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23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2、5、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7:57: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5、3的倍数特征课后反思
2、5的倍数特征有共同之处,既都要关注个位上的数字。我在教学2的倍数特征时下功夫较多,由找倍数——观察特征——验证发现——得出结论,每一环节都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找到学习方法。再到5的倍数特征时,何不由扶到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性呢?因此,我完全放手,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观察、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没有让学生通过做课本上的习题总结结论,而是通过让学生说自己的学号,谁是2的倍数,谁是5的倍数,然后自然的追问一句:“为什么有的同学举了两次手?”全体学生幡然醒悟,原来这几个同学的学号既是2,又是5的倍数,很自然的找到了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我感觉这一个环节的设计非常自然,贴近学生实际。这是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

不足之处:

1. 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不够。

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这节课一开始教师营造气氛不很到位。后来气氛有所缓和。

2 .总怕学生在这节课里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所以在个别应放手的地方却还在牵着学生走。总结性的语言也显得有些罗嗦。   

        3 .本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对学生的评价少,激励性的语言不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7:57:50 | 只看该作者
2、5、3的倍数的特征案例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数的倍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掌握2、5、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①说出20的全部因数。

②说出5个8的倍数。

③26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最小的倍数是几?

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

二、学习新课:

(一)2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请观察右边圈里的数,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个位上是0,2,4,6,8。)

教师:请再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教师: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

(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3、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师: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二)5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圈,然后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5的倍数的特征?

2、学生自己动手填数、观察、讨论。老师巡视过程中选一位同学板书填空。

教师: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请举几个多位数验证。

教师:再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三)3的倍数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生2: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l3、l6、19都不是3的倍数。

生3: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优点:

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2、3、5的倍数的特征,让学生大胆猜测、举例验证、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等合作探究活动,获得了数学知识。

改进:

当同学们互相质疑的时候,老师应该给予合理的鼓励和评价,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不要急于解答,让其他同学来探究问题的关键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7:58:05 | 只看该作者
《2、3、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今天,我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原订教学内容,整整多花了一节课。为什么时间不够?是教学太低效,还是人为拔高了练习难度……?反思教学,我发现教材中打“*”号的题,学生通过举例子的方法很快得出正确结论。没打“*”号的第10题,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全部填写完整,反而使大家犯难了,仅此题我就用了一节课来完成。

教参对于第10题是这样建议的:“可以先把从4张卡片里取3张所能组成的所有三位数列出来:430、403、340、304,450、405、540、504,350、305、530、503,435、453、345、354、534、543。罗列的时候,要引导学生采用有序的思考方式,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然后再分别看这些数属于下面的哪一类。也可以先根据下面各类数的特点确定范围,如这些数字能组成的偶数,个位数只能是0和4,那么相应的数就有430、340、350、530、450、540,304、504、354、534。再如,由于这4张卡片中的3个数相加之和是3的倍数的情况有4+5+0=9,4+3+5=12,因此能组成的3的倍数有450、405、540、504;345、354、435、453、534、543。教学时,还可以把本题进一步拓展,如让学生思考用这4张卡片能组成的3的倍数中,一位数有哪些,两位数、四位数呢?”由此可见,此题如果每空只填一个答案明显是降低了练习难度。可如果要求每空都填完整,则学生必须全面思考各种情况。

寻找符合本班学情的解决策略?教参所提供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先罗列出所有三位数,然后再看这些数属于哪一类;另一种是先根据数的特点确定范围,再来找出所有情况)虽然都能快捷、准确且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结果,但第二种方法每思考一个问题就需要应用一次排列组合的相关知识,这给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困难,且答案容易遗漏。因此,相对而言第一种方法更具优势。教学中,老师只需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罗列出所有三位数后即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判断并完全相应练习。在实际教学中,我并未完全抛弃第二种方法,而是灵活借鉴。在找3的倍数时,我就引导学生先根据3的倍数特征快速锁定三张卡片,从而迅速找出所有数据。

吃一堑,长一智。语言是门艺术,善于引导的教师常会在思维关键处设问,经过巧妙点拔使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而不会启发的教师则会使思路清晰的学生反而逐渐进入混沌状态。我在今天的教学中就有深切的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7:58:23 | 只看该作者

《2.3.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课上完了,整体来说感觉良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积极的思维、热烈的气氛等均给人以很大的感染,仔细分析,我认为这节课课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方面:
    1.  2.3.5倍数的特征,它们在知识体系中是一个整体,而在特征和判断方法上有各自不同,这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处在“产生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为学生的积极探索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也为每个学生在不同水平上参与学习提供了可能。例如,在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有的学生提出“个位上是3的倍数”有的学生提出“某一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而水平较高的学生提出:“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在这样一个探索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这是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
     2. 确立基础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
   “发展为本”是当前教育的共同理念。在这节课中,我不仅重视让学生掌握握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运用特征进行正确的判断,同时,还十分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渗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一分析一一假设一一验证的学习过程来发现知识、感悟方法,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3.着力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我感到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是这节课中最重要的两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举例验证等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等合作探究活动,获得了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这也反映出教师的一种教学观念和对自身角色的有效定位。
不足之处:
    1. 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不够。
    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这节课一开始教师营造气氛不很到位。后来气氛有所缓和。
    2. 在指导学生探究3的倍数特征时,让学生用小棒拼摆来操作寻找规律时,对学生指导方法不够,有些同学不会操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7 20: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