,可以说明电势差只是形成电流的外因,但形成电流,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短短几句话,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电流产生条件,而且自然地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结合教材进行德育渗透要注意科学性,渗透的内容要正确,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采用的材料和数据要准确。同时,切忌牵强附会。

  (三)多种渠道,密切配合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等,也是进行德育的很好阵地。精心组织这些活动,就能做到知识教育和德育双丰收。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要注意优化德育环境。在介绍某些内容时,可利用图表、挂图、教学电影,有时也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校内外结合进行。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师生的双向交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出物理板报,搞物理晚会,举办小型演讲会,都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好形式,许多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四)加强评价,正确导向

  目前,对物理教学中认知领域的测量和评价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对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测量和评价研究较少。我们认为学科德育系统也有德育目标、过程和评价。学科德育的评价,既是对德育效果的检验,又是实现德育目标情况的反馈。

  物理教学中德育的评价工作,应当包括制定德育的目标,实施的方法。一目标的检验和测试等。例如,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的德育目标可制定为:

  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名著《墨子》中有关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使学生了解我国学者在二千多年前,已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有了较正确的认识;结合练习题,介绍南京长江大桥建桥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运动和静止》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观点;在《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教学中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弊,增强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3.道德品质教育。通过介绍伽俐略事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相信科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在物理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德育,教师的情感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当提高教育意识,深刻认识加强学科德育的重要性,提高自己马列主义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才能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初中物理边学边实验



苏州市三十三中学 钟鹏明



  几年来,我们在初中物理教改实验中,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从其教学组织形式来说,可分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边学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学生课外实验四种类型。如何进一步弄清各类实验的特性和作用,并把它们和谐起来,使它们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发挥最佳功能,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就初中物理边学边实验教学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边学边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让全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能力的过程。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学边实验,时间可长可短,灵活机动,与学习新课结合紧密,不一定需要正规的实验室,也不需要写正规的实验报告,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一般都很好。因此积极创造条件,开设这类教学实验,对于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无疑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几年来,我们认真调查研究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思想状况,我们发现在做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教学中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同时我们又发现,在学生物理分组实验中,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多,仪器少,实验中常出现“男同学抢着做,女同学怕动手;成绩好的积极做,成绩差的旁边坐”的倾向;二是由于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以物学理,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由于边学边实验课不同于学生分组实验课,其教学形式如上课,一般不允许随便走动,互相抄袭,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逼”得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学习,容易纠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例如在学习“浮力”时,我们根据教材的精神,将书上135页图6—1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每个桌上发了一块形状规则的正方体木块,让学生将木块投入烧杯中。然后设法将木块按人水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向上托的力”,这样,对课本关于“浮力”的定义就领会更深一了,再引导学生做图6—1的实验,并增加了在用弹簧秤称了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后,让学生用手向上托物体,观察弹簧秤读数也会减小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不仅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对浮力产生的原因也更容易接受了,同时还领悟到浮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直接来测量,即F浮=G空一G水。这种类型的实验课起到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起不到的作用。

  边学边实验教学是融知识学习和实验操作为一体的课堂教学过程,能够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主要原理为: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动手、动脑、讨论、讲述、小结,教师肯定和赞扬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议,使学生及时认识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增强了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了直接学习动机。据对实验班毕业前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喜欢物理的占864%,不喜欢的仅占2.7%。从初二到初三对物理一直感兴趣的占34.88%,一直不感。兴趣的仅占6.98%。在学生所学的七门主课中,物理是最受学生喜欢的学科。

  (二)高思维密度的课堂教学能促进全体学生智力发展。

  边学边实验教学能促使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并能积极、主动、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思维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认识不仅是思维活动的源泉,而且是思维活动的依据。教改实验结果表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边学边实验和问题讨论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能够改变大脑的兴奋点,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并促使大脑对各种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概念。因此,边学边实验教学的课堂思维密度是比较高的。

  我们曾以“物理课上最容易引起自觉学习的事”为题向学生作过多次调查,结果表明,正是我们主张采用的问题讨论、边学边实验、表扬激励等方法最容易引起学生的自觉学习。

  (三)边学边实验教学提供了较大的知识信息,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知识。

  边学边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能给学生较大的知识信息,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论指出: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输过程一般属于有干扰的情况,边学边实验教学利用“动手、动脑、动口、动笔”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减少由于干扰失去的信息量,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较多的知识。



  上好边学边实验课,必须有充分的准备。

  (一)备教案。边学边实验课,不仅双边活动多,而且情况多(如损坏仪器,实验无效果等),时间不容易掌握。因此必须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的精神,认真准备教案。我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实际可能,一般从下列三方面考虑边学边实验课。

  1.将要求不是很高的教师演示实验,经过适当改制,可由学生边学边实验。例如:课本上用铅皮和铅盒来演示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可改由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茶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水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浮。

  2.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边学边实验,例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再如用纸盒能将水烧开的小实验、不透明物体的后面有影子、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会发烫等实验习题,都可以配合新课教学作为学生边学边实验的内容。学习“功率”时,可将教材安排的“登楼”测功率的小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测量、计算自己登楼时的功率是多少马力,加深对功率这一概念的理解,对功率的单位也有了一些具体观念,较好地解决了“功率”这一教学上的难点。

  3.课本上的学生分组实验,虽然验证性的居多,但有的也可以改为探索性的学生边学边实验。有些基本仪器和操作方法在新课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到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适当提高教学要求,这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例如初三第十章第六节“电磁继电器”,我们就采用边学边实验教学。在新课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电磁继电器的原理,而且还让学生熟悉和操作电磁继电器、这样,到第七节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增加了设计安装温度自动报警器等实验内容。再如初二的第一章第六节“质量的测量”及第七节学生分组实验“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也采取同样的边学边实验教学,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进行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可以根据教材、学生以及器材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式:(1)将边学边实验安排在新课的开始,作为新课的设疑引学,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让学生用刻度尺量出物理书的长和宽,结果发现测量数据不完全相同,从而引出“长度的测量”的新课。(2)将边学边实验安排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辨疑解难的一种手段,起到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例如在“液体对压强的传递”的教学中将课文第105页练习二习题①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让学生边动手、边看书、边解释:“为什么必须用线把袋口扎紧?”“为什么要用力捏?”“为什么水能从塑料袋的各个方向喷射出来?”等等,加深了对帕斯卡定律的理解。(3)将边学边实验安排在下课前的几分钟作为复习巩固新课之用。在教学时间上,可以用一整节课时,也可以用半课时或几分钟,总之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可能灵活掌握,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这样对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无论是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对实验能力的培养都是有益的。

  (二)备仪器。边学边实验是一种上课形式的学生实验,一般要求两个学生用一套实验仪器。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多数实验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实验精确度要求也不高。因此,大部分物理实验仪器都可以自制,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例如:没有平底试管,我们用废旧的平底小药瓶代替;没有弹簧秤,我们发动学生用废钢丝绕;没有溢水杯,我们用玻璃杯套上二根橡皮筋代替,等等。由于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了自制教具的活动;不仅为边学边实验教学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实验仪器,为物理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实验环境,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此项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实验能力。通过几年的努力,师生共自制了46个项目338件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不仅满足了教学实验的需要,而且捉进了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边学边实验教学中,由于教师演示用的仪器和学生实验所用仪器有时不同,实验前,我们总是先用学生实验仪器做一遍,以了解选用仪器的性能、规格和估计可能发生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

  (三)备学生。在备教案时,还应注意了解学生实际,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学生在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都要作充分的准备。例如,初二采用书上第105页练习二作为边学边实验。学生会产生“塑料袋扎孔后液体不封闭”的想法,从而影响对帕斯卡定律的理解,为此,我们为学生设计好学习阶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帕斯卡球上的每一个小孔上都扎有橡皮膜,当用活塞挤压筒里的水时,可以看到扎在各个小孔上的橡皮膜都向外凸出,并启发学生思考帕斯卡球的小孔上不扎橡皮膜行不行?从而知道在塑料袋上扎孔是为了能看到“液体传递压强”的现象。



  联单 在进行物理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为了大面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已比较多地采用了学生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这样就打破了现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结构体系,必将进一步推动物理教材和物理实验器材的变革。据统计,我国现行初中物理实验的结构体系如下:力学。演示实验52个,学生分组实验9个,小实验7个;热学:演示实验28个,学生分组实验3个,小实验5个;光学:演示实验14个,学生分组实验1个,小实验3个;电学:演示实验21个,学生分组实验9个,小实验3个;总数:演示实验145个,学生分组实验22个,小实验22个,再加上实验性习题18个,总计207个。

  我们通过试验,把结构体系作了如下调整:(一)22个学生分组实验中的10个改为边学边实验;(二)145个演示实验中的41个改为边学边实验;(三)22个小实验中的8个和18个实验性习题中的13个改为边学边实验;(四)新增加了4个边学边实验。经过这样的调整,初中物理实验的结构体系趋于合理,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验能力。我们体会有以下三点好处:

  (一)增加了学生实际操作练习的机会。天平、刻度尺、滑动变阻器、安培表、伏特表、弹簧秤等基本实验仪器学生的使用次数都普遍增加,这就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演,学生听讲”的教学局面,促进了物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明显提高,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探索知识的机会大大增加,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高涨,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实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促进了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学生实验次数的增加,使初中物理教学更符合当代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学习物理的机会,以物学理,以物懂理,更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这些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正是现代教育思想所倡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分化探因与对策



河南省内乡县教研室 李建华



长期以来,学生感到物理“难学”,教师也感到物理“难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成为困扰广大学生和物理教师的“老大难”问题。就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而言,如果不入门、不上路,基础打不好,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升学,影响到高中物理的教学,更影响着现代中学生乃至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在当前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使物理由“难学”变为“易学”,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是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是每位初中物理教师必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对此,近几年来,笔者与同事们一起进行了认真的调查,深入的思考,并就初中阶段物理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分化和防分化问题作了重点探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分化原因探究

认识物理分化的原因是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有效施教的基础。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形成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1.物理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决定。物理知识是由诸多概念和规律(定律)组成的。物理学是一门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建立都与生活、生产实际密不可分,都要借助观察和实验手段得以落实、深化。很多概念、规律既具体又抽象,更严密,逻辑性、实践性强。所有的规律都有其成立的条件,如果条件不明确或不具备,那么这些规律也就不成立了。同时与数学、语文知识的联系也很密切。可谓文、理两科特点融于一体、兼于一身。数学是学好物理的基础,但物理知识又有别于数学知识,它有其特定的物理意义。如数学中的比例式,可以说a与b成正比,与c成反比,但在物理中像匀速直线运动公式,密度公式,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等都不能按数学的思维去理解。

同数学一样,语文知识在物理学中有丰富的内涵。物理中的概念,定律、原理的文字叙述言简意深,既有“主谓宾”,又有“定状补”,甚至一字之差,天地之别。例如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叙述为垂直向下;物体吸热后温度升高了20℃和升高到20℃,含义截然不同。又如“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若无“闭合”、“部分”和“切割”这些关键词(条件),结论便不成立。由于物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这就势必给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带来相应的困难。

2.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决定。年龄处于13~15岁左右的初中学生思维水平较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还处于萌芽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多以感知为主,停留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较浅层面。物理知识虽以“物”“论理”、以“物”“喻理”、以“物”“悟理”,这也正是物理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但由于受种种条件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理”都能通过“物”得以明示,有不少定律、定理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理想化模型分析、推理出来的,有相当的抽象性。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浮力产生原因的分析,能量守恒定律的总结等。加之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规律的认识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体会,而部分学生语文、数学知识“缺腿”,同时学生学习物理起步较晚,接触物理前,头脑里虽有一些前物理概念,但不少前物理概念既根深蒂固,又与科学的概念相去甚远。如“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这一科学的概念,与学生目睹的事实有冲突,全新的概念难以建立。并且随着知识的加深,综合性加强,特别是从初二下学期开始,一些问题积累多、遗留大,基础差的学生就更感困难,有“退坡”的趋势或听之任之的苗头。从而使物理难学和分化似乎成为必然。

3.教师方面的因素。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也是导致物理难学,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⑴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和教学评价影响,教学不是面向全体学生,有“英才教育”之嫌,无“大众教育”之意。教学是为升学服务,一切围绕“中招”转。因此在教学内容上盲目攀高,靠“中招”,教学进度上一味赶快,考试评估上不仅频率高,而且难度大,似有意难学生、考老师。特别是初二第一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由于不是面向全体,不能很好地把握难度,常使不少学生考得灰溜溜的,一蹶不振。使学生原本就有物理“难学”的意念得以验证,严重影响今后的物理学习,初二下学期的“分化”就突显出来。

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认真研究、领会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精神,很好把握大纲和标准内涵,也没有很好地钻研教材和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不是把学生摆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很好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只管教,不管“导”、不管“学”,教、学两张皮现象严重。同时也不能很好地体现物理的学科特点,不重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实施,即使是演示实验也仅停留在把实验作为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目标的简单层面上;不重视概念和规律形成过程的分析,不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很好体现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使本来生动活泼的物理变得“生吞活剥”。物理教学要么有“理”无“物”,要么有“物”无“理”。学生觉得物理是“无理”,不是听不懂,就是兴趣衰减,或是高分低能。

二、防止分化的对策

1.突出学科特点。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产生于生产实验实践,也在实验实践中不断发展,物理学的全部科学知识和体系都离不开实验和实践。根据认识论和学习科学,人们的学习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且要完成几个循环才能使知识得以内化、活化和升华,并最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这样才实现了知识的价值,也是知识的真正归宿。物理学是科学,科学知识的获得和应用更是如此。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就更决定了他们学习物理必须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具体的物理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变化中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求实合作的科学精神,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的思维品质,爱科学、学科学、造福人类,奉献社会的远大志向。可谓一石多鸟,一举数得。学生起初只所以喜欢物理,不单单是因为物理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因为物理课上有很多实验,这是他们学习物理的直接兴趣,也是他们学好物理的思想基础。对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这种可贵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并通过加强实验课的教学将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学习物理的持久动力。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验教学是相当薄弱的,尤其是农村中学更为严重。同时,传统的物理教学认为,实验教学是为知识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中最多只能体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绝大多数教师都把实验教学仅作为物理教学的辅助手段,难以认识到实验教学的育人功能。因而,不能也不去挖掘实验教学中的育人因素,也即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知识,不重情感,只重机械模仿,不重能力培养。使得实验教学一是浮浅,二是呆板,学生生吞活剥,机械记忆,被动接受,很快对物理学习丧失兴趣和产生困难。为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巨大的育人功能,发挥其综合效益,新物理课程标准把物理实验作为科学探究的重要组织部分,上升到与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优于科学内容放在内容标准的第一位,这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付诸实践。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落实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更要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育人目标。

2.重视兴趣激发。

初中学生正处在物理启蒙阶段,他们最初对学习物理具有浓厚的兴趣,抱有很大的信心,这正是学生学好物理、教师教好物理的有利因素和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直接动力。著名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过: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因此,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要充分发挥物理科学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为基础,努力创设物理情境,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物理”,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触景生情,从而体现新课标关于“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还比较浮浅,最初对物理的兴趣虽然浓厚、强烈,但属于直接兴趣。而物理课并不是节节、堂堂都能做到兴趣盎然。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化、积累,学生的直接兴趣会淡化,甚至无趣。所以我们应从激发兴趣入手,着力进行兴趣的培养、巩固和发展,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使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经久不衰,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学习物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培养兴趣的具体途径是:①创设物理情境,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兴趣;②加强和改进实验(重点突出组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兴趣。我们曾对学生公开讲,凡上物理课力争堂堂有实验,若没实验,同学们可向老师提出抗议;③联系生活实际,重视知识应用,巩固兴趣;④积极组织开展科技制作和实验活动,发展兴趣。

3.狠抓习惯培养。

印度有句名谚,叫“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意指良好的习惯比短暂的行为对人的成长有更大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习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生学习的愿望,是学生终生受益的事情,非一时一地的物理学习行为可比。

要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一是要做到“两不代替”,即:一不代替学生阅读,二不代替学生思考。在每节课中只少要有一半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或在教师指导下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钻研教材,或与同学交流、合作学习,独立处理练习。二是要抓习惯养成。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观察动手的习惯;讨论质疑的习惯;课堂记笔记的习惯;独立思考并勇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及时复习、认真处理作业的习惯等。习惯培养重点放在初二阶段,特别是初二上学期至关重要。要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持之以恒,直至达到“习惯成自然”。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它不仅有助于形成学习物理的良好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发展智力和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变被动为主动。

4.加强学法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学是“教”和“学”两者的有机结合,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组成的统一体(共同体)。在“教”与“学”这对矛盾统一体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全部活动最终都要落脚到学生的“学”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自己如何教,更要关心学生怎样学,给学生以正确方法的指导,突出“授人以渔”的方法教育。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物理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精神要求。要解决教师、学生“高投入、低产出”和“分化”严重的难题,首要的是教师要更新教学、教研观念,要在“教学生会求知上下功夫、做文章”,认真研究学习特点和规律,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正确指导,以求高效。

几年来,物理学科组在学法研究和指导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方面总结出“五步程序阅读法”;对学生关心的怎样学好初中物理问题,总结出“学好物理六字诀”;就课堂听讲提出了“怎样听好物理课”的要求;以及学习物理的“五记”与“五忌”,“学会评析物理试卷”,“怎样进行章后小结”,“记笔记的诀巧”和在物理复习中“重方法,求效益”等等。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真正由“学会”变为“会学”,这是提高学习效益的根本所在。除上述综合方法指导外,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关于物理现象、物理习题,注意培养学生善于从物理事实出发,运用物理原理、物理观点和物理语言去解释、去处理。解答问答题“分三步走”。对于综合习题,教学生会“以不变应万变,在变中求不变”,理清物理过程,寻找过程的“关联点”,并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归纳题型等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学习就如虎添翼,也能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个个“拦路虎”,夺取好成绩。

5.实施分层教学。

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更存在有对学习的认识、态度和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不同。既使初二阶段,物理作为起始课,似乎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文化积淀”问题,客观上也存在有不平衡性。这在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就逐渐暴露出来。“分化”就是突出的表现。因此,要减小不平衡性,解决“分化”问题,就应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克服教学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立足于中等生,坚持以课标为纲,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提问、课堂训练、作业布置上,根据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如作业一项,可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直接应用概念、规律解答的基础题;第二类是简单的综合题;第三类是有一定难度的提高题。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完成第一类题目,选做第二类题;中等生完成一、二类题,选做第三类题;优等生完成二、三类作业题,也可适量补充一些题。这样就有效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了抄作业的现象,很好地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

如前所述,形成分化,产生“差生”的原因之一在于学生个体间存在着知识水平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我们每次统考后根据成绩,可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和若干个档次(老师掌握),认真耐心帮助学生分析成败的原因,要求各层次学生分别制定出下阶段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如由B上升到A,由C上升到B或上挡次。施行达标要求,动态管理,分层评价,给学生以鞭策和激励。对进步大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哪怕是一顶点儿的进步,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未达标者也不埋怨、批评,甚或讥讽,而应给予热心耐心的指导帮助,鼓励其发愤努力,争取下段有较大的提高。

开展“培优补差”是减小分化行之有效的措施。抓“培优补差”要突出两个字,一是“早”,二是“实”。根据学生实际,宜从初二下学期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实”是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落实和评估总结。补差工作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补习时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进行,精讲精练。第二步,对学习方法,解题方法进行专题辅导,归类指导。第三步,小结检测。先让学生自己谈体会、谈收获,然后笔试。通过检测使学生从中看到进步,看到希望,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勇气。在“补差”的同时,开办“培优班”,对物理苗子加以集中指导,提出较高的达标要求,鼓励他们多钻研、多猎取,一方面使他们成为有物理特长的尖子,另一方面也发挥其典型引路,激励全体学生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发展性评价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漳州双语实验学校 邹茂全
内容摘要:发展性物理教学评价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当前物理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偏差,建构发展性评价体系,进行实践与探索,体验了实践中的成效,进一步反思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 物理 教学 学习
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物理教学评价改革的重点、热点和亮点。学生物理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发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学习的信心。评价应全面客观地反映物理教学的真实情况,为改进物理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新的评价理念的核心是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个体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的过程,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个体发展。
一、存在问题与偏差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长期以来多是运用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学校通过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来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期末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学生这个学期学习情况的唯一手段。然而,只运用这两种评价的方法,会造成以下的偏差:
(1)过分强调选拔的结果,忽视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2)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习过程的评价。
(3)片面强调纸笔测试,对动手能力的培养不重视,造成部分学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
(4)由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5)根据分数排名次等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由此可见,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与素质教育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
二、建构发展性物理教学评价体系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所以,新的发展性物理教学评价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发展性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功能,不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2)发展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更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
(3)发展性评价注重过程的评价,学生在活动、设计、实验、制作、讨论和交流中的表现都作为评价的依据。
(4)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教师以外,家长、学生、学校领导等都参与到评价中来。
(5)发展性评价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让学生不断尝试“成功的喜悦”,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的来说,新的物理教学评价理念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为此,我和另外两位物理教师组成的课题小组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中学物理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研究活动,初二年级共8个班的学生参与该活动,其中4个班为实验班,另外4个为对照班,重点是探索并确定评价的具体方案以及研究解决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初步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相互进行了交流和反思。
发展性物理教学评价体系包括五部分:(1)认识自己;(2)平时学生物理学习评价;(3)学生每月评价;(4)期末学生物理学习总评价;(5)实施细则。具体如下:
(1)认识自己
这部分要求学生自己填写“我的物理学习目标”、“最熟悉的一条物理规律”、“最熟悉的一条物理公式”、“最熟悉的一位物理学家及其事迹”、“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等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2)平时学生物理学习评价(表)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总分

第1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自评
小组评
自评
小组评
自评
小组评
自评
小组评
课前预习
能做预习笔记(写出课文的知识点,有那些还未看懂)(2分)
3分









能提出问题(1分)
堂上笔记
能记录老师堂上的板书(重要部分)(2分)
5分









能记录老师口头讲授的重要部分内容(2分)
哪些知识还未明白(1分)
作业
完成必做的练习(5分)(若作业全对的得8分)
12分









对做错的练习能弄懂并更正(3分)
主动多练习,能完成选做练习(4分)
复习
每上完新课,就进行归纳(整理笔记,归纳解题方法)(2分)
3分









每上完一章内容,就进行系统的知识归纳(本章的网络架构及解题方法)(1分)
提问
老师讲新课前对上节课布置的思考题的提问,能正确回答(2分)
5分









对老师的授课过程所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主动回答(2分)
平时经独立思考后对仍未弄懂的问题能主动地问同学、老师,直到弄懂为止(1分)
实验(见附录2)
预习实验(1分)
10分









实验过程(4分)
实验总结(4分)
小实验、小制作(1分)
平时测验
测验卷按评分标准给分(见附录1)(8分)
12分









测验后对做错的题目能弄懂并改正(1分)
测验后能分析得失的原因并改进学习(3分)
总分
50分









家长
第1周签名与意见


第2周签名与意见


第3周签名与意见


第4周签名与意见

(3)学生每月评价(表)
自我评价
突出表现

有待改进的地方

同学的评价

家长的评价

老师的评价

我的作品(详见附录4)


(4)期末学生物理学习总评价(表)
内容
评价标准
自评
小组评
教师评
平时表现
很好-A,较好-B,一般-C,较差-D(按平时评价表)



个人作品评价
很好-A,较好-B,一般-C,较差-D(按选出个人最好的作品进行评价)



实验能力评价
很好-A,较好-B,一般-C,较差-D(按附录2评价)



考试成绩评价
0-59D,60-64C,65-69C+,70-74B-,75-79B,80-84B+,85-89A-,90-94A,95-100A+(考试等级)



特殊加分(见附录3)
活动、竞赛获奖情况



进步奖



注明
以上各项评价结果均用等级制。对以上各项评价结果,如学生本人认为不公平,可向评价者或老师阐述理由,若理由符合事实,则可以重新做出合理的评价。

(5)实施细则:
附录1:测验
测验不及格者如提出要求,可给予重考机会,重考超过及格分数可评为及格,如不及格,取两次测验的最高分作为最终测验的分数。
附录2:物理实验评价(表)
评价内容
评价具体内容
预习实验
课前能自觉预习
课前能自行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过程
上课遵守实验室纪律
能按原理安装实验装置
能按布置完成实验
做实验时态度认真,积极参与
能设计数据记录表格,实事求是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论
遇到困难时积极思考,灵活解决
小组合作成功
实验总结
会写实验报告
认真思考,完成实验思考题
提出实验建议
写出实验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以及改进意见
小实验、小制作
认真完成课后小实验
积极进行物理小制作的活动

注:初二下学期进行统一的物理实验操作考试,其中,考试分数折算为20%作为物理科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
附录3:特殊加分
活动、竞赛获奖包括获得校、区、市、省或全国的物理学科竞赛的奖项。
进步奖包括与班平均成绩差距的变化,与自己过去成绩比较的变化情况。
附录4:我的作品
“我的作品”可以是网页、多媒体制作,或者是手抄报、优秀作业、整理好的笔记,也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例题和解题过程。
三、成效与体验
经过一年的实践,4个实验班的学生普遍都提高了学习物理的热情,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开展发展性评价具有较大的成效: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发展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让学生不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因而使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例如不少学生在小结中写道:“‘我的作品’这个项目能够让我知道自己原来有那么多的优秀作业!”;“我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物理课件,并被评价为优秀,而且在课堂教学时一展身手!”;“如果不及格,可以重新测验,我一定要把握这次机会,胜利在望!”;“我发现物理实验其实是一个很有趣、很有成功感的学习过程!”……另外,学生在进行评价时,看到自己在不断的进步,以及同学、家长和老师写上的赞赏、鼓励的评语,都能够使他们形成一股强大的学习动力,激励着学生继续前进。
(2)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
发展性评价更加注重过程的评价,令许多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并愉快地享受学习过程带给他们的乐趣。物理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题,在实验中,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3)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落实素质教育
发展性评价体系内容的多元化,从以往的知识考查向现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转移,这就要求学生彻底改变被动接受知识,靠死记硬背过关的学习方式。如在小实验、小制作中,学生不仅要熟悉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灵活运用,主动探究,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总结规律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主动发展
发展性评价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和老师共同参与评价,将评价过程变成一种民主参与和交往的过程。学生在评价时进行对照和比较,既看到优点也看到不足,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主动发展,起到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作用。
四、实践后的反思
发展性评价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满足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大部分要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个别学生在尝试了重新测验的好处后,对第一次测验不重视,过分依赖补测;有的教师甚至矫枉过正,忽视了测验、考试的作用,只着眼于过程,不理会结果。对此,我们应该不断完善发展性评价体系,同时协调发挥水平性评价、选拔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三者的作用,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给予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更深一步探究物理教学评价中的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以求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1#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07: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物理教学要狠抓形象思维的培养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 张熊飞



  现代脑科学十分成功地揭示了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不对称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工:左半脑对于语言性信息的处理能力较强,是主管语言和逻辑思维的神经中枢;右半脑则对于非语言性信息的处理能力较强,是主管表象和形象思维的神经中枢。两半球的机能充分表明。形象志维和逻辑思维是人类理性认识中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然而,两半脑不是相互分割的,它们之间总是高度协调,息息相通,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既各负其职、又相辅相成,使大脑构成一个统一的控制系统,共同完成思维活动,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正常状态下,一种思维形式出现时。必然伴随着另一种思维形式的紧密配合,极少出现单独工作的情况。总之,表象和概念是思维不可分割的基本细胞;脑的两半球协调并用,正是人类思维的基本特征。我们称之为“人类思维的成对并存规律”。就以最抽象的数学来说,它也是研究形数结合的科学。华罗庚曾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列宁更明确地说道:“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徽积分。”物理学也是比较注重逻辑思维的领域。然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肖指出:“在我们研究物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见到现实世界的各种形式。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事实上,从思维的角度来看,物理物理,就“物”论“理”;“物”中有“理”;“理”中陷“物”;即“物”想“理”,喻“理”用“物”;确实是“物”“理”渗透,珠联壁合。这正是物理思维的基本特征。

  然而,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实质上往往只重视左半脑的开发,重视逻辑思维的发展,而严重地忽视了右半脑的开发,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也是如此。鉴于这种严重的偏向。为了使学生的左、右的获得协调发展,发挥大脑的整体功能,培养出大批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我们以物理教学为例,着重阐述一些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为形象思维准备丰富的表象

  外界真实事物生动具体的形象,经过人们多次的知觉,在人脑中留下的痕迹,心理学称为表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正如没有概念就难以进行逻辑思维一样,没有丰富的表象就不能创造出新形象。第七届全国物理竞赛有一道帆船逆风行舟问题。陕西省1499名优秀学生参赛,前100名的平均得分为0.95分(满分为10分)最后对前7名进行口试,仍有两名答错。据调查,根本原因是: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学生对此问题缺乏表象。形象思维完成不了,又怎能进行逻辑思维呢?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是经常遇到学生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难以理解吗?研究表明:人类五官感知客观世界的比率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同时,人脑中贮存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的比例是:1000:1。爱因斯坦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之后,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备这正是一个物理学家的思维过程;首先是右脑的形象思维,然后才是左脑的逻辑分析。那么,没有丰富的表象做为第一步加工材料,又如何谈及完成第二步呢?可见,为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首要地是应先贮存丰富的物理表象。

  (一)加强实验和观察,是形成丰富的物理表象的重要途径。

  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能起到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就分明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表象。设计时应出奇、反常,以激起学生的悬念和联想。譬如,“一纸托杯水”引入大气压强,“煮”金鱼阐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等。要尽可能把教师演示变成学生动手做,这样摄入的形象生动、具体。增如,将钢笔用立于放在桌上的纸条上,将纸条慢慢的抽去,钢笔帽倒下;将纸条迅速抽去,钢笔帽仍然直立不倒。然后诱导学生用动量定理解释(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紧密结合)这种现象。

  从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学生实验中探索性优于验证性。因为探索性学生实验做于物理规律建立之前,实验所获得的一系列物理表象,正好用来进行思维加工,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得益彰,生动、形象、具体地归纳出物理规律。这样获得的规律,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应用。这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凡是物理定律,均应创造条件,认真实施探索性学生实验产在具体设计教学过程时,还应注意对一个单元或一章知识进行全面地系列安排,从而把探索性实验贯穿始终。这在初中教学中特别突出。以“密度”的单元教学为例:首先安排一节测1厘米3的钢、铁、铝的质量”的探索性实验,为引出密度概念埋下伏笔。再紧扣“如何鉴别区分不同物质?”安排看一看、嗅一嗅、压一压、尝一尝等演示实验,并利用上述等所获得的表象,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配合,形成密度概念。最后,学习密度的应用,又安排具有设计性、研究性的实验:1.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2.用弹簧秤、墨水瓶及一杯水重测盐水密度,并与前者相比。

  重视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让学生动手做测力计、托盘天平等,其表象就更清楚、更深刻了,原理、结构和使用也就更准确、更灵活了。利用塑料药瓶和塑料软管做成潜水艇模型,研究其浮沉原理,就能加深对阿基本稳定律的理解。在手掌上放一块砖,让手掌由静止向上、向下做加速运动时,体验手掌所受压力的感觉,从而去领会超重和失重现象。

  在所有的实验中,都要善于诱导学生进行认真观察,以建立正确的视觉表象、譬如;利用对比观察分清蒸发与沸腾的区别;要明察秋毫,善于看出水银温度计、无液气压计等的微小变化;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现象,像当威尔逊云室迅速膨胀的瞬间能看到a或B射线的径迹;等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观察是摄取表象的镜头。只有镜头对得正,光圈调得准,距离选得好,才能摄取丰富的表象。

  (二)尽量联系实际,广泛摄取物理表象。我们的周围是一个丰富多采的物理世界,只要我们做有心人,随时都可以采撷一些物理现象与我们所教的物理内容联系起来,来丰富物理表象。

  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正可以从类比中形成表象。学习分子运动论时,学生对一瓶水与一瓶酒精混合后装满两瓶的实验难以理解。只要问:一桶核桃和一桶大豆倒在一起,还是两桶吗?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有了表象,疑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许多是源于物理学的。起火是现代火箭的雏形,而火箭的运动就是反冲运动;光在光导纤维中的传括正是光的全反射;等。

  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览。举办“身边物理学讲座”;进行“应用物理竞赛”;成立课外物理兴趣小组,等等。这些都能丰富学生的物理表象。

  还要充分运用教学挂图和课本中的插图。譬如:实物图(手按图钉。阐述压强)。示意图(受力图、电路图、光路图等);立体剖面图(原子反应堆等);以及可与实物模型相配合的内燃机四步冲程图;等等。

  (三)从声象教材中充分摄取物理表象。

  研究表明:同样的学习内容,单纯用听觉学习。单纯用视觉学习。视听并用学习,三小时后,记忆效率分别为:60%,70%,80%;三天后,记忆效率分别为:15%,40%,75%。声象教材的独特之处,正在于能使视觉和听觉并用,画面适当配合解说、音乐、音响效果,以形象和声音表现内容,促使左、右脑同时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

  声象教材还有着许多直接接触周围世界而难以达到的优越之处。它不受时间限制。能够真实地再现发生过的事物:用慢镜头表现变化速度极快以致看不清的现象,又可用快镜头展示变化速度极慢难以感觉的过程;它不受空间限制,能够满足人们观察的需要;把边远的事物展现在眼前,把人眼看不到的微小事物千百倍的放大,又把巨大的事物缩小展现;它又能利用特写镜头突出事物的关键部分,增强观察的精确性。

  我们认为,那些难以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的物理事物,譬如:学校条件下难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火箭的发射、原子弹的爆炸等)。物理学史上的经典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等)。临时难以演示成功的实验;以及某些技能的示范等等。这些均可摄制成放映几分钟的录像片。以便有的放矢地穿插在授课时播放。以学会物理表象,使形象教学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起来。

  另外,还应制作成套的幻灯片。特别是可动式复合投影片,譬如配合“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而制作的波的形成、传送、干涉、衍射等复合投影片。教学电影的作用可继续发展有条件的学校还应重视微机的应用。

  二、尽力加强学生右脑的训练

  形象思维绝非文学艺术家的专利品,人皆有之,更为自然科学家所重视──只是称其为“想象”。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自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英国物理学家廷德尔指出:有了精确的实验和观测作为研究的依据,想象力便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伏尔泰谈得更具体:“看到了有人用一根木棒掀起一块用手推不动的大石头,积极想象就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杠杆,然后还能创造出各种复杂的动力机,这种机械只不这是杠杆的改装而已,必须首先在心灵里进想出机械及其效能。然后才能付诸实现。”这正是马克思所阐述的:建筑师在建造房屋之前,“已经在自已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其实,心理学家对想象所下的定义,也表明它就是形象思维。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一)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教学功能

  教学活动中的形象思维,是一种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有意形象思维。根据思维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不同,它又可分为再造型形象思维和创造型形象思维。

  再造型形象思维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文字的表达,或图样的示意,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最经常,最广泛,是学生进行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为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分析。譬如,在学习“运动和静止”时,让学生观出一幅城市风光图。首先诱导:从图中你看到了那些物体在运动?学生很快回答了明显的运动物体。进一步启发后,有的说:我坐在汽车中,看见路旁的高楼、树木。电线杆也在运动。有的说:图上所有的物体都随着地球在天空中运动。再问:当你判断一个物体运动时,是把哪个物体看做静止不动的?学生有声有色的描述,从静中看到了动,又从动中认识了静。一幅幅物体做各种运动的表象在大脑中奔驰、喧啸、组合、变化,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依为命,最后顺利地归纳出“运动”、“静止”、“参照物”等概念,有力地促进了教学。

  要特别指出:在习题教学中,要把这种定性分析做为解题的首要一步、关键一步。要认真仔细地分析问题所描述故物理现象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力求对整个运动了如指掌。图景清晰。再现型形象思维完成了,解题的思路也就清楚了。

  创造型形象思维是人脑在原有事物表象的基础上,独立地首创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是。对科学研究中的未知研究对象的一种形象化的联想、类比、构思,从而把不能由感觉器官感知的自然现象的形象,鲜明地展现在脑海中,进而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譬如,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卢瑟福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的事实分析,联想太阳系的构成,类比原子核犹如太阳,雄距中心,诸电子则在各自特定的轨道上运行,如群星的绕日。正是这种创造型形象思维的成果反映了原子结构的本质。物理学中的电力线、磁通量、载流子、PN结、光线、能级等等,都是创造型形象思维塑造的、过去未曾由感官反映过的事物的表象,从而构成了有血有肉的物理学理论体系。

  教学时,对于这些创造型形象思维的成果,一绝不能漠然视之、草率应付,而应循循善诱,恰如物理学家当年创造这些物理表象时一样,启发学生也重新来一次创造,以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具体实施时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强实验观察,使学生“眼见为实”,例如进行电力线、磁力线的实验,用示波器显示稳恒电流、脉动电流、正弦交流电的波形等,难以实验观察时,也要通过类比加以绘图示意,如半导体的机理,链式反应。另一方面除了运用语言信息“激活”学生的左脑,更要善于运用表象信息“激、活”右脑,通过联想法、类比法、比喻法、幽默法等,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实物形象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调动学生的右脑思维活动。譬如,磁通量的概念对于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椤次定律和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概念上它是十分抽象的。我们在磁力线实验的基础上,诱导学生用熟悉的实物形象比喻、联想,将平面图想象成立体图,从而使匀强磁场、磁通量,磁通密度、磁通量的变化率等概念形象化。这些贮存于学生脑海中的显明形象,将在处理电磁感应的具体问题时,促进右脑配合左脑,顺利地完成思维活动。

  幻想是创造型形象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征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紧密联系。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幻想的内容,譬如宇宙航行、超导、激光等。一个物理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插上幻想的翅膀一使他们在未来的广阔天地里尽情翱翔!

  (二)充分发挥理想化方法的教学功能。

  形象思维过程是一个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是从众多的已有表象中,根据某种需要,分析出某些共同的本质要素,然后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综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其独特形式之一,乃是典型化,也就是根据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出新的典型形象的过程。典型化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式,所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则称之为理想化方法。它实际上是唯物辩证法中,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辩证方法的体现。

  在物理学研究中,理想化方法表现为:其一,理想模型。就是建立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物理形象,并赋予它一定的物理概念。包括理想物体、(如质点、光滑平面、点电荷、薄透镜等)和理想系统(如保守为系统、热力学系统等)。其二,理想过程。就是用一个理想化的物理过程形象,近似的反映某些实际物理过程的主要特征形象。如匀速直线运动、气体的等温、等压、等容过程等)。其三,理想实验。就是以一定的实验观察为基础。而在大脑中进行的一种理想化的思维过程。它不是实践活动,而是“思想中的实验”。伽利略发现惯性定律时的理想斜面实验,就是一个典范。

  理想化方法用物理表象信息和物理概念信息激发整个大脑,使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辅相成,以便认识物理世界的奥秘。它的具体应用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之中:物理教学处理任何问题都要首先确定研究对象,而所有的物理对象都是理想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一步是分析物理过程,而所有的物理过程都是理想过程;物理问题的研究,又往往要进行理想实验。例如,当我们研究第一宇宙速度时,地球和人造卫星都被视为理想模型──质点;人造卫星绕地球的运动则是做理想过程──匀速圆周运动。提出第一宇宙速度的分析过程,则根据平抛运动的性质,得出抛体的初速度大到一定值时,就变成了人造地球卫星,这正是牛顿当年所进行的理想实验。

  (三)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天地十分广阔。

  人类对大脑机能的认识还很不够,虽然对逻辑思维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对形象思维的探索还刚刚起步。我们认为:开发右脑功能的天地是十分广阔的。请看:我国的诗词宝库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其中有许多诗句准确地描述,甚至完满地解释了物理现象,广泛地涉及力学、声学、光学等领域。例如。毛主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梁元帝的“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等,描述的是静止、运动、参考物。王涣之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描绘的是光的直线传播。于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刻画的是平面镜成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中恰当引入,不仅能利用其艺术性,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可将其展现的艺术表象,转化为科学表象,充分发挥了形象思维的功能。

  有些物理规律,很难用具体的形象描绘,但借助函数图像,仍可发挥形象思维的教学功的。例如,在探究性学生实验中,当测量出一系列数据后,即可用图线法探寻物理规律;一物理习题教学要善于运用图解法求解习题。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读图、看图、作图、用图的技能。促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映成外。

  学生在课外活动的实践性环节中,譬如制作航空模型、航海模型时,“构思成形”及“制形成物”都是进行形象思维的具体过程。

  让学生课外阅读一些科技读物、科幻小说等;学生中的物理爱好者,要激发他们的广泛兴趣,培养其热爱文学艺术,能歌善舞。

  总之,在这崭新的天地里,正是教师用武之地,让我们积累更多的经验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2 22: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