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00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7:3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对称平移和旋转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数学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一、 利用大自然中具有对称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课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利用美丽的图片,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互动的兴趣,为引入课堂主题打好了埋伏。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传统黑板所无法替代的,学生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也积累了轴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堂。  

二、利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剪一剪、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新授教学时,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  

在欣赏了“天安门、黄鹤楼、陶瓷、中国结、剪纸、京剧脸谱……”之后,孩子们的爱国之情激荡在心头,我趁热打铁地提出一个问题: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创造轴对称图形!这样便大大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轴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而获得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通过学生自己剪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拎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称轴。力  

接下去我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学过的平面图形,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学过的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形成感性的认识。最后利用flash动画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深化知识。  

三、 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分层次练习  

    本课的结尾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练习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功能,我出示了几种常见的商标的一半,让学生猜猜是什么;随后猜出示一半的汉字、找对称的字母等活动。通过多种图片及最后的舞蹈展示,使课本的知识更加直观,生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多媒体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同时还给师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反思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及利用千手观音影片,体验了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感受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课,它将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绎数学文化以及数学图形的美丽。“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提供了一种精确简洁通用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正是以她的结构与内容上的完美给人以美的感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7:34:44 | 只看该作者
让数学插上美丽的翅膀
——《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番禺钟村中心小学    莫静纹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能发现美。数学究竟美在哪里?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是理性的美,空间形式、数量关系、数字的奥秘……这些都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也只有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中,在学生不断的探索挖掘中,才能真正体会数学的美。因此,我以《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为例展开教学研究,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美好的事物和美的愉悦享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如能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处于一种愉快的情境中,对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极大的作用。
课始,我把学生带进秋天的童话情境当中:秋天的枫林深处,满地落叶,两只蝴蝶翩翩起舞;林中一座房子,小路边停放着一辆小汽车。师问:“这些图案美吗?请说一说理由。”当学生说出“这些图形左右两边都是一样”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蝴蝶、枫叶、房子、小车,自己动手折一折,验证对称。教师适时出示蝴蝶、枫叶、房子、小车的特写镜头,让学生再仔细观察,进一步感知这些图形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学生在折蝴蝶等纸片的过程中,发现了对称图形的折痕,教师让学生各取名称。教师对学生起的名字给予肯定,向学生说明在数学中我们规定这条线为“对称轴”。指几名学生找出蝴蝶等纸片的对称轴。教师选取了一种图形(蝴蝶),用课件演示了对称轴的画法。
这样,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感受数学的美,使得轴对称图形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初步的印象。
二、研究学习,认识“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课堂中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通过对图形的折、画,初步感受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为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打下基础,又让学生很快剪出一个具有这些特点的简单图形。轴对称图形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水到渠成。而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就能很容易地总结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同时在小组学习中培养了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实践应用,体验“美”
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推动作用,只有亲身体验,用数学知识进行实践,进行应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真正体验数学美的价值所在。
我把数学练习设计在有趣的数学情境,让学生进行“智力闯关”:1、第一关:“比比谁的眼力好!“——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2、第二关:“聪明的你做一做!“——找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各有多少条对称轴;3、第三关:“请你当设计师”——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通过分层的练习,放手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于学习,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并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四、课外延伸,融合“美”。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指出:“哪里有数,那里就有美。”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稍加发掘,就不难发现数学的这一重要特征。
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让他们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并形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和兴趣,从而增强学习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再让学生随着美妙的音乐声,走进数学百花园,欣赏各种自然界、艺术中和生活中对称,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在教学法中不断挖掘,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美,让学生去欣赏数学中的美,并数学的美回归生活。
数学美无处不在。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地把数学美反映出来,表现出各种数学美,以期不断地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习数学不再枯燥,在美的意境中受到感染,熏陶。相信在孩子们细细品味慢慢体会中,会领略到数学中千变万化的美、形态各异的美,从而触动学生的情趣,感悟人生的真谛,才能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美丽“风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7:34:59 | 只看该作者
   《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生活中对称的现象很多,学生有一定的感性基础,但是要正确理解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有点难度。
    探究平面图形中哪一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一些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发给学生各种有代表性的平面图形,放手让他们自主去解决。学生通过亲自去折一折,能够很快的辨别出来是还是不是。对于知识点的处理,要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认知、去体验,学生将会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就是要抓住“对折”与“完全重合”两个关键之处。轴对称图形就是对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何谓“完全”?什么是对称轴?对称轴具有什么特征?如,将“对称图形”折一折,然后将“不对称图形”也折一折,使学生对“部分重合”与“完全重合”有了一个深刻的对比过程。“完全”这个概念建立地既清晰又准确。学生初步掌握了如何判断图形是否轴对称的重要方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折痕与教师随手折的折痕的比较,使学生明白只有使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才叫做图形的对称轴。抓住“对折”这一活动,“重合”与“完全重合”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也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练习中,出现了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要求画出另一半,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要求就拔高了很多。原本学生能辨别出抽象的平面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如果要求画,那么还要掌握轴对称图形中任意一点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7:35:25 | 只看该作者
《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在设计《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前,一直有一个问题萦绕在我脑海中:在教给学生有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之余,最终要给学生留下什么呢?曾听一位数学教育专家说过这么一席话:“很多人都说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在工作后几乎全忘光了,觉得没必要学那么多无用的知识。其实‘数学’就是忘光了所有知识之后剩下的那点东西——思维,学会怎样思维。”因此,我觉得信息技术,不应该是仅仅让学生撑握一种技巧、操作,更重要的是如何去“用”信息技术,真真正正地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在确定了本课时的知识目标——学会画图软件中的“翻转和旋转” 后,我想:让学生学会“翻转和旋转”这一功能的意图究竟是什么?仅仅是会操作此项功能及能区别翻转(旋转)前后的不同吗?很显然这不是我所期望看到的,因此,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利用一个数学知识——轴对称图形,把它作为一个平台,通过“半张脸谱”到“展开脸谱”,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特征后,运用该知识在画图软件中实现把半张图形补充完整,让信息技术知识的撑握在使用中不知不觉地建立起来。在第二个环节中,出示三个图形,让学生去验证它们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在验证中,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学习信息技术可以帮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在最后一个环节中,通过创作一幅轴对称图形,在巩固操作技能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是个生成的过程,它是动态的,很多时候不是教师能够预计到的,尤其是一位新教师。在教学完本课时后,发觉很多不足,现把它写出来,望同行们能多多指教。

1、一个知识点的落实不到位直接影响着下一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图形完全重合后,我并没有指出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使的学生对“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认识不清;而在第二个环节验证过程中,又没有进一步提出通过找“对称轴”,把图形进行“分割—翻转—重合”,给学生操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最后,倒置了在创作这一环节中有部分学生不能运用“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进行便捷创作。

2、捕捉有价值的信息,适时点拔、引导。

做为一名教师,应该有一定的敏锐力,及时从学生身上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适时点拔、引导,使课堂更加生动、扎实。这里我想用我课堂上两个例子来说明。

① 在把半张脸谱补充完整这一环节,指名学生尝试操作翻转时,出现了两个图片都发生了翻转情况,在此时,我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在设计时我并没考虑到,在当时我也进行必要的引导:你是对哪个图片进行翻转呀?及时向学生传递了“对一个图片进行操作时,要选中”这样一个信息,但仅此而已,并没有深入。在与李老师会后交流,我才发觉自己错失良机,白白浪费了一个“向学生渗透Windows系统操作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要进行一项操作必须要选中操作对象” 机会。

②也是在“把半张脸谱补充完整”这一环节,把两张半脸拼在一起时,出现背景太小了,使得画面不够完整,我仅是提示学生:画纸是不是太小了,没有意识这里能让我做什么文章来着的。与李老师交流,我发觉这里可做文章很多:从情感目标来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画面不完整,在视觉上感觉不美观,从而在实处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从思惟的渗透来看,培养学生交换的意识。

3、小组合作学习要落实到位。

在小组合作探究验证这一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只是流于一种形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要求的提出时太粗线条了,并没有落实每个成员的任务、具体操作;而在交流时,又没有给组员之间进行讨论的机会,缺乏了一定的信息交流,使得小组合作的效率大打折扣。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我的表达能力限制,不能面面俱到,还望各位同行不吝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7 22: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